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傳記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遄邁。
行三日。
見一清池中有昌蒲。
莖葉殊偉。
意悅而掘之。
其根盤薄數尺。
劣同車毂。
炬中心豁然以為。
聖授服之。
數日聰悟倍常。
昔年疑滞。
一朝通朗。
而超超入神之趣。
特出于先賢矣。
遂周流講說五十餘遍。
有疏十卷。
年七十終于北台。
釋慧光。
姓揚氏。
定州盧人也。
年十三随父入洛。
四月八日往佛陀所。
從受三歸。
陀異其眼光外射如焰。
深惟必有奇操也。
苦邀留之。
且令誦經。
光執卷覽文。
曾若昔習。
傍通奧義。
備盡微旨。
至夏末度而出家。
所習經诰。
便為人說。
詞既清靡。
理亦高暢。
時人号之聖沙彌也。
然所獲利養。
轉以惠人。
贊毀之來。
聲色無誤。
衆中益器其遠度也。
陀曰。
此沙彌非常人。
若受大戒。
宜先聽律。
律是慧基。
非智不發。
由是多習律行。
及進受具足。
博聽奉行。
四夏将登。
講僧祇律。
方事紙筆。
綴述所聞。
兼以意量。
參互銷釋。
陀以他日。
密睹其文。
乃呼而告曰。
吾之度子。
望傳聖果。
何乃區區。
方事世語乎。
可為高明法師。
道務非子分也。
會佛陀勒那初譯十地。
光乃命章開釋。
獨最其功。
又四分一部。
亦其草創。
後更聽華嚴。
深悟精緻。
研微積慮。
亟涉炎涼。
既而探迹索隐。
妙盡隅奧。
乃當元匠。
恒親講授。
光以為。
正教之本莫過斯典凡有敷揚。
備申恭肅。
每講必中表潔淨。
至于聽衆亦同之。
履[屍@串]并脫之階外。
各嚴香華。
颙颙合掌。
敬法之勤。
千歲罕俦矣。
有疏四卷。
立頓漸圓三教。
以判群典。
以華嚴為圓教。
自其始也。
若涅槃維摩十地地持。
并疏其奧旨。
為時所尚。
司徒高教曹仆射高隆之。
及朝臣司馬令孤子儒等。
齊代名賢。
重之如聖。
嘗遇亢旱。
以聞光。
乃就嵩嶽池邊燒香請雨。
尋則流霔原濕利之。
其感緻幽現為若此也。
初在京任國僧都。
俄轉為國統。
将終前日。
乘車向曹。
行出寺門。
屋脊自裂。
既坐判事。
塊落筆前。
尋視無從。
知乃終相。
因斯乖悆四旬有餘。
奄化于邺城大覺寺。
春秋七十矣。
常願生佛境。
而不定方隅。
及氣将欲絕。
大見天宮來下。
遂乃投誠安養。
溘從斯卒。
所著。
玄宗論。
大乘義律。
仁王七誡。
及僧制十八條。
并文旨清肅。
見重當世。
釋僧範。
姓李氏。
平鄉人也。
幼曾遊學群書。
年二十三。
備通流略。
至于七耀九章天文筮術。
并無與抗衡。
從學者千餘人。
而年華色美。
都無伉俪之心。
思附法門。
燒指而充供養。
年二十九。
聞講涅槃。
辄試一聽。
乃知佛經秘極也。
遂投邺城僧。
始而出家。
初學涅槃。
願盡其緻。
後向洛下從獻公。
聽法華華嚴。
又就沙門慧光。
更采新緻。
久之乃出遊開化。
利安齊魏。
每法莚一舉。
聽衆千餘。
膠州刺史杜弼。
于邺下現義寺。
請範冬講。
至華嚴六地。
忽有一雁飛下。
從浮圖東順行入堂。
正對高座。
