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門自鏡錄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吾緣此罪入硙輪地獄。
晝夜受苦。
何可言。
伊不為作少功德。
豈得遣吾獨受于苦。
遂于寺内覓都師神英。
遇見寺主八仁。
其執赤索人即以索。
剔取寺主八仁。
八仁雲。
不關我事。
即以手捉索。
牽挽拒之。
因即得脫逾牆而出。
其家人夢。
已後向諸人說。
又見神英雲。
昨夜得一夢。
大是不好。
欲向都師說之。
恐畏師嗔。
都師報雲。
但說何畏。
其家人即以上事。
具述其夢。
仍雲。
師此月不須在寺。
其都師意悟與前師婆言同。
懼而歸家。
至八月二十一日。
語家内雲。
寺上今日官齋無人歎佛。
吾暫歸寺。
家内雲。
師不宜在寺。
何須去也。
報雲。
豈由于此。
暫往即來。
因遂向寺。
齋時未至。
向廚頭。
撿挍暫坐。
人送面食與都師。
即取食之兩三口。
體内熱悶。
吾舊服藥。
似不相宜。
齋時既至。
即自歎佛。
至半氣力轉微不能得了。
即向師主法凝雲。
神英體内不好。
歸家将息。
師雲。
吾觀汝以困。
不宜久住。
至家一夜明日不能起上。
家内共看即見兩人相随入來。
神英雲扶我。
張王二都官已來。
即向王都叩頭雲。
放神英更得一年修營功德。
亦為都官造作功德。
恩澤何猶可言。
王都報言。
必不可得。
其上座慧仙早亡三年受硙輪地獄苦痛。
何言他家待師甚急無已。
神英求王都不得。
即向張都叩頭雲。
與都官同姓。
豈不相救。
其張都即向王都雲。
英師與公作功德何意不放。
王都報雲。
此事必不可得少時王至。
豈得自由。
乃約束神英雲。
更莫多言。
王至嗔責。
神英既求不得。
即問家中雲。
有酥蜜不。
家内報雲。
無酥蜜有果子在。
即雲移床鋪設。
安果子十餘楪。
拟供大王。
少時間大王即至。
身長八尺餘。
騎紫骝馬。
著紫袍。
侍從極盛。
一向三十餘人。
來至卧處。
張王兩都官。
即下階側立。
其神英即起坐。
欲有辭謝。
王語兩都官雲。
更待何時。
急手反縛。
其神英兩手。
向後反縛。
向前挽之。
竟不能得。
王又雲何不急棒。
其神英呻吟苦痛。
家人舉衣。
看背上。
背上闊兩手許。
棒處青瘀。
徹于胸前。
日晚亡矣。
唐京師慈恩寺僧玄辯被冥官追捉事(開業神德附) 玄辯俗姓王。
長安人也。
幼入缁門。
少參流俗。
雖沾法雨。
不萌焦種。
曾為衆差充同州莊直歲。
乃弗思業累。
暢此無厭。
私用衆胡麻三十碩大豆二十碩。
既苞藏積歲。
莫知陳忏。
至永昌年中。
忽遇苦患。
自見身在火坑中。
又有大蛇欲來吞啖。
身色紅赤。
兩腳焦爛。
宛轉号叫。
酷毒難聞。
僧衆見之。
毛豎流汗。
中少醒。
即遣傍守一人代書。
并召引寺僧景先。
先時身在。
辯已見先在火坑内。
辯罄割衣資克己陳忏。
經二十日。
乃見冥官将五六百人器仗來取。
辯但叩頭叩頭于是而卒。
于時華嚴法師在中講說。
道俗數百鹹悉知之。
又開業寺神德。
亦多用常住物。
忽暴亡。
新豐人姓劉。
亦暴亡。
見德頭如火山。
身作镬腳。
又引同寺上座将去。
并引都維那仁敬。
師舍衣物陪常住。
曉夕精修遂免追攝。
唐汾州啟福寺慧澄互用受苦事(新錄) 汾州啟福寺寺主慧澄。
富慧解律儀。
冠帶門徒。
門徒數百令譽當時。
以調露三年六月。
