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傳記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方者。
其夜聞空中樂。
從西方而來。
須臾還返。
以為大福德人。
往生之驗。
明晨詢問。
果知其應也。
俨所撰義疏。
解諸經論。
凡二十餘部。
皆簡略章句。
剖曜新奇。
故得其門寮其寡矣。
門人懷齊賢首。
近永隆年中。
雍洲長安縣人。
廓神亮梵行清淨。
因忽患暴終。
諸天引至兜率天宮。
禮敬彌勒。
有一菩薩。
語亮雲。
何不受持華嚴。
對曰。
為無人講。
菩薩曰。
有人見講。
何以言無。
亮後再蘇。
具向薄塵法師。
論叙其事。
以此而詳。
首之弘轉法輪。
亞迹參微矣。
懷濟秀而不實。
早從冥穸。
大周聖神皇帝。
植道種于塵劫。
當樂推于億兆。
大雲授記。
轉金輪而禦之。
河圖應錄。
桴玉鼓而臨之。
乃聖乃神。
運六神通而不極。
盡善盡美。
暢十善化于無邊。
解網泣辜。
超夏轹殷。
于是環塊襄城于汾水。
方智日于锱铢。
是以摩頂至踵。
馳精十力。
捉發吐哺。
委質四依。
鑄銑雕檀。
霞鏡千門之裡。
乘杯振錫。
霧集九重之内。
雖漢魏殊感梁齊深信。
亦何足以言乎。
爾其辟龍宮之寶藏。
迓象扉之雄俊。
則日月相繼。
歲時不絕。
贊頌佛德。
歌詠法言。
則弦管流溢。
翰墨繁積矣。
以永昌元年正月七日夜。
敕僧等。
于玄武北門。
建立華嚴高座八會道場。
闡揚方廣妙典。
八日僧尼衆等數千餘人。
共設齊會。
當時有司藏冰。
獲瑞冰一段。
中有雙浮圖。
現于冰内。
高一尺餘。
層級自成。
如白銀色。
形相具足。
映徹分明。
敕以示諸僧等。
大衆驚嗟。
悲忻頂禮。
鹹稱聖德所感。
實為希有瑞矣。
禦因制聽華嚴詩并序。
其詞曰。
暫因務隙。
聽講華嚴。
觀辨智之縱廣。
睹龍象之蹴踏。
既資熏習。
頓解深疑。
故述所懷。
爰題短制。
其詞曰。
法席開方廣。
缁徒滿勝筵聖衆随雲集。
天華照日鮮。
座分千葉華。
香引六铢煙。
鐘聲聞有頂。
梵響韻無邊。
一音宣妙義。
七處重弘宣。
唯心明八會。
滌體三禅。
既悟無生滅。
常欣佛現前。
于是蓮華世界。
注海印之波瀾。
微塵刹土。
入因陀羅之網。
聖上萬機之暇。
哀矜兆庶。
朗七覺以悟迷津。
揚四辨而驚龍俗。
玄門造極。
跨域中而獨秀。
精義入神。
轹系表而孤峙。
一音演妙。
實是聞所未聞。
七處弘宣。
誠為見所不見。
豈與夫馬皇贊易[利-禾+登]後通詩。
可同日而言也。
