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明藏中卷
關燈
小
中
大
。
與大道虛曠常一真心。
善惡莫思神清物表。
兩轉語是大醫王所處之方也。
所用不過芝朮姜桂而所愈皆風勞氣邪。
又能固其本根。
使人長年也。
無病者服食亦無反污。
世固有萬金之劑。
雖良如疾何。
筠州五峰常觀禅師 師因僧問如何是五峰境。
師雲。
險。
僧雲。
如何是境中人。
師雲。
塞。
有僧辭去。
師雲。
阇黎向什麼處去。
僧雲。
台山去。
師豎起一指雲。
若見文殊了。
卻來這裡與汝相見。
僧無語。
師問一僧。
汝還見牛麼。
僧雲。
見。
師雲。
左角見。
右角見。
僧無對。
自代雲。
見無左右。
仰山别雲。
還辨左右。
有僧辭。
師曰。
汝去諸方。
莫謗老僧在者裡。
僧雲。
某甲不道和尚在者裡。
師曰。
汝道老僧在什麼處。
僧豎起一指。
師雲。
汝早是謗老僧了也。
寶昙曰。
五峰住處險絕。
而為人之手表裡如之。
總是五峰佛法。
豈有今日颠隮之患。
常舉一指謂僧曰。
若見文殊了。
卻來這裡與汝相見。
是與天下學者為親近善知善識底标準也。
最後曰。
汝至諸方莫謗老僧在者裡。
卻較昔日二步在。
潭州石霜山性空禅師 師因僧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曰。
如人在千赤井中。
不假一寸繩得出此人。
即答汝西來意。
僧雲。
近日湖南暢和尚出世。
亦為人東語西話。
師喚沙彌拽出者死漢着(仰山也)。
沙彌後舉問耽源。
如何出得井中人。
耽源曰。
咄癡漢。
誰在井中。
仰山後問沩山。
如何出得井中人。
沩山乃呼慧寂。
寂應諾。
沩山曰。
出也。
及住仰山。
嘗舉前話謂衆曰。
我於耽源處得名。
沩山處得地。
寶昙曰。
譬如深夜黑月。
主人有盜。
一家驚呼曰賊。
鄰裡群起而呼曰賊。
盜於是中亦疾呼曰賊。
自此潰圍而出。
性空之謂也。
耽源曰誰在井中。
知賊則是少人也。
沩山曰出也。
是獲賊竟。
二十年後仰山賞典甚明。
雖然此賊猶在。
若是德山臨濟捉得賊了。
管取别有條章。
福州長慶大安禅師 師見百丈問曰。
學人欲識佛。
何者即是。
百丈曰。
大似騎牛覓牛。
師曰。
識後如何。
百丈曰。
如騎牛至家。
師曰。
未審始終如何保任。
百丈曰。
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
不令犯人苗稼。
師因茲躬耕隴畝以助聖道。
後住沩山示衆曰。
汝等諸人總來就安求覓什麼。
若欲作佛。
汝自是佛。
而傍家走匆匆如渴鹿趂陽焰。
何時得相應去阿。
你欲作佛。
但無如許颕倒攀緣妄想惡覺垢欲不淨衆生之心。
則汝便是初心正覺佛。
更向何處别讨。
所以安在沩山三十年。
吃沩飯屙沩山屎。
不學沩山禅。
隻看一頭水牯牛。
若落路入草便牽出。
若犯人苗稼即鞭撻。
調伏既久。
可憐生受人言語。
如今變作個露地白牛。
常在面前。
終日露逈逈地。
趂亦不去也。
汝諸人各自有無價大寶。
從眼門放光徧照山河大地。
耳門放光領覽一切善惡音聲。
六門晝夜常放光明。
亦名放光三昧。
汝自不肯識取。
影在四大身中内外扶持。
不教傾側。
如人負重擔從獨木橋上過。
亦不教失腳。
且道是什麼物。
任持便得如是。
汝若覓豪發即不見也。
寶公曰。
内外推尋覓總無。
境上施為渾大有。
僧雲。
一切施為是法身用。
如何是法身。
師雲。
一切施為是法身用。
僧雲。
離卻五蘊如何是本來身。
師曰。
地水火風受想行識。
僧雲。
者個是五蘊。
師曰。
者個異五蘊。
僧雲。
此陰已識彼陰未生時如何。
師曰。
此陰未識匝個是大德。
僧雲。
不會。
師曰。
若會此陰。
便明彼陰。
僧雲。
大用現前不存軏則是如何。
師曰。
汝用得但用。
僧乃脫膊繞師三匝。
師曰。
向上事何不道。
僧拟開口。
師便打。
曰。
這野狐精出去。
雪峰入山采得一枝木似蛇。
背上題曰。
本自天然。
不假雕琢。
寄來與師。
師曰。
本色住山人。
且無刀斧痕。
僧問雲。
黃巢軍過和尚向什麼處回避。
師曰。
五蘊山中。
僧雲。
忽被它捉着時如何。
師曰。
惱亂将軍。
寶昙曰。
牧者有三。
佛戒比丘如牧牛之人。
執杖示之勿令犯人苗稼。
一也。
石鞏曰。
一回入草蓦鼻牽回。
馬祖謂。
子真牧牛。
二也。
至是懶安。
三也。
牛亦有三。
法華露地白牛。
南嶽駕車之牛。
沩山水牯牛是也。
牛有大力能任重緻遠。
古人多取以為喻。
方其未有鞭繩禦此觳觫也。
則橫放犇突。
往往抵牾於人。
蹊田亂群何所不有。
豈非衆生之心也。
及其鞭撻調伏。
望之若泥牛然。
雖三赤之童徒手一呼。
則妥首帖耳如受約束。
豈非佛心也哉。
畢竟無牛可牧。
亦無牧牛之人。
此無亦無。
亦無既無。
作是說者不妨為全牛也。
懶安在沩山三十年。
隻成得個吃飯痾屎底佛。
又三十年然後生大隋靈樹。
兩犢兒其無負於山川天地哉。
福州古靈神贊禅師 師因受業。
師問。
汝離吾在外。
得何事業。
師曰。
并無事業。
遂遣執役。
一日因澡浴命師去垢。
師乃拊背曰。
好個佛堂。
隻是佛不聖。
其師回首視之。
師曰。
雖然不聖卻解放光。
其師一日在窗下看經。
蠅子投窗紙求出。
師睹之曰。
世界如許廣闊。
鑽他故紙。
驢年得出去。
