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門自鏡錄卷下

關燈
害物傷慈錄八 晉襄陽竺法慧被害并門人折足事 竺法慧姓張。

    賢直有戒行。

    頗有神迹。

    恒語弟子法照雲。

    汝過去曾折一雞腳。

    其殃尋至。

    汝好慎之。

    照忽出行。

    誤為人所擲。

    遂折一腳。

    照方信悟。

    語門人曰。

    我有宿債。

    今當受之。

    俄為征西庾稚恭所害。

     晉霍山僧群折鴨翅見受報事(冥祥記支遁附) 釋僧群。

    未詳何人。

    清貧守節。

    蔬食誦經。

    後居霍山。

    山孤在海中。

    上有石盂。

    徑數丈許。

    水六七尺。

    常有清流。

    古老相傳。

    群仙所居。

    飲水不饑。

    因絕粒。

    群庵舍與盂隔小澗。

    常以一木為梁。

    由之汲水。

    後時忽有一折翅鴨。

    舒翼當梁頭就唼。

    群欲即舉錫杖撥之。

    忽憶少年時經折一鴨翅。

    自驗以為見報。

    乃絕飲而終。

    臨終向人具說而已。

     支遁字道林。

    俗姓蔺。

    陳留人也。

    少出家神俊超悟千載唯一。

    而以為。

    雞卵受氣未足。

    謂非有命。

    言食之無罪。

    其師戒素之僧恒常誨勵。

    遁快辯直言師莫能屈。

    師既亡後忽複見形。

    取雞卵對遁擲地。

    乃有雞雛從卵而出飛翔飲啄。

    遁意稍疑。

    未能全革。

    後複欲食之。

    遂夢有夫婦二人。

    胡跪遁前雲。

    有子三十。

    明日供廚食。

    從師乞命。

    願垂矜救。

    乃銜雞子從遁前扣破。

    皆有白衣兒。

    從内而出覺已深自悔責蔬食終身。

     宋江陵四層寺竺慧熾食肉生餓狗地獄事(冥祥記) 竺慧熾。

    新野人。

    住江陵四層寺。

    永初二年卒。

    弟子為設七日會。

    其日将夕燒香竟。

    沙門道賢。

    因往視熾弟子。

    至房前忽見暧若人形。

    詳視乃慧熾也。

    容貌衣服不異生平時。

    謂賢曰。

    君且食肉美不。

    賢曰美。

    熾曰。

    我坐食肉今堕餓狗地獄。

    道賢驚悚未及得答。

    熾複語言。

    汝若不信試看我背後。

    乃回背示賢。

    見三黃狗。

    形半似驢。

    眼甚赤。

    光照戶内。

    狀欲噬熾而複止。

    賢駭怖悶絕。

    良久乃蘇具說其事。

    因茲悛悔。

     齊令才啖肉入喉苦死事 令才俗姓趙。

    東陽人。

    雖身預道門。

    行同流俗。

    聚集飲啖曾無愧心。

    嘗在吳之豪士顧霈。

    送客于升平亭坐。

    見牽一羊。

    将充廚膳。

    才以貪網覆心。

    曾無谏止。

    俄而羊挽繩斷走入才膝下。

    穿頭入袈裟下。

    欲以求救。

    才然無言。

    羊即被牽将去。

    須臾刳剔既畢焚炙而行。

    才先食一脔始入咽喉。

    肉遂從上走下沖心以攻腹。

    絞戾苦痛不複可堪。

    起伏呻吟酸切左右。

    霈即命醫針之。

    炙猶搖動。

    乃破皮出之。

    故脔肉耳。

    才得病作羊鳴吐沫還寺。

    少時便死。

    遠近聞者為之誡肅。

     陳楊州智慎為王誡勸事(征驗傳) 智慎未詳其氏。

    言行多穢。

    沉迷嗜欲。

    每啖鮮魚以甘口腹。

    乃于房穿池。

    廣二丈多養鮮魚。

    用備朝夕。

    又圖畫閻羅王像。

    置之虛座。

    鳝[榷-木+月]先熟以先獻之。

    有問其故。

    慎曰。

    閻羅王幽獄之主。

    擯罰由其筆端。

    脫或相遇恕其寬赦耳。

    同侶譏誨莫之能止。

    後卒病而絕。

    遂見閻羅王。

