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傳記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
袈裟為惠。
出過千領。
病苦所及。
醫療繁多。
但得厚味。
先命奉僧。
身預倫伍。
片無貯納。
講授之際。
正面西方。
凡所涕唾。
一生無棄。
身無擇行。
口無擇言。
人畜訓誨。
絕于呵捶。
乃至責問童稚。
誡約門人。
皆自述己名。
号彼仁者。
苦辭切斷。
無不淚流。
若言行有違。
即不同止。
非律所許。
寺法不停。
女人尼衆。
誓不授戒。
及所住房。
不令登踐。
斯勵格後代之弘略也。
沙彌受具。
和上德難。
故盡報不行。
自餘師證。
至時臨衆。
若授以三聚。
則七衆備傳故。
使弘法之時方聽女衆入寺。
并後入先出。
直往無留。
緻有法席清嚴響傳宇内者供給不預沙彌。
身服清修。
不禦绫绮。
垂裙則踝上四指。
衫袖則僅與肘齊。
隻支極長至胫而已。
誤見衣制過度。
則處衆割之。
故方裙正背。
大氈被褥皮革。
上色錢寶物等。
并不入房。
隻支五條。
由來以布。
縱有缯帛。
終以惠人。
餘則敗納而已。
自年三十。
即在著述。
造華嚴疏及旨歸合九卷。
自餘内外章疏傳記等總百餘卷。
現行于代。
然東夏法流。
化儀異等。
至于立教施行取信千載者。
裕其一焉。
釋慧藏。
姓郝氏。
趙國平棘人。
十一出家。
未登具戒。
則講涅槃。
後聽智論十地華嚴般若等。
博見之舉。
罕不伏焉。
年逾不惑。
乃潛千鵲山。
枕石漱流。
澄心玄奧。
每研味群典。
而以華嚴為本。
雖洞盡幽微。
而謙虛自退。
仰詫聖助。
希示是非。
登時夜降靈感。
空中有聲。
言是是。
既聞斯告。
因撰義疏。
躬自傳揚。
往預學流。
普皆餐攝。
齊主武成降書。
邀請于大極殿。
開闡此經。
法侶雲繁。
士族鹹集。
時共榮之。
為大觀盛也。
自爾專弘此部。
傳習彌布。
屬周毀經道。
刬迹人間。
遷息煙霞。
保護玄納。
隋初開法則預出家。
文帝曩敬德音。
遠遣征請。
蒲輪既降。
谒帝承明。
遂陳玄奧。
允副天旨。
則六大德之一也。
有敕。
加之殊禮。
故二紀之内。
四時不墜焉。
以大業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遘疾卒于空觀寺。
春秋八十有四。
臨終屬使露骸。
弟子奉遵遺訣。
陳屍林麓。
掩骸修塔。
樹于終南至相寺之前峰焉。
釋靈幹。
姓李氏。
金城狄道人。
祖相封于上黨。
遂随封而遷焉。
年十歲志樂聞法。
情欣背俗。
親弗違之。
十四投邺京大莊嚴寺衍法師為弟子。
晝夜遵奉。
無怠寸陰。
而每入講堂。
想處天宮無異也。
十八覆講華嚴十地。
初開宗本。
佥共美之。
周武滅法。
居家奉戒。
隋開佛日。
則當高選。
幹每講此經。
亟延涼燠。
四方進結。
塵接相望。
開皇七年。
敕令住興善寺。
為譯經證義沙門。
至十七年。
遇疾悶絕。
唯心不冷。
未敢藏殡。
後醒雲。
我往兜率天。
見休遠二法師。
并坐華台。
光晖絕世。
謂幹曰。
汝與我諸弟子。
後皆生此矣。
因爾覺悟。
重增故業。
端然觀行。
絕交人物。
及大業三年。
置大禅定。
有敕擢為道場上座。
僧徒一盛。
匡救有功。
至八年正月卒于寺。
春秋七十有八。
乃火葬于終南之陰。
初幹志奉華嚴。
常依經本。
作蓮華藏世界海觀及彌勒天宮觀。
至于疾甚。
目精上視。
不與人對。
久乃如常。
沙門童真問疾在側。
幹謂真曰。
向見青衣童子引至兜率天宮。
而天樂非久。
終墜輪回。
蓮華藏是所圖也。
不久氣絕。
須臾複通。
真問。
何所見耶。
幹曰。
見大水遍滿。
華如車輪。
幹坐其上。
所願足矣。
尋爾便卒。
華嚴經傳記卷第二 文永十二年(乙亥)正月中旬之候。
為聽聞五教章三十講。
暫栖息梅尾高山寺之處。
自彼寺住侶惠日房辨清之手。
借得華嚴傳五卷。
點本之間。
喜悅銘肝之餘。
下向南都之後。
誂能書之輩令書寫。
此傳之内。
當卷者。
誂中川本淨房阿阇梨良立。
表裡同所令書寫之也。
春日山麓四恩院院主如圓房朝海令付假名并指姓畢。
此假名姓裡書者。
土禦門大納言入道(顯定卿)之所記錄也。
即以彼禅門自筆之點本寫之。
可為無雙之證本也而已。
建治元年(乙亥)五月二十八日(申時)于東大寺尊勝院新彌勒堂。
令寫本等奉讀之畢。
前權僧正宗性。
聽衆。
良曉得業。
談義之後。
即于當院家新學問所。
為後覽記之。
右筆華嚴宗末葉桑門侶宗性。
年齡七十四。
夏[萉-巴+(日/(句-口+匕))]六十二。
抑此料紙者。
去文永三年之曆暮秋九月之候。
後嵯峨天皇所降賜也。
