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傳記卷第一

關燈
京兆崇福寺僧沙門法藏集 ·部類 ·隐顯 ·傳譯 ·支流 ·論釋 ·講解 ·諷誦 ·轉讀 ·書寫 ·雜述 部類第一 案此經是毗盧遮那佛法界身雲。

    在蓮華藏莊嚴世界海。

    于海印三昧内。

    與普賢等海會聖衆。

    為大菩薩之所說也。

    凡一言一義。

    一品一會。

    皆遍十方虛空法界及一一微塵毛端刹土。

    盡因陀羅網微細世界。

    窮前後際一切劫海。

    及一一念具無邊劫。

    常說普說無有休息。

    唯是無盡陀羅尼力所持。

    非是翰墨之所能記。

    此乃圓滿法輪稱法界之談耳。

    但以本不離迹。

    是以處寄人天。

    時臨二七。

    以迹不離本。

    九會即遍十方。

    二七該于十世。

    以本迹無二。

    令無限即限限即無限。

    如此經中海雲比丘所持。

    普眼修多羅。

    以須彌山聚筆大海水墨。

    書一一品。

    不可窮盡。

    又如真谛三藏雲。

    西域傳記說。

    龍樹菩薩往龍宮。

    見此華嚴大不思議解脫經。

    有三本。

    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

    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

    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

    其上中二本及普眼等。

    并非凡力所持。

    隐而不傳。

    下本見流天竺。

    蓋由機悟不同。

    所聞宜異。

    故也是以。

    文殊普賢親承具教。

    天親龍樹。

    僅睹遺筌。

    小聖同坐而不聞。

    大士異趣而先覺。

    聖教之行藏。

    器局之優劣。

    斷可知矣。

    又為佛去世遠。

    衆生報劣。

    色力念慧悉皆減損。

    于此下本。

    無力具受。

    遂随力随樂。

    分寫受持。

    或具十萬。

    大本猶在。

    或三萬六千。

    如晉朝所譯。

    或餘四萬。

    此周朝所翻。

    或分其品會。

    别成部帙。

    如支流所辨。

    或漸湮滅不聞其名。

    皆由器緻耳。

    亦如曦陽麗天明無優劣。

    但眼淨具瞻目眩稍味盲絕不見。

    日豈非朗耶。

    今此亦爾。

    廣略在器。

    本法無虧。

     隐顯第二 依文殊般涅槃經。

    佛去世後。

    四百五十年。

    文殊師利猶在世間。

    依智度論。

    諸大乘經。

    多是文殊師利之所結集。

    此經則是文殊所結。

    佛初去後賢聖随隐。

    異道競興。

    乏大乘器攝此經。

    在海龍王宮。

    六百餘年未傳于世。

    龍樹菩薩入龍宮。

    日見此淵府。

    誦之在心。

    将出傳授。

    因茲流布。

    開皇三寶錄雲。

    昔于阗東南二千餘裡。

    有遮拘槃國。

    彼王曆葉敬重大乘。

    諸國名僧入其境者。

    并皆試練。

    若小乘學則遣不留。

    摩诃衍人請停供養。

    王宮内自有華嚴摩诃般若大集等經。

    并十萬偈。

    王躬受持。

    親執戶籥。

    轉讀則開。

    香華供養。

    又于道場内。

    種種莊嚴。

    衆寶備具。

    并懸諸雜幡。

    時非時果。

    誘諸小王令入禮拜。

    又此國東南。

    可二十餘裡有山甚險。

    其内置華嚴.大集.方等.寶積.楞伽.方廣.舍利弗陀羅尼.華聚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诃般若大雲等。

    凡一十二部。

    皆十萬偈。

    國法相傳。

    防護守掌。

    有東晉沙門支法領者。

    風範慷慨。

    邈然懷拔萃之志。

    好樂大乘。

    忘寝與食。

    乃裹糧杖策。

    殉茲形命。

    于彼精求。

    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

    赍來至此。

    即晉朝所譯是也。

    今大周于阗所進。

    逾四萬頌。

    于第一會所說。

    華藏世界。

    舊譯阙略。

    講解無由。

    今文并具爛然可領。

    其十定一會。

    舊經有問無答。

    今本照然備具。

    是以前有七處八會。

    今七處九會。

    雖望百千而未備。

    然四萬之理亦無遺。

    且龍樹誦具本以上升。

    法領獲僅半以東度。

    雖凡聖不一。

    而弘法無二。

    但以域壤有中邊。

    慧解有深淺。

    遂使數萬裡間。

    見聞懸隔。

    阙乎大半。

    可不傷哉。

    大智度論雲。

    不思議經。

    有十萬偈。

    攝大乘論雲。

    有百千偈。

    名百千經。

    釋論雲。

    即華嚴經十萬偈。

    為百千也。

    又涅槃經。

    名此經為雜華。

    然百千舉數而标目。

    雜華即相以彰名。

    舉數者失其源。

    即相者遣其主。

    不思議則推宗有在。

    直造其庭。

    佛華嚴則以人标法。

    曲詳其緻。

    四名之中。

    後二為得矣。

     傳譯第三 晉京師道場寺佛馱跋陀羅。

    唐魏國西寺地婆诃羅。

    大周神都佛授記寺實叉難陀。

     晉京師道場寺佛馱跋陀羅。

    此雲覺賢。

    本姓釋氏。

    迦維羅衛人。

    甘露飯王之苗裔也。

    祖達摩提婆。

    此雲法天。

    嘗遊天竺。

    因以居焉。

    父達摩修利耶。

    此雲法日。

    賢三歲偏孤。

    八歲喪母。

    為外氏所養。

    從祖鸠摩利。

    聞其聰敏。

    憐其孤幼。

    乃迎還度為沙彌。

    至年十七。

    與同學數人。

    俱以習誦為業。

    衆皆用功一月。

    賢一日當之。

    師歎曰。

    賢一日敵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

    修業精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