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傳記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而飲沐清化。
愛敬親承。
歲積炎涼。
齊蹤上位。
常于寒陵山寺。
陶融初教。
日照高山此焉。
欣屬講華嚴地論。
諒超先哲。
又曾登講之夜。
素無燈燭。
昂舉掌高示。
便發暈光。
朗照堂宇。
大衆觀瑞。
怪所從來。
昂曰。
此光手中恒有耳。
何可怪耶。
其福業隆深誠不可度也。
化物餘景。
志結西方。
常願生安養。
後自知命極。
預告有緣。
時未測其言也。
期月既臨。
一無信患。
問齋時至未。
景次昆吾。
即升高座。
身含奇相。
爐發異香。
爰引四衆。
受菩薩戒。
詞理切要。
聽者寒心。
時七衆圍繞。
餐承道味。
昂舉目高視。
乃見天衆缤紛弦管繁會。
中有聲。
告衆曰。
兜率陀天樂音下迎。
昂曰。
天道乃生死根本。
由來非願。
常祈心淨土。
如何此誠不遂耶。
言訖便睹天樂上騰須臾還滅。
更見西方香華伎樂飛湧而來旋環頂上。
舉衆皆見。
昂曰。
大衆好住。
今靈相來迎。
事須同往。
言訖但見香爐墜手。
終于高座焉。
春秋八十有九。
則貞觀七年八月也。
道俗共觀。
崩恸如山。
及将殡殓。
足下有普光堂等文字生焉。
自非道會靈章行符鄰聖者。
何能現斯嘉應哉。
送寒陵山。
鑿窟為處。
經春不朽。
端坐俨然。
釋靈辨。
姓李氏。
泷西犾道人也。
祖龍骧。
高齊代。
任相州司馬。
父楞伽。
随任洛州錄事參軍。
遂從居洛。
辨生而埋照。
沉默若愚。
八歲始言。
言辄聰敏。
宗族異之。
因名廣辨。
後以炀帝同諱。
改從今稱焉。
年十喪父。
哀毀過禮。
伯父幹法師愍之。
親自撫育。
教以義方。
年十三得出家。
住勝光寺。
幹素與昙遷禅師。
芝蘭允洽。
因令親侍。
咨受異聞。
辨宿夜研精。
俄升堂奧。
十八講唯識起信等論。
勝鬘維摩等經。
進具之後。
日新其德。
又講仁王經十地地持攝大乘等論。
然以為一乘妙旨無越華嚴。
遂廢敷揚。
于終南山至相寺智正法師所。
研味茲典。
既卒師資之功。
備舉傳燈之業。
并采衆經。
傍求異義。
撰疏十二卷抄十卷章三卷。
并行于代。
屬慈恩創構。
妙選英[肆-聿+毛]。
辨以鶴譽聞天。
遂當斯舉。
然其懷望貞峻中外式瞻。
每于崇聖宮鶴林寺德業寺百福殿等。
而行受戒法。
京城及諸州僧尼。
從受歸戒者。
一千餘人。
凡講華嚴。
四十八遍。
後因菩提寺講。
便覺不念。
尋返慈恩。
俄從永化。
春秋七十八。
即龍朔三年九月五日也。
但辨孝姓淳至。
出自天真。
每講遇父母恩重之文。
未嘗不哽塞良久。
或因之廢講。
其音樂市[門@厘]由來不顧。
從小至老。
襯衣足靺。
并自縫洗。
不役門人。
弟子或四人已上晨昏參候。
若須教誡則命令坐。
若其無事。
皆起立遂出。
須有對問。
自稱己名。
斯亦恭謹教敬之良軌也。
釋智俨。
姓趙氏。
天水人也。
高祖弘高尚其志。
父景申州錄事參軍。
母初夢。
梵僧執錫而謂曰。
速宜齊戒淨爾身心。
遂驚覺。
又聞異香有娠焉。
及俨生數歲。
卓異凡童。
或累塊為塔。
或緝華成蓋。
或率同輩為聽衆。
而自作法師。
生智宿殖皆此類也。
年十二有神僧杜順。
無何而辄入其舍。
撫俨頂謂景曰。
此我兒。
可還我來。
父母知其有道。
欣然不吝。
順即以俨付上足達法師。
令其順誨。
曉夜誦持。
曾無再問。
後屬二梵僧來遊至相。