不慮之朝恩。
面目頓餘身之間。
漸漸取出之。
以寫如此之要書耳。
袈裟為惠。
出過千領。
病苦所及。
醫療繁多。
但得厚味。
先命奉僧。
身預倫伍。
片無貯納。
講授之際。
正面西方。
凡所涕唾。
一生無棄。
身無擇行。
口無擇言。
人畜訓誨。
絕于呵捶。
乃至責問童稚。
誡約門人。
皆自述己名。
号彼仁者。
苦辭切斷。
無不淚流。
若言行有違。
即不同止。
非律所許。
寺法不停。
女人尼衆。
誓不授戒。
及所住房。
不令登踐。
斯勵格後代之弘略也。
沙彌受具。
和上德難。
故盡報不行。
自餘師證。
至時臨衆。
若授以三聚。
則七衆備傳故。
使弘法之時方聽女衆入寺。
并後入先出。
直往無留。
緻有法席清嚴響傳宇内者供給不預沙彌。
身服清修。
不禦绫绮。
垂裙則踝上四指。
衫袖則僅與肘齊。
隻支極長至胫而已。
誤見衣制過度。
則處衆割之。
故方裙正背。
大氈被褥皮革。
上色錢寶物等。
并不入房。
隻支五條。
由來以布。
縱有缯帛。
終以惠人。
餘則敗納而已。
自年三十。
即在著述。
造華嚴疏及旨歸合九卷。
自餘内外章疏傳記等總百餘卷。
現行于代。
然東夏法流。
化儀異等。
至于立教施行取信千載者。
裕其一焉。
釋慧藏。
姓郝氏。
趙國平棘人。
十一出家。
未登具戒。
則講涅槃。
後聽智論十地華嚴般若等。
博見之舉。
罕不伏焉。
年逾不惑。
乃潛千鵲山。
枕石漱流。
澄心玄奧。
每研味群典。
而以華嚴為本。
雖洞盡幽微。
而謙虛自退。
仰詫聖助。
希示是非。
登時夜降靈感。
空中有聲。
言是是。
既聞斯告。
因撰義疏。
躬自傳揚。
往預學流。
普皆餐攝。
齊主武成降書。
邀請于大極殿。
開闡此經。
法侶雲繁。
士族鹹集。
時共榮之。
為大觀盛也。
自爾專弘此部。
傳習彌布。
屬周毀經道。
刬迹人間。
遷息煙霞。
保護玄納。
隋初開法則預出家。
文帝曩敬德音。
遠遣征請。
蒲輪既降。
谒帝承明。
遂陳玄奧。
允副天旨。
則六大德之一也。
有敕。
加之殊禮。
故二紀之内。
四時不墜焉。
以大業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遘疾卒于空觀寺。
春秋八十有四。
臨終屬使露骸。
弟子奉遵遺訣。
陳屍林麓。
掩骸修塔。
樹于終南至相寺之前峰焉。
釋靈幹。
姓李氏。
金城狄道人。
祖相封于上黨。
遂随封而遷焉。
年十歲志樂聞法。
情欣背俗。
親弗違之。
十四投邺京大莊嚴寺衍法師為弟子。
晝夜遵奉。
無怠寸陰。
而每入講堂。
想處天宮無異也。
十八覆講華嚴十地。
初開宗本。
佥共美之。
周武滅法。
居家奉戒。
隋開佛日。
則當高選。
幹每講此經。
亟延涼燠。
四方進結。
塵接相望。
開皇七年。
敕令住興善寺。
為譯經證義沙門。
至十七年。
遇疾悶絕。
唯心不冷。
未敢藏殡。
後醒雲。
我往兜率天。
見休遠二法師。
并坐華台。
光晖絕世。
謂幹曰。
汝與我諸弟子。
後皆生此矣。
因爾覺悟。
重增故業。
端然觀行。
絕交人物。
及大業三年。
置大禅定。
有敕擢為道場上座。
僧徒一盛。
匡救有功。
至八年正月卒于寺。
春秋七十有八。
乃火葬于終南之陰。
初幹志奉華嚴。
常依經本。
作蓮華藏世界海觀及彌勒天宮觀。
至于疾甚。
目精上視。
不與人對。
久乃如常。
沙門童真問疾在側。
幹謂真曰。
向見青衣童子引至兜率天宮。
而天樂非久。
終墜輪回。
蓮華藏是所圖也。
不久氣絕。
須臾複通。
真問。
何所見耶。
幹曰。
見大水遍滿。
華如車輪。
幹坐其上。
所願足矣。
尋爾便卒。
華嚴經傳記卷第二 文永十二年(乙亥)正月中旬之候。
為聽聞五教章三十講。
暫栖息梅尾高山寺之處。
自彼寺住侶惠日房辨清之手。
借得華嚴傳五卷。
點本之間。
喜悅銘肝之餘。
下向南都之後。
誂能書之輩令書寫。
此傳之内。
當卷者。
誂中川本淨房阿阇梨良立。
表裡同所令書寫之也。
春日山麓四恩院院主如圓房朝海令付假名并指姓畢。
此假名姓裡書者。
土禦門大納言入道(顯定卿)之所記錄也。
即以彼禅門自筆之點本寫之。
可為無雙之證本也而已。
建治元年(乙亥)五月二十八日(申時)于東大寺尊勝院新彌勒堂。
令寫本等奉讀之畢。
前權僧正宗性。
聽衆。
良曉得業。
談義之後。
即于當院家新學問所。
為後覽記之。
右筆華嚴宗末葉桑門侶宗性。
年齡七十四。
夏[萉-巴+(日/(句-口+匕))]六十二。
抑此料紙者。
去文永三年之曆暮秋九月之候。
後嵯峨天皇所降賜也。
不慮之朝恩。
面目頓餘身之間。
漸漸取出之。
以寫如此之要書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