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明藏下卷

關燈
如何是人境兩俱奪。

    臨濟。

    曰并汾絕言。

    獨處一方。

    師於言下領旨。

    深入三玄三要四句之法門。

    頗資化道。

     寶昙曰。

    或謂南嶽馬祖無是法也。

    臨濟恢洪二老之道者。

    是法何自異而興哉。

    方南嶽馬祖時根勝如春。

    熏然泰和。

    不見陶寫之态。

    至臨濟之世根如夏秋矣。

    日益老壯。

    肅殺然後成功。

    故根如四時。

    法亦如四時。

    善知識握造化之權。

    變化斡旋不見其迹。

    臨濟四料揀是深慮後世不識臨濟宗旨。

    轉堕邪塗。

    述四句偈以發明之。

    學者能如克符深入三玄三要四句之門。

    方知臨濟道出常情也。

     睦州陳尊宿嗣法 睦州刺史陳操尚書 尚書與僧齋次。

    忽拈起糊餅問僧曰。

    江西湖南還有這個麼。

    僧曰。

    尚書适來吃什麼。

    尚書曰。

    敲锺謝響。

    又一日齋僧次。

    躬行餅。

    僧展手欲接。

    尚書乃縮手。

    僧無語。

    尚書曰。

    果然果然。

    異日問僧曰。

    有個事與上座商量得麼。

    僧曰。

    合取狗口。

    尚書自掴口曰。

    操罪過。

    僧曰。

    知過必改。

    尚書曰。

    恁麼即乞上座口吃飯。

    又齋僧自行食次曰。

    上座施食。

    上座曰。

    三德六味。

    尚書曰。

    錯。

    上座無對。

    又與僚屬登樓次。

    有數僧行來。

    一官人曰。

    來者總是行腳僧。

    尚書曰。

    不是。

    官人曰。

    焉知不是。

    尚書曰。

    待近前來與問過。

    諸僧相次近樓前行過。

    尚書蓦喚上座。

    僧皆回顧。

    尚書與衆官曰。

    你不信道。

    又與禅者頌曰。

    禅者有玄機。

    機玄是複非。

    欲了機前旨。

    鹹於句下違。

     寶昙曰。

    士大夫參禅期於洞見本根而已。

    大法徹與未徹自然水到渠成。

    不同衲僧家有纖毫之疑即不堪為種草。

    是故善知識有輕重放行者。

    以此知睦州陳操是用衲僧之手也。

    操風骨大相類而氣力短小。

    樓上勘僧豈不似睦州當時事。

    賴遇無師子兒。

    若有。

    卻須救取尚書始得。

     魏府興化存獎禅師嗣法 汝州寶應颙禅師 師上堂雲。

    赤肉團上壁立千仞。

    時有僧問。

    赤肉團上壁立千仞。

    豈不是和尚道。

    師曰。

    是。

    其僧乃掀倒禅床。

    師曰。

    這瞎驢。

    便打。

    師問僧曰。

    近離什麼處。

    曰。

    長水。

    師曰。

    東流西流。

    曰。

    總不恁麼。

    師曰。

    作麼生。

    僧便珍重。

    師遂打。

    趂下法堂。

    僧到參。

    師舉拂子。

    僧曰。

    今日敗阙。

    師放下拂子。

    僧曰。

    猶有這個在。

    師乃打之。

    師問僧。

    近離什麼處。

    曰。

    近離襄州。

    師曰。

    來作什麼。

    曰。

    特來禮拜和尚。

    師曰。

    恰遇寶應老不在。

    僧便喝。

    師曰。

    向汝道不在。

    又喝作什麼。

    僧又喝。

    師乃打。

    其僧禮拜。

    師曰。

    這棒本分汝打我。

    我且打汝三五棒。

    要此話大行。

    思明和尚未住西院時參禮後白曰。

    别無好物。

    人事從許州買得一口江西剃刀來獻和尚。

    師曰。

    汝從許州來。

    什麼處得江西剃刀。

    明把師手掐一掐。

    師曰。

    侍者收取。

    明拂袖而去。

    師曰。

    阿剌剌。

    師上堂曰。

    諸方隻具啐啄同時眼。

    不具啐啄同時用。

    時有僧問曰。

    如何是啐啄同時用。

    師曰。

    作家不啐啄。

    啐啄同時失。

    僧曰。

    此猶未是某甲問處。

    師曰。

    汝問處又作麼生。

    僧曰。

    失。

    師乃打之。

