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傳記卷第二

關燈
京兆崇福寺僧沙門法藏集 講解第六上 ·東晉南林釋法業 ·宋京師中興寺求那跋陀羅 ·魏中天竺勒那摩提 ·魏北台釋智炬 ·齊邺下大覺寺釋慧光 ·齊邺下大覺寺釋僧範 ·齊治州釋昙衍 ·隋相州演空寺釋靈裕 ·隋西京空觀寺釋慧藏 ·隋西京大禅定寺釋靈幹 釋法業未詳其氏族。

    幼而有超方之韻。

    脫屣塵表。

    少年出家。

    風格秀整。

    學無常師。

    博洽覃思。

    時輩所推也。

    雖遍閱群部。

    每以為。

    照極探微。

    快然未足。

    後遇天竺沙門佛度跋陀羅。

    乃請譯華嚴。

    親從筆受。

    籌咨義理。

    無替晨夕。

    經數歲。

    廓焉有所悟。

    因顧其友人曰。

    聖教司南。

    于是乎在。

    既躬受梵文。

    又陶冶精至。

    推宗扣問。

    日有其倫。

    遂敷弘幽旨。

    郁為宗匠。

    沙門昙斌等數百人。

    伏膺北面。

    欽承雅訓。

    大教濫觞業之始也。

    以希聲初啟。

    未遑曲盡。

    但标舉大緻而已。

    撰旨歸兩卷。

    見行于世。

    後不知所終。

    先賢略其清範。

    悲矣。

     求那跋陀羅。

    此雲功德賢。

    中天竺人。

    以大乘學故。

    世号摩诃衍。

    本婆羅門種。

    初學五明諸論。

    天文書[竺-二+下]醫方咒術。

    靡不該博。

    後遇見阿毗昙雜心。

    尋讀驚悟。

    深崇佛法焉則投簪落飾。

    專精志學。

    及受具戒。

    博通三藏。

    須之辭小乘師。

    進學大乘師。

    大乘師試令探取經匣。

    即得華嚴。

    師喜而歎曰。

    汝于大乘有重緣矣。

    于是讀誦講宣。

    莫能酬抗。

    進受菩薩戒法。

    既而有緣東方。

    乃随舶泛海。

    中途遇難。

    遂力念十方佛。

    稱觀世音。

    一舶蒙濟。

    其誠感如此。

    元嘉十二年至廣州。

    刺史車朗表聞。

    宋太祖遣信。

    迎接既至京。

    敕名僧慧嚴慧觀。

    于新亭郊勞。

    見其神情朗徹。

    莫不虔仰。

    雖因譯交言。

    而欣若傾蓋。

    初住祇洹寺。

    俄而太祖延請。

    深加崇重。

    琅耶顔延之通才碩學。

    束帶造門。

    于是京師遠近。

    冠蓋相望。

    大将軍彭城王義康丞相南谯王義宣。

    并師事焉。

    須之衆僧共請出經。

    于祇洹寺東安寺丹陽郡等諸處。

    集義學沙門七百餘人。

    前後所出凡百餘卷。

    谯王欲請講華嚴經。

    而跋陀自忖。

    未善宋言。

    有懷愧歎。

    則旦夕禮忏。

    請觀世音。

    乞求冥應。

    遂夢有人。

    白服持劍。

    擎一人首。

    來至其前曰。

    何故憂耶。

    跋陀具以事對答曰。

    無所多憂。

    即以劍易首。

    更安新頭。

    語令回轉曰。

    得無痛耶。

    答曰。

    不痛。

    豁然便覺。

    心神喜悅。

    則備領宋言。

    于是遠近道俗。

    服其精感。

    請令就講。

    遂講華嚴。

    數十餘遍。

    元嘉末。

    谯王屢有怖怪夢。

    跋陀答曰。

    京師将有搰亂。

    未及一年。

    元兇構逆。

    至若丞相陰謀。

    預陳三谏之略。

    世祖遙望。

    懸知一怪之言。

    策杖江中。

    神童忽至。

    焚香樓下。

    山鬼自移登禦座。

    而齊尊。

    居釣台而拯物。

    若斯感德。

    未暇詳舉。

    而自幼已來。

    恒執香爐。

    未嘗辍手。

    每食辍分施飛鳥。

    鳥或馴之。

    集手而食。

    到太始四年正月。

    覺體不悆。

    便與太宗及公卿等告别。

    臨終之日。

    延伫而望雲。

    見天華聖像。

    隅中遂卒。

    春秋七十有五。

    太宗深加痛惜慰贈甚厚。

    公卿會葬。

    勞哀備焉。

     勒那摩提。

    魏雲寶意。

    中天竺人也。

    博贍之富。

    理事兼通。

    誦一億偈。

    偈有三十二字。

    尤明禅法。

    意在遊化。

    以正始五年。

    始屆洛邑。

    譯十地等論二十四卷。

    初意神理标異。

    慧悟絕倫。

    領牒魏詞。

    遍盡隅奧。

    帝每令講華嚴經。

    披釋開悟。

    精義每發。

    一日正處高座。

    忽有持笏執名者。

    形如太宮雲。

    天帝命來請法師。

    講華嚴經。

    意曰。

    今此法席。

    尚未停辍。

    待訖經文。

    當從來命。

    雖然法事所資。

    獨不能建。

    都講燒香。

    維那梵呗。

    鹹亦須之。

    可請今定。

    使者則如所言。

    講席諸僧鹹悉同見。

    既而法事将了。

    又見前使者雲。

    奉天帝命故來下迎。

    意乃含笑。

    熙怡告衆。

    辭訣奄然。

    卒于法座。

    都講等僧亦同時殒。

    魏境聞見。

    無不嗟異之。

     釋智炬。

    姓劉氏。

    少事神僧昙無最。

    器局融明。

    學藝優博。

    先讀華嚴經數十遍。

    至于義旨。

    轉加昏瞙。

    常懷怏怏。

    曉夕增其懇到。

    遂夢。

    普賢菩薩。

    乘白象放光明。

    來語曰。

    汝逐我向南方。

    當與汝藥。

    令汝深解。

    忽覺向同意說之。

    而恨不問南方處所。

    同意者曰。

    聖指南方。

    但當依命。

    何憂其不至乎。

    遂束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