染患将盡。
數日牛吼。
無何而終。
數日有寺僧長甯。
精修禅行。
夜忽見澄來。
形色憔悴雲。
吾為互用三寶物。
苦劇難言。
今望從公乞一食。
又語甯雲。
諸罪差輕。
第一不得用伽藍物。
數數須陪。
時有一僧。
名智感。
學行兼通精修慎密。
澄語甯雲。
一州之中。
唯此人可得全免。
餘者大難。
又雲。
唐興寺善澄法師。
亦互用三寶物。
不久當受。
唐并州義興寺智韬侵僧物征卒來現事(新錄) 并州義興寺僧智韬。
調露元年忽于夜中。
見房内猛火騰炎舉頭數丈。
牛頭獄卒森列前後。
語韬雲。
汝自在用僧物。
應入地獄。
其人悲泣乞救。
誓即陪酬。
瀝血懇誠至曉獲免。
數日昏悶。
後乃說之。
當即悛革。
遂無他故。
唐汾州界内寺伯達死作寺牛事(新錄) 貞觀年中。
汾州界内寺中有一僧。
名伯達。
性嗜酒。
每日常醉。
後充常庫直歲。
常私以衆錢沽酒而飲。
數年身死。
其後寺衆市得一牛。
甚多膂力。
僧衆在門外。
徙倚或坐或立。
見家人驅群牛入寺。
其新市得者。
于群牛後數十步後來。
一僧雲。
此行步鄧濁大似我輩舊時伯達。
此牛聞其名。
遂往回顧向衆僧。
僧等雲。
多是伯達。
乃語雲。
汝若實是即向衆中。
來牛應聲即來。
因以頭叩地。
而目中淚下。
衆僧因撫其頭。
對之泣淚。
為其忏悔受戒。
十九年太宗。
伐遼東。
令左丞宇文節。
于諸州括牛拟供軍食。
行至此寺索牛。
此牛獨陸梁抵拒不出。
僧衆具向宇文節使論之。
宇文節令僧衆等告牛使不取爾。
因語牛曰。
使人但欲見汝。
不将汝去。
牛應聲即出。
使人令跪即跪。
宇文節大驚愕而去。
唐益州空慧寺僧覺用寺錢鑿額苦死事(新錄) 僧覺未詳其氏姓。
早歲出家住空慧寺。
寺中生途豐渥福物盈贍。
覺志好窺窬。
極多侵盜。
至年次當知事。
擅用衆錢。
曾無愧悔。
後忽脫衣。
赤體手如反縛。
号叫大呼。
悲泣流淚。
于時寺僧僧泰等怪往問之。
覺曰。
我今現身生入地獄。
有人于空中執鑿。
鑿吾額上腦後及以背上。
皆作大孔。
空中有錢。
或編或貫。
或千或百。
從口中入背上孔中出。
背上孔中入口中而出。
或從額入腦出。
腦入額出。
錢回之時。
痛不可言。
欲有忏悔求謝。
辄即迷悶。
宛轉數日。
于是命終。
唐西京勝光寺孝贽取果啖親得報事(新錄) 孝贽俗姓窦。
華國公誕之子也。
弱而笃志經戒。
馳心釋教。
貞觀二十三年出家。
住勝光寺。
寺既密迩廛闬。
兄弟親姻往來頗劇。
贽數以寺果啖之。
無幾得嘔血之疾。
發便僅死。
氣息綿綿哀叫酸楚。
見者莫不股栗。
少間蘇而血止。
自說雲。
辄欲吐血前。
睹赤衣使者。
将贽往黑林中。
扇大風吹贽肢節。
使令分散。
俄頃複引贽。
向一明處。
台觀閑敞上有人。
儀容可畏。
厲聲謂贽曰。
何乃以寺家果飼親等耶。
言已而失。
如此經月以為常候。
顯慶五季六月二十四卒于寺。
春秋二十一。
釋門自鏡錄卷下 出據(所錄事迹間出于他典因标出之以備對撿) 達磨蜜多(雜寶藏經六(十一)付法藏經五(十)) 阇夜多(雜寶藏經六(九)經律異相十九(十九)) 離越(雜寶藏經二(十二)異相十九(二十六)) 慧達(梁僧傳十三(初)唐僧傳三十三(五)三寶感通錄三下(五)法苑珠林四十一(八)百三(十六)) 道志(珠林九十六(十四)) 智通(珠林二十六(十三)) 無垢友(西域記四(十五)) 慧嚴(梁傳一(七)珠林二十六(十三)) 僧嵩(梁傳七(二十四)) 