    其僧不肯。

    後於雲門會下聞别僧舉此語方悟旨。

    卻回參省。

    師已化去。

    遂禮風穴和尚。

    風穴問曰。

    汝當時先師啐啄話。

    後來還有省處麼。

    僧曰。

    已見個道理也。

    曰。

    作麼生。

    僧曰。

    某甲當時在燈影裡行。

    照顧不着。

    風穴雲。

    汝會也。

     寶昙曰。

    君子抱孫不抱子。

    為其可以為主父屍。

    吾意祭非其人。

    其鬼不享。

    是以君子謹其傳。

    故有見而傳之。

    亦有聞而傳之。

    父祖子孫聞見殊絕。

    吾見再傳之為難矣。

    臨濟一傳而至興化。

    再傳而至南院。

    卓絕超邁如見臨濟。

    真不負其傳矣。

    赤肉團上壁立千仞。

    便有超佛越祖之意。

    作家不啐啄啐。

    啄同時失。

    便有号令諸方之旨。

    僧問從上諸聖向什麼處去。

    不上天堂便入地獄。

    便有鞭撻佛祖之手。

    此三事可以想見。

    其人又有大用。

    不逢人時如何。

    雞鵝舞别道。

    引入於千峰。

    用處一一如此。

    真不忝臨濟嫡孫矣。

     前汝州南院颙禅師嗣法 汝州風穴延昭禅師 師於襄州華嚴院遇南院侍者守廓。

    密探南院宗旨。

    後即詣南院。

    初見不禮拜便問。

    入門須辨主。

    端的請師分。

    南院以左手拊膝。

    師喝。

    南院以右手拊膝。

    師又喝。

    南院舉左手曰遮個即從阇梨。

    又舉右手曰。

    遮個又作麼生。

    師曰。

    瞎。

    南院拟拈拄杖次。

    師曰。

    作什麼。

    奪拄杖打着。

    老和尚莫言不道。

    南院曰。

    三十年住持。

    今日被黃面浙子上門羅織。

    師曰。

    和尚大似持缽不得詐道不饑。

    南院曰。

    阇梨幾時曾到南院來。

    師曰。

    是何言欤。

    曰。

    老僧端的問汝。

    師曰。

    也不得放過。

    南院曰。

    且坐吃茶。

    師方具師資之禮。

    自後應沩仰懸記出世聚徒。

    南院法道大振。

    上堂曰。

    祖師心印狀似鐵牛之機。

    去即印住。

    住即印破。

    隻如不去不住。

    印即是。

    不印即是。

    衆中莫有道得底麼。

    時有盧陂長老出問曰。

    學人有鐵牛之機。

    請師不搭印。

    師曰。

    慣釣鲸鲵澄巨浸。

    卻嗟蝸步[馬*展]泥沙。

    盧陂拟進語。

    師以拂子蓦口打。

    乃曰。

    記得前語麼。

    盧陂曰。

    記得。

    師曰。

    試舉看。

    盧陂欲開口。

    師又打一拂子。

    上堂謂衆曰。

    夫參學眼目。

    臨機直須大用見前。

    莫自拘於小節。

    設使言前薦得。

    猶是滞殼迷封。

    縱前句下精通。

    未免觸塗狂見。

    觀汝諸人從前依他學解。

    迷昧兩蹊。

    而今與汝一齊掃卻。

    個個作大師子兒。

    咤呀地哮吼一聲。

    壁立千仞。

    誰敢正眼觑着。

    若觑着即瞽卻一目也。

    有僧問師。

    唱誰家曲宗風。

    嗣阿誰。

    師曰。

    超然逈出威音外。

    翹足徒勞贊底沙。

    問。

    古曲無音韻。

    如何和得齊。

    師曰。

    木雞啼子夜。

    刍狗吠天明。

    問。

    如何是一稱南無佛。

    師曰。

    燈連鳳翅當堂照。

    月影娥眉頭面看。

    問。

    如何是佛。

    師曰。

    如何不是佛。

    問。

    未曉玄言請師直指。

    師曰。

    家住海門洲。

    扶桑最先照。

    問。

    明月當空時如何。

    師曰。

    不曾天上輥。

    任向地中埋。

    問。

    如何是佛。

    師曰。

    嘶風木馬緣無絆。

    背角泥牛痛下鞭。

    問。

    如何是廣慧劍。

    師曰。

    不斬死漢。

    問。

    古鏡未磨時如何。

    師曰。

    天魔膽落。

    磨後如何。

    軒轅無道。

    僧曰。

    如何。

    師曰。

    不在圓天且居羑裡。

    問。

