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門自鏡錄卷下

關燈
陳所證。

    叙法轉深。

    上座止曰。

    爾向所言皆我境界。

    而今所說非我所知。

    勿複言也。

    因而顧問頗知宿命。

    答雲。

    薄知。

    又問何罪為賤。

    何福易悟。

    答雲。

    賤身者前世時。

    乃是今日徒衆老者之師徒衆所學皆昔所訓。

    爾時多有私客。

    恒自約制不敢侵衆。

    忽有急客。

    過辄取衆僧少菜。

    忘不陪備。

    由此譴責。

    今為衆奴。

    前習未久。

    薄修易悟。

    宿命罪福其事如是。

    一衆聞此悲不能勝。

     又雲。

    餘有同學照禅師。

    于南嶽衆中。

    苦行禅定最為第一。

    辄用僧一撮鹽。

    自作齋食。

    所侵無幾。

    不以為事。

    後複行方等。

    忽見相起。

    計始三年。

    增長乃至數十斛。

    急令陪備。

    仍貨賣衣資。

    買鹽償衆。

    此事非遠。

    亦非傳聞。

    宜以為規。

    莫令後悔。

     隋相州道明侵柴然足事(出幽人記) 釋道明姓元。

    相州人也。

    少而高尚多奇節。

    禅誦之譽有聞遐迩。

    以大業元年三月卒于本寺。

    其年七月有同房僧玄緒。

    因行至郊野。

    日暮忽遇伽藍。

    便往投宿。

    至門首乃見道明從寺方出。

    儀容言語不異平生。

    遂引緒至房緒私心怪之。

    而不敦問。

    至後夜明遂起。

    謂緒曰。

    此非常處上人慎勿上堂。

    至曉鐘時複來語緒。

    不聽上堂而形體頓銷顔色殊改。

    明去後緒即往食堂後窗邊觀觇其事。

    禮佛行香皆如僧法。

    維那唱施粥已即見有人舁粥将來。

    皆作血色行食遍。

    并見諸僧舉身火然宛轉悶絕。

    如一食久。

    維那打靜。

    諸僧一時無複苦相。

    緒駭懼還所止房。

    少時明至。

    轉更憔悴。

    緒問之曰。

    此是地獄。

    苦不可言。

    緒複曰公何辜至此。

    明曰。

    為往時取僧一束柴。

    煮汁染衣忘不陪償。

    當一年然足受罪。

    明乃以手褰衣。

    劑膝已下并皆焦黑。

    因泣涕而曰。

    上人慈悲願見救度。

    緒驚歎謂明曰。

    公精練之人猶尚如此。

    況吾輩當複何如。

    不審何如可得相免。

    明曰。

    買柴百束。

    陪常住僧。

    并寫法華經一部。

    緒曰。

    吾當自竭所有為君辦之。

    願公早離此苦。

    因遂分别。

    緒即還寺依言為酬。

    并寫經重更往尋。

    寂無所見。

     隋冀州僧道相見靈岩寺諸僧受罪苦事(靈岩寺記) 釋道相。

    冀州人。

    聞齊州靈岩寺僧徒嚴整神靈警肅。

    以開皇十六年來寺。

    行道俄爾暴亡。

    于冥司中見大勢至菩薩。

    化稱寺主昙祥。

    将觀僧獄。

    初見僧真。

    僧真堕黑闇地獄。

    炭火燒之。

    其門有榜。

    雲此人為私用衆家燈油錢二十貫。

    但寺内無盡燈油家大有财物。

    僧真經為寺主。

    意謂。

    無盡燈油衆僧有受用之義。

    雖雲貸用。

    私意不還。

    是以業道不免受報。

    僧真多年已來。

    身常黑瘦多生諸熱瘡。

    療之不差。

    祥語相雲。

    汝還寺語僧真急還燈家物。

    得免地獄。

    僧真即自當日還。

    了于是得免。

    地獄榜随滅。

    次見僧法回。

    在方梁壓地獄。

    其榜雲。

    此人私用僧三十匹絹。

    祥語相雲。

    汝還寺語法回。

    速還僧絹。

    得出地獄。

    相具陳上事。

    法回即拒不承。

    乃雲。

    比來不用僧家一尺物。

    何因得有三十匹。