其師置經問曰。
汝行腳遇何人。
吾前後見汝發言異常。
師曰。
某甲蒙百丈和尚指個歇處。
今欲報慈德耳。
其師告衆緻齋。
請師說法。
登座舉唱則皆百丈門風。
乃曰。
靈光獨耀逈脫根塵。
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則如如佛。
其師於言下感悟曰。
何期垂老。
得聞極則之事。
寶昙曰。
古靈輕借古佛之力大放其師之機。
一命闡揚則皆百丈奧旨。
其不以佛祖之道自負。
而能克全父子之恩。
壯哉。
後世至目外武中空之人。
以為好個佛堂。
雖其塵垢秕糠。
猶将陶鑄學者。
最後無聲三昧萬像。
至今聽之。
要此話圓。
直是古靈複來也。
廣州和安通禅師 師因人問是禅師否。
師曰。
貧道不曾學禅。
良久卻召其人。
其人應諾。
師指棕榈樹。
子其人無對。
仰山作沙彌時。
師嘗喚寂子與我過床子來。
仰山持至。
師曰。
卻送舊處着。
複問寂子。
床那邊是什麼。
仰雲。
無物。
師雲。
這邊聻。
仰雲。
無物。
師又召雲寂子。
仰應諾。
師雲。
去。
寶昙曰。
古人自利根上智已還。
一等樸茂之資大略相似。
其受道既不相遠。
而用處亦然。
如不語。
通以下至于大安諸師。
親自百丈爐鞴中來。
如煅了精金。
略無滓穢。
此但着其一時應機而已。
要驗其氣力相歒利鈍相磨。
自非其家弟兄孰敢輕觸。
前蒲州麻谷山寶徹禅師嗣法 壽州良遂座主 師初參麻谷。
谷召曰良遂。
師應諾。
如是三召。
如是三應諾。
谷曰。
這鈍根阿師。
師方省悟乃曰。
和尚莫謾。
良遂若不來禮拜。
和尚幾被經論悞過一生。
麻谷可之。
寶昙曰。
良遂見麻谷可以為天下座主。
參禅者法。
夾山見舡子可以為一方善知識。
再參者法。
而傳燈脫略書之。
重以舛訛。
不知因道源舊書而緻是欤。
抑刊削之然也。
其為同異不可不正。
良遂參麻谷。
谷見來即荷鋤入菜園。
遂随後入菜園。
麻谷驟。
步歸方丈閉卻門。
遂次日複至方丈敲門。
麻谷問阿誰。
遂雲良遂。
才稱名。
忽爾契悟。
即告麻谷曰。
和尚莫謾良遂好。
若不來禮拜。
和尚暨被經論賺過一生。
及歸講肄。
即告其徒曰。
諸人知處良遂總知。
良遂知處諸人不知。
若不是此一道真言。
何由辨得端的也。
京兆章敬寺懷恽禅師嗣法 京兆大薦福寺弘辯禅師 師因唐宣宗诏問禅宗何有南北之名。
師對曰。
禅門本無南北。
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
展轉相傳至二十八祖。
菩提達磨來此土為初祖。
暨第五祖弘忍大師在蕲州東山開法。
有二弟子。
一名慧能。
受衣法居嶺南為六祖。
一名神秀。
在北地揚化。
其後門人普寂立其師為第七世。
而自稱七祖。
其所得法雖一。
而開導發悟有頓漸之異。
故曰南頓北漸。
非禅宗本有南北之号也。
帝曰。
雲何名戒。
對曰。
防非止惡謂之戒。
帝曰。
何為定。
對曰。
六根涉境心不随緣名定。
帝曰。
何為慧。
對曰。
心境俱空照覽無惑名慧。
帝曰。
何為方便。
對曰。
方便者隐實相覆權巧之門也。
被接中下曲施誘迪。
謂之方便。
設為上根。
言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者。
斯亦方便之譚。
乃至佛祖玄言忘功絕謂。
亦無出方便之迹。
帝曰。
何為佛心。
對曰。
佛者西天之語。
唐言覺。
謂人有智慧覺照為佛心。
心者佛之别名。
有百千異号。
體唯其一。
本無形狀非青黃赤白男女等相。
在天非天在人非人。
而現天現人能男能女。
非始非終。
無生無滅。
故号靈覺之性。
如陛下日應萬機即是。
陛下佛心假使千佛共傳而不念别有所得也。
帝曰。
如今念佛如何。
對曰。
如來出世為天人師善知識。
随根器而說法。
為上根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
中下未能頓曉。
是以佛為韋提希權開十六觀門。
令念佛生於極樂。
故經雲。
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
心外無佛。
佛外無心。
帝曰。
有人持經念佛。
持咒求佛如何。
對曰。
如來種種開贊皆為最上一乘。
如百川衆流莫不潮宗於海。
如是差别諸數皆歸薩婆若海。
帝曰。
祖師既契會心印。
金剛經雲無所得法如何。
對曰。
佛之一化實無一法與人。
但示衆人各各自性同一法寶藏。
當時燃燈如來但印釋迦本法而無所得方契燃燈本意。
故經雲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是法平等。
修一切善法不住於相。
帝曰。
禅師既會祖意。
還禮佛看經否。
對曰。
沙門釋子禮佛看經蓋是住持常法有四報焉。
然依佛戒修身。
參尋知識。
漸修梵行。
履踐如來所行之迹。
帝曰。
何為頓見。
何為漸修。
對曰。
頓明佛自性與佛同俦。
然有無始染習。
故假漸修對治令順性起用。
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
是日之辨。
漏下七刻。
寶昙曰。
人君以網羅天下之手籠絡佛祖略無雖事如祖意佛心之問。
戒定慧學之問。
頓悟漸修之問。
