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部論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阿那含果。
四念處一切法。
諸使心相應一切使。
是有纏而非使。
緣起支是有為。
說阿羅漢有緣起支。
阿羅漢有功德增長。
欲界色界有中陰五識身。
是有欲五識身。
還自相應。
非思惟非心數法。
心心是緣自性。
自性不相應。
心不相應。
有世俗正見。
有世俗信根。
有無願阿羅漢。
無有學法。
一切阿羅漢得禅。
而不必現前。
阿羅漢有宿業受報。
有凡夫不善心。
命終正受。
中無命終。
菩薩是凡夫有結使。
未超升離生。
未超凡夫地受身。
衆生數施設一切行磨滅無法。
從此世至他世。
俗數說言。
有此世至他世。
命未終諸行取已盡。
無有法轉變。
有出世間禅有覺有觀。
無漏有善是因禅定中無言說。
八聖道是法輪。
非如來一切說是轉法輪。
佛不說一切事。
非一切說如義。
非一切契經是了義。
有如是等無量中間見也。
彼雪山部根本見者。
菩薩凡夫離無明。
淨佛國土。
降神母胎。
外道無五通。
諸天不得修梵行。
有阿羅漢從他饒益無知疑。
由他觀察言說得道。
諸餘一切有薩婆多見同。
彼犢子部根本見者。
非即是人。
亦非離陰界。
入和合施設故。
一切陰刹那不住。
離人無有法。
從此世至他世。
當說人至彼。
外道有五通。
五識身非有欲。
亦非離欲。
欲界系結使修道斷得離欲。
非見谛斷。
忍名相世間第一法超升離生。
十二心起名向。
第十三心名為住果。
與見者多梨羅耶尼三彌底六城有。
諸有别說偈。
分别得說。
而複堕。
堕已深貪著。
從業而得業。
彼彌沙塞部根本見者。
無過去未來世。
唯有現在及無為。
于四真谛一無間等。
見苦即名見。
谛苦者即名見真谛。
諸使非心心。
諸非有緣。
使異纏纏亦異使。
心不相應纏與心相應。
凡夫不欲嗔恚。
外道無五通。
諸天不得修梵行。
無中陰。
阿羅漢無有功德增益。
五識身有欲亦離欲。
六識身覺觀相應。
無有世俗正見。
無世俗信根。
無有出世間禅。
無覺出世間法。
無有善為因。
須陀洹有退法。
阿羅漢亦有退法。
道支是念處攝。
有九無為事。
謂數滅非數滅虛空善法也。
不善法如無記法。
如道緣起。
如從胎乃至死。
諸根四大轉變自滅。
心心數法亦轉變自滅。
佛僧中可得施僧。
得大果報非佛。
佛與聲聞同。
一道一解脫一切行刹那。
無有法從此世至他世。
如是等根本見同。
此等諸中間見者。
有過去未來世。
有中陰法入知法識法思業。
無有身業口業覺觀心相應。
太地住劫。
供養偷婆少果報法現在前。
名使陰界入現在前。
已法種子能生諸苦。
謂無明渴愛見業。
是名中間見法也。
彼昙無德根本見者。
佛非僧中可得施。
佛得大果報非僧。
佛道異聲聞道。
外道無有五通。
羅漢身是無漏餘。
一切與摩诃僧祇部同見也。
彼迦葉惟部根本見者。
有斷法斷知。
無有不斷法而斷知。
業熟而受報。
不熟不受報。
有過去因果。
無有未來因果。
有一切法刹那。
有覺法有報。
餘一切與昙無德部同見。
彼相續部根本見者。
陰從此世至他世。
非離聖道得滅陰。
陰有約根本。
有第一人。
餘一切與薩婆多部見同。
是略說一切部見。
十八部論一卷 按此論者宋藏中錯重寫。
彼部異執論。
名為十八部論故今取此國本為正。
開元錄雲右十八部論群錄并雲。
梁代三藏真谛所譯。
今詳真谛三藏已譯十八部論。
不合更譯部異執論。
其十八部論初首引文殊問經分别部品。
後次雲羅什法師集後方是論。
若是羅什所翻。
秦時未有文殊問經。
不合引之置于初也。
或可準别錄中文殊問經編為失譯。
秦時引證此亦無疑。
若是真谛再譯。
論中子注不合有秦言之字。
詳其文理多是秦時羅什譯出。
諸錄脫編緻有疑焉。