    語雲。

    弟子比來數蒙供養。

    雖傾厚意。

    終令弟子罪累更深。

    願師勿爾也。

    殺命事重不可複賒。

    命獄典。

    引慎令觀受苦之處。

    觀已可将師還。

    慎前行見大鐵城。

    猛火騰炎未至數百步。

    星火飛迸亂及于慎。

    慎驚不肯複前。

    王曰。

    師所見如何。

    慎悲泣請悔乞暫放還以修功德。

    王曰。

    獄外尚爾獄裡可知。

    自作自受斯言不謬。

    比日蒙恩。

    今以此為報也。

    遂得再生深加改勵。

    曉夕精勤遂成高行僧焉。

     唐神都太平寺僧威整害蜘蛛事(新錄) 釋威整。

    未詳氏族。

    少出家修慧解。

    精勤聽習略無棄日。

    住神都太平寺。

    常講數部大乘。

    深有弘益。

    忽于床後壁上見一蜘蛛。

    以杖狹之。

    遂誤斷一腳。

    遣人送卻。

    至明日還來整見。

    又遣人送送向水南經宿。

    又來整乃以指剔其所患之腳。

    遂被咬其手指。

    又遣人送極遠之處。

    他日不覺。

    複來重咬其指。

    乃雖小瘡痛不可忍。

    又令更送。

    自爾不來。

    瘡後稍增漸遍身體。

    體覺漸微癢。

    以手搔之随手作瘡。

    瘡中有蜘蛛絲。

    出瘡皆漸大二三寸許。

    曉夕苦痛難言難忍。

    經二年間。

    涕唾小便皆有小蜘蛛子出。

    至今不差。

    百方推問莫之能療。

    合寺徒衆時時來集為其求佛。

    即覺小可罄舍衣資。

    于龍門山造一萬五千像一鋪。

    像今欲成其瘡稍斂。

    豈非宿殃不請之所緻耶。

     飲啖非法錄九 晉天台山竺昙猷在胎經涉辛地被聖驅事 竺昙猷。

    或雲法猷。

    炖煌人。

    少居苦行習禅定。

    神迹妙悟未暇詳舉。

    居赤城山。

    山岩與天台連屬。

    而天台懸崖峻峙。

    古老相傳雲。

    上有精舍。

    得道者居之。

    然有石橋跨澗。

    而橫石斷人。

    且莓苔青滑。

    自終古已來。

    無得至者。

    猷行至石橋所。

    聞空中聲。

    曰知君誠笃。

    今未得度。

    卻後十年自當來也。

    猷心怅然。

    夕留中宿。

    聞行道唱薩之聲。

    且後欲前。

    見一人發眉皓白。

    問猷所之。

    猷具以意答。

    曰公居生死。

    罪身何可得去。

    吾是山神故。

    相告耳。

    猷乃退還停少時。

    潔齋累日。

    因複更往見橫石洞開。

    度橋少許睹精舍神僧。

    果如所說。

    因燒香中食。

    食畢神僧告曰。

    君有蔥韭之氣。

    未應住此。

    卻後十年當來耳。

    猷曰。

    自生已來不識辛穢。

    何況口啖而言氣乎。

    神僧曰。

    汝在胎時汝母經曆蔥韭之地。

    猷慚而退。

    顧看橫石。

    還合如初。

    後卒于山。

    而舉體綠色。

     宋新寺沙門難公飲酒被谪事(冥祥記) 蔣小德江陵人也。

    少而信向精謹過人。

    大明末得病而死。

    夜三更将斂。

    便蘇活雲。

    有使者稱王命召之。

    小德随去既至。

    王曰。

    君精勤小心虔奉大法。

    被帝釋指。

    以君專至。

    宜速生善地。

    而君年算猶長故。

    令吾特相召也。

    今日将受天中快樂。

    相為忻然小德喜諾。

    王曰。

    君可且還家所欲囑寄及作功德。

    速作之七日複來也。

    小德受言而歸路。

    由一處有小屋殊陋弊。

    逢新寺沙門難公。

    于此屋住。

    前既素知識具相問訊。

    難公雲。

    貧道自出家來未曾飲酒。

    且暫就蘭公蘭公苦見勸逼飲一升許。

    今被王召問此故也。

