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傳記卷第一

關燈


    博學群經。

    多所綜達。

    少以禅律馳名。

    常與同學僧伽達多。

    遊處積年。

    達多雖服其才德。

    而未測其深淺也。

    後于密室閉戶坐禅。

    忽見賢來。

    驚問所從。

    答曰。

    暫上兜率。

    緻敬彌勒。

    言訖便隐。

    達多方知是聖人也。

    後屢見賢神變。

    乃至誠方知得不還果。

    常欲遊方弘化。

    備觀風俗。

    會有秦沙門智嚴。

    至罽賓。

    訪問彼國僧衆。

    誰能流化東土。

    鹹雲。

    有佛馱跋陀羅者。

    本生天竺那可梨城。

    族姓相承。

    世遵道學。

    聰明博贍。

    位行難測。

    童稚出家。

    已通經論。

    受業于大禅師佛陀大仙。

    佛陀大仙。

    時亦在罽賓聞嚴求人。

    乃謂嚴曰。

    可以振維僧徒。

    宣授禅法者。

    佛馱跋陀其人也。

    嚴既要請苦到。

    賢遂默而許焉。

    于是辭師。

    裹糧東逝。

    涉路三載。

    寒暑備更。

    乃有層岩重蔭。

    連凍千裡。

    清旭啟旦則崎岖陵險。

    潛晷告昏。

    則枕廗冰雪。

    飛梯懸蹬。

    側足傍踐。

    援繩挂索。

    仰接雲岸。

    自冰雪之外艱途萬數。

    糧用中竭。

    分粒繼餐。

    爰憑聖祐。

    僅而得濟。

    既度蔥嶺。

    略經六國。

    國主矜其遠化。

    并欣懷資俸。

    至交趾附舶循海而行經一島下。

    賢舉手指山曰。

    可泊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

    調風難遇。

    不可停也。

    遂行二百餘裡。

    忽值返風吹舶。

    還至前島。

    船人各悟其神。

    鹹師事之。

    一禀其進止。

    後遇便風。

    同侶皆發。

    賢曰。

    不可動。

    舶主乃止。

    既而先發者一時覆敗。

    後于中夜。

    忽令衆船俱發。

    無肯從者。

    賢自起收纜。

    一船獨發。

    俄爾賊至。

    留者悉被抄害。

    次之達青州東萊郡。

    聞鸠摩羅什在長安。

    欣然而來。

    則秦弘始十年四月也。

    什大歡悅。

    共論法相。

    振發玄微。

    多所啟悟。

    因謂什曰。

    君所解不出人意。

    而緻高名耶。

    什曰。

    吾年老故爾。

    何必能稱美談。

    什每有疑義。

    必共論決。

    沙門道才.昙暢.僧睿.慧觀等。

    六百人俱禀禅訓。

    其所指授。

    莫非真要。

    自遺法東遷。

    四百餘年開發之深。

    無若此也。

    其言理辨物。

    必求諸中。

    不苟适當時。

    不求勝人之口。

    其所得。

    則辨明無遺。

    其所不知。

    則時阙如也。

    秦太子泓欲聞賢說法。

    乃要命群僧。

    進論東宮。

    羅什與賢。

    數番往複。

    文多不載。

    秦主姚興。

    專志佛法。

    三千餘僧。

    并預宮阙。

    盛修人事。

    唯賢守靜。

    不與衆同。

    後語弟子雲。

    我昨見本鄉有五舶俱發。

    後經歲許。

    遇外舶至。

    既而訊訪。

    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見者也。

    傾境聞之。

    競來禮事。

    其有奉施。

    悉皆不受。

    持缽分衛。

    無論豪賤。

    嘗與弟子慧觀。

    次第乞食。

    至陳郡袁豹。

    素不敬信。

    待之甚薄。

    未飽辭退。

    豹曰。

    似未足。

    且複小留。

    賢曰。

    檀越施心有限。

    故令所設已罄。

    豹即呼左右。

    益飯飯果盡。

    豹大慚。

    既而問慧觀曰。

    此沙門何如人。

    觀曰。

    德量高邈。

    非凡所測。

    豹深歎異之。

    賢儀軌率素不同華俗。

    而志韻清。

    遠雅有深緻。

    法師僧弼。

    與沙門寶材。

    書曰。

    鬥場禅師。

    甚有大心。

    便是天竺主。

    何風流人也。

    到義熙十四年。

    吳郡内史孟顗。

    右衛将軍褚叔度。

    則請賢出此經。

    乃手執梵文。

    共沙門法業慧嚴等百有餘人。

    于道場寺譯出。

    诠定文旨。

    會通方言。

    妙得經意。

    故道場寺猶有華嚴堂焉。

    大教流傳。

    蓋其力也。

    初譯經時。

    堂前池内。

    每有二青衣。

    從池中出。

    奉以香華。

    舉衆皆見。

    亦有神祇。

    營衛左右。

    賢以元嘉六年卒。

    春秋七十有一矣。

    手屈三指。

    明得阿那含果焉。

     中天竺國三藏法師地婆诃羅。

    唐言日照。

    婆羅門種。

    幼而出家。

    住摩诃菩提及那蘭陀寺。

    三藏風儀溫雅。

    神機朗俊。

    負笈從師。

    研精累歲。

    器成雕玉。

    學擅青藍。

    承沙門玄奘傳教東歸。

    思慕玄門。

    留情振旦。

    既而占風聖代。

    杖錫來儀。

    載闡上乘。

    助光神化。

    爰以永隆初歲。

    言屆京師。

    高宗弘顯釋門。

    克隆遺寄。

    乃诏缁徒龍象。

    帝邑英髦。

    道誠律師。

    薄塵法師十大德等。

    于魏國西寺。

    翻譯經論之次時有賢首法師。

    先以華嚴為業。

    每慨斯經阙而未備。

    往就問之雲。

    赍第八會文。

    今來至此。

    賢首遂與三藏對挍。

    遂獲善财善知識天主光等十有餘人。

    遂請譯新文。

    以補舊阙。

    沙門複禮執筆。

    沙門慧智譯語。

    更譯密嚴等經論十有餘部。

    合二十四卷。

    并皇大後禦制序文。

    深加贊述。

    今見流行于代焉。

    三藏辭鄉之日。

    其母尚存。

    無忘鞠育之恩。

    恒思顧複之報。

    遂詣神都。

    抗表天阙。

    乞還舊國。

    初未之許。

    再三固請。

    有敕從之。

    京師諸德。

    造绯羅珠寶袈裟。

    附供菩提樹像。

    敕錫神鐘一口。

    及請幡像供具遵途。

    以垂拱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體甚康。

    告門人曰。

    吾當逝矣。

    右脅而卧。

    無疾而終于神都魏國東寺。

    會葬者數千萬人。

    聖母聞之。

    深加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