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明藏下卷

關燈
吾不信也。

    人生以所受為氣分。

    佛祖以所傳為氣分。

    楞嚴亦曰。

    受佛氣分是也。

    且觀百丈為祖。

    黃檗為父。

    臨濟為子。

    一類之氣分也。

    又百丈為祖。

    沩山為父。

    仰山為子。

    是同祖異父以來。

    沩仰父子一類氣分也。

    又藥山為祖。

    雲岩為父。

    洞山為子。

    是為石頭親生。

    以成雲岩洞山一類之氣分也。

    姑舍其遠而取其近。

    以起于一人之身者氣分。

    言之如藥山見石頭。

    其天姿則固已發越。

    對栢岩道吾則為一代家法。

    坐卻甘贽平抑李翺。

    則如頹然老大無益於世。

    時大笑一聲聞九十裡。

    是既老而愈傑也。

    豈非一人之身始終氣分欤。

    傳曰。

    一熏一莸。

    十年猶有臭氣。

    物猶類是。

    況關心法之大者欤。

     荊州天皇道悟禅師嗣法 澧州龍潭崇信禅師 師本渚宮賣餅家子。

    世居天皇寺巷。

    常以十餅饋。

    悟受而食之。

    終以一餅晉子曰。

    吾惠汝以蔭子孫。

    師自念。

    餅是我持來。

    何以反遺我耶。

    其别有旨乎。

    造而問焉。

    悟曰。

    是汝持來。

    複汝何咎。

    師聞旨頓曉。

    因出家。

    服勤左右。

    一日問曰。

    某甲自到來。

    不蒙指示心要。

    悟曰。

    自汝到來。

    吾未嘗不指示心要。

    師曰。

    何處指示。

    悟曰。

    汝擎茶來。

    吾為汝接。

    汝行食來。

    吾為汝受。

    汝和南時。

    吾便低頭。

    何處不指示心要。

    師低首良久。

    悟曰。

    見則直下便見。

    拟思即差。

    師當下開解。

    乃複問曰。

    如何保任。

    悟曰。

    任性逍遙。

    随緣放嚝。

    但盡凡心。

    無别勝解。

    後詣澧陽龍潭栖焉。

    僧問。

    鬓中珠誰人得。

    師曰。

    不賞玩者得。

    僧曰。

    安着何處。

    師曰。

    有處。

    複曰。

    有處即道來。

    尼衆問。

    如何得為僧去。

    師曰。

    作尼來多少時也。

    尼曰。

    還有為僧時也無。

    師曰。

    汝即今是什麼。

    尼曰。

    現是尼身何得不識。

    師曰。

    誰識汝。

    李翺問。

    如何是真如般若。

    師曰。

    我無真如般若。

    翺曰。

    幸遇和尚。

    師曰。

    此猶是分外之言。

    德山問。

    久向龍潭。

    及乎到來。

    潭又不見。

    龍又不現。

    師曰。

    子親到龍潭來。

    德山休去。

     寶昙曰。

    凡物積千歲而為龍。

    雖一锺之水可藏也。

    故龍可狎而優。

    在高辛時有豢龍氏。

    然有真宰司之。

    旱歲為雨。

    其苦無極。

    至有複化凡物如纖粟。

    為雷霆所轹。

    無所可遁。

    謂之乖角。

    非真龍也。

    佛世有娑竭羅者。

    世世所住珠宮具阙。

    與天人等事佛甚。

    至有子曰浮幢王。

    與娑竭羅宮殿頂門日兩出水。

    是故大海潮不失時。

    又能興廣大雲注清涼雨。

    潤澤群彙。

    此菩薩龍也。

    龍潭其類是欤。

    方其事天皇則唇如潛淵之珠。

    求道之切則有終日乾乾夕惕若厲之象。

    及其印可便有雲霧滃然相從之意。

    至是則父子相與。

    生子如德山。

    振起曹溪正宗。

    奚翅宮殿頂門出水而已。

    其悲雲願海流通至今。

    雖菩薩龍亦當退舍。

     澧州藥山惟俨禅師嗣法 華亭舡子德誠禅師 師見藥山發明後。

    自是絕類離倫。

    獨泛小舟於華亭吳江。

    晴煙朗月。

    浮波躍金。

    自得其樂。

    謂之船子和尚。

    謂同參道吾曰。

    他後有靈利座主指一人來。

    道吾後激勉京口和尚善會參禮師。

