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補
關燈
小
中
大
四方。
歸辏供食者甚厚。
寺主僧審言性貪鄙。
欺隐本寺施财。
飲酒食肉。
畜養妻子。
無所不為。
僧衆稍孤潔者必遭淩辱。
一旦疾笃。
自言。
空中繩懸一石臼。
有鼠齧之。
繩斷正中其心。
大叫氣絕。
久而複蘇。
如此數十度方卒逾年。
寺下村中牛生一犢。
腹下分明有審言二字(儆誡錄)。
隋梁州沙門慧全。
徒衆五百。
中一人頗粗異。
全素所不錄。
忽自雲。
得那含果。
全有疾閉門。
其人徑至榻前問疾。
而門閉如故明日複然。
因謂全曰。
師命過當生婆羅門家。
全雲。
我一生坐禅何故生彼。
答雲。
師信道未笃外學未絕。
雖有福業不得超詣。
烏鎮利濟寺有僧。
師徒二人。
俱稱謹厚。
托以經忏者日益衆。
因緻饒裕而吝啬。
不自享用。
亦不布施。
後得疾。
族人迎歸調治。
俄而謝世平生積貯盡為族有。
十年後現夢于所親。
曰經忏未完者。
陰府考校甚急。
苦不可言。
昨山中一方外僧病已笃。
是晚外正施食。
謂看病者言。
有鬼挈我同出就食。
辭不往俄複來雲。
法師不誠。
吾輩空返必有以報之。
于是牽我臂偕行。
衆持撓鈎套索雲。
欲拽此法師下地。
我大怖失聲呼救。
一時散去。
越數日僧死(乃至)一僧不誠。
被鬼舁至河中欲沈之。
一僧失鎖衣箧。
心存匙鑰。
諸鬼見飯上皆鐵片。
遂不得食。
一僧曬氈衣未收。
值天雨心念此衣。
諸鬼見飯上皆獸毛。
遂不得食。
各受顯報。
又一人入冥。
見黑房中有僧數百。
肌體瘦削顔色憔悴。
似憂苦不堪之狀。
問之則皆施食師也(竹窗随筆)。
江北僧隐圓。
參學天甯。
某年六月暴亡。
母在泰州。
報到膚已粘席矣。
将殓複蘇細言。
前世曾作令某縣。
自侵庫銀。
嫁禍庫吏。
複計殺之以滅口。
吏恨極訟之閻君。
追攝對理。
冥君勸庫吏雲。
彼既出家為僧。
汝決意報複。
何如以法力超薦汝乎。
隐圓承旨遂立願。
三年日禮千佛忏。
夜放蒙山。
以釋夙恨吏首肯。
遂得回生因乞一冥使。
引遊地府到一大會處。
榜曰補經堂。
中有數百僧道。
乘光誦經。
須臾複暗。
隐圓問何處所。
冥使曰。
此陽間僧道包攬施主藏經。
雖得财而經未誦故在此補也。
又問。
頃刻即暗何也。
答曰。
以業力深厚不許便使補完。
故遲久光現。
現而即收。
使久處黑獄也。
隐圓回生三年酬願畢。
複參學靈隐焉。
湖州白雀寺弱庵律師。
嗣蘇州報國茂林和尚。
寺中建大悲殿少階石。
一施主潘姓者捐二十金。
令完此公案。
師以東圊未成衆僧不便。
權借階石作窖。
後施主來見問故。
師曰吾已别作一好功德。
再尋銀完階也。
施主甚銜恨。
後弱師遷化。
後一沙彌忽發颠。
主事者以芒繩縛之反鎖一室。
明晨沙彌忽逸出。
人問誰為汝解縛開鎖乎。
颠僧曰。
弱庵和尚也。
衆疑誕妄。
弱師旋附沙彌口曰。
他非誕實我也。
因我誤用大悲殿階石作東淨。
冥府常以大石壓我。
苦楚不可說。
汝輩徒衆速為我起石淨洗。
供起集僧誦梵網經。
吾苦即脫矣。
徒輩曰。
和尚何以附此沙彌乎。
師曰。
虧此沙彌已颠頭上無大光。
吾得借彼傳信。
不然吾受苦無期也。