見俨精爽非常。
遂授以梵文。
不日便熟。
梵僧謂諸僧曰。
此童子當為弘法之匠也。
年甫十四。
即預缁衣于時隋運将終。
人民饑喂。
俨雖童稚杭志彌堅。
後依常法師聽攝大乘論。
未盈數歲。
詞解精微。
常因龍象盛集。
令其豎義。
時有辨法師。
玄門準的。
欲觀其神器。
躬自擊揚。
往複征研。
辭理彌王。
鹹歎其慧悟。
天縱哲人。
進具之後。
聽四分迦延毗昙成實十地地持涅槃等經。
後于琳法師所。
廣學征心。
索隐探微。
時稱得意。
俨以法門繁曠。
智海沖深。
方駕司南。
未知何厝。
乃至于經藏前。
禮而自立誓。
信手取之。
得華嚴第一。
即于當寺智正法師下。
聽受此經。
雖閱舊聞。
常懷新緻。
炎涼亟改。
未革所疑。
遂遍覽藏經。
讨尋衆釋。
傳光統律師文疏。
稍開殊轸。
謂别教一乘無盡緣起。
欣然賞會。
粗知毛目。
後遇異僧來。
謂曰。
汝欲得解一乘義者。
其十地中六相之義。
慎勿輕也。
可一兩月間。
攝靜思之當自知耳。
言訖忽然不現。
俨驚惕良久。
因則陶研。
不盈累朔。
于焉大啟。
遂立教分宗。
制此經疏。
時年二十七。
又七宵行道。
祈請是非。
爰夢神童。
深蒙印可。
而栖遑草澤。
不競當代。
及乎暮齒。
方屈弘宣。
皇儲往封沛王。
親為講主。
頻命府司。
優事供給。
故使法輪無辍。
是所賴焉。
然其精練庶事。
藻思多能。
造蓮華藏世界圖一鋪。
蓋[葸-十+夕]河之左。
古今未聞者也。
至總章元年夢。
當寺般若台傾倒。
門人慧曉又夢。
上高幢上侵雲漢。
幢首寶珠。
明如曉日。
漸漸移來。
入京便倒。
俨自覺遷神之候。
告門人曰。
吾此幻軀從緣無性。
今當暫往淨方。
後遊蓮華藏世界。
汝等随我。
亦同此志。
俄至十月二十九日夜。
神色如常。
右脅而卧。
終于清淨寺焉。
春秋六十七矣。
時有業淨
愛敬親承。
歲積炎涼。
齊蹤上位。
常于寒陵山寺。
陶融初教。
日照高山此焉。
欣屬講華嚴地論。
諒超先哲。
又曾登講之夜。
素無燈燭。
昂舉掌高示。
便發暈光。
朗照堂宇。
大衆觀瑞。
怪所從來。
昂曰。
此光手中恒有耳。
何可怪耶。
其福業隆深誠不可度也。
化物餘景。
志結西方。
常願生安養。
後自知命極。
預告有緣。
時未測其言也。
期月既臨。
一無信患。
問齋時至未。
景次昆吾。
即升高座。
身含奇相。
爐發異香。
爰引四衆。
受菩薩戒。
詞理切要。
聽者寒心。
時七衆圍繞。
餐承道味。
昂舉目高視。
乃見天衆缤紛弦管繁會。
中有聲。
告衆曰。
兜率陀天樂音下迎。
昂曰。
天道乃生死根本。
由來非願。
常祈心淨土。
如何此誠不遂耶。
言訖便睹天樂上騰須臾還滅。
更見西方香華伎樂飛湧而來旋環頂上。
舉衆皆見。
昂曰。
大衆好住。
今靈相來迎。
事須同往。
言訖但見香爐墜手。
終于高座焉。
春秋八十有九。
則貞觀七年八月也。
道俗共觀。
崩恸如山。
及将殡殓。
足下有普光堂等文字生焉。
自非道會靈章行符鄰聖者。
何能現斯嘉應哉。
送寒陵山。
鑿窟為處。
經春不朽。
端坐俨然。
釋靈辨。
姓李氏。
泷西犾道人也。
祖龍骧。
高齊代。
任相州司馬。
父楞伽。
随任洛州錄事參軍。
遂從居洛。
辨生而埋照。
沉默若愚。
八歲始言。
言辄聰敏。
宗族異之。
因名廣辨。
後以炀帝同諱。
改從今稱焉。
年十喪父。
哀毀過禮。
伯父幹法師愍之。
親自撫育。
教以義方。
年十三得出家。
住勝光寺。
幹素與昙遷禅師。
芝蘭允洽。
因令親侍。
咨受異聞。
辨宿夜研精。
俄升堂奧。