    師問曰。

    座主住什麼寺。

    會曰。

    似即不住。

    住即不似。

    師曰。

    不似又不似個什麼。

    會曰。

    不是目前法。

    師曰。

    何處學得來。

    會曰。

    非耳目之所到。

    師曰。

    一句合頭語。

    萬劫系驢橛。

    又曰。

    垂絲千尺意在深潭。

    離鈎三寸。

    子何不道。

    會拟開口。

    師以桡劈皆打落水。

    急索曰道道。

    會拟語。

    師又打。

    會即大悟。

     寶昙曰。

    夾山如登龍門。

    舡子乃燒尾霹靂者也。

    嘗觀烏臼之勘玄紹。

    黃檗之接臨濟。

    皆用此機。

    船子空手為鈎。

    大法為餌。

    雖巨口細鱗有所不顧。

    蝦蠏何預吾事。

    惟其有父如藥山。

    有友如道吾。

    有子如夾山。

    舍舟而奔明月。

    複何憾焉。

    非吾友之力。

    則吾亦何所望哉。

     鄂州百顔明哲禅師 師因洞山與密師伯到參。

    師問曰。

    阇梨近離什麼處。

    洞山曰。

    近離湖南。

    師曰。

    觀察使姓什麼。

    洞山曰。

    不得姓。

    師曰。

    名什麼。

    洞山曰。

    不得名。

    師曰。

    還治事也無。

    洞山曰。

    自有廊幕在。

    師曰。

    豈不出入。

    洞山便拂袖去。

    師明日入僧堂曰。

    昨日對。

    二阇梨一轉語不穩。

    今請二阇梨道。

    若道得。

    老僧開粥飯相伴過夏。

    速達速道。

    洞山曰。

    太尊貴生。

    師乃開粥飯共過一夏。

     寶昙曰。

    洞山骨律至是益老且盛矣。

    夫為一代之法。

    必先父子兄弟而後及人。

    雖佛祖之道亦然。

    故有毫發未忘則寝食俱廢。

    非一家之使如是。

    實天下後世之使然也。

    洞山視百顔季父耳。

    豈不出入。

    拂袖便出。

    若是德山臨濟。

    選甚季父。

    自許開粥飯相伴過夏。

    待商略家私。

    大尊貴生。

     華亭舡子德誠禅師嗣法 澧州夾山善會禅師 師因住京口竹林寺上堂有僧問。

    如何是法身。

    師雲。

    法身無相。

    問。

    如何是法眼。

    師雲。

    法眼無瑕。

    道吾時客座下。

    聞語不覺失笑。

    師下座請吾茶湯問。

    某甲适來祗對這僧話。

    必有不是處。

    緻令上座失笑。

    望不吝慈悲。

    吾雲。

    和尚一等是出世。

    未有師在。

    師雲。

    某甲甚處不是。

    望為說破。

    吾雲。

    某甲終不說。

    可參華亭舡子和尚去。

    師雲。

    此人如何。

    吾雲。

    此人上無片瓦蓋頭。

    下無卓錐之地。

    若去宜易服。

    師乃散衆易服徑造華亭。

    誠見師來便問。

    大德住甚寺。

    師雲。

    似則不住。

    住則不似。

    誠雲。

    不似又不似個甚麼。

    師雲。

    不是目前法。

    誠雲。

    甚處學得來。

    師雲。

    非耳目之所到。

    誠雲。

    一句合頭語。

    萬劫系驢橛。

    又雲。

    垂絲千尺。

    意在深潭。

    離鈎三寸。

    子何不道。

    師拟開口。

    誠拈桡子劈背打落水中。

    師才上舡。

    誠急索雲道道。

    師拟開口。

    誠又打。

    師豁然大悟。

    乃點頭三下。

    誠雲。

    竿頭絲線從君弄。

    不犯清波意自殊。

    師遂問。

    抛綸擲鈎師意如何。

    誠雲。

    絲懸渌水浮定有無之意。

    師雲。

    語帶玄而無路。

    舌頭談而不談。

    誠雲。

    釣盡江波金鱗始遇。

    師乃掩耳。

    誠雲。

    如是如是。

    直須藏身處沒蹤迹。

    沒蹤迹處莫藏身。

    住後。

    僧問。

    從上立祖意教意。

    和尚此間為什麼言無。

    師曰。

    三年不食飯。

