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門自鏡錄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業系長遠錄一
西域聖者達磨蜜多五百世作狗身事
佛滅度後罽賓山中。
有聖比丘。
名達磨蜜多。
才慧超絕坐禅第一。
蜜多住處有三重窟。
時有二僧。
遠聞勝名故往禮拜。
見尊者獘衣醜露。
于下窟竈前為欲調伏身心為僧然火。
是時二僧問言。
長老達磨蜜多為在何處。
答曰。
在彼重窟最上房中。
彼便往尋。
尊者以神足力欻還本房。
二人既見鹹生疑怪。
曰大德聖人威名滿閻浮提。
何故自屈為僧然火。
蜜多曰。
子今當知。
我念生死受苦長遠。
若使頭手可得然者。
吾當為僧而并然之。
況餘身分及以然火。
何足為難。
吾念往昔。
五百世中常為狗身饑餓窮困。
雖經多身唯兩得飽滿。
一者有人飲酒大醉道側反吐。
我行遇見獲一飽。
又曾為貧家作狗。
夫妻煮粥以器盛之。
有事暫行。
我以饑故内頭器中食之。
得飽拔頭不出。
人來見之。
大起嗔心。
便以利刀斬斷吾頭。
自念狗身五百度受。
雖逢二飽而失身命。
是故思惟。
生死長久周旋五道。
随所生處。
無不受苦。
故吾今者不憚劬勞。
何辭為僧而然火也。
西域聖者阇夜多遇見鬼及烏歎生死久遠事(出付法藏傳) 昔傳法聖者阇夜多。
将諸弟子入城。
至門慘然不悅。
小複前行路見一烏。
忽然微笑。
弟子怪問。
因而答曰。
初于門下見餓鬼子。
饑急困弱自言。
母生我已。
入城求食。
自别已來。
經五百年。
饑虛窮乏命不久遠。
及見其母。
具述兒意。
母曰。
我辭入城經久求食不得。
設得少唾強鬼所奪。
始于今日值一人吐。
邊無餘鬼。
将欲與子。
然又門下多有鬼神畏所奪。
故不敢持出。
願尊者慈蔭将我出城。
所赍涕唾與子共食。
吾又問言。
生來幾時。
答曰。
我見此城七返成壞。
吾聞彼言深悼生死無有邊際。
是以颦蹙慘然不樂。
又于過去九十一劫。
我于爾時為長者子。
至願出家厭離塵欲。
我若出家必斷衆結成阿羅漢。
但為父母不見從志。
強為娉妻冀求繼嗣。
既不獲免。
娶妻生子。
又求出家。
兒年六歲。
父母教兒。
汝父辭我欲出家者。
汝可抱足語父。
曰若舍我去誰當活我。
先當見殺然後可去。
我見兒抱遂生愛戀。
便語子言。
我今為汝不複出家。
由是兒故。
不得道證。
九十一劫流轉五道。
以生死身。
未曾相遇。
今以道眼。
見生烏中。
愍其嬰愚。
由是故笑耳。
西域聖者離越辟支佛曾謗人偷牛得報事 昔月氏國城西有大山。
是離越辟支住處。
猛上去此。
不遠有人失牛。
尋到此山。
值此辟支然火染衣。
宿業力故。
當于爾時缽變為牛頭。
法衣變為牛皮。
染汁變為血。
染滓變為肉。
柴變為骨。
其迹既爾。
遂為牛主執入獄中。
弟子推覓莫知所在。
從是荏苒年經十二。
後遇因緣知在獄中。
便向王說。
我師在獄願王放赦。
王問獄典有僧否。
獄典曰無僧。
弟子白王願喚獄中沙門者出。
我師自出。
獄典尋喚辟支佛即出。
此辟支佛在獄既久。
發長衣壞沙門形滅。
諸弟子等禮而問曰。
