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補
關燈
小
中
大
釋明琛齊人。
少遊學兩河。
以通鑒知譽。
然經論雖富而以征難為心。
當魏明代釋門雲盛。
琛有學識遊肆而已故其雅量頗非鴻業。
時有智翼沙門。
道聲戴穆遠近望塵。
學門若市。
琛不勝幽情。
深忌聲略。
私結密交。
廣搜論道。
初為屋子論議法。
立圖著經。
外施名教。
内構言引。
牽引出入罔冒聲說。
聽言可領。
及述茫然。
勇意之徒相從雲集。
觀圖望經。
恍若雲夢。
一從指授渙若冰消。
故來學者先辨泉帛。
此屋子法入學。
遂多餘有獲者不能隐秘。
故琛聲望少歇于前。
乃更撰蛇勢法。
其勢若葛亮陣圖常山蛇勢擊頭尾至。
大約若斯。
還以法數傍蛇比拟。
乍度乍卻前後參差。
餘曾見圖極是可畏。
畫作一蛇可長三尺。
時屈時伸。
傍加道品。
大業之季大有學之。
今則不行想應絕滅。
初琛行蛇論。
遍于東川有道行者。
深相谏喻決意已行博為道藝。
潞州上邑思弘法華。
乃往岩州林慮縣洪谷寺請僧。
忘其名往講。
琛素與知識。
聞便往造。
其人聞至中心戰灼。
知琛論道不可相抗。
乃以情告曰。
此邑初信。
事須歸伏。
諸士俗等已有傾心。
願法師不遺故舊。
共相成贊。
今有少衣裁辄用相奉。
深體此懷。
乃投絹十匹。
琛曰。
本來于此可有陵架意耶。
幸息此心。
然不肯去。
欲聽一上。
此僧彌怖。
事不獲已。
如常上講。
琛最後入堂赍絹。
束綴在衆中。
曰高座法師昨夜以絹相遺請不須論議。
然佛法宏曠是非須分。
脫以邪法化人。
幾許誤諸士俗。
高座聞此。
懾怖無聊。
依常唱文如疏所解。
琛即喚住欲論至理。
高座爾時神意奔勇泰然待問。
琛便設問随問便解。
重疊雖多無不通義。
琛精神擾攘思難無從。
即從座起曰。
高座法師猶來闇塞如何今日頓解。
若斯當是山中神鬼助其念力。
不爾何能至耶。
高座合堂一時大笑。
琛即出邑共伴二人投家乞食。
既得氣滿。
噎而不下餘解喻。
何所诤耶。
論議不來天常大理何因頓起如許煩惱。
琛不應相随東出步步歎吒。
登嶺困極止一樹下語二伴曰。
我今煩惱熱不可言。
意恐作蛇。
便解剔衣裳。
赤露而卧。
翻覆不定。
長展兩足。
須臾之間。
兩足忽合而為蛇尾。
翹翹上舉。
仍自動轉語伴曰。
我作蛇勢論今報至矣。
卿可上樹。
蛇心若至。
則有吞噬之緣。
可急急上樹。
心猶未變。
伴便上樹。
仍共交語。
每作蛇論。
果至如何。
言語之間。
奄便全身作蛇。
唯頭未變。
亦不複語。
宛轉在地舉頭。
自打打仍不止。
遂至于碎欻作蟒頭。
身形忽變長五丈許。
舉首四視目如火星。
于時四面無量諸蛇一時總至。
此蟒舉頭去地五六尺許。
趣谷而下。
諸蛇相随而去。
其伴目驗斯報至邺說之(續高僧傳)。
釋順璟者浪郡人也。
本上之氏族。
東夷之家系。
故難詳練。
其重譯學聲教。
蓋出天然況乎。
因明之學。
奘師精研付受。
華僧尚未多達。
璟之克通非其宿殖之力。
自何而至于是欤。
于幹封年中。
因使臣入貢附至。
時大乘基歎曰。
新羅順璟法師者。
聲振唐蕃學包大小。
業崇迦葉。
唯執行于杜多。
心務薄拘恒馳聲于少欲雲雲。
惜哉璟在本國稍多著述。