·魏洛都融覺寺昙無最法師 ·魏北台意法師(有疏不知幾卷) ·齊林廬山供塔僧遠禅師 ·齊攝山栖霞寺僧法師 ·齊邺中昙遵法師(疏七卷) ·齊邺下總持寺慧順法師 ·齊蜀郡齊後山齊興寺玄暢法師 ·齊邺西寶山寺道憑法師 ·陳攝山止觀寺诠法師 ·陳揚都興皇寺法朗法師 ·陳揚都大禅衆寺慧象法師 ·陳鐘山耆阇寺安廪法師 ·隋西京大興善寺洪遵法師(疏七卷) ·隋西京禅定道場昙遷法師(撰明難一品疏) ·隋西京淨影寺慧遠法師(有疏七卷未成未講) ·隋終南山至相道場靜淵法師 ·隋江都慧日寺慧覺法師 ·唐京師延興寺吉藏法師 ·唐常州建安寺智琚法師 ·唐終南山至相寺智正法師(有疏十一卷) ·唐越州弘道寺慧持法師 ·唐京師清禅寺慧赜法師 ·唐襄州光福寺慧璇法師 ·唐京師普光寺光覺法師(有疏十卷) 右諸德并博綜群藝。
兼弘斯典。
或僞謙業藏用。
或有志未從。
既非專業。
又無祥瑞。
故直錄附之于此。
庶知懷茲道者。
蘭芬靡絕焉。
華嚴經傳記卷第三 文永十二年(乙亥)正月中旬之候。
為聽聞五教章三十講。
暫栖息梅尾高山寺之處。
自彼寺住侶惠日房辨清之手。
借得華嚴經五卷。
點本之間。
喜悅銘肝之餘。
下向南都之後。
誂能書之輩令書寫。
此傳之内。
當卷者。
表誂中川淨覺房朝酉。
裡誂春日山麓四恩院願忍房覺玄。
令書寫之。
彼院家院主如圓房朝海令付假名并指姓畢。
此假名姓裡書者。
土禦門大納言入道顯定卿之所記錄也。
即以彼禅門自筆之點本寫之。
可為無雙之證本也而已。
建治元年(乙亥)六月一日(末時)于東大寺尊勝院新彌勒堂。
令寫本等奉讀之畢。
前權僧正宗性。
聽衆。
良曉得業。
慶實法師。
談義之後。
即于當院家新學問所。
為後覽記之。
右筆華嚴宗末葉半僧宗性。
年齡七十四。
夏臘六十二。
抑此料紙者。
去文永三年之曆暮秋九月之候。
後嵯峨天皇所降賜也。
不慮之朝恩面目頓餘身之間。
漸漸取出之。
以寫如此之要書耳。
其夜聞空中樂。
從西方而來。
須臾還返。
以為大福德人。
往生之驗。
明晨詢問。
果知其應也。
俨所撰義疏。
解諸經論。
凡二十餘部。
皆簡略章句。
剖曜新奇。
故得其門寮其寡矣。
門人懷齊賢首。
近永隆年中。
雍洲長安縣人。
廓神亮梵行清淨。
因忽患暴終。
諸天引至兜率天宮。
禮敬彌勒。
有一菩薩。
語亮雲。
何不受持華嚴。
對曰。
為無人講。
菩薩曰。
有人見講。
何以言無。
亮後再蘇。
具向薄塵法師。
論叙其事。
以此而詳。
首之弘轉法輪。
亞迹參微矣。
懷濟秀而不實。
早從冥穸。
大周聖神皇帝。
植道種于塵劫。
當樂推于億兆。
大雲授記。
轉金輪而禦之。
河圖應錄。
桴玉鼓而臨之。
乃聖乃神。
運六神通而不極。
盡善盡美。
暢十善化于無邊。
解網泣辜。
超夏轹殷。
于是環塊襄城于汾水。
方智日于锱铢。
是以摩頂至踵。
馳精十力。
捉發吐哺。
委質四依。
鑄銑雕檀。
霞鏡千門之裡。
乘杯振錫。
霧集九重之内。
雖漢魏殊感梁齊深信。
亦何足以言乎。
爾其辟龍宮之寶藏。
迓象扉之雄俊。
則日月相繼。
歲時不絕。
贊頌佛德。
歌詠法言。
則弦管流溢。
翰墨繁積矣。
以永昌元年正月七日夜。
敕僧等。
于玄武北門。
建立華嚴高座八會道場。
闡揚方廣妙典。
八日僧尼衆等數千餘人。
共設齊會。
當時有司藏冰。
獲瑞冰一段。
中有雙浮圖。
現于冰内。
高一尺餘。
