華嚴經傳記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京兆崇福寺僧沙門法藏集
講解下
·唐并州武德寺釋慧覺
·唐越州靜林寺釋法敏
·唐襄州神足寺釋慧眺
·唐蒲州普齊寺釋道英
·唐襄州寒陵寺釋道昂
·唐京師大慈恩寺釋靈辨
·唐終南山至相寺釋智俨
釋慧覺。
姓範氏。
齊人也。
達量通鑒。
罕附其倫。
而儀形秀峙。
長七尺餘。
眉目峰映。
衣服鮮潔。
容止溫弘。
锵锵然也。
凡行路士子。
莫不迎睇目送焉。
雖博學群經。
多以華嚴為首。
被請高陽。
久當講匠。
聽衆千餘。
堂宇充溢。
而來者不絕。
遂停法肆。
爰有施主。
即為造千人講堂。
締構斯須不月便訖。
登法座引衆充滿。
時訝其法會之盛也。
著華嚴十地維摩等疏。
至武德三年。
覺少有心痛。
告門人曰。
吾其去矣。
乃出身資。
為僧設食。
與衆取訣。
于是通夜。
正念明相。
才動奄然從化。
春秋九十。
釋法敏。
姓孫氏。
丹陽人。
八歲出家。
事英禅師。
為弟子入茅山。
聽明法師三論。
又聽高麗實講大乘經論。
躬為南座。
結轸三周。
貞觀元年。
出還丹陽。
講華嚴涅槃。
二年越州田都督。
追還一音寺。
相續法輪。
于時四方義學沙門八百餘人。
當境僧千二百人。
尼衆三百。
士俗之集。
不可複記。
時為法慶之嘉會也。
至十九年會稽士俗。
請住靜林寺。
講華嚴經。
至六月末正講。
有蛇懸半身。
在敏頂上長七尺許。
作黃金色。
吐五色光。
終講方隐。
至夏訖還一音寺。
夜有赤衣二人。
禮敏曰。
法師講四部大經。
功德難量。
須往他方教化。
故從東方來迎法師。
弟子數十人同見。
至八月十七日卒。
爾前三日三夜。
無故闇冥。
恰至将逝。
忽放大光。
夜明如日。
異香不滅。
莫不怪歎。
道俗莊嚴。
送于隆安之山焉。
造華嚴疏七卷。
釋慧眺。
姓莊氏。
少出家以小乘為業。
馳譽江漢。
承象王哲公在龍泉講三論。
心生不忍曰。
三論明空。
講者著空。
言訖舌出三尺。
鼻眼兩耳并皆流血。
七日不語。
有伏法師。
聞之曰。
汝大癡也。
一言毀經。
罪過五逆。
可信大乘方得免耳。
乃令忏悔。
舌還故入。
便舉往哲所。
唯聽大乘。
哲之雲。
亡為建七處八會方廣齊。
百日既滿。
即往香山神足寺。
足不逾阃。
常習大乘。
四時每講華嚴經。
用陳忏謝。
貞觀十一年四月。
在松林坐禅。
見有三人形服都雅。
請受菩薩戒。
受訖白曰。
禅師大利根。
若不改心信大乘者。
千佛出世。
猶在地獄。
房此重厲。
涕血交流。
大哭還寺。
在講者房前。
宛轉嗚咽不得能言。
以水灑醒。
乃更大哭。
繞佛忏悔。
用此為常。
又勤化士俗。
造華嚴大品等各一百部。
至十三年三月。
佛前禮忏。
安然坐化。
因此而終。
春秋八十餘矣。
終後七日。
林樹白色。
過此方複焉。
斯亦知過能改。
誠可嘉也。
寺去城五十裡。
從受歸戒七千餘人。
填赴山河。
為建大齋。
于墓所三十法師。
各開一經。
用津靈造。
釋道英。
姓陳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年十八。
二親重之。
便為取婦。
五年同床。
誓不相觸。
後遂巡至并洲炬法師下聽華嚴等經。
開皇十年。
方預缁服。
遂入大行山柏梯寺。
修行止觀。