    日前無饑人。

    曰。

    某甲為什麼不悟。

    師曰。

    隻為悟。

    迷卻阇梨。

    偈曰。

    明明無悟法。

    悟法卻迷人。

    長舒兩腳睡。

    無僞亦無真。

    雲居會下佛日來參。

    師問什麼處來。

    佛日曰。

    雲居來。

    師曰。

    即今在什處。

    佛日曰。

    在夾山頂上。

    師曰。

    老僧行年在坎。

    五鬼臨身。

    佛日上階禮拜。

    師問。

    阇梨與什麼人同行。

    佛日曰。

    木上座。

    師曰。

    何不來相看。

    佛日曰。

    和尚看他有分。

    師曰。

    在什麼處。

    佛日曰。

    在堂中。

    師相共下堂中。

    佛日乃取拄杖擲師前。

    師曰。

    莫從天台得來否。

    佛日曰。

    非五嶽之所生。

    師曰。

    莫從須彌山得來否。

    佛日曰。

    月宮亦不逢。

    師曰。

    恁麼即從人得也。

    佛日曰。

    自己尚是冤家。

    從人得堪作什麼。

    師曰。

    冷灰裡有粒豆爆。

    喚維那來明[鹵-※+夕]下安排着。

    一日問。

    如何是道。

    師曰。

    太陽溢目。

    萬裡不挂片雲。

    曰。

    如何得會。

    師曰。

    清清之水。

    遊魚自迷。

    樂普來參曰。

    自遠趨風。

    請師一接。

    師曰。

    目前無阇梨。

    此間無老僧。

    樂普曰。

    錯也。

    師曰。

    住住阇梨。

    且莫草草匆匆。

    溪山有異。

    雲月是同。

    阇梨坐卻天下人舌頭即不無。

    争教無舌人解語。

    樂普茫然無對。

    師便打。

    遂服膺數歲。

    僧問。

    如何是本。

    師曰。

    飲水不迷源。

    問。

    古人布發掩泥當為何事。

    師曰。

    九烏射盡。

    一翳猶存。

    一箭堕地。

    天下不黑。

    問。

    祖意教意同别。

    曰。

    風吹荷業滿池青。

    十裡行人較一程。

    西川首座遊方至白馬。

    舉華嚴教語問曰。

    一塵含法界無邊時如何。

    白馬曰。

    如鳥二翼。

    如車二輪。

    首座曰。

    将謂禅門别有奇特事。

    元來不出教乘。

    乃回本所。

    尋向。

    師之化。

    遣小師持前語到問。

    師曰。

    雕砂無镂玉之談。

    語草乖道人之思。

    小師回舉似。

    首座曰。

    将謂禅門與教意不殊。

    元來有奇特之事。

    問。

    如何是夾山境。

    師曰。

    猿抱子歸青嶂裡。

    鳥含花落碧岩前。

    再辟玄樞迨于一紀。

     寶昙曰。

    目前無法。

    意在目前。

    不是目前法。

    非耳目之所到。

    在京口時遭道吾所嗤點。

    是此語也。

    至華亭日為船子所诟病。

    是此語也。

    據夾山頂槌拂方來。

    是此語也。

    一語曾不易而始終成敗随之。

    是知迷悟在人而不在法也。

    觀其兩桡下徹去。

    自與其師無頃刻之會。

    何其邁往超群之氣酷似於師。

    大略示人如大别之源。

    初若一觞可盡。

    其出不尋丈。

    則波濤起伏便有吞天蹴日之勢。

    太陽溢目。

    此人人鹹被其光者。

    夾山境話。

    惟法眼獨見其人。

    其人難知。

    其法亦難知也。

    太陽溢目。

    萬裡啟沃。

    佛日挽回樂普。

    皆用此手。

    可不畏欤。

     前朗州德山宣鑒禅師嗣法 鄂州岩頭全奯禅師 師與雪峰欽山三人為友。

    自餘杭大慈迤逦至臨濟。

    而濟順世。

    首谒仰山。

    才入門提起坐具曰和尚。

    仰山取拂子拟舉之。

    師曰。

    不妨好手。

    後參德山。

    執坐具上法堂瞻視。

    德山曰。

    作麼。

    師咄之。

    德山曰。

    老僧過在什麼處。

    師曰。

    兩重公案。

    乃下參堂。

    德山曰。