徒衆如命起石。
并集僧誦梵網經。
師乃去。
泰州一僧号某。
随侍三昧先老人(華山具德)有年為某處地藏殿監院。
性頗悭不浪用一錢。
遷化後每中夜人靜。
殿中兩禅單僧。
辄見監院現形。
初為兩單僧整鞋。
面似愁苦。
次登上佛座。
以手摸他藏華冠。
後嬉笑而去。
衆白先老人。
老人曰。
此業障必有遺物在華冠内。
故系戀不舍也。
令舉梯上探。
果有銀八十金。
立命修齋作追薦。
法事訖。
自此永不複現。
江甯盧府巷。
有一俗僧。
好賭博衣物蕩盡止。
存銅彌勒佛一軀。
高二尺許。
貿與回子。
複銀三金。
回子夜舁像至家。
以大鐵錘擊佛頭。
堅硬不動。
迸出火星。
回子曰。
想頭頂銅厚。
乃擊肚腹。
彌勒忽開口。
出聲大笑。
回子驚倒。
叩頭謝罪。
明日香華鼓吹送還本庵。
主僧旋遁。
得惡疾而死。
麻城一富僧碧璠。
曾捐百金。
助村民築塞。
保衛一方徒無窮欲受戒。
璠不許。
徒夜走至杏岩和尚處禀戒。
而回碧璠一見大怒。
裂碎三衣撲破瓦缽。
當晚方睡即見韋馱尊天。
震怒痛罵雲。
汝是何人敢毀如來法器耶。
立欲以寶杵擊之。
璠叩頭求忏。
韋天曰。
念汝修塞有功。
姑去一臂。
以杵輕輕向右臂一點。
璠狂叫而醒數日内忽右臂暗消。
止長七八寸手拳如小橘。
懸肩上至今師徒皆在焉(現果随錄)。
周京師大中興寺釋道安。
姓姚氏。
識悟玄理。
早附法門。
神氣高朗。
挾操清遠。
乃作遺誡九章。
以訓門人。
其詞曰。
敬謝諸弟子等。
夫出家為道至重至難。
不可自輕。
不可自易。
所謂重者荷道佩德萦仁負義。
奉持淨戒死而後已。
所謂難者絕世離俗。
永割親
歸辏供食者甚厚。
寺主僧審言性貪鄙。
欺隐本寺施财。
飲酒食肉。
畜養妻子。
無所不為。
僧衆稍孤潔者必遭淩辱。
一旦疾笃。
自言。
空中繩懸一石臼。
有鼠齧之。
繩斷正中其心。
大叫氣絕。
久而複蘇。
如此數十度方卒逾年。
寺下村中牛生一犢。
腹下分明有審言二字(儆誡錄)。
隋梁州沙門慧全。
徒衆五百。
中一人頗粗異。
全素所不錄。
忽自雲。
得那含果。
全有疾閉門。
其人徑至榻前問疾。
而門閉如故明日複然。
因謂全曰。
師命過當生婆羅門家。
全雲。
我一生坐禅何故生彼。
答雲。
師信道未笃外學未絕。
雖有福業不得超詣。
烏鎮利濟寺有僧。
師徒二人。
俱稱謹厚。
托以經忏者日益衆。
因緻饒裕而吝啬。
不自享用。
亦不布施。
後得疾。
族人迎歸調治。
俄而謝世平生積貯盡為族有。
十年後現夢于所親。
曰經忏未完者。
陰府考校甚急。
苦不可言。
昨山中一方外僧病已笃。
是晚外正施食。
謂看病者言。
有鬼挈我同出就食。
辭不往俄複來雲。
法師不誠。
吾輩空返必有以報之。
于是牽我臂偕行。
衆持撓鈎套索雲。
欲拽此法師下地。
我大怖失聲呼救。
一時散去。
越數日僧死(乃至)一僧不誠。
被鬼舁至河中欲沈之。
一僧失鎖衣箧。
心存匙鑰。
諸鬼見飯上皆鐵片。
遂不得食。
一僧曬氈衣未收。
值天雨心念此衣。
諸鬼見飯上皆獸毛。
遂不得食。
各受顯報。
又一人入冥。
見黑房中有僧數百。
肌體瘦削顔色憔悴。
似憂苦不堪之狀。
問之則皆施食師也(竹窗随筆)。
江北僧隐圓。
參學天甯。
某年六月暴亡。
