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明藏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即心即佛之旨。
自烹煅佛祖外于以蔭覆後世子孫。
非死卻現行。
絕卻心意識。
未易入作也。
江西道一禅師嗣法 越州大珠慧海禅師 師到江西。
馬祖問曰。
從什麼處來。
曰。
越州大雲寺來。
祖曰。
來此拟須何事。
曰。
來求佛法。
祖曰。
自家寶藏不顧。
抛家散走作什麼。
我這裡一物也無。
求什麼佛法。
師遂禮拜問曰。
阿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
祖曰。
即今問者是汝寶藏。
一切具足更無欠少。
使用自在何假外求覓。
師於言下自悟本心不由知覺。
踴躍禮謝。
師事六載。
後以受業師老。
晦迹藏用。
外示癡讷。
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
為師侄之所竊出江外。
呈馬祖。
祖覽訖告衆雲。
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也。
衆中有識者遞相尋訪之越上依附。
師曰。
我不會禅。
并無一法可示人。
故不勞汝久立。
且自歇去。
時學侶漸多。
日夜叩擊。
事不得已。
随問随答。
其辯無礙。
有法師數人來谒曰。
拟伸一問。
師還答不。
師曰。
深潭月影任意撮摩。
問。
如何是佛。
師曰。
清潭對面非佛而誰。
衆皆罔然。
良久。
其僧又問。
師說何法度人。
師曰。
貧道未有一法度人。
曰。
禅師家渾如此。
師曰。
大德說何法度人。
曰。
講金剛般若經。
師曰。
講幾座來。
曰。
二十餘座。
師曰。
此經是誰說。
僧抗聲曰。
禅師相弄。
豈不知是佛說邪。
師曰。
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若言此經不是佛說則是謗經。
請大德說看。
僧無對。
師少頃又問。
經雲。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大德。
且道阿那個是如來。
曰。
某甲到此卻迷去。
師曰。
從來未悟。
說什卻迷。
僧曰。
請禅師為說。
師曰。
大德講二十餘座經。
卻未識如來。
僧再拜。
曰。
願垂開示。
師曰。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何得忘卻。
曰。
是。
是諸法如義。
師曰。
大德。
是亦未是。
曰。
經文分明那得未是。
師曰。
大德。
如不。
曰。
如。
師曰。
木石如不。
曰。
如。
師曰。
大德同木石如不。
曰。
無二。
師曰。
大德與木石何别。
僧無對。
良久卻問。
如何得涅盤。
師曰。
不造生死業。
曰。
如何是生死業。
師曰。
求大涅盤是生死業。
舍垢取淨是生死業。
有得有證是生死業。
不脫治門是生死業。
曰。
雲何即得解脫。
師曰。
本自無縛不用求解。
直用直行是無等等。
僧曰。
如禅師實謂希有。
禮謝而去。
有三藏法師問曰。
真如有變易不。
曰。
有變易。
三藏曰。
禅師錯也。
師卻問三藏。
有真如不。
曰。
有。
若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