伏而聽法。
講散徐出。
還順塔西。
爾乃翔逝。
又于此寺夏講。
雀來在座西南伏聽。
終于九旬。
又曾處濟州。
亦有一鴨。
飛來入聽訖講便去。
斯諸祥感衆矣。
自非道洽冥府。
何能與此。
昔正講華嚴。
辄有一僧加毀。
當夜有神。
特緻鞭楚。
死而複蘇。
因是見聞者。
皆深敬。
異嘗宿他寺。
正逢布薩。
有僧升座。
将欲豎義。
乃曰。
豎論法相。
深會聖言。
何勞說戒。
僧常聞耳。
忽見一神形高丈餘。
貌甚雄峻。
來到座前。
問豎義者。
今是何日。
答曰。
是布薩日。
神則以手拓之。
曳于座下。
委頓垂死。
次問上座。
拓曳同前。
由是自勵。
至終僧事私緣。
竟無說欲。
乃至疾重。
輿而就僧。
将終之日。
延象入房。
下床跪悔。
唯陳宿觸而已。
時當正午。
遺誡而卒于邺下東大覺寺。
時春秋八十。
即天保六年三月二日也。
初範背儒入釋。
崇信日增。
寂想空門。
永在先習。
言不及利。
容無喜怒。
每留意華嚴。
為來報之業。
夜禮千佛。
為一世常資。
末歲年事既隆。
身力不齊。
猶依六時。
叩頭枕上。
自有英達。
罕能方駕。
焉著華嚴疏五卷。
十地地持維摩勝鬘。
各有疏記。
釋昙衍。
姓夏候氏。
南兖州人。
初生而有牙齒具焉。
七歲從學。
聰敏超絕。
十八舉秀才。
遇聽光公法席。
即禀歸戒。
年二十三。
投光出家。
光即為受戒。
聽涉無暇。
乃損食息。
然于藏旨有疑。
咨詢碩學。
皆反啟其志莫之能通。
遂開拓寰宇。
造華嚴經疏七卷。
講事相仍毗贊玄理。
聲辨雄亮。
言會時機。
自齊鄭燕趙。
皆履法化。
常随義學千僧有餘。
出家居士。
近于五百。
光終之
行三日。
見一清池中有昌蒲。
莖葉殊偉。
意悅而掘之。
其根盤薄數尺。
劣同車毂。
炬中心豁然以為。
聖授服之。
數日聰悟倍常。
昔年疑滞。
一朝通朗。
而超超入神之趣。
特出于先賢矣。
遂周流講說五十餘遍。
有疏十卷。
年七十終于北台。
釋慧光。
姓揚氏。
定州盧人也。
年十三随父入洛。
四月八日往佛陀所。
從受三歸。
陀異其眼光外射如焰。
深惟必有奇操也。
苦邀留之。
且令誦經。
光執卷覽文。
曾若昔習。
傍通奧義。
備盡微旨。
至夏末度而出家。
所習經诰。
便為人說。
詞既清靡。
理亦高暢。
時人号之聖沙彌也。
然所獲利養。
轉以惠人。
贊毀之來。
聲色無誤。
衆中益器其遠度也。
陀曰。
此沙彌非常人。
若受大戒。
宜先聽律。
律是慧基。
非智不發。
由是多習律行。
及進受具足。
博聽奉行。
四夏将登。
講僧祇律。
方事紙筆。
綴述所聞。
兼以意量。
參互銷釋。
陀以他日。
密睹其文。
乃呼而告曰。
吾之度子。
望傳聖果。
何乃區區。
方事世語乎。
可為高明法師。
道務非子分也。
會佛陀勒那初譯十地。
光乃命章開釋。
獨最其功。
又四分一部。
亦其草創。
後更聽華嚴。
深悟精緻。
研微積慮。
亟涉炎涼。
既而探迹索隐。
妙盡隅奧。
乃當元匠。
恒親講授。
光以為。
正教之本莫過斯典凡有敷揚。
備申恭肅。
每講必中表潔淨。
至于聽衆亦同之。
履[屍@串]并脫之階外。
各嚴香華。
颙颙合掌。
敬法之勤。
千歲罕俦矣。