    矛盾本成雙翳病。

    帝網明珠事若何。

    師曰。

    為山登九仞。

    撚土定千鈞。

    僧曰。

    如何。

    師曰。

    如何。

    問。

    幹木奉文侯。

    知心有幾人。

    師曰。

    少年曾決龍蛇陣。

    老倒還聽稚子歌。

    問。

    如何是清涼山中主。

    師曰。

    一句不遑無着。

    問。

    迄今猶作野盤僧。

    問。

    句不當機如何顯道。

    師曰。

    大昴縱同天。

    日輪不當午。

    問。

    如何是和尚家風。

    師曰。

    鶴有九臯難翥翼。

    馬無千裡謾追風。

    問。

    如何是佛。

    師曰。

    勿使異聞。

    問。

    未有之言請師試道。

    師曰。

    入市能長嘯。

    歸家着短衣。

    問。

    夏終今日師意如何。

    師曰。

    不憐鵝護雪。

    且喜蠟人冰。

    問。

    歸鄉無路時如何。

    師曰。

    平窺紅爛處。

    暢殺子平生。

    師赴州衙請上堂。

    僧問。

    人王與法王相見時如何。

    師曰。

    大舞繞林泉。

    世間無有喜。

    僧曰。

    共譚何事。

    師曰。

    虎豹岩前曾宴坐。

    隼旟光裡播真宗。

    問。

    摘業尋枝即不問。

    如何是真截根源。

    師曰。

    赴供淩晨出。

    開堂帶雨歸。

    問。

    門門盡怪請師直指。

    師曰。

    罕逢穿耳容。

    多遇刻舟人。

    問。

    正當恁麼時如何。

    師曰。

    盲龜值木雖優穩。

    枯木生華物外春。

    問。

    大舸搖空如何舉棹。

    師曰。

    自在不點[離-蹂+月]。

    渾家不喜見。

    問。

    九夏賞勞請師言薦。

    師曰。

    出岫拂開龍洞雨。

    泛波僧湧缽囊華。

    問。

    最初自恣合對何人。

    師曰。

    一把香刍拈不得。

    六環金錫響遙空。

    問。

    王道與祖道相去幾何。

    師曰。

    刍狗吠時天地合。

    木雞啼後祖燈晖。

    問。

    有無俱無去處時如何。

    師曰。

    三月懶遊花下路。

    一家愁閉雨中門。

    問。

    語默涉離微。

    如何通不犯。

    師曰。

    常憶江南三月裡。

    鹧鸪啼處百花香。

    問。

    百了千當時如何。

    師曰。

    不許夜行。

    投明須到。

    問。

    如何是賓中主。

    師曰。

    入市雙瞳瞽。

    曰。

    如何是主中賓。

    師曰。

    回銮兩曜新。

    曰。

    如何是賓中賓。

    師曰。

    攢眉坐白雲。

    曰。

    如何是主中主。

    師曰。

    磨砻三赤劍。

    待斬不平人。

    問。

    如何是镢頭邊事。

    師曰。

    山前一片青。

    問。

    如何是佛。

    師曰。

    杖林山下竹筯鞭。

     寶昙曰。

    仰山雲。

    一人指南。

    吳越令行。

    遇大風即止。

    是谶風穴也。

    南院曰。

    汝乘願力而來。

    與此懸契。

    穴人傑也。

    解後廓公於襄沔遂探臨濟宗旨。

    如圯下孺子已佩黃石公書。

    及親見南院。

    針芥相投。

    如借筯折籌。

    無異亦留侯其任漢天下之重。

    固當如是也。

    退而與赤松子遊單丁者七年。

    是哲人之事業見於微細。

    方正宗危如綴旒。

    則複為漢一出。

    付囑首山是也。

    當是時。

    大地山河日星風雨為之撼動。

    謂之祖師心印。

    謂之鐵牛之機。

    謂之臨濟宗旨。

    真吾廬造物無盡藏也。

    愚嘗論。

    生臨濟之家者決非凡物。

    如獅子王哮吼。

    百獸聞之悉皆震裂。

    唯其家兒奮迅勇健。

    殆超道其父祖也。

    南院從容問風穴曰。

    汝聞得臨濟将終時語否。

    曰。

    聞臨濟曰。

    吾滅後不得滅卻吾正法眼藏。

    三聖出禮拜雲。

    誰敢滅卻和尚正法眼藏。

    臨濟雲。

    後或有人問你又作麼生。

    聖便喝。