師何在此。
師于爾時答以上事。
弟子複問。
宿世造何因。
今令緻此。
師答曰。
吾于昔時謗他人偷牛。
緻使如此耳。
晉沙門慧達死入地獄并宿世犯戒事(出冥祥記等) 釋慧達俗姓劉名薩荷河西離石人也。
在家時長于軍旅。
不聞佛法。
尚武器好畋獵。
年三十一暴病而死。
體且溫柔。
家未敢殓。
至七日而蘇。
說雲。
将盡之時。
見兩人執縛将去。
向西北行。
行路轉高。
稍得平衢。
兩邊列樹。
見一人執弓帶劍當衢而立。
指語兩人将荷向西。
見屋舍甚多。
俄見兩沙門。
謂荷曰。
汝識我否。
荷答。
不識。
沙門曰。
今宜歸命釋迦文佛。
荷如言發念。
因随沙門俱行。
遙見一城。
類長安城而色甚黑。
蓋鐵城也。
見人身甚長。
大膚黑如漆。
頭發曳地。
沙門曰。
此獄中鬼也。
其處甚寒。
有冰如石飛散。
著人頭頭斷。
著腳腳斷。
著臂臂斷。
二沙門雲。
此寒冰地獄也。
荷乃内自克責便識宿命。
知兩沙門往維衛佛時并其師也。
于時得作沙門時。
以犯俗罪不得受戒。
雖世有佛竟不得見。
從此已來再得人身。
一生羌中。
今生晉地。
次見刀山地獄。
次第經曆觀見甚多。
獄獄異域不相雜廁。
人數甚多。
不可稱計。
楚毒科法略與經說相符。
俄有金色晖明皎然。
一人長二丈許。
相好嚴華。
舉體金色。
左右曰。
觀世音大士也。
皆起迎禮。
有二沙門形質相類。
并行東西。
薩荷作禮畢。
菩薩具為說法。
出千餘言。
又雲。
汝應曆劫備受罪報。
以嘗聞經法生歡喜心。
今當見受輕報一過便免。
汝得濟活可作沙門。
薩荷又遇見。
有人謂曰。
在襄陽時何故殺鹿。
荷跪答曰。
他人殺鹿。
我加槍耳。
又不啖肉。
何緣受報。
時即見襄陽射鹿之地。
草樹山薮宛然在目前。
所乘黑馬并皆能言。
悉證荷殺鹿年月時日。
薩荷懼然無對。
須臾有人。
以叉叉之。
投镬湯中。
自視四體潰然爛碎。
有風吹身聚水岸邊。
忽然不覺還複全形。
人複謂曰。
汝又射雉亦嘗殺雁。
言已叉投镬湯。
準前糜爛。
受此罪已乃遣薩荷去。
去入一大城。
有人居焉。
謂荷曰。
汝受輕報。
又得還生。
是福力所扶而今已後不複作罪。
乃遣人送薩荷。
薩荷遙見故身。
意不欲還。
送人推引。
久乃附形。
而得蘇活。
奉法精勤。
遂即出家。
其後禅悟妙化。
别有傳記。
唐沙門道光多生求度不得官名事(出新錄) 釋道光。
并州人也。
俗姓張氏。
家風靜退。
恥居名官。
光童年邁俗。
夙知齋戒。
十歲辭親。
周求問道。
因自剃落飄寓關中。
後事道宣律師。
行解尤著。
輪誠曆思。
曉夕咨承。
至于孝養溫清。
邈絕俦伍。
宣以其情禮兼到。
彌加誨誘。
精學數紀遂成洪器。
然永徽嗣曆留意釋門。
頻有度人。
光每緣差不預。
中心愧恨恒懷怏怏。
至麟德年中。
宣以戒德。
忽感天神往來。
累朔共談名理。
從過去數佛。
已來行坐時處莫不縷悉。
宣因問經律開遮聖迹由緒。
乃著通記一部十卷。
又從容之暇。
問天神曰。
宣有弟子道光。
孝愛淳至不知。
何業遂能如此。
神曰。
光與律師為父子門徒。
已曆三百餘生也。
恩狎綿久故緻其然。
殘報餘緣今猶未盡。
又問。
光頻求度戒。
竟不遂心。