亦有傳來中原者。
其所宗法相大乘了義教也。
見華嚴經中始從發心便成佛已。
乃生謗毀不信。
或雲。
當啟手足命弟子輩扶掖下地。
地則徐裂璟身俄墜。
時言生身陷地獄焉。
于今有坑廣袤丈餘。
實坎[穴/臼]然。
号順璟捺落迦也(宋僧傳)。
隋開皇初有楊州僧。
忘其本名。
誦通涅槃。
自矜為業。
岐州東山下村中沙彌。
誦觀世音經二俱暴死。
心下俱暖同至閻羅王所。
乃處沙彌金高座甚恭敬之。
處涅槃僧銀高座敬心不重。
事訖勘問。
二俱餘壽。
皆放還。
彼涅槃僧情大恨恨。
恃所誦多問沙彌住處。
于是兩辭各蘇所在。
彼從南來至岐州訪得具問所由。
沙彌言。
幼誦觀音。
别衣别所燒香咒願然後乃誦。
斯法不怠。
更無他術。
彼謝曰。
吾罪深矣。
所誦涅槃威儀不整。
身口不淨。
救忘而已。
古人遺言。
多惡不如少善。
于今取驗。
悔往而返(法苑珠林)。
唐淅西重建慈和殿。
治地每患蚯蚓穿穴。
一僧教。
以石灰水灌之可絕。
因此殺蚯蚓無數。
未久僧忽身癢成瘡。
皮肉盡爛而死(功過格)。
蜀郡大慈寺律師修準。
雖雲奉律性甚褊躁。
庭前植竹多蟻子緣檻。
準怒伐去竹。
盡取蟻子棄灰火中。
準後忽患癬瘡遍頭面。
醫者雲。
蟻漏瘡不可醫。
後竟卒。
蜀郡金華寺法師秀榮。
院内多松柏。
生毛蟲色黃。
長二三寸。
莫知紀極。
秀榮使人掃除埋瘗或棄于柴積内。
僧仁秀取柴煮料。
于烈日中曬幹。
蟲死者無數。
經月餘秀榮暴卒。
金華寺有僧入冥。
見秀榮荷鐵枷。
坐空地烈日中。
有萬萬蟲咂噬。
僧還魂備說與仁秀。
仁秀大駭。
遂患背瘡。
數日而卒。
雲頂山慈雲寺
少遊學兩河。
以通鑒知譽。
然經論雖富而以征難為心。
當魏明代釋門雲盛。
琛有學識遊肆而已故其雅量頗非鴻業。
時有智翼沙門。
道聲戴穆遠近望塵。
學門若市。
琛不勝幽情。
深忌聲略。
私結密交。
廣搜論道。
初為屋子論議法。
立圖著經。
外施名教。
内構言引。
牽引出入罔冒聲說。
聽言可領。
及述茫然。
勇意之徒相從雲集。
觀圖望經。
恍若雲夢。
一從指授渙若冰消。
故來學者先辨泉帛。
此屋子法入學。
遂多餘有獲者不能隐秘。
故琛聲望少歇于前。
乃更撰蛇勢法。
其勢若葛亮陣圖常山蛇勢擊頭尾至。
大約若斯。
還以法數傍蛇比拟。
乍度乍卻前後參差。
餘曾見圖極是可畏。
畫作一蛇可長三尺。
時屈時伸。
傍加道品。
大業之季大有學之。
今則不行想應絕滅。
初琛行蛇論。
遍于東川有道行者。
深相谏喻決意已行博為道藝。
潞州上邑思弘法華。
乃往岩州林慮縣洪谷寺請僧。
忘其名往講。
琛素與知識。
聞便往造。
其人聞至中心戰灼。
知琛論道不可相抗。
乃以情告曰。
此邑初信。
事須歸伏。
諸士俗等已有傾心。
願法師不遺故舊。
共相成贊。
今有少衣裁辄用相奉。
深體此懷。
乃投絹十匹。
琛曰。
本來于此可有陵架意耶。
幸息此心。
然不肯去。
欲聽一上。
此僧彌怖。
事不獲已。
如常上講。
琛最後入堂赍絹。
束綴在衆中。
曰高座法師昨夜以絹相遺請不須論議。
然佛法宏曠是非須分。
脫以邪法化人。
幾許誤諸士俗。
高座聞此。
懾怖無聊。
依常唱文如疏所解。
琛即喚住欲論至理。
高座爾時神意奔勇泰然待問。