    濟曰。

    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

    渠平生如師子兒見物輙噬。

    及其将死何故屈膝妥尾如此。

    穴答曰。

    密付将終。

    全主即滅。

    院曰。

    三聖因甚無語。

    穴曰。

    親承入室之真子。

    不同門外之遊人。

    颙公颔之。

    非師子兒俦能是乎。

    欲臨濟之道不傳。

    不可得也。

     清原山行思禅師嗣法 石頭希遷禅師 師到清原。

    原問師曰。

    有人道嶺南有消息。

    師曰。

    有人不雲雲。

    曰。

    若恁麼大藏小藏從何而來。

    師曰。

    從這裡去。

    終不少他事。

    思甚然之。

    遂至衡山南寺。

    寺之東有石狀如台。

    結庵其上。

    時号石頭。

    一日上堂雲。

    吾之法門。

    先佛傳受。

    不論禅定精進。

    唯達佛之知見。

    即心即佛。

    心佛衆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

    汝等當知自己心靈。

    體離斷常。

    性非垢淨。

    湛然圓滿。

    凡聖齊同。

    應用無方。

    離心意識。

    三界六道唯自心現。

    水月鏡像豈有生滅。

    汝能知之無所不備。

    門人道悟問。

    曹溪意旨誰人得。

    師曰。

    會佛法人得。

    曰。

    師還得否。

    師曰。

    我不得。

    曰。

    為什麼不得。

    師曰。

    我不會佛法。

    師問新到從什麼處來。

    僧曰。

    江南來。

    師曰。

    見馬大師不。

    僧曰。

    見。

    師指一橛柴曰。

    馬大師何似這個。

    僧無對。

    卻回舉似馬師。

    馬曰。

    汝見橛柴大小。

    僧曰。

    沒量大。

    馬曰。

    汝甚有力。

    僧曰。

    何也。

    馬師曰。

    汝從南嶽負一橛柴來。

    豈不是有力。

     石頭希遷禅師嗣法 荊州天皇道悟禅師 師首谒徑山國一道欽禅師受心法。

    曆五年抵锺陵參馬大師重印前解。

    法無異說。

    複經二夏谒石頭緻問曰。

    離卻定慧。

    以何法示人。

    石頭曰。

    我這裡無奴婢。

    離個什麼。

    曰。

    如何明得。

    石頭曰。

    汝還撮得虛空麼。

    曰。

    恁麼即不從今日去也。

    石頭曰。

    未審汝早晚從那邊來。

    曰。

    道悟不是那邊人。

    石頭曰。

    我早知汝來處。

    曰。

    師何以贓誣於人。

    石頭曰。

    汝身見在。

    曰。

    雖如是。

    畢竟如何示後人。

    石頭曰。

    汝道阿誰是後人。

    師即頓悟。

    前於二哲匠言下有所得心。

    罄殚其迹。

    後住天皇。

    僧問。

    如何是玄妙之說。

    師曰。

    莫道我會佛法。

    僧曰。

    争奈學人疑滞何。

    師曰。

    何不問老僧。

    僧曰。

    問了也。

    師曰。

    去。

    不是汝存泊處。

     寶昙曰。

    南嶽青原以來。

    勘證諸子皆實證。

    所謂棒打石人頭爆爆。

    論實事。

    唯吾馬祖禁網密甚未。

    嘗漏吞舟之魚。

    獨於天皇一麟輕放其過。

    是豈知緣契有在百丈三世而出臨濟。

    天皇三世而出德山。

    二老氣力既均。

    家世相若。

    真不負南嶽青原之子孫也。

    觀石頭接天皇之旨。

    率皆動心駭目之觀。

    不知者以為超然坦塗也。

     鄧州丹霞天然禅師 師為士人。

    習儒學。

    應長安舉子試。

    宿逆旅。

    夢白光彌室。

    占者謂解空之祥。

    偶一禅客問曰。

    仁者何往。

    曰。

    選官去。

    禅客曰。

    選官何如選佛。

    曰。

    選佛當何所往。

    禅客曰。

    今江西馬大師出世。

    是選佛之場。

    仁者可往。

    遂造焉。

    才見馬師。

    以手托幞頭額。

    馬顧視良久曰。

    南嶽石頭是汝之師。

    遽抵南嶽。