    道相說榜雲。

    開皇五年衆僧。

    遣法回向京師請靈岩寺額。

    将絹百匹驢兩頭。

    除糧食。

    回至京師。

    逢通事舍人。

    是靈岩檀越為奏得額。

    不費一錢。

    法回自思惟。

    此寺額因此法回而得。

    于寺有恩。

    應銷三十匹絹。

    乃以十匹買金。

    五匹博絲布。

    六匹市鐘乳及石斛。

    六匹買沉香。

    三匹買鍮石篢鎖三十具。

    其二十五具賣。

    五具仍在匮中。

    其香并現在。

    鐘乳石斛用訖。

    絲布現兩匹在匮。

    金一兩亦未用。

    法回現見事驗。

    當即首伏還三十匹絹。

    當日即了。

    獄門上榜滅沒耳。

    次見道廓。

    在火燒地獄。

    榜雲。

    此人然僧八十錢柴故堕此地獄。

    道相具陳而道廓不承。

    自雲在此寺來。

    一寸草葉未嘗敢然。

    何況有私用八十錢柴。

    道相見榜雲。

    有人盜僧林内杏樹。

    曳至界外。

    截作梳材由有不盡。

    道廓拾得殘木。

    截作三束。

    一根是粗故。

    雲計直八十錢。

    廓由不伏。

    雲林外将柴三束。

    粗者一根入束。

    其時時價賣柴。

    至寺二十文。

    即得一截。

    何有三束杏柴得直八十錢。

    道相說榜雲。

    粗者一根仍堪作梳木。

    故直八十錢。

    道廓見此即承。

    還僧八十錢。

    如上即出。

    次見慧泰在火燒地獄。

    榜雲。

    然僧一簸箕木劄。

    唯直二十錢。

    慧泰即承。

    還二十文。

    如上得出。

    次見慧侃。

    榜雲。

    四十人蘭若日并作一食齋。

    慧侃勸外來僧可食粥。

    損米三升故。

    入地獄還得出。

    次見一别道相。

    堕接燭地獄。

    火燒手焦。

    榜雲。

    此人被差為僧作燭。

    遂阙而不作。

    其同作。

    人頻喚不得。

    乃作戲言。

    大德何能與汝作燭。

    以此違衆故堕此地獄。

    道相還僧燭價。

    得出此獄。

    次見三沙彌。

    忘其名字。

    堕在火燒地獄。

    榜雲。

    此寺法絕不然幹柴。

    此沙彌辄然幹柴。

    獄門有一聚蟲子。

    從沙彌索命。

    故堕此獄。

    祥語相雲。

    汝還寺語三沙彌。

    各設一供供養衆僧忏悔。

    得免。

    三沙彌等各設一供得出次見明基沙彌。

    堕沸鐵薄餅地獄。

    迸火燒面。

    榜雲。

    此人為僧常作薄餅。

    更不餘使。

    為不用心護面。

    乃拂面令落地。

    不可收取故入此獄。

    其明基四五年來滿面生瘡。

    受大苦惱。

    療治不差。

    祥語道相。

    汝可語明基。

    基承。

    設供得免。

    次見道弘沙彌。

    入吞鐵圓地獄。

    圓燒入口。

    口悉焦爛。

    榜雲。

    此人為僧。

    作馄饨。

    大衆未吃。

    盜食一缽。

    故入此獄。

    其道弘數年已來。

    口裡生瘡。

    非常苦痛。

    祥令為僧設一供。

    得免此獄。

    諸如此事。

    凡有三十餘人。

    道相七日内十三度死。

    皆見昙祥指示罪相。

    廣如别記。

     唐國清寺僧智瑰死作衆奴事(新錄) 僧智瑰。

    不詳其氏姓。

    出家住天台國清寺。

    次當直歲。

    乃将小布十端。

    貸始豐縣丞李意及。

    畢竟不還。

    後瑰身死作寺家奴。

    名師立。

    背上有文。

    作智瑰之字。

    現在同見。

    其李意及死後作寺家奴。

    名士嵩。

    背上亦有李意及名字。

     唐楊州白塔寺道昶冥官誡勸事(新錄尼妙覺附) 道昶俗姓宋。

    楊州江都人。

    少出家住白塔寺。

    任都維那。

    掌知僧物。

