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部論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年中。
于薩婆多部中更生異部。
名犢子。
即此三百年中。
犢子部複生異部。
一名達摩郁多梨。
二名跋陀羅耶尼。
三名彌離。
亦言三彌底。
四名六城部。
即此三百年中。
薩婆多中更生異部。
名彌沙部。
彌沙部中複生異部。
因師主因執連名昙無德。
即此三百年中。
薩婆多部中更生異部。
名優梨沙。
亦名迦葉惟。
于四百年中。
薩婆多部中更生異部。
因大師郁多羅。
名僧迦蘭多。
亦名修多羅論。
如是上座部中。
分為十二部。
一名上座部。
二名雪山。
三名薩婆多。
四名犢子。
五名達摩郁多梨。
六名跋陀羅耶尼。
七名彌離底。
八名六城部。
九名彌沙塞。
十名昙無德。
十一名迦葉惟。
十二名修多羅論部。
今當說根本及中間義。
彼摩诃僧祇。
一說出世間說窟居。
此根本皆說。
佛世尊一切出世間。
無有如來是世間法。
如來一切說。
皆是轉法輪。
盡說一切事一切相一切義。
說如來色無邊。
光明無量壽命無量。
念信樂生無有厭足。
佛不睡眠。
無問思答。
無所言說。
常一其心。
群生無種種無數。
皆從如來聞說解。
如來一心知一切法。
一念相應慧覺一切法。
如來一切時。
盡智無生智常現在前。
乃至涅槃。
菩薩不愛母胎。
白象形降神母胎。
一切菩薩從右脅生。
菩薩無有愛想恚害想。
為衆生故願生惡趣。
成就一切煩惱衆生。
一切聞知觀生聖谛。
說有欲有離欲色無色界。
具六識身。
五根肉段。
眼不見色。
乃至身不覺觸。
禅定中間亦有言說。
亦調伏心。
亦攝受思惟。
一切作法無有處所。
須陀洹心數心知其自阿羅漢。
有從他饒益無知有疑。
由他觀察言說得道。
智慧方便得離生死。
亦得安樂。
從第八退。
乃至種性法亦說有退。
須陀洹退法。
阿羅漢亦有退法。
無世俗正見。
有世俗信根。
無有記法。
超升離生。
不一斷一切結。
須陀洹能作一切惡行。
唯除無間罪。
一切修多羅皆依了義。
九種無為法。
謂數滅非數滅虛空。
虛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十二緣起支道支心性自淨。
佛為客煩惱所染。
諸使非心并心法無緣。
使異纏纏異使。
心不相應。
無有過去未來世法入。
非智知非無有治。
須陀洹得禅定。
如是等名根本所見。
中間見者。
随其别觀察。
少有自作。
少有他作。
少有因緣起。
一時有二心俱生。
道即煩惱業。
想種子即是取。
諸根四大轉變相續。
非心心法。
心滿身中。
皆可得如是皆攝受欲。
是名中間所見也。
彼多聞根本見者。
佛說五種出世間法。
無常苦空無我寂滅涅槃出道。
餘者世俗。
阿羅漢有從他饒益。
有無知有疑。
由他觀察言說得道。
諸餘一切薩婆多見同也。
彼施設根本見者。
若說諸陰即非業。
諸不成諸行。
展轉施設者。
無智士夫事無橫死。
由本業所得長養業根生一切苦。
從業生福德生聖道。
道不修亦不失。
餘一切與摩诃僧祇見同也。
彼支提羅阿婆郁多羅施羅根本見者。
菩薩離惡趣。
供養偷婆無大果報。
阿羅漢有他饒益無知有疑。
由他觀察言說得道。
餘者一切與摩诃僧祇同見。
彼薩婆多根本見者。
說一切有性二種攝一切法。
謂名及色。
有道共未來世。
有法入知法識。
明法生住滅有為相。
三無為。
三谛有為相。
一谛無為相。
四谛次第無間等。
空無相無願。
超升離生。
思惟欲界系超升。
超升離生。
十五心為向。
第十六心名為住果。
世間第一法一心。
前三方便有退。
世間第一不退。
須陀洹果。
是不退法。
阿羅漢有退法。
非一切阿羅漢得無生智。
凡夫得離欲嗔恚。
外道有五通。
諸天亦得修梵行。
于七正得覺支。
非餘禅攝。
念處不依禅得。
超升離生。
得阿羅漢果。
色界得阿羅漢果。
而不得超升離生。
無有北郁單越人得離欲。
彼亦不得聖道。