複何業所緻。
神曰。
光昔毗婆屍佛時。
曾為寺主時。
有一僧。
戒行多阙。
寺主忿之。
送令還俗。
緣此業故。
生生入道不得官名。
此業餘殃今由未盡。
宣亡之後。
光擇木東西。
因止河北。
至上元二年。
天皇為孝敬皇。
重修白馬寺。
寺主崇義備盡搜尋。
光以聲聞夙昭。
應茲嘉選。
奏名入内。
光因染疾。
敕下魏州。
身已殂逝。
驗天言信矣。
有抱諒禅師。
與光周旋數載。
屢承光說默記在心。
及聞名就身亡。
方知其業命如此。
向餘具說。
勃逆闡提錄二 宋北多寶寺道志偷相珠受苦事(尼智通附) 道志未詳何許人。
少出家。
住宋北多寶寺。
嘗典知殿塔。
幽竊帳蓋等物。
後遂偷像眉間相珠。
既而開穿垣壁。
若外盜者。
故僧衆不能覺也。
積旬餘日而得病。
便見異人以戈矛刺之。
時來時去來辄驚叫。
應聲流血。
初猶日中兩度如此。
其後彌甚刺者漸。
數傷痍遍體。
呻呼不絕。
其寺僧頗疑其有罪。
欲為忏謝。
始問猶諱而不言。
将盡二三日乃具自陳列。
泣涕請救。
曰吾愚勃昧道。
謂無塗炭。
失意作罪。
招此殃酷。
生受楚栲。
死嬰刀镬。
已麋之身唯垂哀愍。
别無餘物。
唯衣被氈履或充足一會。
并須請故舊為吾忏悔。
昔偷像相珠二枚。
一枚已屬妪人。
不可複得。
一枚以質錢。
在陳照家。
今可以贖取。
言終而卒。
既贖相殊。
并設齋忏。
初工人安珠。
展轉回旋終不諧合。
衆僧複為禮拜燒香乃得著焉。
年餘而同學等。
于昏夜聞空中有語。
詳聽即道志聲也。
雲自死已來。
備嬰痛毒。
方累年劫未有出期。
賴蒙衆僧哀憐救護贖相珠故。
于苦酷之中。
時有間息。
感恩罔己。
故暫來稱謝。
言此而已聞其語。
時腥腐臭氣不可言。
言終稍歇。
即泰始末年也。
尼智通。
少出家。
住京師簡靜寺。
信道不笃。
元嘉九年師死。
罷道嫁為魏郡梁犀甫。
為妻生男。
六七歲家甚貧窮。
無以為衣。
通為尼時有數卷素無量壽法華等經。
悉練搗之以衣其兒。
居一年而得病。
恍惚驚悸竟體剝爛狀若火瘡。
有細白蟲。
日出升餘。
慘痛煩毒晝夜号叫。
聞空中語雲。
壞經為衣。
得此劇報。
旬餘而死。
北齊晏通盜錢恥像現身著癞地陷事(出關中風俗傳記) 晏通不知何許人也。
雖廁道門。
志多愚鄙。
倚托功德。
以祈潤沃。
嘗鑄一大銅像。
光趺侍衛并悉阙之。
所得施财辄以自入。
而号像為出課奴焉。
後時經久片無所得。
通便執杖謂像曰。
奴何不出課。
将欲笞之。
未舉手間。
忽見一人。
長二丈被戈甲怒目直前曰。
無賴豎子何忍于佛像如斯乎。
便提頸離地數尺。
鐵杖鞭之。
從首至足遍身流血。
通叫呼求哀。
聲聞裡外。
道俗觀者莫不寒心。
十日以外杖瘡之下。
更生癞瘡。
大如桃杏。
膿洩流溢。
遍體紅赤。
狀若火然。
去之數步。
熱氣傍及。
通但曉夜号叫宛轉膿血。
經百餘日。
其房乃地陷數尺。
于是而終。
唐思禮折像盜絹被神壓打事 思禮未詳其氏。
雍州藍田人也。
立性庸淺志規苟利。
雖複缁衣未洽真化。
以鹹亨年中。
于藍谷悟真寺夏日安居。
于時衆徒數十率多精煉。
禮偷形濫吹每懷不軌。
乃于殿内竊像裡絹。
數日諸僧覺之。
莫知誰盜。
