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明藏下卷

關燈
曰。

    不會轉身通氣者。

    今日不得吃茶也。

    雪峰雲。

    某甲亦然。

    師曰。

    兩個老漢俱不識語在。

    岩頭曰。

    什麼處去也。

    師曰。

    布袋裡老鴉雖活如死。

    岩頭曰。

    退後着退後着。

    師曰。

    奯兄且置。

    存公作麼生。

    雪峰以手畫個圓相。

    師曰。

    不得不問。

    嵓頭呵呵笑雲。

    太遠生。

    師曰。

    有口不得。

    吃茶人多。

    嵓頭雪峰俱無語。

    有僧參。

    師豎起拳頭雲。

    若開成掌即五指參差。

    如今為拳必無高下。

    汝道欽山通商量不通商量。

    其僧近前卻豎拳頭而退。

    師曰。

    便恁麼隻是個無開合漢。

    僧雲。

    未審和尚如何接人。

    師曰。

    我若接人。

    共汝一般也。

    僧曰。

    特參於師。

    也須吐露宗風。

    師曰。

    汝若特來。

    我須吐露。

    僧曰。

    便請。

    師乃打之。

    其僧無語。

    師曰。

    守株待兔。

    枉用心神。

     寶昙曰。

    欽山以少年邁往之姿際會師友。

    而未能颕脫一時。

    吐露則如驚麕脫兔不可救遏。

    故折困者久之。

    然終不能一死德山之手。

    卒歸洞山。

    其師資機緣豈不有數。

    大抵學道之士機有勝劣。

    習有厚薄。

    發有疾遲。

    以欽山從嵓頭雪峰。

    在當時則艱難辛苦之狀。

    蓋二老天下之大老也。

    在後世則此老不失為優遊閑暇。

    佛法之隆替於斯可知也。

    洞山關鍵缜密。

    父子各守其家法。

    欽山末年攘臂於其間。

    無複一毫有所顧藉。

    此豈二老神而化之之力欤。

     福州雪峰義存禅師嗣法 福州長生山皎然禅師 師在雪峰因與僧斫樹。

    雪峰曰。

    斫到心且住。

    師曰。

    斫卻着。

    雪峰曰。

    古人以心傳心。

    汝為什麼道斫卻。

    師擲下斧子曰。

    傳。

    雪峰打一拄杖而去。

    僧問雪峰。

    如何是第一句。

    雪峰良久。

    僧舉似師。

    師曰。

    此是第二句。

    峰再令其僧來問。

    如何是第一句。

    師曰。

    蒼天蒼天。

    雪峰普請般柴次。

    問師曰。

    古人道。

    誰知席帽下。

    元是昔愁人。

    古人意作麼生。

    師側戴笠子曰。

    這個是什麼人語。

    雪峰問師。

    持經者能荷檐如來。

    作麼生是荷檐如來。

    師乃抱雪峰向禅床上着。

    雪峰普請歸。

    自将一束藤。

    路逢一僧。

    放下藤叉手而立。

    其僧近前欲拈。

    雪峰即蹋。

    其僧卻歸。

    舉似師曰。

    我今日蹋得那僧得恁麼快。

    師對曰。

    和尚卻替那僧入涅盤堂始得。

    師嘗訪一庵主。

    主曰。

    近有一僧問某甲西來意。

    遂舉拂子示之。

    不知還得也無。

    師曰。

    争敢道得與不得。

    有人問庵主。

    此事有人保任。

    如虎頭帶角。

    有人嫌棄。

    則不直一文錢。

    此事為什麼毀譽不同。

    請試揀出看。

    曰。

    适來出自偶然。

    争揀得出。

    師曰。

    若恁麼。

    此後不得為人。

    雪峰問曰。

    光境俱亡複是何物。

    師曰。

    放皎然過。

    敢有商量。

    雪峰曰。

    許汝過作麼生商量。

    師曰。

    皎然亦放和尚過。

    雪峰深許之。

    到靈雲處。

    問混沌未分話。

    載靈雲章。

    師止長生山分化。

    有僧問。

    從上宗乘如何舉唱。

    師曰。

    不可為阇梨荒卻長生山也。

    問。

    古人言無明即佛性。

    煩惱不須除。

    如何是無明即佛性。

    師忿然作色舉拳呵曰。

