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正論卷下

關燈
之天。

    似廓張超之霧。

    避席趨下拜首而謝曰。

    仆久沈俗網罕悟真筌。

    耳滞黃花之音。

    志昏白雪之奏。

    雖則屢承妙釋方乃重結深疑。

    形智聾盲一至于此。

    幸蒙南指今從北轅。

    靈寶天尊虛妄若是。

    至于經教莫不僞修。

    凡所謬妄鹹請垂誨。

    希愈膏肓永祛沉痼。

     先生怡然而對曰。

    子今悟矣。

    亦旦暮而得複坐有疑便問。

    餘為一一論之。

     公子曰。

    佛教之内有僧尼兩衆。

    道法之中有道士女官二流。

    彼此相望威儀備具準佛律。

    僧受二百五十戒。

    尼受五百戒。

    今道士女官所受法箓。

    一概齊等更無增減。

    俱受十戒真文上清之法。

    并受符箓之事。

    未知此法何人所傳。

     先生曰。

    道士女官元無戒律。

    還竊佛家十戒以充彼法真文上清。

    鹹以絹素為之其中。

    畫作符圖及書玉字。

    其真文總有三法。

    一曰八景。

    畫為日月星辰之。

    象二曰五老。

    畫作五老之。

    神三曰五嶽。

    畫為五嶽山狀。

    三本各得受用。

    不要總受。

    上清者。

    其中書上清天中官位及符圖等。

    初受十戒。

    次受真文。

    後受上清。

    其法具矣。

    箓者其數甚多。

    不何備說。

    略而詳之。

    有千五百将軍三五大将軍等箓。

    受此箓者然可行符禁章醮之事。

    佛以尼是女人。

    性多染愛。

    随機制法。

    故倍多于僧。

    道家法箓凡人妄造。

    既不識根性。

    所以道士女官更無差異。

    此等之法。

    并是張道陵僞作其事。

     公子曰。

    老子既不說此。

    定僞何惑。

    道法先無戒律。

    道士不娶妻。

    憑何典記。

     先生曰。

    道家無律禁淫欲之事。

    今道士等不婚娶者。

    學僧為之。

    一無憑據。

    故隋嵩陽觀道士李播上表雲。

    準道法道士無禁婚娶之條。

    道士等鹹請取妻妾。

    其表見在李播集中。

     公子曰。

    教無禁欲之科。

    娶妻豈爽于教。

    李播此請誠合其宜。

    且道教所宗宗于老子。

    老子仕周後适西域。

    竟無出家斷婚之迹。

    道士今日出家。

    遵誰之教。

     先生曰。

    出家之法基于西域。

    釋迦棄儲後之貴位。

    舍妃嫔之愛戀。

    出家修道。

    六年苦行。

    一朝成佛。

    成佛之後。

    方度憍陳如等。

    此土元無出家之兆。

    老子本自有妻。

    仕周為史。

    去周西邁。

    身是俗人。

    本無舍妻室易衣服出家之狀。

    故老子之子名宗。

    宗之子名瑕。

    仕魏封段幹。

    後為漢膠東王太傅。

    各有列傳。

    又老經雲。

    子孫祭祀不辍。

    此論依教修行。

    則息胤繁盛代代不絕。

    故雲不辍。

    豈令斷欲耶。

    道士今日出家。

    本學佛教。

    更無别據。

     公子曰。

    雖學佛法出家。

    本宗自無此教。

    老子不禁婚娶。

    經文又說子孫。

    今日縱學佛宗。

    識者讵肯依信。

    盜鐘掩耳豈杜他聞。

    妄立天尊迹先彰露。

    僞造經教又已表明。

    靈寶文明等修。

    餘經何人所作。

    伏請詳辯。

    冀悉根源。

     先生曰。

    道經除道德二篇。

    西升一卷。

    又有黃庭内景之論。

    自餘諸經鹹是僞修。

    又有太平經一百八十卷。

    是蜀人于吉所造。

    此人善避形迹。

    不甚苦錄佛經。

    多說帝王理國之法。

    陰陽生化等事。

    皆編甲子為其部帙。

    又太清上清等經。

    皆述飛煉黃白藥石等法。

    至如本際五卷。

    乃是隋道士劉進喜造。

    道士李仲卿續成十卷。

    并模寫佛經潛偷罪福。

    構架因果參亂佛法。

    自唐以來。

    即有益州道士黎興。

    澧州道士方長。

    共造海空經十卷。

    道士李榮又造洗浴經以對溫室。

    道士劉無待又造大獻經以拟盂蘭盆。

    并造九幽經将類罪福報應。

    自餘非大部帙。

    僞者不可勝計。

    豈若釋迦大聖獨擅法王。

    施化西國聲流東夏。

    案列禦寇書雲。

    商太宰問于孔子曰。

    三王聖者與。

    孔子曰。

    三王善任智勇。

    聖則丘弗知。

    五帝聖者與。

    孔子曰。

    五帝善用仁義。

    聖則丘弗知。

    曰三皇聖者與。

    孔子曰。

    三皇善用時。

    聖則丘弗知。

    太宰驚曰。

    則孰為聖。

    孔子曰。

    丘聞之。

    西方有聖者為聖。

    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信。

    蕩蕩乎民莫得而名焉。

    案宣尼此言與老子西升所說略同。

    伯陽仲尼并此土稱之為聖。

    二人鹹知西方有聖人。

    則明釋迦之道廣矣。

     公子曰。

    仆幼懷志尚早竊當時之譽。

    言談之者以詞令見稱。

    伏聞高論。

    有慚蹇讷木賜。

    仰宣尼之崇仞。

    愧環堵之卑陋。

    鄭鹹觀子林之宴容。

    悟心識之昏怠。

    是知傅搖九萬垂天之翼方升。

    擊水三千橫海之鱗乃運。

    幸承咳唾疑滞鹹盡。

    竊見白屋鴻儒黃冠碩學。

    扼腕盱衡之士。

    揚眉抵掌之賓。

    并雲。

    儒道釋典三教是一。

    鹹跻于善理無有三。

    慈悲仁恕殊途而同歸。

    利物濟時百慮而齊緻。

    雖碧雞黃馬之辯。

    未可分焉。

    雖堅合異之詞。

    豈能别矣。

    每思此說交戰于懷。

    請一詳議。

    希除衆惑。

     先生曰。

    子何言之當乎。

    餘嘗欲著論。

    未遑削藁。

    因子之請見餘之志。

    夫三教群分九流區别。

    本迹斯異義意乃殊。

    非唯粗淺相懸。

    抑亦凡聖全隔。

    尋文似涉參互究理居然不同。

    自八卦成象六爻定位。

    披龍圖而紀号。

    觀鳥迹以裁書。

    立德立言。

    三墳暢三皇之化。

    垂訓垂範。

    五典旌五帝之谟。

    洎乎姬公制禮作樂。

    隆二南之風雅。

    孔父修詩述易。

    诠十翼之精微。

    莫不序尊卑定君臣父子之道。

    次長幼明夫婦友于之别。

    盡忠貞以奉國。

    崇孝悌以資家。

    蘊恭謙以克己。

    施仁恕以待物。

    敦信義以申交。

    務廉讓以推行。

    此之五德立身之義也。

    敷文德以化俗。

    運武功以甯亂。

    修禋祀以綏神祇。

    崇宗廟而敬祖考。

    啟畋漁之漸。

    易著網罟之義。

    導盤遊之源。

    禮摽搜狩之典。

    截馘斬首。

    效征戰之勞。

    宰犧屠牲。

    邀薦飨之福。

    貫胸達腋。

    申馳騁之娛。

    夭命剖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