皆古人入道之要。
亦初心學者之資糧。
非有無師之智得之自然。
則亦烏能識此條理之科如老師宿醫也。
辯公之對。
事理俱合。
如蜜蟻之絲貫穿玲珑。
不礙珠體。
真一時師友君臣之幸會也。
佛之付囑蓋囑此也。
後世曲學之士。
妄議臣君為佞佛。
殊不知道之所在則治世随之。
以治世之君而臨學道之民。
爰為而不可尚。
何妄議哉。
福州龜山智真禅師 師初谒恽禅師。
恽問曰。
何所而至。
師曰。
至無所至。
來無所來。
恽雖默然。
真亦自悟。
尋抵務州五洩山。
會正原禅伯。
長慶二年同遊建陽。
住龜山示衆雲。
連容瞬目無出當人。
一念淨心本來是佛。
乃說偈曰。
心本絕塵何用洗。
身中無病豈求醫。
欲知是佛非身處。
明鑒高懸未照時。
後值武宗澄汰之時。
有偈二首示衆曰。
明月分形處處新。
白衣甯墜解空人。
誰言在俗妨修道。
金粟曾為長者身。
其二曰。
忍仙林下坐禅時。
曾被歌王割截肢。
況我聖朝無此事。
隻令休道更何悲。
寶昙曰。
佛之道在天下。
如天地之有元氣也。
未有天地則此元氣未嘗一日而息。
有天地有萬物總是天地生畜萬物。
以宣布調達元氣者也。
佛如天地也。
道如元氣也。
佛之徒即萬物也。
無佛無天地則道與元氣孰為真宰。
無萬物無佛之徒則亦何傷。
夫道與元氣哉。
彼曾不知如伐木然。
今日伐一章。
明日又生一章。
此理之必然也。
我之力有盡而彼生之理無窮。
大哉元氣乎。
柳禅當武宗澄汰之年。
述二伽陀皆以古仙自期。
其詞雍容不見怵迫。
真有道之士也。
萬物有能固護元氣而使不洩不沮。
此靈物也。
進而為真宰不亦易乎。
又有陳沈二禅。
其事類此。
金州橾禅師 師一日請米和尚齋。
不排坐位。
米到即展坐具禮拜。
師下禅床。
米乃就師位坐。
師卻席地而坐。
齋訖。
米便去。
侍者白和尚雲。
和尚受一切人欽仰。
今日座位被人奪卻。
師曰。
三日後若來即受救在。
米果三日後來。
雲。
前日遭賊。
寶昙曰。
鈎在不疑之地。
此善釣也。
方錦鱗鼓波而上。
堕吾餌中。
而吾不動一波。
不損一鱗。
雍容得之。
若是凡物。
則固已在涸轍。
不容救藥矣。
師親從東海中來。
庶幾其躍龍門也。
朗州東邑懷政禅師 師因仰山來參。
問雲。
汝何處人。
山雲。
廣南人。
師雲。
廣南有鎮海明珠是否。
山雲。
是。
師雲。
此珠作何形狀。
山雲。
白月則現。
黑月則隐。
師雲。
汝将得來否。
山雲。
将得來。
師雲。
何不呈似老僧。
山雲。
昨到沩山亦就慧寂索此珠。
直得無言可對。
無理可伸。
師雲。
真獅子兒。
作大獅子吼。
寶昙曰。
仰山明月之珠也。
有禱於此珠者。
珠輙自現。
白月即現。
黑月即隐。
此珠光也。
無言可對。
無理可伸。
此珠體也。
将得來否。
将得來東邑。
卻現珠中。
真獅子兒大獅子吼。
此珠卻現東邑手中也。
後世非無是珠也。
問。
着此珠指南為北。
作何形狀。
曰。
胡來胡現。
漢來漢現。
何不呈似老僧。
畫一圓相作女人拜。
此糞塹也。
拈出示人。
可不嘔哕。
悲夫。
南泉普願禅師嗣法 湖南長沙景岑禅師 師示衆雲。
我若一向舉揚宗教。
法堂前草深一丈。
我事不獲已。
所以向諸人道。
盡十方世界是沙門一隻眼。
盡十方世界是沙門全身。
盡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
盡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裡。
盡十方世界無有一人不是自己。
我尋常向汝諸人道。
三世諸佛共法界衆生。
是摩诃般若光。
光未發時。
諸人向甚處委悉。
光未發時。
尚無佛無衆生消息。
何處得山河大地來。
僧問。
諸佛是誰。
師雲。
無始劫來承誰覆陰。
僧問。
未有諸佛已前作麼生。
師雲。
魯祖開堂亦與師僧東說西話。
師遣一僧問同參會和尚雲。
和尚見南泉後如何。
會嘿然。
僧雲。
和尚未見南泉已前作麼生。
會雲。
不可更别有也。
僧回舉似師。
師示偈曰。
百赤竿頭坐底人。
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赤竿頭須進步。
十方世界現全身。
僧雲。
隻如百赤竿頭如何進步。
師雲。
朗州山。
澧州水。
僧雲。
不會。
師雲。
四海五湖王化裡。
有秀才看千佛名經。
問雲。
百千諸佛但聞其名。
未審居何國土。
師雲。
黃鶴樓崔颢題後。
秀才曾題否。
雲。
不曾。
師雲。
無事時題取一篇好。
僧問。
南泉雲亡僧遷化向什麼處去。
師雲。
東家作驢。
西家作馬。
僧雲。
此意如何。
師雲。
要騎便騎。
要下便下。
師與仰山玩月次。
山雲。
人人盡有者個。
隻是用不得。
師雲。
恰是倩汝用。
山雲。
汝作麼生用。
師攔[離-蹂+月]一蹋蹋倒。
山起來雲。
你直下以個大蟲。
寶昙曰。
長沙謂。
我若舉揚宗教。
法堂裡須草深一丈。
此老異時千百圍繞。
橫說豎說了無剩法。
豈皆第二義邪。
敢問諸方。
以何為宗教。
若以父母未生已前為宗教。
則是黑山下鬼窟裡見解。
若以大機大用為宗教。
則是石火電光中見解。
若以禅道佛法為宗教。
則是沙彌童子見解。
總不作此見解。
畢竟以何為宗教。
魯祖開堂亦為人東說西話。
是此宗教邪。
朗州山。
澧州水。
四海五湖皇化裡。
是此宗教邪。
崔颢題黃鶴樓。