    貧道若不坐此當得生天。

    今乃居此弊宇。

    三年之後方得上升耳。

    小德還家欲驗其言。

    即夕遽遣人參訊難公。

    果以此日于蘭公處睡卧。

    至夕無疾而亡。

    小德既愈七日内大設福供。

    至期奄然而卒。

    蘭難二僧并居新寺。

    難道行尤精雲雲。

     齊邺下大莊嚴寺圓通飲酒被聖驅責事 釋圓通。

    不知氏族。

    少出家研諷涅槃文旨。

    建德四年夏中。

    講下有一客僧。

    忽來寄止。

    而身嬰重病。

    臭氣郁蒸。

    諸僧莫之齒也。

    通引至房中。

    為經理湯藥。

    雖有穢污。

    初無輕憚。

    曾于中夜持春酒一盞雲。

    客人寄患服此為佳。

    客人良久為之。

    颦眉飲一咽便止。

    夏了病愈。

    便辭通去。

    臨别執通手誡曰。

    修道不欺闇室。

    況酒為不善諸惡之本。

    法師前去賜之。

    恐傷來意。

    從今已往此事請斷。

    小僧住下舍小寺。

    正在鼓山石窟寺北五裡。

    當繞澗澤來。

    即竹林寺也。

    有緣念相訪耳。

    通聞竹林是賢聖所止。

    敬謝前誡當必往展。

    至明年往石窟夏坐。

    乃與數人赍香華。

    尋路而進。

    至寺北五裡山谷。

    東出升于山阜。

    見一老翁。

    手巾袹額執钁。

    開荒二十餘畝。

    見群僧放一馬罵曰。

    去年官寺放馬啖我生苗。

    我兒遮護被打幾死。

    今複将面目來耶。

    拽钁來逐。

    諸僧馳返而獨不逐通。

    語雲。

    是爾幹健放令喂餓虎。

    通出東尋小澗聞嶺上諷誦之聲。

    通問竹林所在。

    應聲答曰。

    豈非通法師乎。

    通應之果是舊僧。

    披林逾險就通歡叙。

    因相命進數裡。

    忽見雙阙。

    高門長廊。

    複道修竹幹雲。

    青松蔽日。

    乃立通門左。

    告曰。

    須前咨和尚。

    須臾引入講堂西軒廊下。

    和尚坐高床。

    侍者五六十人。

    和尚可年七十。

    狀類梵僧。

    通禮谒卻立。

    乃令安置。

    将巡禮拜。

    見兩房僧各坐寶帳。

    交絡衆飾映奪日光。

    語引僧雲。

    彼是何酒客辄敢來此。

    振手遣去。

    通有慚色僧乃将入己房。

    并設中食。

    通因陳願在此常共掃灑。

    僧曰。

    須咨和尚。

    和尚固遣。

    送出門首。

    通顧慕流淚。

    自傷先罪。

    執僧手而别。

    西行百步。

    回望猶見門阙俨然。

    步步返望。

    更四裡許。

    欻見峰[山/口/咢]巉岩。

    非複寺宇。

    行至開荒之地。

    了無蹤緒。

    但榛林耳。

    識者雲。

    老翁言去年官寺放馬者。

    諸僧如馬也。

    但念水草。

    不求聖道也。

    啖我生苗者。

    言通勸客僧之酒損其道芽也。

    我兒遮護者。

    客初護戒不肯飲也。

    被打幾死者。

    言被勸一咽幾亡聖道也。

    逐諸僧者。

    獨進有緣也。

    通莫悟此言。

    而不返加勤悔。

    驅之令出不亦宜乎。

     齊梁州薛寺僧道遠飲宴眉毛堕落事 釋僧道遠。

    不知何人也。

    住梁州薛寺。

    為性疏誕不修細行。

    好随飲宴為任。

    武平三年忽夢。

    大人切齒責曰。

    汝是出家面目如此。

    遽縱造惡。

    何不取鏡自照。

    遠驚覺汗流。

    至曉以盆水自映。

    乃見眼邊烏點。

    謂是垢污。

    便洗拭之。

    眉毛堕落。

    因自悔責。

    念此殃譴。

    遂改革常習。

    反形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