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正論卷下

關燈


    恣賞心之樂。

    刑禮興而奸詐起。

    符玺著而矯僞生。

    盜國竊器者害父弑君。

    争權趨利者滅宗夷族。

    無慈悲之大惠。

    有恻隐之小仁。

    昧三世之因果。

    明一生之禍福。

    餘殃宿慶逮乎子孫。

    積惡修善絕于冥報。

    在生之命。

    年有延促之限。

    為鬼之質。

    壽無遷變之期。

    所雲好生惡殺者。

    謂性命之重人畜同之。

    類于己情豈宜傷害。

    故子貢欲去告朔之饩羊。

    聞其聲不食其肉者。

    以己之心。

    體彼之命。

    戀生之志。

    物我皆然。

    故孔丘不味山梁之雉。

    于定國之寬刑。

    孫叔傲之陰德。

    霸楚以昌其後。

    高門以待其封。

    項羽之陷秦軍。

    白起之坑趙卒。

    身死杜郵之下。

    支分烏江之上。

    或禍福被于當代。

    或榮辱流于子孫身造受嗣同于見報父。

    業子傳酬非自己。

    亦有射宣王以複其怨。

    抗杜回以答其恩。

    申生命胡突以馭車。

    劉約從元海而陪乘。

    此論幽明交接人鬼相仇。

    非罪福之業緣。

    異報應之輪轉。

    儒佛懸殊此其明矣。

     夫道之為教儒之異流。

    黃帝述其濫觞。

    老聃嗣其弛紐。

    究其本也。

    保精養氣韬光藏晖。

    全生遠害無為寂怕。

    恬惔清虛少私寡欲。

    此其宗也。

    自後變淳就澆分镳各骛。

    派一無之理。

    立三等之差。

    上則卻粒延齡飛仙羽化。

    廣成皇帝是也。

    次則守雌誡剛忘知息。

    智伯陽子休是也。

    下則擯代遺榮岩栖谷飲。

    許由巢父是也。

    推究神仙之迹事涉憑虛。

    案黃帝本紀。

    帝行房中之術。

    修導養之法。

    禦七十二女。

    服九一金丹。

    升鼎湖策飛龍白日登天。

    群臣攀戀收衣冠劍履而葬于橋山之陽。

    參驗此詞鹹成烏有。

    夫葬者藏也。

    先人雲亡子孫感戀。

    蔔其宅兆修建墳茔安措魂靈藏秘骸骨。

    庶免曝露之患。

    皇帝馭青龍以沖天。

    蹑紫雲而遐上。

    高謝萬機脫屣四海。

    元來不死何因須葬。

    且邵伯司牧分陝遺惠在人。

    尚蔽弟甘棠思德留樹況黃帝登九五之位。

    處萬乘之尊。

    馭龍駕以上仙。

    故勝寝疾而死若群臣攀慕情切。

    即合留奉衣冠。

    豈容埋棄帝之遺服。

    以申誠戀之志。

    仲子未薨來赗。

    左傳以為非禮。

    黃帝不崩而葬。

    臣下何苦見誣。

    必葬不虛升仙是妄。

    進退之理事迹可知。

    且禦女求仙恣欲求果。

    更入輪回之境。

    讵登解脫之場。

    縱令實得神仙。

    終是未離生死。

    何況此術黃帝受之于廣成。

    所修在于一身。

    本非出代之法。

    黃帝之迹如此。

    神仙傳并虛陳。

    已其前論。

    不複繁說也。

     夫老子為教。

    備乎五千之文。

    莊周演論。

    詳于七篇之旨。

    所明道者但诠陰陽天地和氣四時生育之理。

    故雲。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嚴君平等釋雲。

    一者元氣。

    謂混沌未分無狀可見。

    于無狀可見道中生一氣兆。

    氣之清者為天。

    濁者為地。

    此一氣生天地。

    一生二也。

    因天地和而生陰陽及人。

    此二生三也。

    以人禀陰陽。

    陰陽能生品彙動植之類。

    此三生萬物也。

    故易雲。

    一陰一陽之謂道。

    明道則陰陽也。

    陰陽不測之謂神明。

    即此陰陽之理。

    非測度可知。

    此神妙也。

    能順此陰陽之理。

    安其所禀涯分守雌柔恬淡寂泊無為。

    絕矯性之聖智。

    棄越分之聞知。

    同徼妙之兩觀。

    泯有無之雙執。

    挫折銳進之心。

    解釋紛撓之志。

    除剛勇之強梁。

    捐聲色之耽染。

    體禍福倚伏之萌。

    行慈儉謙退之行。

    即得終其壽考免于身患。

    子孫昌繁祭祀不辍。

    苟違于此。

    則夭命傷生。

    招于敗累。

    息胤剿絕其後不嗣。

    故雲。

    善建不拔善抱不脫。

    子孫祭祀不辍。

    莊周解牛以全其生。

    傳火而續其命。

    齊萬物以杜健羨之路。

    隳四支以去形骸之戀。

    述木雁用遣愚智滞守之方。

    喻指馬以忘天地執著之見。

    混變化而夢胡蝶。

    一夭壽而延殇子。

    太山小于秋毫。

    則巨細之妄斯顯。

    朝菌長于大椿。

    則修促之系方假。

    此并莊周诠俗情妄執。

    遂有長短妍醜之實。

    而起人我貪惡之心。

    利己損物緻招患禍。

    此論一生之内有此颠倒。

    夭齡害命牽累敗身。

    無未來冥報之義。

    過去業緣之理。

    當代造善惡之行。

    随其所行當代受報。

    與儒書所說大意略同。

    此足明佛道全别。

    公子曰。

    三教懸殊若此之異。

    一理之說籲可同哉。

    是知子休心齋以忘身。

    非是為他祈福。

    宣尼潔齋以變食。

    豈關藉因求果。

    設道供以邀冥資之助。

    造天尊以希濟拔之功者。

    何虛費哉。

    何虛費哉。

    而今而後庶幾免矣。

    然章醮之法。

    符禁之術。

    比見行者。

    時有效驗。

    此事如何。

    更請詳議。

     先生曰。

    子之此問誠有理焉。

    且章醮者祭祀之流。

    祈禱之事有來自久。

    非唯道陵之法。

    黃帝太公時行此術。

    醮者祭之别名。

    禮典先著其義。

    道陵因而修之。

    行其法者謂之祭酒。

    此是俗中術人之技。

    道士竊其法以求資養。

    本非道教之宗。

    此乃涉于鬼道神祇之理。

    俗谛妄情不無其事。

    與夫邪巫陰陽蔔筮郊祀屍祝之類也。

    行此法者自是太常所司。

    不合隸屬司賓寺管僧尼。

    所以屬司賓寺者。

    為佛法從西國來。

    同諸外客之例。

    道士元非是客。

    自然不合屬司賓寺管。

    又行章醮祭祀之法。

    即是司禮寺事。

    但以寺觀相對。

    因此遂屬司賓。

    以實而論。

    之隻合郊社所管。

    又符者鬼箓。

    行之于鬼神之道。

    所以有驗。

    亦焉足怪焉。

     公子渙焉疑釋。

    欣然而作拜首而謝曰。

    仆習蓼甘辛居鮑忘臭。

    沈澰弱喪積有歲年。

    今屬頹光西邁之晨。

    方悟非狂東走之弊。

    朝聞夕死有慰深心。

    謹承命矣。

    請遵斯旨。

    書紳自誡傳諸将來。

    使夫倒踬之徒革心于昏昧之俗。

    弘通之士懸解于真如之理。

    遂筆削為論。

    贻諸後代。

     甄正論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