得閑題取一篇。
是此宗教邪。
東家作驢西家作馬。
是此宗教邪。
蹋倒仰山。
是此宗教邪。
自是諸方目為岑大蟲。
是此宗教中老煙菟也。
其文彩斑斑。
衆獸為之辟易。
愚嘗恨其出處之狀。
不見於世。
無以矜式。
老生宿人獨觀其載道之言。
烨然有光。
經論文詞靡不通達。
中興南嶽之道。
其斯人欤。
其斯人欤。
荊南白馬昙照禅師 師常雲。
快活快活。
及臨終叫苦苦。
閻羅老子來取我也。
院主問曰。
和尚當時被節度使抛向水中。
神色不動。
如今何得恁麼地。
師舉枕子雲。
汝道當時是。
如今是。
院主無對。
寶昙曰。
生時快活死時叫苦。
不妨疑殺天下衲僧。
而今要見者阿師。
快活決定不是苦。
苦決定不是快活。
未透生死者不用置疑。
終南山雲際寺師祖禅師 師在南泉時問雲。
摩尼珠人不識。
如來藏裡親收得。
如何是藏。
泉雲。
與汝往來者是。
師雲。
不往來者如何。
泉雲。
不是藏。
又雲。
如何是珠。
泉召雲師祖。
祖應諾。
泉雲。
去。
汝不會我語。
師從此悟入。
寶昙曰。
古人除病不除法。
是病為法之翳。
故有師祖之問。
法為病之藥。
故有南泉之對。
藥病俱遣則珠自現前。
珠不自珠故借藏以明珠。
藏不自藏故借珠以明藏。
噫。
這弄泥團手。
笑殺永嘉大師。
鄧州香嚴下堂義端禅師 師示衆雲。
汝若欲相應恭恭。
盡莫停留纖豪。
直似太虛空。
方有少分相應。
無鎖無壁落。
無形無心眼。
又雲。
語是謗。
默是诳。
向上有事在。
老僧口門窄。
不能為汝說得。
僧雲。
正因為什麼無事。
師雲。
我不曾停留。
又雲。
假饒重重剝得淨盡無停留。
暫時施設。
亦是方便接人。
若是那邊事。
無有是處。
寶昙曰。
語默同上一路。
今人不過以為非語非嘿。
若作此解。
豈免自诳哉。
端公金剛圈自是難透。
欲得易會。
但一切淨盡恭恭。
盡亦莫停留。
直下似太虛空。
虛空亦不立。
這個謂之了卻今時。
才說今時便有空劫又複人草去也。
趙州觀音院從谂禅師 師初谒南泉。
值南泉偃息次。
泉問。
近離什處。
師雲。
瑞像。
泉雲。
還見瑞像麼。
師雲。
不見瑞像。
即見卧如來。
泉遂起。
矍然問曰。
你是有主沙彌。
無主沙彌。
師雲。
有主沙彌。
泉雲。
主在什麼處。
師雲。
仲冬嚴寒。
伏惟和尚尊候起居萬福。
南泉許其入室。
一日問南泉如何是道。
泉雲。
平常心是道。
師曰。
還可趣向否。
泉曰。
拟向即乖。
師曰。
不拟時如何知是道。
泉曰。
道不屬知。
不屬不知。
知是妄覺。
不知是無記。
若是真達。
不疑之道猶如太虛。
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邪。
師於言下契悟。
四顧躊蹰兩目如電。
問南泉雲。
知有底人向什麼處休歇。
南泉雲。
山下作牛去。
師雲。
謝指示。
泉雲。
昨夜三更月到窗。
師作火頭。
一日閉卻門燒滿屋煙。
叫救火救火。
時大衆俱到。
師雲。
道得即開門。
衆皆無對。
南泉将鎖於窗間過與師。
師便開門。
又到黃檗。
檗見來便閉卻方丈門。
師乃把火於法堂内。
叫救火救火。
黃檗開門捉住雲。
道道。
師雲。
賊過後張弓。
後住觀音院示衆雲。
此事的的。
沒量大人出這裡不得。
僧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雲。
庭前栢樹子。
又問。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師雲。
無。
又問。
一切衆生皆有。
因甚狗子卻無。
師雲。
有。
示衆雲。
諸方難見易識。
我者裡易見難識。
又曰。
金佛不度爐。
木佛不度火。
泥佛不度水。
真佛内裡坐。
又示衆雲。
如明珠在掌。
胡來胡現。
漢來漢現。
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
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
佛是煩惱。
煩惱是佛。
時有僧問。
未審佛是誰家煩惱。
師雲。
與一切人煩惱。
僧雲。
如何免得。
師雲。
用免作麼。
師路逢一婆子問。
和尚住什麼處。
師雲。
趙州東院西。
婆子無語。
師歸院問衆。
合使那個西字。
或言東西字。
或言栖洎字。
師曰。
汝總作得鹽鐵判官。
僧曰。
和尚為什麼恁麼道。
師曰。
為汝總識字。
僧問。
如何是佛。
師雲。
殿裡底。
僧雲。
殿裡底豈不是泥龛塑像。
師雲。
是。
僧雲。
如何是佛。
師雲。
殿裡底。
僧雲。
學人迷昧乞師指示。
師雲。
吃粥了也未。
僧雲。
吃粥了也。
師雲。
洗缽盂去。
其僧忽然省悟。
師一日上堂雲。
才有是非。
紛然失心。
還有答話分也無。
洛浦在衆扣齒。
雲居雲。
何必。
師雲。
今日大有人喪身失命。
又曰。
未有世界早有此性。
世界壞時此性不壞。
一日真定師。
王攜諸子入院坐而問曰。
大王會麼。
王雲。
不會。
師雲。
自小持齋身已老。
見人無力下禅床。
王尤嘉禮重。
翌日令客将傳語。
師下禅床受之。
少間侍者問雲。
和尚見大王來不下禅床。
今日将軍來為什麼卻下禅床。
師曰。
非汝所知。
第一等人來禅床上接。
中等人來下禅床接。
末等人來三門外接。