遞相推鞠人懷疑惑。
愧悔者多各欲馳散。
時上座法藏對衆言曰。
傳聞此寺靈迹極多。
今既有人毀
有聖比丘。
名達磨蜜多。
才慧超絕坐禅第一。
蜜多住處有三重窟。
時有二僧。
遠聞勝名故往禮拜。
見尊者獘衣醜露。
于下窟竈前為欲調伏身心為僧然火。
是時二僧問言。
長老達磨蜜多為在何處。
答曰。
在彼重窟最上房中。
彼便往尋。
尊者以神足力欻還本房。
二人既見鹹生疑怪。
曰大德聖人威名滿閻浮提。
何故自屈為僧然火。
蜜多曰。
子今當知。
我念生死受苦長遠。
若使頭手可得然者。
吾當為僧而并然之。
況餘身分及以然火。
何足為難。
吾念往昔。
五百世中常為狗身饑餓窮困。
雖經多身唯兩得飽滿。
一者有人飲酒大醉道側反吐。
我行遇見獲一飽。
又曾為貧家作狗。
夫妻煮粥以器盛之。
有事暫行。
我以饑故内頭器中食之。
得飽拔頭不出。
人來見之。
大起嗔心。
便以利刀斬斷吾頭。
自念狗身五百度受。
雖逢二飽而失身命。
是故思惟。
生死長久周旋五道。
随所生處。
無不受苦。
故吾今者不憚劬勞。
何辭為僧而然火也。
西域聖者阇夜多遇見鬼及烏歎生死久遠事(出付法藏傳) 昔傳法聖者阇夜多。
将諸弟子入城。
至門慘然不悅。
小複前行路見一烏。
忽然微笑。
弟子怪問。
因而答曰。
初于門下見餓鬼子。
饑急困弱自言。
母生我已。
入城求食。
自别已來。
經五百年。
饑虛窮乏命不久遠。
及見其母。
具述兒意。
母曰。
我辭入城經久求食不得。
設得少唾強鬼所奪。
始于今日值一人吐。
邊無餘鬼。
将欲與子。
然又門下多有鬼神畏所奪。
故不敢持出。
願尊者慈蔭将我出城。
所赍涕唾與子共食。
吾又問言。
生來幾時。
答曰。
我見此城七返成壞。
吾聞彼言深悼生死無有邊際。
是以颦蹙慘然不樂。
又于過去九十一劫。
我于爾時為長者子。
至願出家厭離塵欲。
我若出家必斷衆結成阿羅漢。
但為父母不見從志。
強為娉妻冀求繼嗣。
既不獲免。
娶妻生子。
又求出家。
兒年六歲。
父母教兒。
汝父辭我欲出家者。
汝可抱足語父。
曰若舍我去誰當活我。
先當見殺然後可去。
我見兒抱遂生愛戀。
便語子言。
我今為汝不複出家。
由是兒故。
不得道證。
九十一劫流轉五道。
以生死身。
未曾相遇。
今以道眼。
見生烏中。
愍其嬰愚。
由是故笑耳。
西域聖者離越辟支佛曾謗人偷牛得報事 昔月氏國城西有大山。
是離越辟支住處。
猛上去此。
不遠有人失牛。
尋到此山。
值此辟支然火染衣。
宿業力故。
當于爾時缽變為牛頭。
法衣變為牛皮。
染汁變為血。
染滓變為肉。
柴變為骨。
其迹既爾。
遂為牛主執入獄中。
弟子推覓莫知所在。
從是荏苒年經十二。
後遇因緣知在獄中。
便向王說。
我師在獄願王放赦。
王問獄典有僧否。
獄典曰無僧。
弟子白王願喚獄中沙門者出。
我師自出。
獄典尋喚辟支佛即出。
此辟支佛在獄既久。
發長衣壞沙門形滅。
諸弟子等禮而問曰。
師何在此。
師于爾時答以上事。
弟子複問。
宿世造何因。
今令緻此。
師答曰。
吾于昔時謗他人偷牛。
緻使如此耳。
晉沙門慧達死入地獄并宿世犯戒事(出冥祥記等) 釋慧達俗姓劉名薩荷河西離石人也。
