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傳記卷第二

關燈
後。

    華嚴大教。

    于茲再盛也。

    趙郡王高元海。

    膠州刺史杜弼。

    并齊朝懿戚重臣。

    留情敬奉。

    仆射祖孝征。

    奏為國都。

    緝諧道政。

    不墜玄網。

    以開皇元年三月十八日。

    忽告侍人。

    無常至矣。

    便誦念彌勒佛。

    聲氣俱盡。

    于時正中。

    旁僧同觀顔色怡悅。

    時年七十有九。

    衍每财之所拯。

    貧病為初。

    法之所被。

    如行先授。

    但見經像。

    必奉禮迎送。

    道遇貧陋。

    必悲憐垂泣。

    又恒樂聽戒往來兩阙。

    辛醒臭物。

    曾不目臨。

    下氣逼流。

    身出戶外。

    以清淨僧房不為熏教故也。

    未終之前。

    有夢見衍。

    朱衣螺發。

    鬓垂于背。

    二童侍之升空。

    而西北高逝。

    尋爾便終。

    時共以為。

    華嚴經中善财童子所求第三十二善知識。

    婆沙婆陀夜天之狀也。

     釋靈裕。

    俗姓趙氏。

    钜鹿曲陽人也。

    年在童幼。

    每見形像沙門。

    則知回向。

    聞屠殺聲相。

    怆然改容。

    六歲便随母受戒。

    父強止之。

    誓心無毀。

    年七歲啟父出家。

    父以愛念。

    未之許也。

    裕私歎曰。

    不得七歲出家。

    一生壞矣。

    遂從師教訓。

    學業日新。

    十五丁父憂。

    苫塊毀瘠。

    杖而能起。

    服阕默往趙郡應覺寺。

    投寶禅師。

    求出家焉。

    寶觀其神彩。

    乃辭曰。

    吾為汝緣。

    吾非汝師。

    可往勝處也。

    遂赴定州。

    而受具足。

    則誦四分僧祇二戒。

    自寫其文。

    八日之中書誦并了。

    後南逝障隆。

    于隐公所。

    遍學四分。

    又依憑公。

    獨聽十地。

    晨夕幽撿。

    發奇剖新。

    者鹹共推之涅槃地論。

    皆博尋舊解。

    穿鑿新異。

    唯大集般若出自生知。

    雜心成實。

    皆窮巢穴。

    夏居十二。

    邺京創講。

    名節既著。

    言令若新。

    預聽歸依。

    遂号為裕菩薩也。

    皆從受戒。

    三聚大法自此廣焉。

    至于華嚴一部。

    彌深留心。

    研鏡旨趣。

    時稱令家。

    會齊後染患。

    願聞斯典。

    照玄諸統舉裕以當之。

    時有雄雞一頭。

    常随衆聽。

    逮于講散。

    乃大鳴高飛。

    西南樹上。

    經夜而終。

    俄而疾遂有瘳。

    斯亦感通之明應也。

    内宮由是。

    施袈裟三百領。

    裕受而散之。

    齊安東王樓睿。

    緻敬諸僧。

    次至裕前。

    不覺怖而流汗。

    退問知其異度。

    即奉為戒師。

    寶山一寺。

    裕之經始。

    睿為施主。

    傾撤金具。

    其潛德感人。

    又此類也。

    周氏滅齊。

    二教淪沒。

    乃潛形世壤。

    衣以暫衰三升之布。

    頭绖麻帶。

    如喪考妣。

    誓得佛法更始方襲舊儀。

    引同俗二十餘人。

    居于聚落。

    夜談正理。

    晝讀俗書。

    大隋運興。

    載昌釋教。

    裕德光先彥。

    即預搜揚。

    帝下诏曰。

    敬問相州大慈寺靈裕法師。

    朕遵崇三寶。

    歸向情深。

    願闡揚大乘。

    護持正法。

    法師梵行精厚。

    理義淵遠。

    弘通聖教。

    開導聾瞽。

    道俗欽仰。

    思作福田。

    京師天下具瞻。

    四方輻湊。

    故遠召法師。

    共營功德業。

    宜知朕意早入京也。

    法師乃步入長安時。

    年七十有四。

    敕遣勞待。

    令住興善。

    仍诏所司。

    盛集僧望。

    評立國統。

    衆議鹹屬。

    莫有異詞。

    裕乃固讓。

    确乎不拔。

    遂抗表請還。

    帝即聽許。

    仆射高穎等。

    又表請留。

    帝則下敕令宜住此。

    裕曰。

    一國之主。

    義無二言。

    今複重留。

    情所未可。

    因告門人曰。

    王臣親附久有誓言。

    進則侮人輕法。

    退則不無遙敬。

    故吾斟□向背耳。

    尋複三敕固邀裕較執如上。

    帝語蘇威曰。

    朕知裕師剛正。

    是自在人。

    誠不可屈節。

    乃敕左仆射高穎。

    右仆射蘇威等諸公。

    詣寺宣旨。

    代大帝受戒悔罪。

    并送绫錦衣服絹三百段。

    助營山寺。

    禦自注額。

    可号露泉寺。

    既至本鄉。

    敕問重沓。

    後聞邺下唱言。

    自知别世。

    乃示誨善惡。

    勵諸門人。

    授筆制哀速終悲永殒詩二首。

    至于三更。

    忽覺異香滿室。

    内外驚之。

    靜慮口緣念佛。

    相繼達于明相。

    奄終于演空寺焉。

    春秋八十有八。

    即大業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

    哀動山世。

    即殡于寶山靈泉寺側。

    起塔崇焉。

    初裕清貞潔己。

    正氣雲霄。

    高山景行。

    動成摸揩。

    嘗母病綿笃。

    追赴已終。

    中路即還。

    其割愛弘道如是。

    嘗向一處。

    敷演将半。

    忽見講主仍畜韭園。

    裕曰。

    弘法之始。

    為遣過源。

    惡業未傾。

    清道焉在。

    此講不可再也。

    宜即散。

    之便執錫持衣。

    徑辭而出。

    講主曰。

    法師但講。

    此業易異除耳。

    便即借請村人犁具。

    一時耕殺四十畝韭。

    斯可謂。

    如聞而行。

    或大德同集。

    間以言谑。

    乃裕之臨席。

    無不肅然自持諠鬧欣靜。

    所以下座尼衆。

    莫敢面參。

    而性剛威爽。

    服章粗弊。

    貴達之與斯下。

    承對一焉。

    去來自彼。

    曾無迎送。

    故邺下諺曰。

    衍法師。

    伏道不伏俗。

    裕法師。

    道俗俱伏。

    誠其應對無思。

    發言成論故也。

    自前後行施。

    悲敬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