    今日打者師僧去也。

    問。

    如何是煩惱不須除。

    師以手加頭曰。

    這師僧得恁麼發人業。

    問。

    路逢達道人。

    不将語默對。

    未審将什麼對。

    師曰。

    上紙墨堪作什麼。

     寶昙曰。

    雪峰之門得此士。

    世固有摩空俊鹘之稱也。

    不過一突而上至於搏擊。

    不無得失於其間。

    以餘觀之。

    未若色斯舉矣。

    翔而後集。

    為萬無失一之策也。

    長生在雪峰靈雲處用翔集之手。

    至拏燕雀處則用搏擊之機。

    安得學者如二師。

    吾見其全技。

     汾州太子善昭禅師嗣法 南昌西山翠嵓守芝禅師 師聞汾陽出世。

    疑之往觀焉。

    投機入室特垂印可。

    南遊住高安。

    大愚升座揭合子曰。

    明投來明投合。

    暗投來暗投合。

    若道得天下橫行。

    道不得且合卻。

    僧問。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真實事請師舉。

    師曰。

    不會。

    僧曰。

    如何。

    師曰。

    章底詞秋罷。

    歌韻向前生。

    大衆僧俗中皆有奇人。

    本朝楊大年一偈曰。

    八角磨盤空裡走。

    金毛師子變作狗。

    拟欲藏身北鬥中。

    應須合掌南辰後。

    要會麼。

    一偈播諸方。

    塞斷衲僧口。

    又曰。

    魯祖見僧便面壁。

    南泉曰我尋常向師僧道。

    未具胞胎已前會取。

    尚不得一人半個。

    大愚即不然。

    未具胞胎已前會得。

    打折你驢腰。

    一日升座曰。

    大家相聚吃莖韲。

    若喚作一莖韲。

    入地獄如箭射。

    下座無他語。

    時雲峰悅聞舉大駭。

    夜造丈室。

    師曰。

    來何所求。

    曰。

    求佛心法。

    師曰。

    法輪未轉食輪先轉。

    後生有色力。

    何不為衆乞飯去。

    我忍死不暇。

    何暇為汝說法乎。

    悅即為之。

    及師移住翠嵓。

    悅又從往。

    夜詣丈室。

    師曰。

    汝又欲求佛心法乎。

    汝不念吾乍住院。

    屋壁踈漏。

    又兼寒雪。

    日夜望汝來為衆求炭。

    我忍寒豈能為汝說法乎。

    悅又為之。

    甫還。

    維那缺員。

    悅夜造丈室。

    師曰。

    佛法不怕爛卻。

    堂司一職今以煩汝。

    悅不得語而出。

    明日竟歸堂司。

    然恨師不與說心地法。

    坐後架。

    架下束破桶。

    一桶自架上墜地跳起。

    忽然開悟。

    頓見從前用處走。

    搭袈裟上寝堂。

    師迎而笑曰。

    維那。

    且喜大事了畢。

    悅再拜汗下不。

    及吐一辭。

    又點出汾陽十智同真語。

    後乃曰。

    先師隻要識是非面目見在。

    也太省力。

    後生晚學刺頭向言句裡貪着義味。

    如驢舐尿處。

    棒打不回。

    蓋為不廣求。

    知識徧曆門風。

    多是得一言半句。

    便點頭咽唾道已了辨。

    上座大有未穩當處在。

    先師有十五家宗風歌。

    号曰廣智。

    其詞曰。

    大道不說有高下。

    真空那肯涉離微。

    大海吞流同增減。

    妙峰高聳總擎持。

    萬派千泾皆渤澥。

    七金五嶽盡須彌。

    玉毫金色傳燈後。

    二三四七普聞知。

    信衣恩廣開機智。

    諸方老宿任施為。

    識心是本從頭說。

    迷心逐物卻生疑。

    師曰。

    此叙宗旨也。

    或直指。

    或巧施解。

    道前綱出後機。

    旨趣分明明似鏡。

    盲無慧目不能窺。

    明眼士。

    見精微。

    不言勝負堕愚癡。

    物物會同流智水。

    門風逐。

    便示宗枝。

    即心佛非心佛。

    曆世明明無别物。

    即此真心是我心。

    我心猶是機權出。

    師曰。

    此叙馬祖宗派也。

    或五位。

    或三路。