    還以前意投之。

    石頭曰。

    着槽廠去。

    遂服役三年。

    一日石頭告衆曰。

    來日刬殿前草。

    至來日。

    大衆各備鍬镢刬子。

    獨師以盆水淨頭跪坐前。

    石頭笑而與之剃發。

    又為說戒。

    師乃掩耳而出。

    便往江西再谒馬祖。

    未見馬師先入僧堂。

    騎聖僧頂而坐。

    時大衆愕然遽報。

    馬師入堂視之曰。

    我子天然。

    師卻下地禮拜曰。

    謝師賜号。

    因名天然。

    馬師問。

    從甚麼處來。

    師曰。

    石頭。

    馬師雲。

    石頭路滑。

    還跶倒汝麼。

    師曰。

    若跶倒即不來也。

    後於慧林寺遇天寒。

    師取木佛焚之。

    院主譏之。

    師曰。

    吾欲焚取舍利。

    院主曰。

    木頭何有舍利。

    師曰。

    若爾者何責我乎。

    師一日谒忠國師。

    先問侍者國師在否。

    侍者曰。

    在即在。

    即不見客。

    師曰。

    大深遠生。

    侍者曰。

    佛眼亦觑不見。

    師曰。

    龍生龍子。

    鳳生鳳兒。

    國師睡起。

    侍者以告。

    國師乃鞭侍者二十棒遣出。

    後丹霞聞得乃曰。

    不謬為南陽國師。

    至明日卻往禮拜國師。

    便展坐具。

    國師曰。

    不用不用。

    師退步。

    國師曰。

    如是如是。

    師卻進前。

    國師曰。

    不是不是。

    師繞禅床一匝便出。

    國師曰。

    去聖時遙。

    人多懈怠。

    三十年後覓此漢也難得。

    師訪龐居士見其女子洗菜次。

    師曰。

    居士在否。

    女子放下菜籃斂手而立。

    師曰。

    居士在麼。

    女子提籃子便去。

    後蔔南陽丹霞山。

    結庵成院。

    上堂曰。

    阿你渾家切須保護。

    一靈之物不是你造作名邈得。

    更說什麼薦與不薦。

    吾往日見石頭和尚。

    亦隻教切須自保護。

    此事不是你譚話得。

    阿你渾家各有一坐具地。

    更疑什麼。

    禅可是你解底物。

    豈有佛可成。

    佛之一字永不喜聞。

    阿你自看。

    善巧方便慈悲喜舍不從外得。

    不着方寸。

    善巧是文殊。

    方便是普賢。

    你更拟趂逐什麼物。

    不用經求落空去。

    今時學者紛紛擾擾。

    皆是參禅問道。

    吾此間無道可修。

    無法可證。

    一飲一啄各自有分。

    不用疑慮。

    在在處處有恁麼底。

    若識得釋迦即老凡夫是。

    阿你須自看取。

    莫一盲引衆盲。

    相将入火坑。

    夜裡暗。

    雙陸賽彩若為生。

    無事珍重。

    有僧到參。

    於山前見師乃問丹霞山向什麼處去。

    師指山曰。

    青黤黤地。

    僧曰。

    莫隻遮個便是麼。

    師曰。

    真師子兒。

    一撥便轉。

    師問僧什麼處宿。

    曰。

    山下宿。

    師曰。

    什麼處吃飯。

    曰。

    山下吃飯。

    師曰。

    将飯與阇梨吃底人還具眼也無。

    僧無對。

     寶昙曰。

    刬殿前草。

    騎聖僧項。

    天寒燒木佛。

    三事并按。

    夫豈他人所能。

    如衡山之雲。

    軒豁呈露遽見突兀。

    雲不自以為能也。

    然而有觀顧怖悸而喪其所守者。

    院主是也。

    等閑放過南陽侍者而直擒取南陽國師。

    所謂挽弓須挽強。

    用槍須用長是此手也。

    重哀末世疲癃之疾。

    增損古人必效之方。

    成大法藥。

    學者宜用元和津咽下。

    和平之福可立而俟也。

     澧州藥山惟俨禅師 師谒石頭密領玄旨。

    一日師坐次。

    石頭睹之問曰。

    汝在這裡作麼。

    曰。

    一切不為。

    石頭曰。

    恁麼即閑坐也。

    曰。

    若閑坐即為也。

    石頭曰。

    汝道不為。

    且不為個什麼。

    曰。

    千聖亦不識。

    石頭以偈贊曰。

    從來共住不知名。

    任運相将隻麼行。

    自古上賢猶不識。

    造次凡流豈可明。