僧範(唐傳十(初)珠林三十三(十八)六十一(二十一)) 僧雲(唐傳三十四(初)珠林百八(二十四)) 慧啕(唐傳十七(四)) 西域須陀洹(付法藏經四(十)異相十八(二十一)) 西域沙彌(西域記一(二十二)異相二十(二十三)) 法行(梁傳一(三)感通錄三下(三)珠林七十一(十四)開元釋教錄一(十七)) 昙遂(珠林百八(二十二)) 僧綱(唐傳三十四(三)珠林六十(十三)) 靈光僧(原化記(善惡應報篇六之十六引)) 智保(唐傳二十七(二十二)) 波你尼(西域記二二(十三)) 慧琳(梁傳七(十)) 明解(唐傳三十五(三十三)珠林六十六(二十四)) 法衡(珠林十二(十八)) 僧規(珠林百(十四)) 法宗(珠林四十七(十三)) 智達(珠林百八(二十二)) 慧嶷(珠林百十一(二十四)宋傳二十九(初)) 新羅僧(傳燈錄二(二)佛祖通載五(十一)提婆傳) 辨圭弘亮(珠林百九(十八)) 淨住子(廣弘明集三十二(十一)) 僧群(梁傳十二(初)) 支遁(梁傳四(十二)珠林八十九(二十)) 慧熾(珠林百十三(四)) 昙猷(梁傳十一(三)感通錄三上(初)珠林二十七(二十四)五十二(十五)百(十三)) 難公(珠林百十三(四)) 圓通(唐傳三十三(十七)感通錄三上(三)珠林二十七(二十五)五十二(十七)) 道遠(唐傳三十四(初)珠林六十(十二)) 玄鑒(唐傳十七(三)佛祖統紀四十(十)) 斷酒肉文(廣弘明集三十(九)三十一(初)) 慧果(梁傳十二(十三)感通錄三上(十四)珠林百十三(二十二)) 弘明(感通錄三上(十五)) 道明(統紀四十(八)) 道相(統紀四十(五)) 智瑰(統紀四十(三十二)) 道昶(統紀四十(三十五)) 慧澄(統紀四十(三十三)) 孝贽(統紀四十(二十七))。
晝夜受苦。
何可言。
伊不為作少功德。
豈得遣吾獨受于苦。
遂于寺内覓都師神英。
遇見寺主八仁。
其執赤索人即以索。
剔取寺主八仁。
八仁雲。
不關我事。
即以手捉索。
牽挽拒之。
因即得脫逾牆而出。
其家人夢。
已後向諸人說。
又見神英雲。
昨夜得一夢。
大是不好。
欲向都師說之。
恐畏師嗔。
都師報雲。
但說何畏。
其家人即以上事。
具述其夢。
仍雲。
師此月不須在寺。
其都師意悟與前師婆言同。
懼而歸家。
至八月二十一日。
語家内雲。
寺上今日官齋無人歎佛。
吾暫歸寺。
家内雲。
師不宜在寺。
何須去也。
報雲。
豈由于此。
暫往即來。
因遂向寺。
齋時未至。
向廚頭。
撿挍暫坐。
人送面食與都師。
即取食之兩三口。
體内熱悶。
吾舊服藥。
似不相宜。
齋時既至。
即自歎佛。
至半氣力轉微不能得了。
即向師主法凝雲。
神英體内不好。
歸家将息。
師雲。
吾觀汝以困。
不宜久住。
至家一夜明日不能起上。
家内共看即見兩人相随入來。
神英雲扶我。
張王二都官已來。
即向王都叩頭雲。
放神英更得一年修營功德。
亦為都官造作功德。
恩澤何猶可言。
王都報言。
必不可得。
其上座慧仙早亡三年受硙輪地獄苦痛。
何言他家待師甚急無已。
神英求王都不得。
即向張都叩頭雲。
與都官同姓。
豈不相救。
其張都即向王都雲。
英師與公作功德何意不放。
王都報雲。
此事必不可得少時王至。
豈得自由。
乃約束神英雲。
更莫多言。
王至嗔責。
神英既求不得。
即問家中雲。
有酥蜜不。
家内報雲。
無酥蜜有果子在。
即雲移床鋪設。