師寄拂子與大王。
與大道虛曠常一真心。
善惡莫思神清物表。
兩轉語是大醫王所處之方也。
所用不過芝朮姜桂而所愈皆風勞氣邪。
又能固其本根。
使人長年也。
無病者服食亦無反污。
世固有萬金之劑。
雖良如疾何。
筠州五峰常觀禅師 師因僧問如何是五峰境。
師雲。
險。
僧雲。
如何是境中人。
師雲。
塞。
有僧辭去。
師雲。
阇黎向什麼處去。
僧雲。
台山去。
師豎起一指雲。
若見文殊了。
卻來這裡與汝相見。
僧無語。
師問一僧。
汝還見牛麼。
僧雲。
見。
師雲。
左角見。
右角見。
僧無對。
自代雲。
見無左右。
仰山别雲。
還辨左右。
有僧辭。
師曰。
汝去諸方。
莫謗老僧在者裡。
僧雲。
某甲不道和尚在者裡。
師曰。
汝道老僧在什麼處。
僧豎起一指。
師雲。
汝早是謗老僧了也。
寶昙曰。
五峰住處險絕。
而為人之手表裡如之。
總是五峰佛法。
豈有今日颠隮之患。
常舉一指謂僧曰。
若見文殊了。
卻來這裡與汝相見。
是與天下學者為親近善知善識底标準也。
最後曰。
汝至諸方莫謗老僧在者裡。
卻較昔日二步在。
潭州石霜山性空禅師 師因僧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曰。
如人在千赤井中。
不假一寸繩得出此人。
即答汝西來意。
僧雲。
近日湖南暢和尚出世。
亦為人東語西話。
師喚沙彌拽出者死漢着(仰山也)。
沙彌後舉問耽源。
如何出得井中人。
耽源曰。
咄癡漢。
誰在井中。
仰山後問沩山。
如何出得井中人。
沩山乃呼慧寂。
寂應諾。
沩山曰。
出也。
及住仰山。
嘗舉前話謂衆曰。
我於耽源處得名。
沩山處得地。
寶昙曰。
譬如深夜黑月。
主人有盜。
一家驚呼曰賊。
鄰裡群起而呼曰賊。
盜於是中亦疾呼曰賊。
自此潰圍而出。
性空之謂也。
耽源曰誰在井中。
知賊則是少人也。
沩山曰出也。
是獲賊竟。
二十年後仰山賞典甚明。
雖然此賊猶在。
若是德山臨濟捉得賊了。
管取别有條章。
福州長慶大安禅師 師見百丈問曰。
學人欲識佛。
何者即是。
百丈曰。
大似騎牛覓牛。
師曰。
識後如何。
百丈曰。
如騎牛至家。
師曰。
未審始終如何保任。
百丈曰。
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
不令犯人苗稼。
師因茲躬耕隴畝以助聖道。
後住沩山示衆曰。
汝等諸人總來就安求覓什麼。
若欲作佛。
汝自是佛。
而傍家走匆匆如渴鹿趂陽焰。
何時得相應去阿。
你欲作佛。
但無如許颕倒攀緣妄想惡覺垢欲不淨衆生之心。
則汝便是初心正覺佛。
更向何處别讨。
所以安在沩山三十年。
吃沩飯屙沩山屎。
不學沩山禅。
隻看一頭水牯牛。
若落路入草便牽出。
若犯人苗稼即鞭撻。
調伏既久。
可憐生受人言語。
如今變作個露地白牛。
常在面前。
終日露逈逈地。
趂亦不去也。
汝諸人各自有無價大寶。
從眼門放光徧照山河大地。
耳門放光領覽一切善惡音聲。
六門晝夜常放光明。
亦名放光三昧。
汝自不肯識取。
影在四大身中内外扶持。
不教傾側。
如人負重擔從獨木橋上過。
亦不教失腳。
且道是什麼物。
任持便得如是。
汝若覓豪發即不見也。
寶公曰。
内外推尋覓總無。
境上施為渾大有。
僧雲。
一切施為是法身用。
如何是法身。
師雲。
一切施為是法身用。
僧雲。
離卻五蘊如何是本來身。
師曰。
地水火風受想行識。
僧雲。
者個是五蘊。
師曰。
者個異五蘊。
僧雲。
此陰已識彼陰未生時如何。
師曰。
此陰未識匝個是大德。
僧雲。
不會。
師曰。
若會此陰。
便明彼陰。
僧雲。
大用現前不存軏則是如何。
師曰。
汝用得但用。
僧乃脫膊繞師三匝。
師曰。
向上事何不道。
僧拟開口。
師便打。
曰。
這野狐精出去。
雪峰入山采得一枝木似蛇。
背上題曰。
本自天然。
不假雕琢。
寄來與師。
師曰。
本色住山人。
且無刀斧痕。
僧問雲。
黃巢軍過和尚向什麼處回避。
師曰。
五蘊山中。
僧雲。
忽被它捉着時如何。
師曰。
惱亂将軍。
寶昙曰。
牧者有三。
佛戒比丘如牧牛之人。
執杖示之勿令犯人苗稼。
一也。
石鞏曰。
一回入草蓦鼻牽回。
馬祖謂。
子真牧牛。
二也。
至是懶安。
三也。
牛亦有三。
法華露地白牛。
南嶽駕車之牛。
沩山水牯牛是也。
牛有大力能任重緻遠。
古人多取以為喻。
方其未有鞭繩禦此觳觫也。
則橫放犇突。
往往抵牾於人。
蹊田亂群何所不有。
豈非衆生之心也。
及其鞭撻調伏。
望之若泥牛然。
雖三赤之童徒手一呼。
則妥首帖耳如受約束。
豈非佛心也哉。
畢竟無牛可牧。
亦無牧牛之人。
此無亦無。
亦無既無。
作是說者不妨為全牛也。
懶安在沩山三十年。
隻成得個吃飯痾屎底佛。
又三十年然後生大隋靈樹。
兩犢兒其無負於山川天地哉。
福州古靈神贊禅師 師因受業。
師問。
汝離吾在外。
得何事業。
師曰。
并無事業。
遂遣執役。
一日因澡浴命師去垢。
師乃拊背曰。
好個佛堂。
隻是佛不聖。
其師回首視之。
師曰。
雖然不聖卻解放光。
其師一日在窗下看經。
蠅子投窗紙求出。
師睹之曰。
世界如許廣闊。
鑽他故紙。
驢年得出去。
其師置經問曰。
汝行腳遇何人。
吾前後見汝發言異常。
師曰。
某甲蒙百丈和尚指個歇處。
今欲報慈德耳。
其師告衆緻齋。
