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傳記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悼。
施絹千匹。
以充殡禮。
道俗悲慕。
如喪所親。
香華辇輿瘗于龍門山陽。
伊水之左。
門人修理靈龛。
加飾重閣。
因起精廬其側。
掃灑供養焉。
後因梁王所奏請。
置伽藍。
敕内注名為香山寺。
危樓切漢。
飛閣淩雲。
石像七龛。
浮圖八角。
駕親遊幸。
具題詩贊雲爾。
大周神都佛授記寺沙門實叉難陀。
唐雲喜覺。
于阗國人。
智度弘曠。
利物為心。
善大小乘。
兼異學論。
天後明揚佛日。
敬重大乘。
以華嚴舊經處會未備。
遠聞于阗有斯梵本。
發使求訪。
并請譯人。
實叉與經。
同臻帝阙。
以天後證聖元年乙未。
于東都大内遍空寺。
譯華嚴經。
天後親臨法座。
煥發序文。
自運仙毫。
首題名品。
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
沙門義淨。
同宣梵文。
後付沙門複禮法藏等。
于佛授記寺。
譯至聖曆二年己亥功畢。
又至久視元年庚子。
于三陽宮内。
譯大乘入楞伽經。
及于西京清禅寺東都佛授記寺。
譯文殊授記等經。
前後總譯一十九都。
沙門波侖玄執等筆受。
沙門複禮綴文。
沙門法寶弘景等證義。
太子中舍人。
賈膺福監護至長安。
四年實叉。
緣母年老。
請歸觐省。
表書再上。
方蒙允許。
敕禦史崔嗣光。
送至于阗。
後和帝龍興。
重晖佛日。
敕再征召。
方屆帝城。
以景龍二年。
達于茲土。
帝屈萬乘之尊。
親迎于開遠門外。
京城缁侶。
備諸幢幡。
逆路導引。
仍裝飾青象。
令乘入城。
敕于大薦福寺安置。
未遑翻譯遘疾彌留。
以景雲元年十月十二日。
右脅疊足。
終于大薦福寺。
春秋五十有九。
缁徒悲噎。
歎法棟之遽摧。
俗侶哀号。
恨群生之失導。
有诏聽依外國法葬。
以十一月十二日。
于開遠門外古燃燈台焚之。
薪盡火滅。
其舌猶存。
斯是弘法之嘉瑞也。
至十二月十三日。
本國門人悲智。
敕使哥舒道元。
送其餘骸及斯靈舌。
遂歸于阗。
起塔供養。
後人複于焚屍之所。
起七層塔焉。
支流第四 ·兜沙經一卷(是華嚴名号品)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谶譯菩薩本業經一卷(或雲淨行品經是淨行品) 吳月支國沙門清信士支謙譯諸菩薩求佛本業經一卷(亦是淨行品也)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菩薩本願行品經一卷(亦是淨行品也) 亦是道真重譯 右件經并是此經第二會中出。
菩薩十住經一卷(是十住品) 東晉西域沙門隻多密晉言诃支譯 ·菩薩十住經一卷(是十住品) 西晉沙門竺法護譯 ·菩薩十道地經一卷(似十住品) 聶道真譯十住斷結經十卷(非十住品亦非十地品以名同恐誤附也) 後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右件經并是此經第三會中出。
·十地斷經十卷(是十地品) 後秦沙門竺佛念譯 ·十住經十二卷(是十地品) 西晉聶道真譯 ·菩薩十地經一卷(似十地品十住品也) 西晉竺法護譯大方廣十地經一卷(似十地十住品也) 西域沙門吉迦夜譯 ·十地經一卷(似十地十住品) 東晉诃支譯十住經四卷(具是十地品) 後秦羅什共罽賓三藏佛陀耶舍秦言覺明譯漸備一切智德經五卷(具是十地品) 西晉月支國沙門昙摩羅晉言法護譯菩薩初地經一卷(似初地)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右件經并是此經第六會中出。
·等目菩薩經二卷(是十定品) 竺法護譯顯無邊佛土功德經一卷(是壽命品)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如來興現經四卷(是性起品無重頌偈仍将十忍品次後編之亦不題也) 西晉元康年竺法護譯如來興現經一卷(與法護譯題彼品名廣略為名) 西晉沙門白法祖譯 ·大方廣如來性起經二卷(序分是名号品現正說即是性起品) 失譯大方廣如來性起微密藏經二卷(與前同本異譯) 西晉元康年出不現譯人 右件經并是此經第七會中出。
·度世經六卷(是離世間品) 西晉法護譯 ·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是離世間品) 吳代失譯 右件經并是此經第八會中出。
羅摩伽經三卷(是入法界品文不足) 西秦沙門聖賢或雲堅公譯 又魏安法賢譯一本亦三卷 又北涼昙無谶譯一本一卷成。
