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傳記卷第一

關燈
經并是此經第九會中出。

    大方廣華嚴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二卷(或無大方廣字) 右是隋北天竺三藏阇那崛多隋言智德譯(或雲共笈多譯)。

    度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 梁扶南沙門僧伽婆羅梁言僧養亦雲僧铠譯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一卷 失譯大方廣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二卷 大周于阗沙門實叉難陀譯 右件四經同本異譯并雲在普光法堂說。

    大方廣佛華嚴佛境界分一卷 唐載初年于阗三藏提雲般若譯大方廣佛境界經一卷 大周于阗三藏實叉難陀譯 右件二經同本異譯菩提樹下說。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一卷(說佛身内有不可說世界事) 大周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修慈分經一卷 唐載初年提雲般若譯 右已上不思議境界等經。

    現本華嚴内。

    雖無此等品。

    然勘梵本。

    并皆具有。

    固是此經别行品會。

    為梵品不題品次。

    不編入大部。

    信力入印法門經五卷 元魏南天竺三藏昙摩流支魏雲希法譯 右件經。

    古德相傳雲。

    是華嚴别品。

    詳其文句。

    始終總無華嚴流類。

    近勘梵本。

    亦無此品。

    請後人詳究。

     鈔華嚴經一十五卷 右昔南齊司徒。

    竟陵文宣王蕭子良者。

    天機秀發。

    宅心真境。

    望億劫而長驅。

    淩千歲而獨上。

    若闡揚經教。

    開弘福業。

    莫不出自神裡行之身命。

    永明八年。

    感夢東方天王如來。

    冥資聖授始撰淨住之法。

    又夢。

    沙門自稱智勝。

    引對佛前。

    教其轉讀。

    因傳經呗之則。

    又獎率朝賢。

    啟龍華三會之福。

    隻勸士庶。

    受菩薩三聚之戒。

    并祥瑞郁蒸。

    難得而言者也。

    加以閱彼龍宮。

    仞斯象迹。

    毗贊玄化。

    住持覺運。

    凡鈔如上等諸經。

    三百餘卷。

    撰弘益文翰。

    一百餘卷。

    自手書經七十餘卷。

    其所撰内。

    有華嚴璎珞經二卷。

    标出世之術。

    華嚴齊記一卷。

    叙法會之緻。

    并可以垂鏡來葉。

    不刊之勝躅也。

     華嚴十惡經一卷 右隋學士費長房三寶錄注。

    入僞妄。

    恐後賢濫赍。

    故此附出。

     論釋第五 婆羅頗密多三藏雲。

    西國相。

    傳龍樹從龍宮。

    将經出已。

    遂造大不思議論。

    亦十萬頌。

    釋此經既冥機未啟。

    不測其指歸也。

     十住毗婆沙論一十六卷 龍樹所造。

    釋十地品義。

    後秦耶舍三藏。

    口誦其文。

    共羅什法師譯出。

    釋十地品。

    内至第二地餘文。

    以耶舍不誦。

    遂阙解釋。

    相傳其論。

    是大不思議論中一分也。

     十住論一十卷 龍樹所造。

    後秦弘始年中羅什法師譯。

     十地論一十二卷 婆薮般豆菩薩。

    此雲天親。

    于山中釋十地品。

    疊本經文。

    依次消解。

    菩薩初造論成。

    感經放光明山振地動。

    其國主臣民。

    俱來慶賀。

    歎為希有瑞也。

     廣如本傳。

    至後魏。

    有北天竺三藏菩提留支。

    魏雲希覺。

    來此翻譯。

    初譯之日。

    宣武皇帝親自筆受一日。

    又曰。

    中天竺三藏。

    勒那摩提。

    魏雲寶意。

    來此共流支。

    于洛水南北。

    各譯一本。

    其後僧統慧光。

    請二賢。

    對詳挍同異。

    參成一本。

    又别傳雲。

    天親造華嚴經論既未獲具本。

    此十地或是。

    随得翻之。

    又雲。

    無著菩薩往來都率。

    彌勒菩薩教以華嚴等經。

    自彼宣流。

    亦其力也。

    近問西來三藏梵僧。

    皆雲。

    金剛軍菩薩。

    造十地釋論。

    有一萬二千頌。

    翻可成三十餘卷。

    又堅慧菩薩。

    亦造略釋。

    并未傳此土。

    于阗國見有其本。

    實叉歸日。

    已附信索。

    如得亦拟翻出。

    又瑜伽菩薩地中住品内。

    廣寫此經十地品文。

    次第兼釋。

    良以此經三賢十聖位分最廣。

    既為諸部龜鏡。

    是以造釋者非一耳。

     華嚴論六百卷 昔北齊大和初年。

    第三王子。

    于清涼山。

    求文殊師利菩薩。

    燒身供養。

    其王子有閹官劉謙之。

    既自慨形餘。

    又睹王子焚軀之事。

    乃奏乞入山修道。

    有敕許焉。

    遂赍此經一部。

    晝夜精勤。

    禮忏讀誦并心祈妙德。

    以希冥祐。

    絕粒飲水。

    垂三七日。

    形氣雖微而丹抱彌著。

    忽感發鬓盡生複丈夫相。

    神彩超悟。

    洞斯幽指。

    于是覃思研精。

    爰造前論。

    始終綸綜。

    還以奏聞。

    高祖信敬由來。

    更增常日。

    華嚴一經于斯轉盛。

     隋淨影寺慧遠法師。

    晚年造此經疏。

    至回向品。

    忽覺心痛。

    視之乃見當心毛孔流血外現。

    又夢。

    持鐮登大山。

    次第芟剪。

    至半力竭。

    不複能起。

    覺已謂門人曰。

    吾夢此疏必不成。

    于是而止。

    相州休法師。

    聽華嚴五十餘遍。

    研諷文理。

    轉加昏漠。

    乃自喻曰。

    斯固上聖至言。

    豈下凡所抑度哉。

    詳二賢博。

    宏富振古罕俦。

    于此陶埏。

    莫能窮照。

    而謙之尋閱。

    未盡數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