在家時長于軍旅。
不聞佛法。
尚武器好畋獵。
年三十一暴病而死。
體且溫柔。
家未敢殓。
至七日而蘇。
說雲。
将盡之時。
見兩人執縛将去。
向西北行。
行路轉高。
稍得平衢。
兩邊列樹。
見一人執弓帶劍當衢而立。
指語兩人将荷向西。
見屋舍甚多。
俄見兩沙門。
謂荷曰。
汝識我否。
荷答。
不識。
沙門曰。
今宜歸命釋迦文佛。
荷如言發念。
因随沙門俱行。
遙見一城。
類長安城而色甚黑。
蓋鐵城也。
見人身甚長。
大膚黑如漆。
頭發曳地。
沙門曰。
此獄中鬼也。
其處甚寒。
有冰如石飛散。
著人頭頭斷。
著腳腳斷。
著臂臂斷。
二沙門雲。
此寒冰地獄也。
荷乃内自克責便識宿命。
知兩沙門往維衛佛時并其師也。
于時得作沙門時。
以犯俗罪不得受戒。
雖世有佛竟不得見。
從此已來再得人身。
一生羌中。
今生晉地。
次見刀山地獄。
次第經曆觀見甚多。
獄獄異域不相雜廁。
人數甚多。
不可稱計。
楚毒科法略與經說相符。
俄有金色晖明皎然。
一人長二丈許。
相好嚴華。
舉體金色。
左右曰。
觀世音大士也。
皆起迎禮。
有二沙門形質相類。
并行東西。
薩荷作禮畢。
菩薩具為說法。
出千餘言。
又雲。
汝應曆劫備受罪報。
以嘗聞經法生歡喜心。
今當見受輕報一過便免。
汝得濟活可作沙門。
薩荷又遇見。
有人謂曰。
在襄陽時何故殺鹿。
荷跪答曰。
他人殺鹿。
我加槍耳。
又不啖肉。
何緣受報。
時即見襄陽射鹿之地。
草樹山薮宛然在目前。
所乘黑馬并皆能言。
悉證荷殺鹿年月時日。
薩荷懼然無對。
須臾有人。
以叉叉之。
投镬湯中。
自視四體潰然爛碎。
有風吹身聚水岸邊。
忽然不覺還複全形。
人複謂曰。
汝又射雉亦嘗殺雁。
言已叉投镬湯。
準前糜爛。
受此罪已乃遣薩荷去。
去入一大城。
有人居焉。
謂荷曰。
汝受輕報。
又得還生。
是福力所扶而今已後不複作罪。
乃遣人送薩荷。
薩荷遙見故身。
意不欲還。
送人推引。
久乃附形。
而得蘇活。
奉法精勤。
遂即出家。
其後禅悟妙化。
别有傳記。
唐沙門道光多生求度不得官名事(出新錄) 釋道光。
并州人也。
俗姓張氏。
家風靜退。
恥居名官。
光童年邁俗。
夙知齋戒。
十歲辭親。
周求問道。
因自剃落飄寓關中。
後事道宣律師。
行解尤著。
輪誠曆思。
曉夕咨承。
至于孝養溫清。
邈絕俦伍。
宣以其情禮兼到。
彌加誨誘。
精學數紀遂成洪器。
然永徽嗣曆留意釋門。
頻有度人。
光每緣差不預。
中心愧恨恒懷怏怏。
至麟德年中。
宣以戒德。
忽感天神往來。
累朔共談名理。
從過去數佛。
已來行坐時處莫不縷悉。
宣因問經律開遮聖迹由緒。
乃著通記一部十卷。
又從容之暇。
問天神曰。
宣有弟子道光。
孝愛淳至不知。
何業遂能如此。
神曰。
光與律師為父子門徒。
已曆三百餘生也。
恩狎綿久故緻其然。
殘報餘緣今猶未盡。
又問。
光頻求度戒。
竟不遂心。
複何業所緻。
神曰。
光昔毗婆屍佛時。
曾為寺主時。
有一僧。
戒行多阙。
寺主忿之。
送令還俗。
緣此業故。
生生入道不得官名。
此業餘殃今由未盡。
宣亡之後。
光擇木東西。
因止河北。