母在泰州。
報到膚已粘席矣。
将殓複蘇細言。
前世曾作令某縣。
自侵庫銀。
嫁禍庫吏。
複計殺之以滅口。
吏恨極訟之閻君。
追攝對理。
冥君勸庫吏雲。
彼既出家為僧。
汝決意報複。
何如以法力超薦汝乎。
隐圓承旨遂立願。
三年日禮千佛忏。
夜放蒙山。
以釋夙恨吏首肯。
遂得回生因乞一冥使。
引遊地府到一大會處。
榜曰補經堂。
中有數百僧道。
乘光誦經。
須臾複暗。
隐圓問何處所。
冥使曰。
此陽間僧道包攬施主藏經。
雖得财而經未誦故在此補也。
又問。
頃刻即暗何也。
答曰。
以業力深厚不許便使補完。
故遲久光現。
現而即收。
使久處黑獄也。
隐圓回生三年酬願畢。
複參學靈隐焉。
湖州白雀寺弱庵律師。
嗣蘇州報國茂林和尚。
寺中建大悲殿少階石。
一施主潘姓者捐二十金。
令完此公案。
師以東圊未成衆僧不便。
權借階石作窖。
後施主來見問故。
師曰吾已别作一好功德。
再尋銀完階也。
施主甚銜恨。
後弱師遷化。
後一沙彌忽發颠。
主事者以芒繩縛之反鎖一室。
明晨沙彌忽逸出。
人問誰為汝解縛開鎖乎。
颠僧曰。
弱庵和尚也。
衆疑誕妄。
弱師旋附沙彌口曰。
他非誕實我也。
因我誤用大悲殿階石作東淨。
冥府常以大石壓我。
苦楚不可說。
汝輩徒衆速為我起石淨洗。
供起集僧誦梵網經。
吾苦即脫矣。
徒輩曰。
和尚何以附此沙彌乎。
師曰。
虧此沙彌已颠頭上無大光。
吾得借彼傳信。
不然吾受苦無期也。
徒衆如命起石。
并集僧誦梵網經。
師乃去。
泰州一僧号某。
随侍三昧先老人(華山具德)有年為某處地藏殿監院。
性頗悭不浪用一錢。
遷化後每中夜人靜。
殿中兩禅單僧。
辄見監院現形。
初為兩單僧整鞋。
面似愁苦。
次登上佛座。
以手摸他藏華冠。
後嬉笑而去。
衆白先老人。
老人曰。
此業障必有遺物在華冠内。
故系戀不舍也。
令舉梯上探。
果有銀八十金。
立命修齋作追薦。
法事訖。
自此永不複現。
江甯盧府巷。
有一俗僧。
好賭博衣物蕩盡止。
存銅彌勒佛一軀。
高二尺許。
貿與回子。
複銀三金。
回子夜舁像至家。
以大鐵錘擊佛頭。
堅硬不動。
迸出火星。
回子曰。
想頭頂銅厚。
乃擊肚腹。
彌勒忽開口。
出聲大笑。
回子驚倒。
叩頭謝罪。
明日香華鼓吹送還本庵。
主僧旋遁。
得惡疾而死。
麻城一富僧碧璠。
曾捐百金。
助村民築塞。
保衛一方徒無窮欲受戒。
璠不許。
徒夜走至杏岩和尚處禀戒。
而回碧璠一見大怒。
裂碎三衣撲破瓦缽。
當晚方睡即見韋馱尊天。
震怒痛罵雲。
汝是何人敢毀如來法器耶。
立欲以寶杵擊之。
璠叩頭求忏。
韋天曰。
念汝修塞有功。
姑去一臂。
以杵輕輕向右臂一點。
璠狂叫而醒數日内忽右臂暗消。
止長七八寸手拳如小橘。
懸肩上至今師徒皆在焉(現果随錄)。
周京師大中興寺釋道安。
姓姚氏。
識悟玄理。
早附法門。
神氣高朗。
挾操清遠。
乃作遺誡九章。
以訓門人。
其詞曰。
敬謝諸弟子等。
夫出家為道至重至難。
不可自輕。
不可自易。
所謂重者荷道佩德萦仁負義。
奉持淨戒死而後已。
所謂難者絕世離俗。
永割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