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正論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大白馬寺僧玄嶷撰
公子曰。
先生縱談天之辯。
震擲地之音。
恩吻所诠。
寒谷湛其春露。
勵言所被。
湯池結其冬。
冰以仆爝火之末光。
對曦景之層曜。
自可銷聲疊足噏氣斂肩。
沉疑未祛仍希妙釋。
但靈寶所诠鹹歸僞妄。
老子事迹應不虛誣。
河上公者神仙之人也。
昔漢孝文皇帝之時。
結草為庵居河之濱。
文帝好道德之經。
敕王公卿相及二千石鹹令習讀。
老經有數句不解。
帝莫能通。
之有人言河上公。
常習讀老經或可解之。
帝乃遣使赍所不了義句令問河上公。
公答曰。
道尊德貴不可遙問。
帝于是親幸河上。
詢問所疑。
河上公見帝。
抗首高據而坐。
帝甚怪之。
乃謂公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朕能令人死生富貴。
公雖德重何乃自高乎。
河上公乃撫掌大笑。
躍于虛空去地數丈。
坐五色雲氣之上。
下顧帝曰。
餘上不至天。
下不及地。
中不累人。
陛下焉能使我富貴貧賤耶。
帝方悟是神人。
乃下辇再拜而謝曰。
朕以不德忝統先業。
競競誡慎常恐廢墜。
志性愚昧不識聖人。
稽首引過。
公乃授帝素書二卷。
謂帝曰。
熟讀此書所疑自解。
吾注此書以來。
經今千七百餘年。
凡傳三人兼子四矣。
勿傳非其人。
言訖失公所在。
據此靈迹非聖而誰識者。
以為文帝笃信精至誠感冥徹。
老君使此神人授文帝道德章句。
帝既受訖。
公乃晦影返真歸乎上方。
此之神異炳然顯著。
豈亦謬焉。
先生曰。
子之此言更成虛妄。
道聽途說焉足可憑。
子向所論。
乃是葛玄作老經序。
僞飾此詞诳惑江左。
因循不悟。
令子疑焉。
竊據漢書帝紀。
凡有行幸無不載錄。
至如甘泉宮去京百餘裡。
帝每行幸鹹悉書之。
又景帝時。
吳楚七國反。
為太後在東宮。
帝時往咨詢。
尚書雲。
帝來往東宮間。
又武帝幸五祚宮。
及幸河東祀後土。
史并書之。
案道士成玄英撰老經疏雲。
河上公在陝州城南三裡。
比于五祚甘泉河東遠數倍。
何因漢書不言。
況河上公躍坐虛空乘禦雲氣。
授書于帝弘明道德。
比于郊祀神光及李夫人之事。
此為盛烈棄而不錄。
未有斯理。
又河上公雲。
吾注此書千七百年者。
此言又妄案周成王伐淮夷之後。
始制井田之法。
王畿千裡出革車萬乘。
天子萬乘起自成王。
成王以前無萬乘之制。
據成王在位通周公攝政。
共有三十七年。
至赧王為秦昭襄王所滅。
總八百六十年。
秦自昭襄至子嬰。
合五十年。
為項羽所滅。
漢高皇帝在位一十二年。
惠帝在位七年。
呂太後攝位八年。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
自成王至文帝末年。
都有九百三十二年。
案老經雲。
如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則明老子當說此經。
合在成王之後。
但經為注本注以釋經。
經尚未有。
注何先述。
千七百年此又虛也。
又河上公自注老經雲。
舜陶河濱周公下白屋。
明此注語全在周公之後。
千七百歲重益虛誣。
事迹既僞感應豈實。
晦影之說妄談。
返真之言何矯。
公子曰。
史冊不載誠亦難憑。
以愚管窺緻茲迷惑。
老莊之教其來以久。
道士之号非秖于今。
觀宇尊容肅設斯在。
是冠月帔雲褐霓裳。
目驗可知。
豈總虛也。
先生曰。
老莊之教餘豈毀耶。
比拟佛經義理全别。
論善也則同途而各骛。
語宗也則異軌而分驅。
老教旨在于雌柔。
佛法事明于因果。
二軸七篇之奧義。
忘得喪于齊物之場。
八萬四千之法門。
契寂滅于涅槃之境。