十八講唯識起信等論。
勝鬘維摩等經。
進具之後。
日新其德。
又講仁王經十地地持攝大乘等論。
然以為一乘妙旨無越華嚴。
遂廢敷揚。
于終南山至相寺智正法師所。
研味茲典。
既卒師資之功。
備舉傳燈之業。
并采衆經。
傍求異義。
撰疏十二卷抄十卷章三卷。
并行于代。
屬慈恩創構。
妙選英[肆-聿+毛]。
辨以鶴譽聞天。
遂當斯舉。
然其懷望貞峻中外式瞻。
每于崇聖宮鶴林寺德業寺百福殿等。
而行受戒法。
京城及諸州僧尼。
從受歸戒者。
一千餘人。
凡講華嚴。
四十八遍。
後因菩提寺講。
便覺不念。
尋返慈恩。
俄從永化。
春秋七十八。
即龍朔三年九月五日也。
但辨孝姓淳至。
出自天真。
每講遇父母恩重之文。
未嘗不哽塞良久。
或因之廢講。
其音樂市[門@厘]由來不顧。
從小至老。
襯衣足靺。
并自縫洗。
不役門人。
弟子或四人已上晨昏參候。
若須教誡則命令坐。
若其無事。
皆起立遂出。
須有對問。
自稱己名。
斯亦恭謹教敬之良軌也。
釋智俨。
姓趙氏。
天水人也。
高祖弘高尚其志。
父景申州錄事參軍。
母初夢。
梵僧執錫而謂曰。
速宜齊戒淨爾身心。
遂驚覺。
又聞異香有娠焉。
及俨生數歲。
卓異凡童。
或累塊為塔。
或緝華成蓋。
或率同輩為聽衆。
而自作法師。
生智宿殖皆此類也。
年十二有神僧杜順。
無何而辄入其舍。
撫俨頂謂景曰。
此我兒。
可還我來。
父母知其有道。
欣然不吝。
順即以俨付上足達法師。
令其順誨。
曉夜誦持。
曾無再問。
後屬二梵僧來遊至相。
見俨精爽非常。
遂授以梵文。
不日便熟。
梵僧謂諸僧曰。
此童子當為弘法之匠也。
年甫十四。
即預缁衣于時隋運将終。
人民饑喂。
俨雖童稚杭志彌堅。
後依常法師聽攝大乘論。
未盈數歲。
詞解精微。
常因龍象盛集。
令其豎義。
時有辨法師。
玄門準的。
欲觀其神器。
躬自擊揚。
往複征研。
辭理彌王。
鹹歎其慧悟。
天縱哲人。
進具之後。
聽四分迦延毗昙成實十地地持涅槃等經。
後于琳法師所。
廣學征心。
索隐探微。
時稱得意。
俨以法門繁曠。
智海沖深。
方駕司南。
未知何厝。
乃至于經藏前。
禮而自立誓。
信手取之。
得華嚴第一。
即于當寺智正法師下。
聽受此經。
雖閱舊聞。
常懷新緻。
炎涼亟改。
未革所疑。
遂遍覽藏經。
讨尋衆釋。
傳光統律師文疏。
稍開殊轸。
謂别教一乘無盡緣起。
欣然賞會。
粗知毛目。
後遇異僧來。
謂曰。
汝欲得解一乘義者。
其十地中六相之義。
慎勿輕也。
可一兩月間。
攝靜思之當自知耳。
言訖忽然不現。
俨驚惕良久。
因則陶研。
不盈累朔。
于焉大啟。
遂立教分宗。
制此經疏。
時年二十七。
又七宵行道。
祈請是非。
爰夢神童。
深蒙印可。
而栖遑草澤。
不競當代。
及乎暮齒。
方屈弘宣。
皇儲往封沛王。
親為講主。
頻命府司。
優事供給。
故使法輪無辍。
是所賴焉。
然其精練庶事。
藻思多能。
造蓮華藏世界圖一鋪。
蓋[葸-十+夕]河之左。
古今未聞者也。
至總章元年夢。
當寺般若台傾倒。
門人慧曉又夢。
上高幢上侵雲漢。
幢首寶珠。
明如曉日。
漸漸移來。
入京便倒。
俨自覺遷神之候。
告門人曰。
吾此幻軀從緣無性。
今當暫往淨方。
後遊蓮華藏世界。
汝等随我。
亦同此志。
俄至十月二十九日夜。
神色如常。
右脅而卧。
終于清淨寺焉。
春秋六十七矣。
時有業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