請師說法。
登座舉唱則皆百丈門風。
乃曰。
靈光獨耀逈脫根塵。
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則如如佛。
其師於言下感悟曰。
何期垂老。
得聞極則之事。
寶昙曰。
古靈輕借古佛之力大放其師之機。
一命闡揚則皆百丈奧旨。
其不以佛祖之道自負。
而能克全父子之恩。
壯哉。
後世至目外武中空之人。
以為好個佛堂。
雖其塵垢秕糠。
猶将陶鑄學者。
最後無聲三昧萬像。
至今聽之。
要此話圓。
直是古靈複來也。
廣州和安通禅師 師因人問是禅師否。
師曰。
貧道不曾學禅。
良久卻召其人。
其人應諾。
師指棕榈樹。
子其人無對。
仰山作沙彌時。
師嘗喚寂子與我過床子來。
仰山持至。
師曰。
卻送舊處着。
複問寂子。
床那邊是什麼。
仰雲。
無物。
師雲。
這邊聻。
仰雲。
無物。
師又召雲寂子。
仰應諾。
師雲。
去。
寶昙曰。
古人自利根上智已還。
一等樸茂之資大略相似。
其受道既不相遠。
而用處亦然。
如不語。
通以下至于大安諸師。
親自百丈爐鞴中來。
如煅了精金。
略無滓穢。
此但着其一時應機而已。
要驗其氣力相歒利鈍相磨。
自非其家弟兄孰敢輕觸。
前蒲州麻谷山寶徹禅師嗣法 壽州良遂座主 師初參麻谷。
谷召曰良遂。
師應諾。
如是三召。
如是三應諾。
谷曰。
這鈍根阿師。
師方省悟乃曰。
和尚莫謾。
良遂若不來禮拜。
和尚幾被經論悞過一生。
麻谷可之。
寶昙曰。
良遂見麻谷可以為天下座主。
參禅者法。
夾山見舡子可以為一方善知識。
再參者法。
而傳燈脫略書之。
重以舛訛。
不知因道源舊書而緻是欤。
抑刊削之然也。
其為同異不可不正。
良遂參麻谷。
谷見來即荷鋤入菜園。
遂随後入菜園。
麻谷驟。
步歸方丈閉卻門。
遂次日複至方丈敲門。
麻谷問阿誰。
遂雲良遂。
才稱名。
忽爾契悟。
即告麻谷曰。
和尚莫謾良遂好。
若不來禮拜。
和尚暨被經論賺過一生。
及歸講肄。
即告其徒曰。
諸人知處良遂總知。
良遂知處諸人不知。
若不是此一道真言。
何由辨得端的也。
京兆章敬寺懷恽禅師嗣法 京兆大薦福寺弘辯禅師 師因唐宣宗诏問禅宗何有南北之名。
師對曰。
禅門本無南北。
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
展轉相傳至二十八祖。
菩提達磨來此土為初祖。
暨第五祖弘忍大師在蕲州東山開法。
有二弟子。
一名慧能。
受衣法居嶺南為六祖。
一名神秀。
在北地揚化。
其後門人普寂立其師為第七世。
而自稱七祖。
其所得法雖一。
而開導發悟有頓漸之異。
故曰南頓北漸。
非禅宗本有南北之号也。
帝曰。
雲何名戒。
對曰。
防非止惡謂之戒。
帝曰。
何為定。
對曰。
六根涉境心不随緣名定。
帝曰。
何為慧。
對曰。
心境俱空照覽無惑名慧。
帝曰。
何為方便。
對曰。
方便者隐實相覆權巧之門也。
被接中下曲施誘迪。
謂之方便。
設為上根。
言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者。
斯亦方便之譚。
乃至佛祖玄言忘功絕謂。
亦無出方便之迹。
帝曰。
何為佛心。
對曰。
佛者西天之語。
唐言覺。
謂人有智慧覺照為佛心。
心者佛之别名。
有百千異号。
體唯其一。
本無形狀非青黃赤白男女等相。
在天非天在人非人。
而現天現人能男能女。
非始非終。
無生無滅。
故号靈覺之性。
如陛下日應萬機即是。
陛下佛心假使千佛共傳而不念别有所得也。
帝曰。
如今念佛如何。
對曰。
如來出世為天人師善知識。
随根器而說法。
為上根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
中下未能頓曉。
是以佛為韋提希權開十六觀門。
令念佛生於極樂。
故經雲。
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
心外無佛。
佛外無心。
帝曰。
有人持經念佛。
持咒求佛如何。
對曰。
如來種種開贊皆為最上一乘。
如百川衆流莫不潮宗於海。
如是差别諸數皆歸薩婆若海。
帝曰。
祖師既契會心印。
金剛經雲無所得法如何。
對曰。
佛之一化實無一法與人。
但示衆人各各自性同一法寶藏。
當時燃燈如來但印釋迦本法而無所得方契燃燈本意。
故經雲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是法平等。
修一切善法不住於相。
帝曰。
禅師既會祖意。
還禮佛看經否。
對曰。
沙門釋子禮佛看經蓋是住持常法有四報焉。
然依佛戒修身。
參尋知識。
漸修梵行。
履踐如來所行之迹。
帝曰。
何為頓見。
何為漸修。
對曰。
頓明佛自性與佛同俦。
然有無始染習。
故假漸修對治令順性起用。
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
是日之辨。
漏下七刻。
寶昙曰。
人君以網羅天下之手籠絡佛祖略無雖事如祖意佛心之問。
戒定慧學之問。
頓悟漸修之問。
皆古人入道之要。
亦初心學者之資糧。
非有無師之智得之自然。
則亦烏能識此條理之科如老師宿醫也。
辯公之對。
事理俱合。