安果子十餘楪。
拟供大王。
少時間大王即至。
身長八尺餘。
騎紫骝馬。
著紫袍。
侍從極盛。
一向三十餘人。
來至卧處。
張王兩都官。
即下階側立。
其神英即起坐。
欲有辭謝。
王語兩都官雲。
更待何時。
急手反縛。
其神英兩手。
向後反縛。
向前挽之。
竟不能得。
王又雲何不急棒。
其神英呻吟苦痛。
家人舉衣。
看背上。
背上闊兩手許。
棒處青瘀。
徹于胸前。
日晚亡矣。
唐京師慈恩寺僧玄辯被冥官追捉事(開業神德附) 玄辯俗姓王。
長安人也。
幼入缁門。
少參流俗。
雖沾法雨。
不萌焦種。
曾為衆差充同州莊直歲。
乃弗思業累。
暢此無厭。
私用衆胡麻三十碩大豆二十碩。
既苞藏積歲。
莫知陳忏。
至永昌年中。
忽遇苦患。
自見身在火坑中。
又有大蛇欲來吞啖。
身色紅赤。
兩腳焦爛。
宛轉号叫。
酷毒難聞。
僧衆見之。
毛豎流汗。
中少醒。
即遣傍守一人代書。
并召引寺僧景先。
先時身在。
辯已見先在火坑内。
辯罄割衣資克己陳忏。
經二十日。
乃見冥官将五六百人器仗來取。
辯但叩頭叩頭于是而卒。
于時華嚴法師在中講說。
道俗數百鹹悉知之。
又開業寺神德。
亦多用常住物。
忽暴亡。
新豐人姓劉。
亦暴亡。
見德頭如火山。
身作镬腳。
又引同寺上座将去。
并引都維那仁敬。
師舍衣物陪常住。
曉夕精修遂免追攝。
唐汾州啟福寺慧澄互用受苦事(新錄) 汾州啟福寺寺主慧澄。
富慧解律儀。
冠帶門徒。
門徒數百令譽當時。
以調露三年六月。
染患将盡。
數日牛吼。
無何而終。
數日有寺僧長甯。
精修禅行。
夜忽見澄來。
形色憔悴雲。
吾為互用三寶物。
苦劇難言。
今望從公乞一食。
又語甯雲。
諸罪差輕。
第一不得用伽藍物。
數數須陪。
時有一僧。
名智感。
學行兼通精修慎密。
澄語甯雲。
一州之中。
唯此人可得全免。
餘者大難。
又雲。
唐興寺善澄法師。
亦互用三寶物。
不久當受。
唐并州義興寺智韬侵僧物征卒來現事(新錄) 并州義興寺僧智韬。
調露元年忽于夜中。
見房内猛火騰炎舉頭數丈。
牛頭獄卒森列前後。
語韬雲。
汝自在用僧物。
應入地獄。
其人悲泣乞救。
誓即陪酬。
瀝血懇誠至曉獲免。
數日昏悶。
後乃說之。
當即悛革。
遂無他故。
唐汾州界内寺伯達死作寺牛事(新錄) 貞觀年中。
汾州界内寺中有一僧。
名伯達。
性嗜酒。
每日常醉。
後充常庫直歲。
常私以衆錢沽酒而飲。
數年身死。
其後寺衆市得一牛。
甚多膂力。
僧衆在門外。
徙倚或坐或立。
見家人驅群牛入寺。
其新市得者。
于群牛後數十步後來。
一僧雲。
此行步鄧濁大似我輩舊時伯達。
此牛聞其名。
遂往回顧向衆僧。
僧等雲。
多是伯達。
乃語雲。
汝若實是即向衆中。
來牛應聲即來。
因以頭叩地。
而目中淚下。
衆僧因撫其頭。
對之泣淚。
為其忏悔受戒。
十九年太宗。
伐遼東。
令左丞宇文節。
于諸州括牛拟供軍食。
行至此寺索牛。
此牛獨陸梁抵拒不出。
僧衆具向宇文節使論之。
宇文節令僧衆等告牛使不取爾。
因語牛曰。
使人但欲見汝。
不将汝去。
牛應聲即出。
使人令跪即跪。
宇文節大驚愕而去。
唐益州空慧寺僧覺用寺錢鑿額苦死事(新錄) 僧覺未詳其氏姓。
早歲出家住空慧寺。
寺中生途豐渥福物盈贍。
覺志好窺窬。
極多侵盜。
至年次當知事。
擅用衆錢。
曾無愧悔。
後忽脫衣。
赤體手如反縛。
号叫大呼。
悲泣流淚。