豈不聞善知識者能回三毒為三聚淨戒。
回六識為六神通。
回煩惱為菩提。
回無明為大智。
真如若無變易。
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
三藏曰。
若爾者即有變易。
師曰。
若執真如有變易亦是外道。
三藏曰。
禅師适來說真如有變易。
如今又道真如不變易。
如何即是的當。
師曰。
若了了見性者。
如摩尼珠現色。
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
若不見性人聞說真如變易。
便作變解。
說不變便作不變解。
三藏曰。
故知南宗實不可測。
有蘊光大德問。
太虛能生靈智不。
真心緣善惡不。
貪欲人是道不。
執是執非人向後心通不。
觸境生心人有定不。
住寂寞人有慧不。
懷傲物人有我不。
執空執有人有智不。
尋文取證人苦行求佛人離心求佛人執心是佛人。
此莫稱道不。
禅師一一為說看。
師曰。
太虛不生靈智。
真心不緣善惡。
嗜欲深者機淺。
是非交争者未通。
觸境生心者少定。
寂寞忘機者慧沉。
傲物高心者我壯。
執空執有者皆愚。
尋文取證者益滞。
苦行求佛者俱迷。
離心求佛者外道。
執心是佛者為魔。
大德曰。
若如是應畢竟無所有。
師曰。
畢竟是大德。
不是畢竟無所有。
大德踴躍作禮而去。
寶昙曰。
具足四無礙辯唯佛一人。
觀達磨之破六宗。
是得法無礙辯。
曹溪對諸弟子之問。
是得義無礙辯。
國師無情說法是得樂說無礙辯。
大珠應機如湧泉。
是得詞無礙辯。
一人而具四辯。
彼何修而得之。
自是而為佛祖之師。
非此辯而何。
大珠是佛法大海之所出生。
故能具足積集熾然無盡光明。
為海吞吐。
為海長養。
為海銷铄。
為海成就也。
觀其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
親出其手。
向之學者往往寶之。
後世或未之知見。
亦深可哀。
今此所收。
尚其一時對機之辯。
況親執須彌之筆。
吮大海之墨。
擘虛空之紙。
而大書祖師西來意邪。
吾将使最後成佛之人諷誦詠歌而質之於毗婆屍乃已也。
洪州百丈山惟政禅師 師一日謂衆曰。
汝為我開田。
我為汝說大義。
衆開田竟。
師晚間上堂。
僧問。
開田已竟。
請師說大義。
師下禅床。
行三步。
展兩手。
曰。
為汝說大義竟。
有老宿見日影透囪問師曰。
為複囪就日。
日就囪。
師曰。
長老房内有客。
歸去好。
師問南泉曰。
諸方善知識還有不說似人底法也無。
南泉曰有。
師曰。
作麼生是不說似人底法。
泉雲。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師雲。
恁麼則說似人了也。
南泉雲。
某甲即恁麼。
師曰。
師伯作麼生。
師曰。
我又不是善知識。
争知有說不說底法。
泉雲。
某甲不會。
請師伯說。
泉曰。
我太煞為汝說了也。
僧問。
如何是佛佛道齊。
師雲。
定也。
師因入京路逢官人命飯。
忽見驢鳴。
官人召雲。
頭陀。
師舉頭。
官人卻指驢。
師卻指官人。
寶昙曰。
得一機而傳世行後。
幾生般若之靈也。
複有機緣不見於世。
猶得綴名於其師。
曰某嗣某。
尚其次也。
其間姓氏鄉裡與夫出處死生之狀。
或失其傳。
古人惟恐入山之不深。
入林之不密。
奚暇告人。
以幻滅幻生之餘事也。
百丈開田說大義。
可謂直截。
至酬酢南泉何其葛藤如是耶。