    這個阿師稍似個行腳人。

    至來日上問訊。

    德山曰。

    阇梨是昨日新到否。

    曰。

    是。

    德山曰。

    什麼處學得這虛頭來。

    師曰。

    全奯終不自謾。

    德山曰。

    他後不得辜負老僧。

    一日參。

    師入方丈側身問曰。

    是聖是凡。

    德山便喝。

    師禮拜。

    有人舉似洞山。

    洞山曰。

    若不是奯上座。

    大難承當。

    師聞乃曰。

    洞山老人不識好惡。

    錯下名言。

    我當時一手擡。

    一手搦。

    雪峰在德山作飯頭。

    一日飯遲。

    德山擎缽下法堂。

    雪峰乃曰。

    鐘未鳴鼓未響。

    老和尚托缽向什麼處去。

    德山卻歸方丈。

    師在堂中聞得。

    拊掌曰。

    大小德山未會末後句。

    德山聞。

    舉令待者喚師上問。

    你不肯老僧那。

    師密啟其意。

    德山來日上堂。

    說話異於每常。

    師到僧堂前。

    撫掌大笑雲。

    且喜堂頭老漢會末後句。

    他後天下人不奈何。

    雖然如是。

    隻得三年活。

    後三年果化。

    一日與雪峰欽山三人聚話。

    雪峰蓦指一椀水。

    欽山曰。

    水清魚現。

    雪峰曰。

    水清魚不現。

    師踢倒水椀而去。

    自此還嗣洞山。

    存奯俱嗣德山。

    師與雪峰同辭德山。

    德山問。

    什麼處去。

    師曰。

    暫别和尚下山去。

    德山曰。

    子他後作麼生。

    師曰。

    不忘此。

    曰。

    憑何有此說。

    師曰。

    豈不聞智慧過師方傳師教。

    其或智慧齊等。

    他後恐減師半德。

    師曰。

    如是如是。

    當善護持。

    師與雪峰俱禮退。

    存居閩之象骨。

    師庵于洞庭卧龍山。

    僧問。

    無師還有出身處也無。

    師曰。

    聲前古毳爛。

    問。

    堂堂來時如何。

    師曰。

    刺破眼。

    問。

    如何是祖師意。

    師曰。

    移取廬山來。

    向汝道。

    師一日上堂謂徒曰。

    吾嘗究涅盤經七八年。

    睹三段義。

    似衲僧說話。

    又曰休休。

    時有僧禮拜請師舉。

    師曰。

    吾教意如伊字三點。

    第一向東方下一點。

    點開諸菩薩眼。

    第二向西方下一點。

    點諸菩薩命根。

    第三向上方下一點。

    點諸菩薩頂門。

    此是第一段義。

    又曰。

    吾教意如摩酰首羅。

    擘開面門豎亞一隻眼。

    此是第二段義。

    又曰。

    吾教意如塗毒鼓擊一聲。

    遠近聞者皆喪。

    亦雲俱死。

    此是第三段義。

    時小嚴上座問。

    如何是塗毒鼓。

    師以兩手按膝亞身曰。

    韓信臨朝底。

    僧問。

    浩浩塵中如何辨主。

    師曰。

    銅沙羅裡滿盛油。

    問。

    古帆未挂時如何。

    師曰。

    後園驢吃草。

    自此而後。

    或問佛問法問道問禅者。

    師皆作噓聲。

    謂衆曰。

    老漢去時大吼一聲了去。

    光啟之後。

    中原盜起。

    果驗此也。

     寶昙曰。

    岩頭悟處當見於書。

    此獨不書。

    宜其遂謂此老生而知之者。

    是未燭斯理也。

    善知識之心固已出生死陰界。

    而善知識之身猶在生死陰界中。

    一出頭來便須開悟。

    蓋一堕陰界則生死之塵污人。

    如潢流濁泥不容不澡雪也。

    雖釋迦老子在兜率天。

    迨亦不免正覺山前[囗@力]地一交。

    此吾所謂一交。

    即彼所謂生而知之者。

    唯佛法至德峤則已如盛夏雷電鼓行矣。

    至是乃擊蛟破柱益見其威。

    不擇其父師。

    遇驚則驚。

    遇震則震。

    如不肯德山洞山之類是也。

    或疑密啟其意與良久處。

    謂天亦有私邪。

    餘曰不然。

    密啟如雷。

    良久如電。

    自是昧者之過。

    豈天咎哉。

    聲前古毳爛。