如蜜蟻之絲貫穿玲珑。
不礙珠體。
真一時師友君臣之幸會也。
佛之付囑蓋囑此也。
後世曲學之士。
妄議臣君為佞佛。
殊不知道之所在則治世随之。
以治世之君而臨學道之民。
爰為而不可尚。
何妄議哉。
福州龜山智真禅師 師初谒恽禅師。
恽問曰。
何所而至。
師曰。
至無所至。
來無所來。
恽雖默然。
真亦自悟。
尋抵務州五洩山。
會正原禅伯。
長慶二年同遊建陽。
住龜山示衆雲。
連容瞬目無出當人。
一念淨心本來是佛。
乃說偈曰。
心本絕塵何用洗。
身中無病豈求醫。
欲知是佛非身處。
明鑒高懸未照時。
後值武宗澄汰之時。
有偈二首示衆曰。
明月分形處處新。
白衣甯墜解空人。
誰言在俗妨修道。
金粟曾為長者身。
其二曰。
忍仙林下坐禅時。
曾被歌王割截肢。
況我聖朝無此事。
隻令休道更何悲。
寶昙曰。
佛之道在天下。
如天地之有元氣也。
未有天地則此元氣未嘗一日而息。
有天地有萬物總是天地生畜萬物。
以宣布調達元氣者也。
佛如天地也。
道如元氣也。
佛之徒即萬物也。
無佛無天地則道與元氣孰為真宰。
無萬物無佛之徒則亦何傷。
夫道與元氣哉。
彼曾不知如伐木然。
今日伐一章。
明日又生一章。
此理之必然也。
我之力有盡而彼生之理無窮。
大哉元氣乎。
柳禅當武宗澄汰之年。
述二伽陀皆以古仙自期。
其詞雍容不見怵迫。
真有道之士也。
萬物有能固護元氣而使不洩不沮。
此靈物也。
進而為真宰不亦易乎。
又有陳沈二禅。
其事類此。
金州橾禅師 師一日請米和尚齋。
不排坐位。
米到即展坐具禮拜。
師下禅床。
米乃就師位坐。
師卻席地而坐。
齋訖。
米便去。
侍者白和尚雲。
和尚受一切人欽仰。
今日座位被人奪卻。
師曰。
三日後若來即受救在。
米果三日後來。
雲。
前日遭賊。
寶昙曰。
鈎在不疑之地。
此善釣也。
方錦鱗鼓波而上。
堕吾餌中。
而吾不動一波。
不損一鱗。
雍容得之。
若是凡物。
則固已在涸轍。
不容救藥矣。
師親從東海中來。
庶幾其躍龍門也。
朗州東邑懷政禅師 師因仰山來參。
問雲。
汝何處人。
山雲。
廣南人。
師雲。
廣南有鎮海明珠是否。
山雲。
是。
師雲。
此珠作何形狀。
山雲。
白月則現。
黑月則隐。
師雲。
汝将得來否。
山雲。
将得來。
師雲。
何不呈似老僧。
山雲。
昨到沩山亦就慧寂索此珠。
直得無言可對。
無理可伸。
師雲。
真獅子兒。
作大獅子吼。
寶昙曰。
仰山明月之珠也。
有禱於此珠者。
珠輙自現。
白月即現。
黑月即隐。
此珠光也。
無言可對。
無理可伸。
此珠體也。
将得來否。
将得來東邑。
卻現珠中。
真獅子兒大獅子吼。
此珠卻現東邑手中也。
後世非無是珠也。
問。
着此珠指南為北。
作何形狀。
曰。
胡來胡現。
漢來漢現。
何不呈似老僧。
畫一圓相作女人拜。
此糞塹也。
拈出示人。
可不嘔哕。
悲夫。
南泉普願禅師嗣法 湖南長沙景岑禅師 師示衆雲。
我若一向舉揚宗教。
法堂前草深一丈。
我事不獲已。
所以向諸人道。
盡十方世界是沙門一隻眼。
盡十方世界是沙門全身。
盡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
盡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裡。
盡十方世界無有一人不是自己。
我尋常向汝諸人道。
三世諸佛共法界衆生。
是摩诃般若光。
光未發時。
諸人向甚處委悉。
光未發時。
尚無佛無衆生消息。
何處得山河大地來。
僧問。
諸佛是誰。
師雲。
無始劫來承誰覆陰。
僧問。
未有諸佛已前作麼生。
師雲。
魯祖開堂亦與師僧東說西話。
師遣一僧問同參會和尚雲。
和尚見南泉後如何。
會嘿然。
僧雲。
和尚未見南泉已前作麼生。
會雲。
不可更别有也。
僧回舉似師。
師示偈曰。
百赤竿頭坐底人。
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赤竿頭須進步。
十方世界現全身。
僧雲。
隻如百赤竿頭如何進步。
師雲。
朗州山。
澧州水。
僧雲。
不會。
師雲。
四海五湖王化裡。
有秀才看千佛名經。
問雲。
百千諸佛但聞其名。
未審居何國土。
師雲。
黃鶴樓崔颢題後。
秀才曾題否。
雲。
不曾。
師雲。
無事時題取一篇好。
僧問。
南泉雲亡僧遷化向什麼處去。
師雲。
東家作驢。
西家作馬。
僧雲。
此意如何。
師雲。
要騎便騎。
要下便下。
師與仰山玩月次。
山雲。
人人盡有者個。
隻是用不得。
師雲。
恰是倩汝用。
山雲。
汝作麼生用。
師攔[離-蹂+月]一蹋蹋倒。
山起來雲。
你直下以個大蟲。
寶昙曰。
長沙謂。
我若舉揚宗教。
法堂裡須草深一丈。
此老異時千百圍繞。
橫說豎說了無剩法。
豈皆第二義邪。
敢問諸方。
以何為宗教。
若以父母未生已前為宗教。
則是黑山下鬼窟裡見解。
若以大機大用為宗教。
則是石火電光中見解。
若以禅道佛法為宗教。
則是沙彌童子見解。
總不作此見解。
畢竟以何為宗教。
魯祖開堂亦為人東說西話。
是此宗教邪。
朗州山。
澧州水。
四海五湖皇化裡。
是此宗教邪。
崔颢題黃鶴樓。
得閑題取一篇。
是此宗教邪。
東家作驢西家作馬。
是此宗教邪。
蹋倒仰山。
是此宗教邪。
自是諸方目為岑大蟲。