學者當自折衷。
池州杉山智堅禅師 師初與歸宗南泉行腳時。
路逢一虎。
各從虎邊過了。
南泉問歸宗雲。
适來見虎似個什麼。
宗雲。
似個貓兒。
宗卻問師似個什麼。
師雲。
似個狗子。
宗問南泉雲。
似個什麼。
南泉雲。
我見似個大蟲。
師吃飯次。
南泉收生飯。
雲。
生。
師雲。
無生。
南泉雲。
無生猶是末。
乃行數步。
師召雲。
長老。
南泉回頭雲。
作麼。
師雲。
莫道是末。
一日普請擇蕨菜。
南泉拈起一莖雲。
者個大好供養。
師雲。
非但者個。
百味珍羞它亦不顧。
南泉雲。
雖然如是。
個個須是償他始得。
僧問曰。
何是本來身。
師雲。
舉世無相似。
寶昙曰。
一等心地法門。
善知識所見各有大小淺深之異。
三人見虎已作三惑。
不知八十四人同見。
見複何如。
同中有異而異中有同。
道固如是也。
如一母所生之子。
其間所受已各不同。
況悟入淺深根器高下。
雖大爐鞴不能使之齊也。
裴旻見真虎而卻。
葉公見似龍而喜。
其真僞則有間矣。
姑置二師之見。
敢問南泉之見何如。
向去有一賢沙與僧山行逢虎。
僧曰。
和尚虎。
沙曰。
是汝虎。
五人之見為異為同。
毫厘有差。
天地懸隔。
澧州苕溪道行禅師 師有時雲。
吾有大病非世所醫。
後有僧問先曹山曰。
承古有言。
吾有大病非世所醫。
未審喚作什麼病。
曹山雲。
攢族不得底病。
僧曰。
一切衆生還有此病也無。
曹雲。
人人盡有。
僧雲。
和尚還有此病也無。
曹雲。
正覓起處不得。
僧雲。
一切衆生為什麼不病。
曹雲。
衆生若病即非衆生。
僧雲。
未審諸佛還有此病也無。
曹雲。
有。
僧雲。
既有為什麼不病。
曹山雲。
為伊惺惺。
僧問。
如何修行。
師雲。
好個阿師。
莫客作。
僧雲。
畢竟如何。
師雲。
安置即不堪。
又僧問。
如何是正修行路。
師雲。
涅盤後有。
僧雲。
如何是涅盤後有。
師雲。
不洗面。
僧雲。
學人不會。
師雲。
無面得洗。
寶昙曰。
吾有大病非世所醫。
此佛祖之病也。
攢簇不得底是曹山之病也。
正覓起處不得是衲僧之病也。
人人盡有是凡夫之病也。
均是病也。
屬之佛祖。
屬之曹山。
屬之衲僧。
屬之凡夫。
而何如人之養狸。
奴謂其疾如風遂字之為風。
或曰牆能礙風即字之為牆。
彼人曰牆為鼠所穴即字之為鼠。
彼又笑曰鼠為貓所捕者。
不若複字之為貓。
曹山繞四天下行一遭。
依舊歸來。
不妨還我茗溪住處。
撫州石鞏慧藏禅師 師昔為弋者。
因逐群鹿從馬祖庵前過。
問祖曰。
和尚見鹿過不。
祖匿曰。
汝是何人。
曰。
獵者。
祖曰。
汝解射。
曰。
解射。
祖曰。
汝一箭射幾個。
曰。
一箭射一個。
祖曰。
汝不解射。
曰。
和尚莫解射不。
祖曰。
解射。
曰。
一箭射幾個。
曰。
一箭射一群。
曰。
彼此是命。
何用射他一群。
祖曰。
汝既知如是。
何不自射。
曰。
若教某甲自射。
直是無下手處。
祖曰。
者漢曠劫無明煩惱今日頓息。
師即毀弓箭截發投祖出家。
一日在廚作務。
祖曰。
作什麼。
曰。
牧牛。
祖曰。
作麼生牧。
曰。
一回入草去。
蓦鼻拽将回。
祖曰。
子真牧牛也。
住持後常以弓箭接人。
三平到。
師作挽弓勢。
雲。
看箭。
三平作避勢。
師雲。
平生架一張弓一隻箭。
隻射得半個聖人。
師問西堂。
汝捉得虛空麼。
西堂雲。
捉得。
師雲。
作麼生捉。
西堂以手撮虛空一撮。
師雲。
汝作麼生。
恁麼捉虛空。
堂卻問師兄作麼生捉。
師把西堂鼻頭拽。