有疏四卷。
立頓漸圓三教。
以判群典。
以華嚴為圓教。
自其始也。
若涅槃維摩十地地持。
并疏其奧旨。
為時所尚。
司徒高教曹仆射高隆之。
及朝臣司馬令孤子儒等。
齊代名賢。
重之如聖。
嘗遇亢旱。
以聞光。
乃就嵩嶽池邊燒香請雨。
尋則流霔原濕利之。
其感緻幽現為若此也。
初在京任國僧都。
俄轉為國統。
将終前日。
乘車向曹。
行出寺門。
屋脊自裂。
既坐判事。
塊落筆前。
尋視無從。
知乃終相。
因斯乖悆四旬有餘。
奄化于邺城大覺寺。
春秋七十矣。
常願生佛境。
而不定方隅。
及氣将欲絕。
大見天宮來下。
遂乃投誠安養。
溘從斯卒。
所著。
玄宗論。
大乘義律。
仁王七誡。
及僧制十八條。
并文旨清肅。
見重當世。
釋僧範。
姓李氏。
平鄉人也。
幼曾遊學群書。
年二十三。
備通流略。
至于七耀九章天文筮術。
并無與抗衡。
從學者千餘人。
而年華色美。
都無伉俪之心。
思附法門。
燒指而充供養。
年二十九。
聞講涅槃。
辄試一聽。
乃知佛經秘極也。
遂投邺城僧。
始而出家。
初學涅槃。
願盡其緻。
後向洛下從獻公。
聽法華華嚴。
又就沙門慧光。
更采新緻。
久之乃出遊開化。
利安齊魏。
每法莚一舉。
聽衆千餘。
膠州刺史杜弼。
于邺下現義寺。
請範冬講。
至華嚴六地。
忽有一雁飛下。
從浮圖東順行入堂。
正對高座。
伏而聽法。
講散徐出。
還順塔西。
爾乃翔逝。
又于此寺夏講。
雀來在座西南伏聽。
終于九旬。
又曾處濟州。
亦有一鴨。
飛來入聽訖講便去。
斯諸祥感衆矣。
自非道洽冥府。
何能與此。
昔正講華嚴。
辄有一僧加毀。
當夜有神。
特緻鞭楚。
死而複蘇。
因是見聞者。
皆深敬。
異嘗宿他寺。
正逢布薩。
有僧升座。
将欲豎義。
乃曰。
豎論法相。
深會聖言。
何勞說戒。
僧常聞耳。
忽見一神形高丈餘。
貌甚雄峻。
來到座前。
問豎義者。
今是何日。
答曰。
是布薩日。
神則以手拓之。
曳于座下。
委頓垂死。
次問上座。
拓曳同前。
由是自勵。
至終僧事私緣。
竟無說欲。
乃至疾重。
輿而就僧。
将終之日。
延象入房。
下床跪悔。
唯陳宿觸而已。
時當正午。
遺誡而卒于邺下東大覺寺。
時春秋八十。
即天保六年三月二日也。
初範背儒入釋。
崇信日增。
寂想空門。
永在先習。
言不及利。
容無喜怒。
每留意華嚴。
為來報之業。
夜禮千佛。
為一世常資。
末歲年事既隆。
身力不齊。
猶依六時。
叩頭枕上。
自有英達。
罕能方駕。
焉著華嚴疏五卷。
十地地持維摩勝鬘。
各有疏記。
釋昙衍。
姓夏候氏。
南兖州人。
初生而有牙齒具焉。
七歲從學。
聰敏超絕。
十八舉秀才。
遇聽光公法席。
即禀歸戒。
年二十三。
投光出家。
光即為受戒。
聽涉無暇。
乃損食息。
然于藏旨有疑。
咨詢碩學。
皆反啟其志莫之能通。
遂開拓寰宇。
造華嚴經疏七卷。
講事相仍毗贊玄理。
聲辨雄亮。
言會時機。
自齊鄭燕趙。
皆履法化。
常随義學千僧有餘。
出家居士。
近于五百。
光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