其真谛十八部疏。
即部異執疏是雖有斯理未敢指南。
後諸博聞請求實錄。
四念處一切法。
諸使心相應一切使。
是有纏而非使。
緣起支是有為。
說阿羅漢有緣起支。
阿羅漢有功德增長。
欲界色界有中陰五識身。
是有欲五識身。
還自相應。
非思惟非心數法。
心心是緣自性。
自性不相應。
心不相應。
有世俗正見。
有世俗信根。
有無願阿羅漢。
無有學法。
一切阿羅漢得禅。
而不必現前。
阿羅漢有宿業受報。
有凡夫不善心。
命終正受。
中無命終。
菩薩是凡夫有結使。
未超升離生。
未超凡夫地受身。
衆生數施設一切行磨滅無法。
從此世至他世。
俗數說言。
有此世至他世。
命未終諸行取已盡。
無有法轉變。
有出世間禅有覺有觀。
無漏有善是因禅定中無言說。
八聖道是法輪。
非如來一切說是轉法輪。
佛不說一切事。
非一切說如義。
非一切契經是了義。
有如是等無量中間見也。
彼雪山部根本見者。
菩薩凡夫離無明。
淨佛國土。
降神母胎。
外道無五通。
諸天不得修梵行。
有阿羅漢從他饒益無知疑。
由他觀察言說得道。
諸餘一切有薩婆多見同。
彼犢子部根本見者。
非即是人。
亦非離陰界。
入和合施設故。
一切陰刹那不住。
離人無有法。
從此世至他世。
當說人至彼。
外道有五通。
五識身非有欲。
亦非離欲。
欲界系結使修道斷得離欲。
非見谛斷。
忍名相世間第一法超升離生。
十二心起名向。
第十三心名為住果。
與見者多梨羅耶尼三彌底六城有。
諸有别說偈。
分别得說。
而複堕。
堕已深貪著。
從業而得業。
彼彌沙塞部根本見者。
無過去未來世。
唯有現在及無為。
于四真谛一無間等。
見苦即名見。
谛苦者即名見真谛。
諸使非心心。
諸非有緣。
使異纏纏亦異使。
心不相應纏與心相應。
凡夫不欲嗔恚。
外道無五通。
諸天不得修梵行。
無中陰。
阿羅漢無有功德增益。
五識身有欲亦離欲。
六識身覺觀相應。
無有世俗正見。
無世俗信根。
無有出世間禅。
無覺出世間法。
無有善為因。
須陀洹有退法。
阿羅漢亦有退法。
道支是念處攝。
有九無為事。
謂數滅非數滅虛空善法也。
不善法如無記法。
如道緣起。
如從胎乃至死。
諸根四大轉變自滅。
心心數法亦轉變自滅。
佛僧中可得施僧。
得大果報非佛。
佛與聲聞同。
一道一解脫一切行刹那。
無有法從此世至他世。
如是等根本見同。
此等諸中間見者。
有過去未來世。
有中陰法入知法識法思業。
無有身業口業覺觀心相應。
太地住劫。
供養偷婆少果報法現在前。
名使陰界入現在前。
已法種子能生諸苦。
謂無明渴愛見業。
是名中間見法也。
彼昙無德根本見者。
佛非僧中可得施。
佛得大果報非僧。
佛道異聲聞道。
外道無有五通。
羅漢身是無漏餘。
一切與摩诃僧祇部同見也。
彼迦葉惟部根本見者。
有斷法斷知。
無有不斷法而斷知。
業熟而受報。
不熟不受報。
有過去因果。
無有未來因果。
有一切法刹那。
有覺法有報。
餘一切與昙無德部同見。
彼相續部根本見者。
陰從此世至他世。
非離聖道得滅陰。
陰有約根本。
有第一人。
餘一切與薩婆多部見同。
是略說一切部見。
十八部論一卷 按此論者宋藏中錯重寫。
彼部異執論。
名為十八部論故今取此國本為正。
開元錄雲右十八部論群錄并雲。
梁代三藏真谛所譯。
今詳真谛三藏已譯十八部論。
不合更譯部異執論。
其十八部論初首引文殊問經分别部品。
後次雲羅什法師集後方是論。
若是羅什所翻。
秦時未有文殊問經。
不合引之置于初也。
或可準别錄中文殊問經編為失譯。
秦時引證此亦無疑。
若是真谛再譯。
論中子注不合有秦言之字。
詳其文理多是秦時羅什譯出。
諸錄脫編緻有疑焉。
其真谛十八部疏。
即部異執疏是雖有斯理未敢指南。
後諸博聞請求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