右件
施絹千匹。
以充殡禮。
道俗悲慕。
如喪所親。
香華辇輿瘗于龍門山陽。
伊水之左。
門人修理靈龛。
加飾重閣。
因起精廬其側。
掃灑供養焉。
後因梁王所奏請。
置伽藍。
敕内注名為香山寺。
危樓切漢。
飛閣淩雲。
石像七龛。
浮圖八角。
駕親遊幸。
具題詩贊雲爾。
大周神都佛授記寺沙門實叉難陀。
唐雲喜覺。
于阗國人。
智度弘曠。
利物為心。
善大小乘。
兼異學論。
天後明揚佛日。
敬重大乘。
以華嚴舊經處會未備。
遠聞于阗有斯梵本。
發使求訪。
并請譯人。
實叉與經。
同臻帝阙。
以天後證聖元年乙未。
于東都大内遍空寺。
譯華嚴經。
天後親臨法座。
煥發序文。
自運仙毫。
首題名品。
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
沙門義淨。
同宣梵文。
後付沙門複禮法藏等。
于佛授記寺。
譯至聖曆二年己亥功畢。
又至久視元年庚子。
于三陽宮内。
譯大乘入楞伽經。
及于西京清禅寺東都佛授記寺。
譯文殊授記等經。
前後總譯一十九都。
沙門波侖玄執等筆受。
沙門複禮綴文。
沙門法寶弘景等證義。
太子中舍人。
賈膺福監護至長安。
四年實叉。
緣母年老。
請歸觐省。
表書再上。
方蒙允許。
敕禦史崔嗣光。
送至于阗。
後和帝龍興。
重晖佛日。
敕再征召。
方屆帝城。
以景龍二年。
達于茲土。
帝屈萬乘之尊。
親迎于開遠門外。
京城缁侶。
備諸幢幡。
逆路導引。
仍裝飾青象。
令乘入城。
敕于大薦福寺安置。
未遑翻譯遘疾彌留。
以景雲元年十月十二日。
右脅疊足。
終于大薦福寺。
春秋五十有九。
缁徒悲噎。
歎法棟之遽摧。
俗侶哀号。
恨群生之失導。
有诏聽依外國法葬。
以十一月十二日。
于開遠門外古燃燈台焚之。
薪盡火滅。
其舌猶存。
斯是弘法之嘉瑞也。
至十二月十三日。
本國門人悲智。
敕使哥舒道元。
送其餘骸及斯靈舌。
遂歸于阗。
起塔供養。
後人複于焚屍之所。
起七層塔焉。
支流第四 ·兜沙經一卷(是華嚴名号品)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谶譯菩薩本業經一卷(或雲淨行品經是淨行品) 吳月支國沙門清信士支謙譯諸菩薩求佛本業經一卷(亦是淨行品也)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菩薩本願行品經一卷(亦是淨行品也) 亦是道真重譯 右件經并是此經第二會中出。
菩薩十住經一卷(是十住品) 東晉西域沙門隻多密晉言诃支譯 ·菩薩十住經一卷(是十住品) 西晉沙門竺法護譯 ·菩薩十道地經一卷(似十住品) 聶道真譯十住斷結經十卷(非十住品亦非十地品以名同恐誤附也) 後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右件經并是此經第三會中出。
·十地斷經十卷(是十地品) 後秦沙門竺佛念譯 ·十住經十二卷(是十地品) 西晉聶道真譯 ·菩薩十地經一卷(似十地品十住品也) 西晉竺法護譯大方廣十地經一卷(似十地十住品也) 西域沙門吉迦夜譯 ·十地經一卷(似十地十住品) 東晉诃支譯十住經四卷(具是十地品) 後秦羅什共罽賓三藏佛陀耶舍秦言覺明譯漸備一切智德經五卷(具是十地品) 西晉月支國沙門昙摩羅晉言法護譯菩薩初地經一卷(似初地)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右件經并是此經第六會中出。
·等目菩薩經二卷(是十定品) 竺法護譯顯無邊佛土功德經一卷(是壽命品)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如來興現經四卷(是性起品無重頌偈仍将十忍品次後編之亦不題也) 西晉元康年竺法護譯如來興現經一卷(與法護譯題彼品名廣略為名) 西晉沙門白法祖譯 ·大方廣如來性起經二卷(序分是名号品現正說即是性起品) 失譯大方廣如來性起微密藏經二卷(與前同本異譯) 西晉元康年出不現譯人 右件經并是此經第七會中出。
·度世經六卷(是離世間品) 西晉法護譯 ·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是離世間品) 吳代失譯 右件經并是此經第八會中出。
羅摩伽經三卷(是入法界品文不足) 西秦沙門聖賢或雲堅公譯 又魏安法賢譯一本亦三卷 又北涼昙無谶譯一本一卷成。
右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