西堂作忍痛聲雲。
太煞。
拽人鼻孔。
直得脫去。
師雲。
直須恁麼捉虛空始得。
衆僧參次。
師雲。
适來底什麼處去也。
僧雲。
在。
師雲。
在什麼處。
僧彈指一聲。
僧到禮拜。
師雲。
還将得那個來不。
僧雲。
将得來。
師雲。
在什麼處。
僧彈指三聲。
問。
如何免得生死。
師雲。
用免作什麼。
僧雲。
如何免得。
師雲。
者底不生死。
寶昙曰。
石鞏逐鹿而馬師得鹿。
祖曰此子曆劫無明直下頓息。
此語有萬鈞重氣力也。
一生牧牛是此氣力。
捉得虛空是此氣力。
故達磨曰。
從事上得法者氣力壯。
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
石鞏之謂也。
故其平生張弓架箭。
自謂隻射得半個聖人。
不知馬師自來。
當得一人不。
朗州中邑洪恩禅師 師因仰山為新戒。
時到謝戒。
師見來。
於禅床上拍手雲。
和和。
仰山即東邊立。
又西邊立。
又中心立。
然後謝戒了。
卻退後立。
師雲。
什麼處得此三昧。
上雲。
曹溪脫印子學來。
師雲。
汝道曹溪用此三昧接什麼人。
山雲。
接一宿覺。
卻雲。
和尚什麼處得此三昧。
師雲。
馬大師處學得。
問曰。
如何得見性。
師雲。
譬如有屋。
屋有六窗。
内有一猕猴。
東邊喚山山。
山山應如是。
六囪俱喚俱應。
仰山禮謝起雲。
蒙和尚譬喻。
無不了知。
更有一事。
隻如内猕猴困睡。
外猕猴欲與相見時如何。
師下禅床。
執仰山手作舞。
雲。
山山與汝相見了。
譬如蜼螟蟲在蚊子眼睫上作窠。
向十字街頭叫喚雲。
土曠人希相逢者少。
寶昙曰。
大法不容方便者也。
古人於無方便中建立方便。
一涉方便利害即之。
如六囪喚山山。
後世必有弄精魂者死在向下矣。
賴遇寂子。
好手曾死。
卻活山山。
故能喚起老饕。
活得死山山也。
當時若無後語。
有甚中邑。
自此山山亦能死卻天下人。
亦能活卻天下人。
仰山之力也。
洪州百丈懷海禅師 師一日侍馬大師玩月次。
祖問。
正當恁麼時如何。
西堂雲。
正好供養。
師雲。
正好修行。
南泉拂袖便行。
祖曰。
經歸藏。
禅入海。
唯有普願獨超物外。
一日師侍馬祖行次。
見野鴨子蜚過。
祖雲。
是什麼。
師曰。
野鴨子。
祖雲。
什處去。
師雲。
蜚過去。
祖将師鼻孔便扭。
師作忍痛聲。
祖雲。
何曾蜚去。
師於言下有省。
明日。
祖升堂。
才坐。
師出卷面前席。
祖便下座。
師随之方丈。
祖雲。
什麼處來。
師雲。
山後來。
祖雲。
還逢着一人麼。
師雲。
不逢着。
祖雲。
為什麼不逢着。
師雲。
若逢着即舉似和尚。
祖雲。
什麼處得者消息來。
師雲。
某甲罪過。
祖雲。
卻是老僧罪過。
師再參馬祖。
祖豎起拂子。
師雲。
即此用。
離此用。
祖挂拂子於舊處。
祖雲。
你已後聞兩片皮。
将何為人。
師取拂子豎起。
祖雲。
即此用。
離此用。
師亦挂拂子於舊處。
祖振威一喝。
師直得三日耳聾。
一日上堂雲。
靈光獨耀逈脫根塵。
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一僧哭入法堂。
師雲。
作什麼。
僧雲。
父母俱喪。
請師擇日。
師雲。
明日來為你一時埋卻。
問。
如何是奇特事。
師雲。
獨坐大雄峰。
僧禮拜。
師便打。
師上堂。
衆才集。
師以主丈趂下。
卻召大衆。
衆回首。
師雲。
是什麼。
黃蘗到師處。
一日辭雲。
欲禮拜馬祖去。
師雲。
馬祖已遷化也。