于時寺僧僧泰等怪往問之。
覺曰。
我今現身生入地獄。
有人于空中執鑿。
鑿吾額上腦後及以背上。
皆作大孔。
空中有錢。
或編或貫。
或千或百。
從口中入背上孔中出。
背上孔中入口中而出。
或從額入腦出。
腦入額出。
錢回之時。
痛不可言。
欲有忏悔求謝。
辄即迷悶。
宛轉數日。
于是命終。
唐西京勝光寺孝贽取果啖親得報事(新錄) 孝贽俗姓窦。
華國公誕之子也。
弱而笃志經戒。
馳心釋教。
貞觀二十三年出家。
住勝光寺。
寺既密迩廛闬。
兄弟親姻往來頗劇。
贽數以寺果啖之。
無幾得嘔血之疾。
發便僅死。
氣息綿綿哀叫酸楚。
見者莫不股栗。
少間蘇而血止。
自說雲。
辄欲吐血前。
睹赤衣使者。
将贽往黑林中。
扇大風吹贽肢節。
使令分散。
俄頃複引贽。
向一明處。
台觀閑敞上有人。
儀容可畏。
厲聲謂贽曰。
何乃以寺家果飼親等耶。
言已而失。
如此經月以為常候。
顯慶五季六月二十四卒于寺。
春秋二十一。
釋門自鏡錄卷下 出據(所錄事迹間出于他典因标出之以備對撿) 達磨蜜多(雜寶藏經六(十一)付法藏經五(十)) 阇夜多(雜寶藏經六(九)經律異相十九(十九)) 離越(雜寶藏經二(十二)異相十九(二十六)) 慧達(梁僧傳十三(初)唐僧傳三十三(五)三寶感通錄三下(五)法苑珠林四十一(八)百三(十六)) 道志(珠林九十六(十四)) 智通(珠林二十六(十三)) 無垢友(西域記四(十五)) 慧嚴(梁傳一(七)珠林二十六(十三)) 僧嵩(梁傳七(二十四)) 僧範(唐傳十(初)珠林三十三(十八)六十一(二十一)) 僧雲(唐傳三十四(初)珠林百八(二十四)) 慧啕(唐傳十七(四)) 西域須陀洹(付法藏經四(十)異相十八(二十一)) 西域沙彌(西域記一(二十二)異相二十(二十三)) 法行(梁傳一(三)感通錄三下(三)珠林七十一(十四)開元釋教錄一(十七)) 昙遂(珠林百八(二十二)) 僧綱(唐傳三十四(三)珠林六十(十三)) 靈光僧(原化記(善惡應報篇六之十六引)) 智保(唐傳二十七(二十二)) 波你尼(西域記二二(十三)) 慧琳(梁傳七(十)) 明解(唐傳三十五(三十三)珠林六十六(二十四)) 法衡(珠林十二(十八)) 僧規(珠林百(十四)) 法宗(珠林四十七(十三)) 智達(珠林百八(二十二)) 慧嶷(珠林百十一(二十四)宋傳二十九(初)) 新羅僧(傳燈錄二(二)佛祖通載五(十一)提婆傳) 辨圭弘亮(珠林百九(十八)) 淨住子(廣弘明集三十二(十一)) 僧群(梁傳十二(初)) 支遁(梁傳四(十二)珠林八十九(二十)) 慧熾(珠林百十三(四)) 昙猷(梁傳十一(三)感通錄三上(初)珠林二十七(二十四)五十二(十五)百(十三)) 難公(珠林百十三(四)) 圓通(唐傳三十三(十七)感通錄三上(三)珠林二十七(二十五)五十二(十七)) 道遠(唐傳三十四(初)珠林六十(十二)) 玄鑒(唐傳十七(三)佛祖統紀四十(十)) 斷酒肉文(廣弘明集三十(九)三十一(初)) 慧果(梁傳十二(十三)感通錄三上(十四)珠林百十三(二十二)) 弘明(感通錄三上(十五)) 道明(統紀四十(八)) 道相(統紀四十(五)) 智瑰(統紀四十(三十二)) 道昶(統紀四十(三十五)) 慧澄(統紀四十(三十三)) 孝贽(統紀四十(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