    自在侵用。

    至永昌年中。

    忽有冥官數人。

    悉衣朱紫。

    乘駿騎。

    白日入房。

    曳昶下地。

    怒目揮刀。

    将斷其頸。

    昶不知何人。

    唯驚叫乞命。

    弟子等走報寺主。

    寺主前見流污側立。

    都不得言。

    冥官厲聲言。

    所有合房資财。

    并送還僧當放汝活。

    昶叩頭答雲。

    不敢違命。

    官言且去三日更來。

    昶即鳴鐘集僧。

    罄舍衣物。

    陪僧造像。

    設齋忏悔。

    冥官三日又來。

    見昶一缽一衲更無遺積。

    遂不言而去。

    自爾無他。

    後成明行。

     法界寺尼妙覺身當直歲。

    将錢二十六貫。

    憑開業寺僧玄湛。

    籴官粟二百碩。

    欠一十三貫錢粟。

    未還其錢。

    官典腹内其僧。

    苦索不得。

    遂經三年。

    至聖曆元年九月内。

    尼妙覺在房。

    忽得重病。

    遂有人追雲。

    王追師。

    即随使至閻羅王所。

    王問。

    阿師何以用寺家錢。

    尼妙覺雲。

    一生不曾用寺家錢。

    王言。

    身當直歲。

    用錢十三貫粟。

    粟既不得。

    錢何不還。

    尼妙覺雲。

    此錢僧玄湛将付官典。

    妙覺實不自用。

    王急遣覓僧玄湛對當其尼。

    當即于冥道中。

    兩日處處。

    覓僧玄湛不得。

    遂請王為追。

    王亦許追。

    其妙覺亡在冥道。

    覓僧之時。

    妙覺在床上卧。

    口數數雲。

    急喚僧玄湛。

    傍人遂即為覓經兩日。

    覓得此僧病。

    尼既聞此僧來。

    不覺床上忽起大嗔雲。

    為阿師被追喚太急。

    兩日處處覓師不得。

    腳總破盡。

    阿師何為不來。

    當時傍人撿尼腳下總破作瘡。

    尼語僧雲。

    阿師莫不為急還寺家物。

    若不得物終不相放。

    王亦現追阿師。

    如是紛纭苦索其僧。

    玄湛遂即立帖求還。

    雲到明年臘月内不還。

    乞現在房内物總與任阿師取。

    尼妙覺領得帖了還。

    至冥中具陳委曲雲。

    僧玄湛總與知當。

    不關妙覺事。

    冥中官典猶自苦留不放。

    遂見隐法師邃法師勸雲。

    事既不相關。

    何為不放。

    其冥中典吏。

    遂給妙覺抄。

    雲放師去。

    其尼病遂差。

    其僧于後至臘月内。

    還錢遂了。

    兩寺徒衆并具知之。

     唐印州僧割杓減粥現啖糞穢事(新錄) 印州僧失其名。

    經作直歲。

    割杓令小。

    使僧粥不足。

    後經一月。

    日不出房。

    諸僧怪私觇見。

    此僧每至食時。

    将缽就廁取糞自食。

    僧等因此辄開其房。

    房内特臭問其所由。

    其僧對衆忏悔遂得如舊。

     唐甯州道勝寺慧仙神英受苦事(新錄) 甯州道勝寺上座慧仙。

    都維那僧神英。

    俱為寺住。

    同事和睦。

    常住僧物用。

    無齊限借。

    便勝遊飲啖無數。

    因果業道素不關心。

    禅誦經行無不在意。

    雖居住僧侶。

    實點污缁風。

    道俗謗譏謂無報應。

    其上座慧仙染患身死。

    三年已後都維那神英去。

    萬歲通天年七月内。

    忽遇郭裡師婆。

    因即問之。

    神英好否。

    師婆看神英雲。

    師後常有一僧逐師。

    得過八月。

    即應無事。

    英謂言戲語。

    至八月初。

    寺家家人夜夢。

    見上座慧仙。

    共一人執赤索入寺。

    問家人。

    都師何在。

    其家人報雲不在。

    上座慧仙雲。

    吾共伊同知僧事。

    私破僧物。

    費散極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