    施設随根巧回互。

    不觸當今是本宗。

    展手通玄無佛祖。

    師曰。

    此叙洞上宗派也。

    或君臣。

    或父子。

    量器方圓無彼此。

    士庶公侯一道平。

    愚智賢豪明漸次。

    師曰。

    此叙石霜宗派也。

    有時敲。

    有時唱。

    随根問答譚谛當。

    應接何曾失禮儀。

    淺解之流卻生謗。

    或雙明。

    或單說。

    祇要機鋒利禅悅。

    開權不為鬥聰明。

    舒光隻要辨賢哲。

    有圓相。

    有默論。

    千裡持來目視瞬。

    萬般巧妙一圓空。

    爍迦羅眼通的信。

    師曰。

    此叙沩仰宗派也。

    或全提。

    或全用。

    萬像森羅實不共。

    青山不礙白雲蜚。

    隐隐當台透金鳳。

    師曰。

    此叙石頭藥山宗派也。

    象骨鏡。

    地藏月。

    玄沙崇壽照無缺。

    因公緻問指歸源。

    旨趣來人明皎潔。

    師曰。

    此叙雪峰地藏宗派也。

    或稱提。

    或拈掇。

    本色衲僧長擊發。

    句裡明人事最精。

    好手還同楔出楔。

    或擡薦。

    或垂手。

    切要心空易開口。

    不識先人出大悲。

    管燭之人照街走。

    師曰。

    此叙雲門宗派也。

    德山棒。

    臨濟喝。

    獨出乾坤解橫抹。

    從頭誰敢亂區分。

    多口阿師不能說。

    臨機縱。

    臨機奪。

    迅速機鋒如電掣。

    乾坤秖在掌中持。

    竹木精靈腦劈裂。

    或賓主。

    或料揀。

    大展禅宗辨正眼。

    三玄三要用當機。

    四句百非一齊鏟。

    勸同袍。

    莫強會。

    少俊依然成窒礙。

    不知宗泒莫漫汗。

    永劫長沉生死海。

    難逢難遇又難聞。

    猛烈身心快通泰。

    師曰。

    此叙德山臨濟宗泒也。

    慈明有善侍者号明眼素。

    悅師之風。

    自石霜至大愚。

    入室。

    師趯出一隻履。

    善退身而立。

    師俯取履。

    善輙踏倒。

    師起面壁。

    以手指連畫壁者三。

    善瞠眼立其後。

    師旋轉以履打。

    至法堂。

    善曰。

    與麼為人。

    瞎卻一城人眼在。

    有講金剛經僧問曰。

    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如何。

    時有狗子卧繩床下。

    師趯之雲。

    解否。

    僧曰。

    不解。

    師曰。

    若解即生法相。

    作偈曰。

    砂裡無油事可哀。

    翠岩嚼飯喂嬰孩。

    一朝好惡知端的。

    始覺從前滿面灰。

     贊曰。

    大家相聚吃莖韲。

    若喚作一莖韲。

    入地獄如箭射。

    此風雷鼓動之所蛻。

    公龍種也。

    知所趣向。

    特未變化。

    一堕此老之手。

    且置之尋常溝洫之内。

    雷動風行不為蜾裸螟蛉之祝。

    聽其自化。

    一旦漆桶堕地。

    望之其已成就。

    則曰維那且喜大事了畢。

    善知識固當如是也。

    垂示即舉楊大年機要與着汾水。

    十五家宗風歌。

    則所謂櫩聲不斷前旬雨。

    電影還連後夜雷。

    學者思之。

     汝州葉縣歸省禅師嗣法 舒州浮山法遠禅師 師參汾陽昭公有省發。

    後受汝海省公記别。

    聞大楊玄公閉關者數年。

    遂往一見。

    機語投契。

    玄歎曰。

    吾老矣。

    洞上一宗遂竟無人耶。

    出平生所着直裰皮履示之。

    師曰。

    當以此衣履求人付之若何。

    玄許之曰。

    他後果得人。

    以吾偈為證曰。

    楊廣山前草。

    憑君得價焞。

    異苗翻茂處。

    深密固靈根。

    其尾雲。

    得法者潛衆十年方可闡化。

    師三移至浮山退居會聖嵓。

    閱斑固九流。

    遂拟作九帶。

    叙佛祖教義。

    忽夢得俊鷹。

    既覺。

    有義青者适至。