是此宗教中老煙菟也。
其文彩斑斑。
衆獸為之辟易。
愚嘗恨其出處之狀。
不見於世。
無以矜式。
老生宿人獨觀其載道之言。
烨然有光。
經論文詞靡不通達。
中興南嶽之道。
其斯人欤。
其斯人欤。
荊南白馬昙照禅師 師常雲。
快活快活。
及臨終叫苦苦。
閻羅老子來取我也。
院主問曰。
和尚當時被節度使抛向水中。
神色不動。
如今何得恁麼地。
師舉枕子雲。
汝道當時是。
如今是。
院主無對。
寶昙曰。
生時快活死時叫苦。
不妨疑殺天下衲僧。
而今要見者阿師。
快活決定不是苦。
苦決定不是快活。
未透生死者不用置疑。
終南山雲際寺師祖禅師 師在南泉時問雲。
摩尼珠人不識。
如來藏裡親收得。
如何是藏。
泉雲。
與汝往來者是。
師雲。
不往來者如何。
泉雲。
不是藏。
又雲。
如何是珠。
泉召雲師祖。
祖應諾。
泉雲。
去。
汝不會我語。
師從此悟入。
寶昙曰。
古人除病不除法。
是病為法之翳。
故有師祖之問。
法為病之藥。
故有南泉之對。
藥病俱遣則珠自現前。
珠不自珠故借藏以明珠。
藏不自藏故借珠以明藏。
噫。
這弄泥團手。
笑殺永嘉大師。
鄧州香嚴下堂義端禅師 師示衆雲。
汝若欲相應恭恭。
盡莫停留纖豪。
直似太虛空。
方有少分相應。
無鎖無壁落。
無形無心眼。
又雲。
語是謗。
默是诳。
向上有事在。
老僧口門窄。
不能為汝說得。
僧雲。
正因為什麼無事。
師雲。
我不曾停留。
又雲。
假饒重重剝得淨盡無停留。
暫時施設。
亦是方便接人。
若是那邊事。
無有是處。
寶昙曰。
語默同上一路。
今人不過以為非語非嘿。
若作此解。
豈免自诳哉。
端公金剛圈自是難透。
欲得易會。
但一切淨盡恭恭。
盡亦莫停留。
直下似太虛空。
虛空亦不立。
這個謂之了卻今時。
才說今時便有空劫又複人草去也。
趙州觀音院從谂禅師 師初谒南泉。
值南泉偃息次。
泉問。
近離什處。
師雲。
瑞像。
泉雲。
還見瑞像麼。
師雲。
不見瑞像。
即見卧如來。
泉遂起。
矍然問曰。
你是有主沙彌。
無主沙彌。
師雲。
有主沙彌。
泉雲。
主在什麼處。
師雲。
仲冬嚴寒。
伏惟和尚尊候起居萬福。
南泉許其入室。
一日問南泉如何是道。
泉雲。
平常心是道。
師曰。
還可趣向否。
泉曰。
拟向即乖。
師曰。
不拟時如何知是道。
泉曰。
道不屬知。
不屬不知。
知是妄覺。
不知是無記。
若是真達。
不疑之道猶如太虛。
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邪。
師於言下契悟。
四顧躊蹰兩目如電。
問南泉雲。
知有底人向什麼處休歇。
南泉雲。
山下作牛去。
師雲。
謝指示。
泉雲。
昨夜三更月到窗。
師作火頭。
一日閉卻門燒滿屋煙。
叫救火救火。
時大衆俱到。
師雲。
道得即開門。
衆皆無對。
南泉将鎖於窗間過與師。
師便開門。
又到黃檗。
檗見來便閉卻方丈門。
師乃把火於法堂内。
叫救火救火。
黃檗開門捉住雲。
道道。
師雲。
賊過後張弓。
後住觀音院示衆雲。
此事的的。
沒量大人出這裡不得。
僧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雲。
庭前栢樹子。
又問。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師雲。
無。
又問。
一切衆生皆有。
因甚狗子卻無。
師雲。
有。
示衆雲。
諸方難見易識。
我者裡易見難識。
又曰。
金佛不度爐。
木佛不度火。
泥佛不度水。
真佛内裡坐。
又示衆雲。
如明珠在掌。
胡來胡現。
漢來漢現。
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
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
佛是煩惱。
煩惱是佛。
時有僧問。
未審佛是誰家煩惱。
師雲。
與一切人煩惱。
僧雲。
如何免得。
師雲。
用免作麼。
師路逢一婆子問。
和尚住什麼處。
師雲。
趙州東院西。
婆子無語。
師歸院問衆。
合使那個西字。
或言東西字。
或言栖洎字。
師曰。
汝總作得鹽鐵判官。
僧曰。
和尚為什麼恁麼道。
師曰。
為汝總識字。
僧問。
如何是佛。
師雲。
殿裡底。
僧雲。
殿裡底豈不是泥龛塑像。
師雲。
是。
僧雲。
如何是佛。
師雲。
殿裡底。
僧雲。
學人迷昧乞師指示。
師雲。
吃粥了也未。
僧雲。
吃粥了也。
師雲。
洗缽盂去。
其僧忽然省悟。
師一日上堂雲。
才有是非。
紛然失心。
還有答話分也無。
洛浦在衆扣齒。
雲居雲。
何必。
師雲。
今日大有人喪身失命。
又曰。
未有世界早有此性。
世界壞時此性不壞。
一日真定師。
王攜諸子入院坐而問曰。
大王會麼。
王雲。
不會。
師雲。
自小持齋身已老。
見人無力下禅床。
王尤嘉禮重。
翌日令客将傳語。
師下禅床受之。
少間侍者問雲。
和尚見大王來不下禅床。
今日将軍來為什麼卻下禅床。
師曰。
非汝所知。
第一等人來禅床上接。
中等人來下禅床接。
末等人來三門外接。
師寄拂子與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