琛便設問随問便解。
重疊雖多無不通義。
琛精神擾攘思難無從。
即從座起曰。
高座法師猶來闇塞如何今日頓解。
若斯當是山中神鬼助其念力。
不爾何能至耶。
高座合堂一時大笑。
琛即出邑共伴二人投家乞食。
既得氣滿。
噎而不下餘解喻。
何所诤耶。
論議不來天常大理何因頓起如許煩惱。
琛不應相随東出步步歎吒。
登嶺困極止一樹下語二伴曰。
我今煩惱熱不可言。
意恐作蛇。
便解剔衣裳。
赤露而卧。
翻覆不定。
長展兩足。
須臾之間。
兩足忽合而為蛇尾。
翹翹上舉。
仍自動轉語伴曰。
我作蛇勢論今報至矣。
卿可上樹。
蛇心若至。
則有吞噬之緣。
可急急上樹。
心猶未變。
伴便上樹。
仍共交語。
每作蛇論。
果至如何。
言語之間。
奄便全身作蛇。
唯頭未變。
亦不複語。
宛轉在地舉頭。
自打打仍不止。
遂至于碎欻作蟒頭。
身形忽變長五丈許。
舉首四視目如火星。
于時四面無量諸蛇一時總至。
此蟒舉頭去地五六尺許。
趣谷而下。
諸蛇相随而去。
其伴目驗斯報至邺說之(續高僧傳)。
釋順璟者浪郡人也。
本上之氏族。
東夷之家系。
故難詳練。
其重譯學聲教。
蓋出天然況乎。
因明之學。
奘師精研付受。
華僧尚未多達。
璟之克通非其宿殖之力。
自何而至于是欤。
于幹封年中。
因使臣入貢附至。
時大乘基歎曰。
新羅順璟法師者。
聲振唐蕃學包大小。
業崇迦葉。
唯執行于杜多。
心務薄拘恒馳聲于少欲雲雲。
惜哉璟在本國稍多著述。
亦有傳來中原者。
其所宗法相大乘了義教也。
見華嚴經中始從發心便成佛已。
乃生謗毀不信。
或雲。
當啟手足命弟子輩扶掖下地。
地則徐裂璟身俄墜。
時言生身陷地獄焉。
于今有坑廣袤丈餘。
實坎[穴/臼]然。
号順璟捺落迦也(宋僧傳)。
隋開皇初有楊州僧。
忘其本名。
誦通涅槃。
自矜為業。
岐州東山下村中沙彌。
誦觀世音經二俱暴死。
心下俱暖同至閻羅王所。
乃處沙彌金高座甚恭敬之。
處涅槃僧銀高座敬心不重。
事訖勘問。
二俱餘壽。
皆放還。
彼涅槃僧情大恨恨。
恃所誦多問沙彌住處。
于是兩辭各蘇所在。
彼從南來至岐州訪得具問所由。
沙彌言。
幼誦觀音。
别衣别所燒香咒願然後乃誦。
斯法不怠。
更無他術。
彼謝曰。
吾罪深矣。
所誦涅槃威儀不整。
身口不淨。
救忘而已。
古人遺言。
多惡不如少善。
于今取驗。
悔往而返(法苑珠林)。
唐淅西重建慈和殿。
治地每患蚯蚓穿穴。
一僧教。
以石灰水灌之可絕。
因此殺蚯蚓無數。
未久僧忽身癢成瘡。
皮肉盡爛而死(功過格)。
蜀郡大慈寺律師修準。
雖雲奉律性甚褊躁。
庭前植竹多蟻子緣檻。
準怒伐去竹。
盡取蟻子棄灰火中。
準後忽患癬瘡遍頭面。
醫者雲。
蟻漏瘡不可醫。
後竟卒。
蜀郡金華寺法師秀榮。
院内多松柏。
生毛蟲色黃。
長二三寸。
莫知紀極。
秀榮使人掃除埋瘗或棄于柴積内。
僧仁秀取柴煮料。
于烈日中曬幹。
蟲死者無數。
經月餘秀榮暴卒。
金華寺有僧入冥。
見秀榮荷鐵枷。
坐空地烈日中。
有萬萬蟲咂噬。
僧還魂備說與仁秀。
仁秀大駭。
遂患背瘡。
數日而卒。
雲頂山慈雲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