    石頭有時垂語曰。

    言語動用勿交涉。

    師曰。

    不言語動用亦勿交涉。

    石頭曰。

    這裡針劄不入。

    師曰。

    這裡如石上栽花。

    石頭然之。

    師後居澧州藥山。

    一日師看經次。

    栢岩曰。

    和尚休猱人得也。

    師卷卻經曰。

    日頭早晚。

    曰。

    正當午。

    師曰。

    猶有這個文彩在。

    曰。

    某甲無亦無。

    師曰。

    汝太煞聰明。

    曰。

    某甲隻恁麼。

    和尚尊意如何。

    師曰。

    我跛跛挈挈百醜千拙。

    且恁麼過。

    師與道吾說茗溪上世為節察來。

    吾曰。

    和尚。

    上世曾為什麼。

    師曰。

    我痿痿羸羸且恁麼過時。

    吾曰。

    憑何如此。

    師曰。

    我不曾展他書卷。

    院主報。

    打锺子也。

    請和尚上堂。

    師曰。

    汝與我擎缽盂去。

    曰。

    和尚無手來多少時。

    師曰。

    汝隻是枉披袈裟。

    曰。

    某甲隻恁麼。

    和尚如何。

    師曰。

    我無這個眷屬。

    師見園頭栽菜次。

    師曰。

    栽即不障。

    汝莫教根生。

    曰。

    既不教根生。

    大衆吃什麼。

    師曰。

    汝還有口麼。

    無對。

    一日院主請師上堂。

    大衆才集師良久便歸方丈閉門。

    院主逐後曰。

    和尚許為某甲上堂。

    為什麼卻歸方丈。

    師曰。

    院主。

    經有經師。

    論有論師。

    律有律師。

    又争怪得老僧。

    又僧問。

    學人拟歸鄉時如何。

    師曰。

    汝父母徧身紅爛卧在荊棘林中。

    汝歸何所。

    僧曰。

    恁麼即不歸去也。

    師曰。

    汝卻須歸去。

    汝若歸鄉。

    我示個休糧方。

    僧曰。

    便請。

    師曰。

    二時上堂不得咬破一粒米。

    師見遵布衲洗佛乃問。

    這個從汝洗。

    還洗得那個麼。

    遵曰。

    把将那個來。

    師乃休。

    師令供養主化甘贽行者問什麼處來。

    僧曰。

    藥山來。

    甘曰。

    來作麼。

    僧曰。

    教化甘。

    曰。

    還将得藥來麼。

    僧曰。

    行者有什麼病。

    甘便舍銀兩。

    铤曰。

    若有人即卻送來。

    無人即休。

    師怪其僧回急。

    僧曰。

    佛法相當。

    得兩铤銀。

    師令舉其語。

    舉了。

    師令僧速送銀還行者家。

    行者見僧回。

    雲。

    猶來。

    遂添銀施之。

    朗州刺史李翺入山谒師。

    值師持經卷不顧。

    侍者白曰。

    太守在此。

    翺性褊急言曰。

    見面不如聞名。

    師呼曰。

    太守。

    翺應諾。

    師曰。

    何得貴耳賤目。

    翺拱手謝之。

    問曰。

    如何是道。

    師以手指上下曰。

    會麼。

    翺曰不會。

    師曰。

    雲在青天水在瓶。

    翺乃欣惬作禮。

    述偈曰。

    煉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事。

    雲在青天水在瓶。

    翺又問。

    如何是戒定慧。

    師曰。

    我這裡無此閑家具。

    翺莫測玄旨。

    師曰。

    太守欲得保任此事。

    直須向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底行。

    閨合中物舍不得。

    便為滲漏。

    師一夜登山經行。

    忽雲開見月。

    大笑一聲。

    應澧陽東九十裡居民盡謂東家。

    明辰疊相推問。

    直至藥山徒衆雲。

    昨夜和尚山頂大笑。

    李翺再贈詩曰。

    選得幽居惬野情。

    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

    月下披雲笑一聲。

     寶昙曰。

    子孫非父祖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