至上元二年。
天皇為孝敬皇。
重修白馬寺。
寺主崇義備盡搜尋。
光以聲聞夙昭。
應茲嘉選。
奏名入内。
光因染疾。
敕下魏州。
身已殂逝。
驗天言信矣。
有抱諒禅師。
與光周旋數載。
屢承光說默記在心。
及聞名就身亡。
方知其業命如此。
向餘具說。
勃逆闡提錄二 宋北多寶寺道志偷相珠受苦事(尼智通附) 道志未詳何許人。
少出家。
住宋北多寶寺。
嘗典知殿塔。
幽竊帳蓋等物。
後遂偷像眉間相珠。
既而開穿垣壁。
若外盜者。
故僧衆不能覺也。
積旬餘日而得病。
便見異人以戈矛刺之。
時來時去來辄驚叫。
應聲流血。
初猶日中兩度如此。
其後彌甚刺者漸。
數傷痍遍體。
呻呼不絕。
其寺僧頗疑其有罪。
欲為忏謝。
始問猶諱而不言。
将盡二三日乃具自陳列。
泣涕請救。
曰吾愚勃昧道。
謂無塗炭。
失意作罪。
招此殃酷。
生受楚栲。
死嬰刀镬。
已麋之身唯垂哀愍。
别無餘物。
唯衣被氈履或充足一會。
并須請故舊為吾忏悔。
昔偷像相珠二枚。
一枚已屬妪人。
不可複得。
一枚以質錢。
在陳照家。
今可以贖取。
言終而卒。
既贖相殊。
并設齋忏。
初工人安珠。
展轉回旋終不諧合。
衆僧複為禮拜燒香乃得著焉。
年餘而同學等。
于昏夜聞空中有語。
詳聽即道志聲也。
雲自死已來。
備嬰痛毒。
方累年劫未有出期。
賴蒙衆僧哀憐救護贖相珠故。
于苦酷之中。
時有間息。
感恩罔己。
故暫來稱謝。
言此而已聞其語。
時腥腐臭氣不可言。
言終稍歇。
即泰始末年也。
尼智通。
少出家。
住京師簡靜寺。
信道不笃。
元嘉九年師死。
罷道嫁為魏郡梁犀甫。
為妻生男。
六七歲家甚貧窮。
無以為衣。
通為尼時有數卷素無量壽法華等經。
悉練搗之以衣其兒。
居一年而得病。
恍惚驚悸竟體剝爛狀若火瘡。
有細白蟲。
日出升餘。
慘痛煩毒晝夜号叫。
聞空中語雲。
壞經為衣。
得此劇報。
旬餘而死。
北齊晏通盜錢恥像現身著癞地陷事(出關中風俗傳記) 晏通不知何許人也。
雖廁道門。
志多愚鄙。
倚托功德。
以祈潤沃。
嘗鑄一大銅像。
光趺侍衛并悉阙之。
所得施财辄以自入。
而号像為出課奴焉。
後時經久片無所得。
通便執杖謂像曰。
奴何不出課。
将欲笞之。
未舉手間。
忽見一人。
長二丈被戈甲怒目直前曰。
無賴豎子何忍于佛像如斯乎。
便提頸離地數尺。
鐵杖鞭之。
從首至足遍身流血。
通叫呼求哀。
聲聞裡外。
道俗觀者莫不寒心。
十日以外杖瘡之下。
更生癞瘡。
大如桃杏。
膿洩流溢。
遍體紅赤。
狀若火然。
去之數步。
熱氣傍及。
通但曉夜号叫宛轉膿血。
經百餘日。
其房乃地陷數尺。
于是而終。
唐思禮折像盜絹被神壓打事 思禮未詳其氏。
雍州藍田人也。
立性庸淺志規苟利。
雖複缁衣未洽真化。
以鹹亨年中。
于藍谷悟真寺夏日安居。
于時衆徒數十率多精煉。
禮偷形濫吹每懷不軌。
乃于殿内竊像裡絹。
數日諸僧覺之。
莫知誰盜。
遞相推鞠人懷疑惑。
愧悔者多各欲馳散。
時上座法藏對衆言曰。
傳聞此寺靈迹極多。
今既有人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