修身理國之要。
道德之經具明。
舍凡證聖之果。
般若之文逾顯。
至如遣執破境息智忘身。
老經非無其語于行靡立。
其宗所修。
唯在人間極果才登壽考。
佛之為教應物逗緣。
随類分門因機啟行。
自近之遠從淺階深。
起一念心證真如果。
顯如天地明同日月。
粗文浮閱似若相參。
妙理沉研皎然全異。
又子雲道士之号非隻于今者。
亦何謬哉。
自開辟以來。
至于晉末元無戴斑谷之冠。
被黃彩之帔。
立天尊之像。
習靈寶之經。
稱為道士者矣。
所号道士者。
則廣成務光巢由涓棘之輩 脫落時代輕傲王侯。
與俗不群高尚其志。
次有遺榮冠冕締賞林泉。
歌紫芝以自娛。
調素琴而取逸。
末代則有性好飛練志存術數。
鹹稱道士。
迹雖異俗衣無别制。
漢明帝時。
佛法被于中夏。
至吳赤烏年。
術人葛玄上書吳主孫權雲。
佛法是西域之典。
中國先有道教。
請弘其法。
始創置一館。
此今觀之濫觞也葛玄又僞造道經。
自稱太極左仙公。
目所造經雲。
仙公請問經。
宋文明等更增其法。
造九等齋儀七部科箓。
修朝禮上香之文。
行道壇纂服之式。
衣服冠屦之制。
跪拜折旋之容。
行其道者。
始斷婚娶禁薰辛。
又僞造靈寶等經數千卷。
後陸修靜更立衣服之号。
月帔星巾霓裳霞袖。
九光寶蓋十絕靈幡。
于此著矣。
至梁武帝初年。
為修靜所惑。
曾緻遵奉。
後悟非是究竟之法。
親制舍道之文。
見在梁武集内。
後修靜出奔北齊。
其時丹陽陶弘景性多博識聰睿過人。
身為道士居于茅山之朱陽靜退無為不交時事。
時号貞白先生。
又号陶隐居。
多所著述。
并行于代。
躬衣道服心敬佛法。
于所居地起塔圖佛容像。
親自供養。
号曰勝力菩薩。
其塔見在茅山朱陽觀中。
于今不為鳥雀所污。
弘景重制冠服改館為觀。
行黃帝老子之教。
惡靈寶法僞鄙而不行。
手著論以非之。
弘景深為梁武所器。
尚頻征令仕确乎不拔。
并述詩以贈武帝。
并入于集。
事迹昭顯光乎梁史。
子何惑之。
公子曰。
既聞先生此說。
心開意悟革識遷迷如披樂廣
先生縱談天之辯。
震擲地之音。
恩吻所诠。
寒谷湛其春露。
勵言所被。
湯池結其冬。
冰以仆爝火之末光。
對曦景之層曜。
自可銷聲疊足噏氣斂肩。
沉疑未祛仍希妙釋。
但靈寶所诠鹹歸僞妄。
老子事迹應不虛誣。
河上公者神仙之人也。
昔漢孝文皇帝之時。
結草為庵居河之濱。
文帝好道德之經。
敕王公卿相及二千石鹹令習讀。
老經有數句不解。
帝莫能通。
之有人言河上公。
常習讀老經或可解之。
帝乃遣使赍所不了義句令問河上公。
公答曰。
道尊德貴不可遙問。
帝于是親幸河上。
詢問所疑。
河上公見帝。
抗首高據而坐。
帝甚怪之。
乃謂公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朕能令人死生富貴。
公雖德重何乃自高乎。
河上公乃撫掌大笑。
躍于虛空去地數丈。
坐五色雲氣之上。
下顧帝曰。
餘上不至天。
下不及地。
中不累人。
陛下焉能使我富貴貧賤耶。
帝方悟是神人。
乃下辇再拜而謝曰。
朕以不德忝統先業。
競競誡慎常恐廢墜。
志性愚昧不識聖人。
稽首引過。
公乃授帝素書二卷。
謂帝曰。
熟讀此書所疑自解。
吾注此書以來。
經今千七百餘年。
凡傳三人兼子四矣。
勿傳非其人。
言訖失公所在。
據此靈迹非聖而誰識者。
以為文帝笃信精至誠感冥徹。
老君使此神人授文帝道德章句。
帝既受訖。
公乃晦影返真歸乎上方。
此之神異炳然顯著。
豈亦謬焉。
先生曰。
子之此言更成虛妄。
道聽途說焉足可憑。
子向所論。
乃是葛玄作老經序。
僞飾此詞诳惑江左。
因循不悟。
令子疑焉。
竊據漢書帝紀。
凡有行幸無不載錄。
至如甘泉宮去京百餘裡。
帝每行幸鹹悉書之。
又景帝時。
吳楚七國反。
為太後在東宮。
帝時往咨詢。
尚書雲。
帝來往東宮間。
又武帝幸五祚宮。