    以為吉征。

    先是青習百法論。

    自歎曰。

    三祇塗遠。

    自困何益。

    入洛授華嚴五年。

    反觀文字。

    如肉受丳。

    處處同其義昧。

    嘗講至諸林菩薩偈曰。

    即心自性。

    忽猛省曰。

    法離文字甯可講乎。

    即棄而至。

    師一見嘉意。

    延之三年。

    師問曰。

    外道問佛。

    不問有言不問無言時如何。

    世尊良久。

    汝如何會。

    青拟進語。

    師蓦以手掩其口。

    於是青開悟。

    方禮拜起。

    遠曰。

    汝妙悟玄機耶。

    對曰。

    設有妙悟也須吐卻。

    時有資侍者在旁曰。

    青華嚴今日如病得汗。

    青回顧曰。

    合取狗口。

    汝更忉忉。

    我即便毆。

    又服勤三年。

    師以大楊衣履付之曰。

    代吾續洞上之風。

    青曰。

    洞宗已得聞命。

    臨濟宗旨可得聞乎。

    師曰。

    臨濟達磨骨髓。

    豈汝後生小德小智所能拟議哉。

    青不能對。

    師作九帶辦乃曰。

    若據圓極法門。

    本具十數。

    今此九帶已為諸人說了。

    更有一帶還見麼。

    若也見得親切。

    卻請出來說看。

    說得分明許汝通前九帶圓明道眼。

    若見不親切。

    說不相應。

    依吾語而為己解。

    則名謗法。

    大衆到此如何無語。

    師叱去之。

    僧問曰。

    昔有問夾山如何是夾山境。

    答曰猿抱子歸青障裡。

    鳥銜花落碧嵓前。

    法眼曰。

    我二十年來将作境會。

    師曰。

    不作境會作什麼會。

    僧曰。

    師意如何。

    師曰。

    犀因玩月文生角。

    象被雷驚花入牙。

    歐陽文忠公造師室。

    未有以異之。

    因與客下碁。

    師坐旁睨。

    文忠收局。

    請師因碁說法。

    乃打鼓升座曰。

    若論此事。

    如兩家着碁相似。

    何謂也。

    敵手知音當機不讓。

    若是綴五饒三又通一路。

    始得有般底。

    隻解閉門作活。

    不會奪角沖關。

    破節與虎口齊彰。

    局破後徒勞逴斡。

    所以道。

    肥邊易得。

    瘦肚難求。

    思行則往往失黏。

    心粗而時時頭撞。

    休誇國手。

    謾說神仙。

    赢局輸籌即不問。

    且道黑白未分時一着落在什麼處。

    良久曰。

    從前十九路。

    迷悟幾多人。

    又一日示衆曰。

    未徹底人參句不如參意。

    大徹底人得意不如得句。

     贊曰。

    遠公真可以托六亦之孤。

    寄百裡之命。

    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方其受大楊托。

    得華嚴續洞上宗。

    付授之際。

    青曰。

    曹洞之旨已聞命矣。

    臨濟宗旨可得聞乎。

    公正色厲聲曰。

    臨濟達磨骨髓。

    豈汝後生小德小智所能拟議哉。

    嘗聞老汾陽參善知識七十餘員。

    於曹洞一宗尤深注意。

    以是觀之。

    二老為法之心。

    彼此一道也。

    遠公得法妙密。

    發機奇峭。

    至今生氣凜然逼人。

    況其親見。

    作家理應如是。

    最後示衆雲。

    未徹底人參句不如參意。

    大徹底人得意不如得句。

    佛祖道妙。

    豈複有餘蘊乎。

     潭州石霜楚圓禅師嗣法 袁州楊岐山方會禅師 師初依慈明住南原。

    師為輔弼。

    不憚勤苦。

    慈明遷道吾石霜。

    師俱自請為監院事。

    衆論稱。

    善挾紙衾入典金谷。

    時時出憃語以咈其師。

    慈明諸方傳以為當。

    慈明飯罷必山行。

    禅者問道多失所在。

    師阚其出未遠。

    輙檛鼓集衆。

    慈明遽還。

    怒數之曰。

    少叢林暮而升座。

    何從得此規繩。

    師徐對曰。

    汾州晚參何為非規繩乎。

    慈明無如之何。

    今叢林三八念誦後參者其原也。