層級自成。
如白銀色。
形相具足。
映徹分明。
敕以示諸僧等。
大衆驚嗟。
悲忻頂禮。
鹹稱聖德所感。
實為希有瑞矣。
禦因制聽華嚴詩并序。
其詞曰。
暫因務隙。
聽講華嚴。
觀辨智之縱廣。
睹龍象之蹴踏。
既資熏習。
頓解深疑。
故述所懷。
爰題短制。
其詞曰。
法席開方廣。
缁徒滿勝筵聖衆随雲集。
天華照日鮮。
座分千葉華。
香引六铢煙。
鐘聲聞有頂。
梵響韻無邊。
一音宣妙義。
七處重弘宣。
唯心明八會。
滌體三禅。
既悟無生滅。
常欣佛現前。
于是蓮華世界。
注海印之波瀾。
微塵刹土。
入因陀羅之網。
聖上萬機之暇。
哀矜兆庶。
朗七覺以悟迷津。
揚四辨而驚龍俗。
玄門造極。
跨域中而獨秀。
精義入神。
轹系表而孤峙。
一音演妙。
實是聞所未聞。
七處弘宣。
誠為見所不見。
豈與夫馬皇贊易[利-禾+登]後通詩。
可同日而言也。
·魏洛都融覺寺昙無最法師 ·魏北台意法師(有疏不知幾卷) ·齊林廬山供塔僧遠禅師 ·齊攝山栖霞寺僧法師 ·齊邺中昙遵法師(疏七卷) ·齊邺下總持寺慧順法師 ·齊蜀郡齊後山齊興寺玄暢法師 ·齊邺西寶山寺道憑法師 ·陳攝山止觀寺诠法師 ·陳揚都興皇寺法朗法師 ·陳揚都大禅衆寺慧象法師 ·陳鐘山耆阇寺安廪法師 ·隋西京大興善寺洪遵法師(疏七卷) ·隋西京禅定道場昙遷法師(撰明難一品疏) ·隋西京淨影寺慧遠法師(有疏七卷未成未講) ·隋終南山至相道場靜淵法師 ·隋江都慧日寺慧覺法師 ·唐京師延興寺吉藏法師 ·唐常州建安寺智琚法師 ·唐終南山至相寺智正法師(有疏十一卷) ·唐越州弘道寺慧持法師 ·唐京師清禅寺慧赜法師 ·唐襄州光福寺慧璇法師 ·唐京師普光寺光覺法師(有疏十卷) 右諸德并博綜群藝。
兼弘斯典。
或僞謙業藏用。
或有志未從。
既非專業。
又無祥瑞。
故直錄附之于此。
庶知懷茲道者。
蘭芬靡絕焉。
華嚴經傳記卷第三 文永十二年(乙亥)正月中旬之候。
為聽聞五教章三十講。
暫栖息梅尾高山寺之處。
自彼寺住侶惠日房辨清之手。
借得華嚴經五卷。
點本之間。
喜悅銘肝之餘。
下向南都之後。
誂能書之輩令書寫。
此傳之内。
當卷者。
表誂中川淨覺房朝酉。
裡誂春日山麓四恩院願忍房覺玄。
令書寫之。
彼院家院主如圓房朝海令付假名并指姓畢。
此假名姓裡書者。
土禦門大納言入道顯定卿之所記錄也。
即以彼禅門自筆之點本寫之。
可為無雙之證本也而已。
建治元年(乙亥)六月一日(末時)于東大寺尊勝院新彌勒堂。
令寫本等奉讀之畢。
前權僧正宗性。
聽衆。
良曉得業。
慶實法師。
談義之後。
即于當院家新學問所。
為後覽記之。
右筆華嚴宗末葉半僧宗性。
年齡七十四。
夏臘六十二。
抑此料紙者。
去文永三年之曆暮秋九月之候。
後嵯峨天皇所降賜也。
不慮之朝恩面目頓餘身之間。
漸漸取出之。
以寫如此之要書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