無想天亦不必次第得四沙門果超升離生。
以世俗得斯陀含
于薩婆多部中更生異部。
名犢子。
即此三百年中。
犢子部複生異部。
一名達摩郁多梨。
二名跋陀羅耶尼。
三名彌離。
亦言三彌底。
四名六城部。
即此三百年中。
薩婆多中更生異部。
名彌沙部。
彌沙部中複生異部。
因師主因執連名昙無德。
即此三百年中。
薩婆多部中更生異部。
名優梨沙。
亦名迦葉惟。
于四百年中。
薩婆多部中更生異部。
因大師郁多羅。
名僧迦蘭多。
亦名修多羅論。
如是上座部中。
分為十二部。
一名上座部。
二名雪山。
三名薩婆多。
四名犢子。
五名達摩郁多梨。
六名跋陀羅耶尼。
七名彌離底。
八名六城部。
九名彌沙塞。
十名昙無德。
十一名迦葉惟。
十二名修多羅論部。
今當說根本及中間義。
彼摩诃僧祇。
一說出世間說窟居。
此根本皆說。
佛世尊一切出世間。
無有如來是世間法。
如來一切說。
皆是轉法輪。
盡說一切事一切相一切義。
說如來色無邊。
光明無量壽命無量。
念信樂生無有厭足。
佛不睡眠。
無問思答。
無所言說。
常一其心。
群生無種種無數。
皆從如來聞說解。
如來一心知一切法。
一念相應慧覺一切法。
如來一切時。
盡智無生智常現在前。
乃至涅槃。
菩薩不愛母胎。
白象形降神母胎。
一切菩薩從右脅生。
菩薩無有愛想恚害想。
為衆生故願生惡趣。
成就一切煩惱衆生。
一切聞知觀生聖谛。
說有欲有離欲色無色界。
具六識身。
五根肉段。
眼不見色。
乃至身不覺觸。
禅定中間亦有言說。
亦調伏心。
亦攝受思惟。
一切作法無有處所。
須陀洹心數心知其自阿羅漢。
有從他饒益無知有疑。
由他觀察言說得道。
智慧方便得離生死。
亦得安樂。
從第八退。
乃至種性法亦說有退。
須陀洹退法。
阿羅漢亦有退法。
無世俗正見。
有世俗信根。
無有記法。
超升離生。
不一斷一切結。
須陀洹能作一切惡行。
唯除無間罪。
一切修多羅皆依了義。
九種無為法。
謂數滅非數滅虛空。
虛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十二緣起支道支心性自淨。
佛為客煩惱所染。
諸使非心并心法無緣。
使異纏纏異使。
心不相應。
無有過去未來世法入。
非智知非無有治。
須陀洹得禅定。
如是等名根本所見。
中間見者。
随其别觀察。
少有自作。
少有他作。
少有因緣起。
一時有二心俱生。
道即煩惱業。
想種子即是取。
諸根四大轉變相續。
非心心法。
心滿身中。
皆可得如是皆攝受欲。
是名中間所見也。
彼多聞根本見者。
佛說五種出世間法。
無常苦空無我寂滅涅槃出道。
餘者世俗。
阿羅漢有從他饒益。
有無知有疑。
由他觀察言說得道。
諸餘一切薩婆多見同也。
彼施設根本見者。
若說諸陰即非業。
諸不成諸行。
展轉施設者。
無智士夫事無橫死。
由本業所得長養業根生一切苦。
從業生福德生聖道。
道不修亦不失。
餘一切與摩诃僧祇見同也。
彼支提羅阿婆郁多羅施羅根本見者。
菩薩離惡趣。
供養偷婆無大果報。
阿羅漢有他饒益無知有疑。
由他觀察言說得道。
餘者一切與摩诃僧祇同見。
彼薩婆多根本見者。
說一切有性二種攝一切法。
謂名及色。
有道共未來世。
有法入知法識。
明法生住滅有為相。
三無為。
三谛有為相。
一谛無為相。
四谛次第無間等。
空無相無願。
超升離生。
思惟欲界系超升。
超升離生。
十五心為向。
第十六心名為住果。
世間第一法一心。
前三方便有退。
世間第一不退。
須陀洹果。
是不退法。
阿羅漢有退法。
非一切阿羅漢得無生智。
凡夫得離欲嗔恚。
外道有五通。
諸天亦得修梵行。
于七正得覺支。
非餘禅攝。
念處不依禅得。
超升離生。
得阿羅漢果。
色界得阿羅漢果。
而不得超升離生。
無有北郁單越人得離欲。
彼亦不得聖道。
無想天亦不必次第得四沙門果超升離生。
以世俗得斯陀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