及幸河東祀後土。
史并書之。
案道士成玄英撰老經疏雲。
河上公在陝州城南三裡。
比于五祚甘泉河東遠數倍。
何因漢書不言。
況河上公躍坐虛空乘禦雲氣。
授書于帝弘明道德。
比于郊祀神光及李夫人之事。
此為盛烈棄而不錄。
未有斯理。
又河上公雲。
吾注此書千七百年者。
此言又妄案周成王伐淮夷之後。
始制井田之法。
王畿千裡出革車萬乘。
天子萬乘起自成王。
成王以前無萬乘之制。
據成王在位通周公攝政。
共有三十七年。
至赧王為秦昭襄王所滅。
總八百六十年。
秦自昭襄至子嬰。
合五十年。
為項羽所滅。
漢高皇帝在位一十二年。
惠帝在位七年。
呂太後攝位八年。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
自成王至文帝末年。
都有九百三十二年。
案老經雲。
如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則明老子當說此經。
合在成王之後。
但經為注本注以釋經。
經尚未有。
注何先述。
千七百年此又虛也。
又河上公自注老經雲。
舜陶河濱周公下白屋。
明此注語全在周公之後。
千七百歲重益虛誣。
事迹既僞感應豈實。
晦影之說妄談。
返真之言何矯。
公子曰。
史冊不載誠亦難憑。
以愚管窺緻茲迷惑。
老莊之教其來以久。
道士之号非秖于今。
觀宇尊容肅設斯在。
是冠月帔雲褐霓裳。
目驗可知。
豈總虛也。
先生曰。
老莊之教餘豈毀耶。
比拟佛經義理全别。
論善也則同途而各骛。
語宗也則異軌而分驅。
老教旨在于雌柔。
佛法事明于因果。
二軸七篇之奧義。
忘得喪于齊物之場。
八萬四千之法門。
契寂滅于涅槃之境。
修身理國之要。
道德之經具明。
舍凡證聖之果。
般若之文逾顯。
至如遣執破境息智忘身。
老經非無其語于行靡立。
其宗所修。
唯在人間極果才登壽考。
佛之為教應物逗緣。
随類分門因機啟行。
自近之遠從淺階深。
起一念心證真如果。
顯如天地明同日月。
粗文浮閱似若相參。
妙理沉研皎然全異。
又子雲道士之号非隻于今者。
亦何謬哉。
自開辟以來。
至于晉末元無戴斑谷之冠。
被黃彩之帔。
立天尊之像。
習靈寶之經。
稱為道士者矣。
所号道士者。
則廣成務光巢由涓棘之輩 脫落時代輕傲王侯。
與俗不群高尚其志。
次有遺榮冠冕締賞林泉。
歌紫芝以自娛。
調素琴而取逸。
末代則有性好飛練志存術數。
鹹稱道士。
迹雖異俗衣無别制。
漢明帝時。
佛法被于中夏。
至吳赤烏年。
術人葛玄上書吳主孫權雲。
佛法是西域之典。
中國先有道教。
請弘其法。
始創置一館。
此今觀之濫觞也葛玄又僞造道經。
自稱太極左仙公。
目所造經雲。
仙公請問經。
宋文明等更增其法。
造九等齋儀七部科箓。
修朝禮上香之文。
行道壇纂服之式。
衣服冠屦之制。
跪拜折旋之容。
行其道者。
始斷婚娶禁薰辛。
又僞造靈寶等經數千卷。
後陸修靜更立衣服之号。
月帔星巾霓裳霞袖。
九光寶蓋十絕靈幡。
于此著矣。
至梁武帝初年。
為修靜所惑。
曾緻遵奉。
後悟非是究竟之法。
親制舍道之文。
見在梁武集内。
後修靜出奔北齊。
其時丹陽陶弘景性多博識聰睿過人。
身為道士居于茅山之朱陽靜退無為不交時事。
時号貞白先生。
又号陶隐居。
多所著述。
并行于代。
躬衣道服心敬佛法。
于所居地起塔圖佛容像。
親自供養。
号曰勝力菩薩。
其塔見在茅山朱陽觀中。
于今不為鳥雀所污。
弘景重制冠服改館為觀。
行黃帝老子之教。
惡靈寶法僞鄙而不行。
手著論以非之。
弘景深為梁武所器。
尚頻征令仕确乎不拔。
并述詩以贈武帝。
并入于集。
事迹昭顯光乎梁史。
子何惑之。
公子曰。
既聞先生此說。
心開意悟革識遷迷如披樂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