忽然大解。
後在京住勝光寺。
從昙遷禅師聽攝論。
遷特賞異之。
聽講之暇。
常供僧役。
因事呈理。
既以調心。
常雲。
餘冥目坐禅。
如有所詣。
及開目後。
還複常識。
故于事務。
遊觀役心。
使空有無滞耳。
然其常坐。
開目如錢。
動逾信宿。
初無頓睫。
後入禅定。
稍呈異迹。
嘗與人争地。
忽現僵屍。
氣絕色變。
俄欲膀脹。
彼歸心啟悔。
乃言笑如常又入池六宿。
卧雪三夕。
唯雲火灰土坌。
誠難測也。
一日講起信論。
至真如門。
奄然不語。
怪往觀之。
氣絕身冷。
衆知滅想。
即而任之。
經于累宿。
方從定起。
又曾亢旱。
遂講華嚴。
以祈甘澤。
有二老翁。
稍異常人。
各二童侍恒來在聽。
英每異之。
後因訊問由緒。
答曰。
弟子是海神。
愛此經故來聽。
英曰。
今既為檀越講經。
請下微雨。
神敕二童。
二童便從窗出。
須臾滂沛。
遠近鹹賴焉。
二翁拜謝。
倏忽而退。
及将終索水。
剃洗還坐。
被以大衣。
告門人曰。
無常至也。
但不可自欺。
即令講此經賢首偈。
至于屬纩。
令侍人稱佛。
奄然神逝。
貞觀十年九月也。
春秋八十。
初将終感群鳥數萬。
悲鳴房宇。
青衣二童。
執華而入。
紫氣如光。
從英身出。
騰焰數大。
及明露結。
周二十裡。
人物失光。
三日方歇。
蒲晉山川修行之侶。
聞哀屯赴。
如喪重親。
又感牛吼鳴流淚不息。
斷絕水草經七日。
将欲藏殓。
則下一钁。
地忽大震。
周十五裡。
皆大驚怖。
又感白虹兩道遠屬龛旋。
白鳥二頭翔鳴。
随送至于龛所。
詳英道開物悟。
慧解入神。
故得靈相氛氲。
存亡總萃。
不負身世。
誠斯人乎。
釋道昂。
未詳其氏。
魏郡人。
風神清徹。
高尚世表。
慧解夙成。
殆非開悟。
初投于靈裕法師。
而出家焉。
既
姓範氏。
齊人也。
達量通鑒。
罕附其倫。
而儀形秀峙。
長七尺餘。
眉目峰映。
衣服鮮潔。
容止溫弘。
锵锵然也。
凡行路士子。
莫不迎睇目送焉。
雖博學群經。
多以華嚴為首。
被請高陽。
久當講匠。
聽衆千餘。
堂宇充溢。
而來者不絕。
遂停法肆。
爰有施主。
即為造千人講堂。
締構斯須不月便訖。
登法座引衆充滿。
時訝其法會之盛也。
著華嚴十地維摩等疏。
至武德三年。
覺少有心痛。
告門人曰。
吾其去矣。
乃出身資。
為僧設食。
與衆取訣。
于是通夜。
正念明相。
才動奄然從化。
春秋九十。
釋法敏。
姓孫氏。
丹陽人。
八歲出家。
事英禅師。
為弟子入茅山。
聽明法師三論。
又聽高麗實講大乘經論。
躬為南座。
結轸三周。
貞觀元年。
出還丹陽。
講華嚴涅槃。
二年越州田都督。
追還一音寺。
相續法輪。
于時四方義學沙門八百餘人。
當境僧千二百人。
尼衆三百。
士俗之集。
不可複記。
時為法慶之嘉會也。
至十九年會稽士俗。
請住靜林寺。
講華嚴經。
至六月末正講。
有蛇懸半身。
在敏頂上長七尺許。
作黃金色。
吐五色光。
終講方隐。
至夏訖還一音寺。
夜有赤衣二人。
禮敏曰。
法師講四部大經。
功德難量。
須往他方教化。
故從東方來迎法師。
弟子數十人同見。
至八月十七日卒。
爾前三日三夜。
無故闇冥。
恰至将逝。
忽放大光。
夜明如日。
異香不滅。
莫不怪歎。
道俗莊嚴。
送于隆安之山焉。
造華嚴疏七卷。
釋慧眺。
姓莊氏。
少出家以小乘為業。