蘗雲。
未審馬大師有何言句。
師遂舉再參因緣。
蘗聞舉不覺吐舌。
師雲。
子已後莫承嗣馬祖麼。
蘗曰。
不然。
今日因師舉。
得見馬祖大機大用。
然且不識馬祖。
若嗣馬祖。
已後喪我兒孫。
師雲。
見與師齊減師半德。
見過於師方堪傳授。
子甚有超師之見。
後沩山問仰山百丈再參馬祖因緣。
此二尊宿意旨如何。
仰山雲。
此是大機之用。
沩山雲。
馬祖出八十四員善知識。
幾人得大機。
幾人得大用。
仰山雲。
百丈得大機。
黃蘗得大用。
餘皆唱導之師。
沩山雲。
如是如是。
師一日以禅宗肇自少室。
至曹溪已來多居律寺。
雖雲别院。
然於說法住持未合規度。
故常爾介懷。
乃曰。
佛祖之道欲誕布化。
元冀來際不泯者。
豈當與諸部阿笈摩教為随行邪。
遂制叢林清規。
禅門獨行。
由百丈之始。
今略舒大要徧示後學。
令不忘本也。
其諸軌度。
山門備焉。
寶昙曰。
百丈見野鴨子悟道歸來。
或哭或笑或問其故。
丈矍然曰。
汝道哭即是。
笑即是。
便有驅耕奪饑之手。
至馬祖震威一喝。
三日耳聾。
如百煉精金最後入火。
無複故金矣。
學道至此。
然後謂之百了千當。
嘗觀百丈寶此金剛王久矣。
未嘗輕以示人。
一旦黃蘗輙嬰其鋒以眦睚一世。
複用是以出臨濟。
佛法之盛實此老之力也。
然以道德餘力綱紀叢林。
推原人情蕲合佛意。
可以為萬世法。
是故行之後世得不弊也。
愚謂其功不在制禮作樂下。
昔先儒有造慧林法席者。
适觀僧飯井井。
千百阒然無聲。
先儒曰。
此三代之遺風也。
其盛德休烈可勝道哉。
虔州西堂智藏禅師 師與大寂奉書至忠國師。
國師問曰。
汝師說什麼法。
師從東過西立。
國師曰。
隻者個更别有。
師從西過東立。
國師曰。
者個是馬師底。
仁者作麼生。
師雲。
早個呈似和尚了。
尋又送書至徑山谒國一禅師。
語載國一章。
僧問馬祖。
離四句。
絕百非。
請師直指西來意。
祖雲。
我今日勞倦。
不能為汝說得。
問取智藏去。
僧問師。
師曰。
何不問和尚。
僧曰。
和尚教來問。
師曰。
我今日頭痛。
不能為汝說。
去問取海兄。
僧遂問海兄。
兄雲。
我到者裡卻不會。
僧舉似馬祖。
祖雲。
藏頭白。
海頭黑。
祖一日問。
師何不看經。
師雲。
經豈異耶。
祖曰。
然雖如此。
汝向後為人也稍得。
師曰。
智藏病。
思自養。
敢言為人。
祖曰。
子末年必興于世。
寶昙曰。
藏頭白。
海頭黑。
一語匊天下後世學者。
如透金剛圈。
如吞栗棘蓬。
曾不知大寂當時正是看锢鏴着生鐵也。
馬師大國楚也。
遣使二老如聘虎狼之秦。
不為吞噬者幾希。
藏公可謂使乎。
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者也。
對李翺之問大寂。
當為擊節。
京兆府章敬寺懷恽禅師 師因僧問心法雙忘指歸何處。
師曰。
郢人無污徒勞運斤。
曰。
請師不返之言。
師曰。
即無返句。
百丈和尚令一僧來問。
伺師上堂次。
展坐具禮拜了。
起來拈師一隻靸鞋。
以衫袖拂卻塵了。
倒覆向下。
師曰。
老僧罪過。
或問。
祖師所傳心地法門。
為是真如心。
妄想心。
非真非妄心。
為是三乘教外别傳底心。
師雲。
汝見目前虛空麼。
曰。
信之。
常在目前。
人自不見。
師曰。
汝莫認影像。
曰。
和尚作麼生。
師以手撥空三下。
曰。
作麼生即是。
師曰。
汝向後會去在。
僧來繞師三匝振錫而立。
師曰。
是是。
其僧又到南泉亦繞三匝振錫而立。
