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傳記卷第一

關燈
注茲鴻論。

    何其壯哉。

    蓋是大聖冥傳。

    不足多怪。

    案此經菩薩住處品雲。

    東北有菩薩住處。

    名清涼山。

    現有菩薩。

    名文殊師利。

    與一萬菩薩。

    常住說法。

    故今此山下。

    有清涼府。

    山之南面小峰。

    有清涼寺。

    一名五台山。

    以五山最高其上并不生林木。

    事同積土故。

    謂之台也。

    山周回四百餘裡。

    東連恒嶽。

    中台上有大華池。

    湛然清徹。

    蒸多征感。

    又有精屋石塔。

    北台上有鐵浮圖二并舍利。

    及文殊形像。

    中台東南下三十餘裡。

    有大浮寺。

    漢明所立。

    既年代久遠荒涼彌甚。

    遺基餘趾。

    尚能可識。

    中有東西二堂。

    像設存焉。

    前在華園二三頃。

    绮缋交錯。

    百種千名。

    爛同舒錦。

    赫如霞照。

    至于超常絕聽之類。

    世所希聞者。

    至七月十五日。

    萬品齊發。

    次北八九裡。

    是前王子舍身之地。

    現有表塔。

    昔北齊之日。

    大敝玄門。

    于此山中。

    置伽藍二百餘所。

    又割恒定等八洲之稅。

    以供山衆衣藥之資焉。

    今神居寶地。

    往往而在。

    案别傳雲。

    文殊師利菩薩。

    常于彼講華嚴經故。

    自古以來迄乎唐運。

    西域梵僧。

    時有不遠數萬裡。

    而就茲頂谒者。

    及此土道俗。

    亦塵軌相接。

    或遇神僧聖衆。

    仙閣珍台。

    靈光暐晔。

    妙香芬馥。

    空鐘自響。

    寶偈遙聞。

    倏忽俄頃。

    抑揚千變。

    如清涼山記具之。

    山去京一千六百裡代州之界。

    然地居邊壤。

    特甚寒烈。

    故四月已前。

    七月以後。

    堅冰積雪。

    皓皓彌布。

    自非盛夏之日。

    無由登踐。

    勖哉懷道之士。

    可不庶幾一往乎。

     華嚴論一百卷 後魏沙門釋靈辨所造也。

    法師大原晉陽人也。

    宿植妙因。

    久種勝善。

    幼而入道。

    長而拔俗。

    常讀大乘經。

    留心菩薩行。

    及見華嚴。

    偏加昧嘗。

    乃頂戴此經。

    入清涼山清涼寺。

    求文殊師利菩薩哀護攝受。

    冀于此經義解開發。

    則頂戴行道。

    遂曆一年。

    足破血流。

    肉盡骨現。

    又膝步懇策。

    誓希冥感。

    遂聞。

    一人謂之曰。

    汝止行道。

    思惟此經。

    于是披卷。

    豁然大悟。

    時後魏熙平元年歲。

    次大梁正月。

    起筆于清涼寺。

    敬造華嚴論。

    演義釋文窮微洞奧。

    至二年初徙。

    居玄兌山嵩岩寺。

    注釋同前。

    時孝明帝靈大後胡氏。

    重道欽人。

    旨請就阙。

    法師辭疾。

    未見至夏首。

    重命固請。

    既辭不獲免。

    至十六日。

    進入東柏堂。

    尋遷式幹殿。

    後居徽音殿。

    緝論無辍。

    至神龜元年夏。

    诏曰。

    大法弘廣敷演待人。

    今徽音殿修論法師靈辨。

    德器淵雅。

    早傳令聞。

    可延屈趣宣光殿。

    講大品般若。

    于是四部交歡。

    十方延慶。

    講訖敕侍中大傅清河王允怿。

    安置法師式幹殿樓上。

    準前修論。

    夏則講華嚴。

    冬則講大品。

    法師與弟子靈源。

    候時緝綴。

    忘寝與食。

    神龜三年秋九月。

    其功乃畢。

    略經廣論。

    凡一百卷。

    首尾五年。

    成就十帙。

    後屬時多疊。

    法音中歇。

    法師息講全真。

    避時養道。

    以正光三年正月八日。

    在融覺寺。

    遷神化往。

    時年四十有六。

    于是孝明皇帝敕曰。

    其論是此土菩薩所造。

    付一切經藏。

    則上目錄。

    分布流行。

    弟子道昶.靈源.昙現等。

    慨先師夙逝。

    痛靈藉之将掩。

    乃與清信君子。

    敬寫淨本。

    流布道俗。

    此論雖盛傳汾晉。

    未流京洛。

    長安碩德每有延望。

    永淳二年。

    有至相寺沙門。

    釋通賢及居士玄爽房玄德寺。

    并業此經。

    留心贊仰。

    遂結志同遊。

    詣清涼山。

    祈禮文殊聖者。

    因至并州童子寺。

    見此論本。

    乃殷勤固請。

    方蒙傳授。

    持至京師。

    帝辇髦彥。

    莫不驚弄。

    遂繕寫流通焉。

     華嚴經傳記卷第一 文永十二年乙亥正月中旬之候。

    為聽聞五教章三十講。

    暫遷息梅尾高山寺之處。

    自彼寺住侶惠日房辨清之手。

    借得華嚴傳五卷點本之間。

    喜悅銘肝之餘。

    下向南都之後。

    誂能書之輩令書寫。

    此傳之内。

    當卷者。

    表誂中川玄蓮房。

    裡托春日山麓四恩院願忍房覺玄。

    令書寫之彼院家院主如圓房朝海令付假名并指姓等。

    此假名姓裡書者。

    土禦門大納言入道顯定卿之所記錄也。

    即以彼禅門自筆點本寫之可為無雙之證本也而已。

     文永十二年也。

     建治元年乙亥五月二十六日未時于當院尊勝院新彌勒堂。

    合寫本等奉讀之畢。

    前權僧正宗性。

    聽衆。

    良曉得業。

    慶實法師。

    賢性法師。

    談義之後。

    即于當院家新學問所。

    為後覽記之。

    古筆華嚴宗未學愚老僧宗性。

    年齡七十四。

    夏[萉-巴+(日/(句-口+匕))]六十二。

     抑此料紙者去文永三年之曆暮九月之候。

    後嵯峨天皇所降賜也。

    不慮之朝恩。

    面目頓餘身之間。

    漸漸取出之。

    以寫如此要書。

    以資前院之禦菩提。

    以祈法皇之禦得脫。

    冥衆必垂哀愍。

    所願畢得成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