馳譽江漢。
承象王哲公在龍泉講三論。
心生不忍曰。
三論明空。
講者著空。
言訖舌出三尺。
鼻眼兩耳并皆流血。
七日不語。
有伏法師。
聞之曰。
汝大癡也。
一言毀經。
罪過五逆。
可信大乘方得免耳。
乃令忏悔。
舌還故入。
便舉往哲所。
唯聽大乘。
哲之雲。
亡為建七處八會方廣齊。
百日既滿。
即往香山神足寺。
足不逾阃。
常習大乘。
四時每講華嚴經。
用陳忏謝。
貞觀十一年四月。
在松林坐禅。
見有三人形服都雅。
請受菩薩戒。
受訖白曰。
禅師大利根。
若不改心信大乘者。
千佛出世。
猶在地獄。
房此重厲。
涕血交流。
大哭還寺。
在講者房前。
宛轉嗚咽不得能言。
以水灑醒。
乃更大哭。
繞佛忏悔。
用此為常。
又勤化士俗。
造華嚴大品等各一百部。
至十三年三月。
佛前禮忏。
安然坐化。
因此而終。
春秋八十餘矣。
終後七日。
林樹白色。
過此方複焉。
斯亦知過能改。
誠可嘉也。
寺去城五十裡。
從受歸戒七千餘人。
填赴山河。
為建大齋。
于墓所三十法師。
各開一經。
用津靈造。
釋道英。
姓陳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年十八。
二親重之。
便為取婦。
五年同床。
誓不相觸。
後遂巡至并洲炬法師下聽華嚴等經。
開皇十年。
方預缁服。
遂入大行山柏梯寺。
修行止觀。
忽然大解。
後在京住勝光寺。
從昙遷禅師聽攝論。
遷特賞異之。
聽講之暇。
常供僧役。
因事呈理。
既以調心。
常雲。
餘冥目坐禅。
如有所詣。
及開目後。
還複常識。
故于事務。
遊觀役心。
使空有無滞耳。
然其常坐。
開目如錢。
動逾信宿。
初無頓睫。
後入禅定。
稍呈異迹。
嘗與人争地。
忽現僵屍。
氣絕色變。
俄欲膀脹。
彼歸心啟悔。
乃言笑如常又入池六宿。
卧雪三夕。
唯雲火灰土坌。
誠難測也。
一日講起信論。
至真如門。
奄然不語。
怪往觀之。
氣絕身冷。
衆知滅想。
即而任之。
經于累宿。
方從定起。
又曾亢旱。
遂講華嚴。
以祈甘澤。
有二老翁。
稍異常人。
各二童侍恒來在聽。
英每異之。
後因訊問由緒。
答曰。
弟子是海神。
愛此經故來聽。
英曰。
今既為檀越講經。
請下微雨。
神敕二童。
二童便從窗出。
須臾滂沛。
遠近鹹賴焉。
二翁拜謝。
倏忽而退。
及将終索水。
剃洗還坐。
被以大衣。
告門人曰。
無常至也。
但不可自欺。
即令講此經賢首偈。
至于屬纩。
令侍人稱佛。
奄然神逝。
貞觀十年九月也。
春秋八十。
初将終感群鳥數萬。
悲鳴房宇。
青衣二童。
執華而入。
紫氣如光。
從英身出。
騰焰數大。
及明露結。
周二十裡。
人物失光。
三日方歇。
蒲晉山川修行之侶。
聞哀屯赴。
如喪重親。
又感牛吼鳴流淚不息。
斷絕水草經七日。
将欲藏殓。
則下一钁。
地忽大震。
周十五裡。
皆大驚怖。
又感白虹兩道遠屬龛旋。
白鳥二頭翔鳴。
随送至于龛所。
詳英道開物悟。
慧解入神。
故得靈相氛氲。
存亡總萃。
不負身世。
誠斯人乎。
釋道昂。
未詳其氏。
魏郡人。
風神清徹。
高尚世表。
慧解夙成。
殆非開悟。
初投于靈裕法師。
而出家焉。
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