    與塵中如何辨主。

    及古帆未挂時三轉語。

    涅盤經三段義。

    此皆霹靂手也。

    最後大統綱宗中事一百五拾餘句。

    九百六十餘字。

    字字句句皆能淪浃學者骨髓。

    此書脫略不收。

    餘固取而足之。

    庶幾獲見萬一之大全也。

     福州雪峰義存禅師 師九上洞山三到投子。

    後于鳌山店上成道。

    感通間登象骨峰。

    上堂舉拂子曰。

    這個為中下人。

    僧問。

    上上人來如何。

    師舉拂子。

    僧曰。

    這個為中下。

    師打之。

    問。

    國師三喚侍者意如何。

    師便起入方丈。

    師因普請往莊中。

    路逢猕猴。

    師曰。

    這畜生一個。

    背一面古鏡。

    摘山僧稻禾。

    僧曰。

    曠劫無名為什麼立為古鏡。

    師曰。

    瑕生也。

    僧曰。

    為什麼死急話頭也不識。

    師曰。

    老僧罪過。

    師問長慶棱。

    古人道前三三後三三。

    意作麼生。

    棱便出去。

    一日問曰。

    從上諸聖傳受一路諸垂指示。

    雪峰默然。

    棱禮拜而退。

    雪峰莞爾而笑。

    異日謂棱曰。

    我尋常向師僧道。

    南山有一條鼈鼻蛇。

    汝諸人切須好看。

    棱曰。

    今日堂中大有人喪身失命。

    師然之。

    棱又上方丈參師。

    師曰。

    是什麼。

    棱曰。

    今日天晴好普請。

    師一日問。

    衆中阿那個是備頭陀。

    沙曰。

    終不敢诳於人。

    異日師召曰。

    備頭陀何不徧參去。

    沙曰。

    達磨不來東土。

    二祖不往西天。

    師然之。

    師上堂曰。

    要會此事。

    猶如古鏡當台。

    胡來胡現。

    漢來漢現。

    沙曰。

    忽遇明鏡來時如何。

    師曰。

    胡漢俱隐。

    沙曰。

    老和尚腳跟猶未點地。

    師問。

    僧近離甚處。

    僧曰。

    離沩山。

    曾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沩山據座。

    師曰。

    汝肯他否。

    僧曰。

    某甲不肯。

    師曰。

    沩山古佛子。

    速去禮拜忏悔。

    玄沙曰。

    山頭老漢蹉過沩山事也。

    師謂鏡清曰。

    古來老宿引官人巡堂雲。

    此一衆盡是學佛法僧。

    官人雲。

    金屑雖貴又作麼生。

    老宿無對。

    鏡清曰。

    此來抛磚引玉。

    法眼别雲。

    官人何得貴耳賤目。

    閩師施銀交床。

    僧問。

    和尚受大王如此供養。

    将何報答。

    師以手托地曰。

    少打我。

    師謂衆曰。

    我若東道西道。

    汝則尋言逐句。

    我若羚羊挂角。

    汝向什麼處扪摸。

     寶昙曰。

    聞道艱難自古一人而已。

    雪峰是也。

    古人自省發而至徹去。

    譬如鑽火。

    始有暖氣。

    中有煙起。

    終於火燃。

    而至烹饪成功以飨上帝。

    然後火事畢奏。

    是無鴻漸中之鴻漸也。

    雪峰自鹽官處得入。

    是始有暖氣也。

    洞山處省發。

    是中有煙起也。

    德山徹去。

    是終於火然也。

    鳌山成道。

    是卒烹饪之功也。

    方其三上投子。

    九到洞山。

    師奯公而友邃公。

    是未嘗一日無師友也。

    是教天下為學者法。

    負一杓而行四海。

    自謂一千七百善知識皆從杓頭上舀将來。

    是教天下為人師者法。

    養子如長慶。

    如玄沙。

    如鏡清。

    如雲門。

    皆大法梁柱。

    是教天下烹佛烹祖者法。

    是法也未嘗一日不在天下。

    無如是根器也。

    無如是砥砺也。

    無如是爐鞴也。

    吾如是法何。

     泉州瓦棺和尚 師因德山問曰。

    汝還會麼。

    師曰。

    不會。

    德山曰。

    汝成持取個不會好。

    師曰。

    不會又成持個甚麼。

    德山曰。