    慈明遷興化。

    師辭還九峰。

    萍實道人請住楊岐。

    時九峰勤公不知師。

    驚曰。

    會監院亦能禅乎。

    師受請問答罷。

    乃曰。

    更有問話者麼。

    試出相見。

    楊岐今日性命在汝諸人手裡。

    一任橫拖倒拽。

    為什如此。

    大丈夫兒須當衆決擇。

    莫背地裡似水底按葫蘆相似。

    當衆勘驗看有麼。

    若無。

    楊岐失利下座。

    勤公把住雲。

    今日且喜得個同參。

    師曰。

    同參底事作麼生。

    勤公曰楊。

    歧牽犂。

    九峰拽把。

    師曰。

    正當與麼時。

    楊歧在前。

    九峰在前。

    勤公無語。

    師托開曰。

    将謂同參。

    元來不是。

    師示衆曰。

    不見一法是大過患。

    拈拄杖雲。

    穿過釋迦老子鼻孔作麼生道得。

    脫身一句。

    向水不洗水處道将一句來。

    良久曰。

    向道莫行山下路。

    果聞猿叫斷腸聲。

    又曰一。

    切智通無障礙。

    拈拄杖雲。

    拄杖子向汝諸人面前逞神通去也。

    擲下雲。

    直得乾坤震裂。

    山嶽動搖。

    豈不見道一切智智清淨。

    拍繩床曰。

    三十年莫道楊岐龍頭蛇尾。

    又問僧曰。

    雲深路僻高駕何來。

    對曰。

    天無四壁。

    師曰。

    踏破多少草鞋來。

    僧便喝。

    師曰。

    一喝兩喝後作麼生。

    僧曰。

    看者老和尚着忙。

    師曰。

    拄杖不在。

    且坐吃茶。

    又問一僧曰。

    敗葉堆雲。

    朝離何處。

    曰。

    觀音。

    曰。

    觀音腳下一句作麼生道。

    曰。

    适來相見了也。

    曰。

    相見底事作麼生。

    僧無語。

    師曰。

    第二上座代參頭道看。

    亦無語。

    師曰。

    彼此相鈍置。

     贊曰。

    楊岐在慈明時。

    時出憃語以咈其師。

    臨濟中興之機實本於此。

    傳曰。

    父子主恩。

    楊岐真報恩者哉。

    自五宗之分。

    惟臨濟之會斑斑猶在。

    雲門曹洞率皆漫微。

    慈明之門又有楊岐黃龍二宗。

    黃龍在當時諸子号為特盛。

    楊岐得人僅如祥麟一角矣。

    如傳語臨濟者必指楊岐兒孫。

    不知楊岐之恩自吾大慧而亡。

    誰複報也。

    僧問。

    如何是佛。

    三腳驢子弄蹄行。

    便恁麼去時如何。

    湖南長老此有過父祖之作。

    何以跂及。

    寂音曰。

    其提綱振領。

    大類雲門。

    及勘衲僧。

    又如南院。

    真知言哉。

     洪州黃龍慧南禅師 師受三角澄公旨決。

    偕澄居泐潭。

    與之分座。

    适南昌悅公見之。

    歸卧歎曰。

    南有道之器也。

    惜未受本色鉗槌。

    與會遊西山。

    因夜話語及雲門法道。

    悅曰。

    澄公雖雲門之後。

    然法道異之耳。

    師問所以異。

    悅曰。

    雲門如九轉丹砂。

    點鐵作金。

    澄公乃藥汞銀。

    徒可玩。

    入火即流去。

    師怒。

    以枕投之。

    明日悅謝過曰。

    雲門氣宇如王。

    甘死語下乎。

    澄公以心法受人死語也。

    死語其能活人哉。

    即皆去。

    師挽之曰。

    即如是誰可汝意者。

    悅曰。

    石霜楚圓手段出諸方。

    子欲見之不宜後也。

    師默計之曰。

    此行腳大事也。

    悅嗣翠嵓。

    而使見石霜。

    見之有得。

    於悅何有哉。

    即日辦裝。

    中塗聞慈明不事事。

    慢侮少叢林。

    乃悔。

    欲無往。

    留萍鄉累日。

    結伴自攸縣登衡嶽。

    寓止福嚴老宿賢叉手者。

    大陽明安之嗣。

    命師掌記室。

    泐潭闡師不入石霜。

    遣使來訊。

    俄賢卒。

    郡以慈明領福嚴。

    師心喜且欲觀其人以驗悅言。