    汝大似個鐵橛子。

    師遂摳衣。

     寶昙曰。

    古人放行。

    烈於把住。

    知有縛虎之手。

    必不汝放也。

    諺曰。

    養子不須教。

    落賺自然會。

    故臨濟之於樂普。

    德山之於瓦棺。

    二老皆然。

    夾山雪峰是用此遺意以活二子。

    嗚呼。

    夾山可謂不負於安矣。

    可惜雪峰注破瓦棺不為德山盡令。

     前澧州夾山善會禅師嗣法 澧州樂普山元安禅師 師參臨濟。

    濟常對衆美之曰。

    臨濟門下一隻箭。

    誰敢當鋒。

    師蒙許可。

    自謂已足。

    尋之夾山卓庵。

    後見夾山書教而覽之。

    而覺竦然。

    乃棄庵至夾山。

    禮拜端身立。

    夾山曰。

    雞栖鳳巢非其同類。

    出去。

    師曰。

    自遠趨風請師一接。

    夾山曰。

    目前無阇梨。

    此間無老僧。

    師曰。

    錯也。

    夾山曰。

    住住阇梨。

    且莫草草匆匆。

    溪山有異。

    雲月是同。

    阇梨坐卻天下人舌頭即不無。

    争教無舌人解語。

    師茫無所對。

    夾山便打。

    師自服膺數歲。

    師一日問夾山曰。

    佛魔不到處如何體會。

    夾山曰。

    燭明千裡像。

    暗室老僧迷。

    又問。

    朝陽已升夜月不現如何。

    夾山曰。

    龍銜海珠遊魚不顧。

    夾山将終。

    垂語曰。

    石頭一枝。

    看看即滅矣。

    師對曰。

    不然。

    夾山曰。

    何也。

    師曰。

    自有青山在。

    夾山曰。

    苟如是。

    即吾道不墜矣。

    暨夾山順世。

    師抵涔陽遇故人。

    因話武陵事。

    故人問曰。

    倐忽數年何處逃難。

    師曰。

    隻在阛阓中。

    人且不識故人罔測。

    又問。

    承西天二十八祖。

    至於此土一人傳一人。

    且如彼此不垂曲者如何。

    師曰。

    野老門前不話朝堂之事。

    問。

    合譚何事。

    師曰。

    未逢别者終不開拳。

    向有不從朝堂來。

    相逢還話不。

    師曰。

    量外之機徒勞自擊。

    僧無對。

    佛日大師見雲居後複見夾山。

    事見夾山章。

     寶昙曰。

    樂普見臨濟。

    故夾山盡之以臨濟。

    佛日見雲居。

    故夾山沃之以雲居。

    非一夾山而能臨濟雲居。

    是以垂棘之璧。

    屈産之乘。

    假道於虞以伐二子之号也。

    佛日到則許其遠到如暗潮。

    洛浦不覺。

    溝港俱滿。

    泳如八月錢塘之潮。

    雷激電犇。

    蓋未之見也。

     袁州洞山良價禅師嗣法 澧州欽山文邃禅師 師少依杭州寰中禅師岩頭雪峰在焉。

    相率遊方三老緣契。

    德山各承印記而師屢承激揚。

    終然疑滞。

    一日問德山曰。

    天皇也恁麼道。

    龍潭也恁麼道。

    未審德山作麼生道。

    德山曰。

    汝試舉天皇龍潭道底來。

    師方欲進語。

    德山以拄杖打。

    舁入涅盤堂。

    師曰。

    是即是打我太煞。

    師後參洞山時。

    洞山問什麼處來。

    師曰。

    大慈來。

    洞山曰。

    還見大慈麼。

    師曰見。

    洞山曰。

    色前見色後見。

    師曰。

    見非前後。

    洞山默置。

    師曰。

    離師太早。

    不盡師意。

    二十七歲居欽山。

    有僧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曰。

    梁公曲赤。

    志公剪刀。

    問。

    一切諸佛法皆從此經出。

    如何是此經。

    師曰。

    嘗轉問未審經中說什麼。

    師曰。

    有疑請問。

    曰。

    如何是和尚家風。

    師曰。

    錦袋銀香囊。

    風吹滿路香。

    師與雪峰岩頭因過江西到一荼店吃茶。

    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