    慈明既至。

    師望見心容俱肅。

    聞其論多貶剝諸方。

    而件件數為邪解者。

    所以泐潭密付之旨。

    為之氣索而歸。

    念悅平日之語。

    翻然改曰。

    大丈夫心膂間其可自為疑礙乎。

    趨詣慈明室曰。

    慧南以暗短。

    望道未見。

    此聞夜參。

    如迷行得指南車然。

    惟大慈更施法雨。

    使盡餘疑。

    慈明笑曰。

    書記領徒遊方名聞叢林。

    借有疑不以衰陋。

    坐而商略顧不可哉。

    呼侍者進榻而坐。

    師固辭。

    哀懇愈切。

    慈明曰。

    書記學雲門禅。

    必善其旨。

    如曰放洞山三頓棒。

    洞山于時應打不應打。

    師曰。

    應打。

    茲明聞三頓棒聲便是吃棒。

    自旦至暮。

    聞鴉嗚鵲噪。

    鐘魚鼓闆之聲。

    亦應吃棒。

    吃棒何時是了。

    師瞠目而卻。

    慈明曰。

    吾始疑不堪汝師今可矣。

    即便拜。

    師拜起。

    慈明理前語曰。

    脫如汝會雲門意旨。

    則趙州嘗言。

    台山婆子被我勘破。

    試指其可勘處看。

    師面熱汗下不知答。

    趨出。

    明日詣之又遭诟罵。

    師慚見左右即曰。

    政以未解求決耳。

    罵豈慈悲法施之式。

    慈明笑曰。

    是罵耶。

    師於是默契其旨。

    失聲曰。

    泐潭果是死語。

    獻偈曰。

    傑出叢林是趙州。

    老婆勘破有來由。

    而今四海清如鏡。

    行人莫與路為雠。

    慈明以手點有字顧師。

    師即易為沒字。

    而心服其妙。

    密留月餘辭去。

    時年三十五。

    後遇泉大道拊師背曰。

    汝脫類汾州。

    厚自愛。

    明年會悅公於金銮。

    相見一笑曰。

    我不得友兄及谷泉。

    安識慈明。

    後住同安。

    示衆曰。

    智海無性。

    因覺妄以成凡。

    覺妄元虛。

    即凡心而見佛。

    便爾休去。

    謂同安無折合。

    随汝颠倒所欲。

    南鬥七。

    北鬥八。

    住黃龍。

    結庵溪上曰積翠。

    時南州高士潘興嗣延之。

    嘗問其故。

    師曰。

    父嚴則子孝。

    今日之訓。

    後日之範也。

    譬諸地爾。

    隆者下之。

    窪者平之。

    彼将登九仞之上。

    吾亦與俱。

    困而極于九淵之下。

    吾亦與之俱。

    伎之窮則妄盡而自釋也。

    又曰。

    姁之妪之。

    春夏之所以生育也。

    霜之雪之。

    秋冬之所以成熟也。

    吾欲無言得乎。

    以佛手驢腳生緣三語問。

    學者莫能契其旨。

    天下叢林目為三關。

    脫有酬者。

    師無可否。

    斂目危坐。

    人莫涯其意。

    延之又問其故。

    師曰。

    已過關者掉臂徑往。

    安知有關吏。

    從吏問可否。

    此未透關者也。

    黃龍法席之盛。

    追媲泐潭馬祖百丈大智。

     贊曰。

    積翠已佩泐潭左劵。

    雲峰一見而使焚之。

    俾見慈明南素孤高。

    聞慈明之風中道而止。

    适有福嚴坴會驚喜半之。

    夜聞慈明呵斥諸方。

    皆其所寶惜者。

    竟夕不寝黎明入室。

    遂為慈明所擒。

    矢盡弓亡。

    證入過量。

    黃龍頭角見於此矣。

    常以佛手驢腳生緣三轉語勘證學者。

    當時謂之黃龍三關。

    有能裂終軍之繻奴斥宋公子關吏隻眨得眼。

    奚暇問可否哉。

    驗其得人。

    皆一時大老本色鉗錘者也。

    今苦口之詞。

    特其緒餘土苴。

    學者從是而入。

    其殆庶。

     袁州楊岐山方會禅師嗣法 舒州海會白雲守端禅師 師初在楊岐座下。

    會公一日問師。

    受業師是誰。

    師曰。

    茶陵郁和尚。

    會公曰。

    吾聞其過溪有省。

    作偈甚奇。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