南泉曰。
不是不是。
此是風力所轉。
終成敗壞。
僧曰。
章敬道是。
和尚為甚道不是。
南泉曰。
章敬即是。
是汝不是。
寶昙曰。
南嶽聞馬祖出世。
遣一僧候之。
問作麼生。
僧如其言。
故馬祖有自從胡亂後三十年不少鹽醬之語。
南嶽然之。
今百丈驗其弟。
恽公亦用此手。
故恽有老僧罪過之語。
古人養子如養駿。
平時過都曆塊固已熟其步驟矣。
至是如不見者。
數年中心望其奔轶絕塵。
使人察之。
果然也。
谛觀南嶽馬師用處如此。
百丈恽公用處又如此。
所謂大小淺深之異。
學者當自察之。
信州鵝湖大義禅師 師因唐憲宗诏入内。
於麟德殿論義。
有一法師問。
如何是四谛。
師曰。
聖上一帝。
三帝何在。
又問。
欲界無禅。
禅居色界。
此士憑何而立禅。
師曰。
法師隻知欲界無禅。
不知禅界無欲。
法師雲。
如何是禅。
師以手點空。
法師無對。
帝曰。
法師講無窮經論。
隻這一點尚不柰何。
師卻問諸碩德曰。
行住坐卧畢竟以何為道。
對曰。
知者是道。
師曰。
不可以智知。
不可以識識。
安得知者是道。
有對曰。
無分别是道。
師曰。
善能分别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
安得無分别是道。
有對曰。
四禅八定是道。
師曰。
佛身無為。
不堕諸數。
安得四禅八定是道耶。
衆皆杜口。
師又舉順宗問屍利禅師。
大地衆生如何得見性成佛。
屍利雲。
佛性猶如水中月。
可見不可取。
因謂帝曰。
佛性非見必見。
水中月如何攫取。
帝乃問。
何者是佛性。
師曰。
不離陛下所問。
帝默契真宗。
寶昙曰。
善知識其不八面受敵而能護法城者。
未始有也。
愚觀國朝太宗皇帝垂示六問。
當時學者或不能對。
後世善知識互為酬唱。
意謂大檀越流通此殊勝因緣也。
說法。
難事爾。
古人猶有大衆威德怖。
況天威不違咫尺乎。
善知識亦有德尊眼明。
平居法施雷動。
有對人主而不能措一詞者。
亦豈偶然哉。
今鵝湖被旨憲宗。
賜對麟德殿與諸師問答。
遊戲自在貫穿不窮。
如上将軍不持一兵。
直入賊壘。
策勳人主之前。
真一代法施主盟也。
其亦終南政公之季孟欤。
伊阙伏牛山自在禅師 師與大寂送書與忠國師。
國師問曰。
馬大師以何法示徒。
對曰。
即心即佛。
國師曰。
是甚麼語話。
良久又問。
此外更有甚麼言教。
師曰。
非心非佛。
或雲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國師雲。
猶較些子。
師曰。
馬大師即恁麼。
不審和尚此間如何。
國師曰。
三點如流水。
曲似刈禾鎌。
師後隐于伏牛山。
師一日示徒曰。
即心即佛是無病求藥句。
非心非佛是藥病對治句。
僧問。
如何是脫灑底句。
師雲。
伏牛山下古今傳。
寶昙曰。
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是馬大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
諸弟子中發明叵多。
唯伏牛曰。
即心即佛是無病求藥句。
非心非佛是藥病對治句。
僧問脫灑句。
則曰伏牛山下古今傳。
真得馬師骨髓哉。
青出於藍青於藍。
冰生於水而寒於水。
然後為親出也。
幽州盤山寶積禅師 師示衆曰。
心若無事萬象不生。
意絕玄機纖塵何立。
道本無體因道而立名。
道本無名因名而得号。
若言即心即佛。
今時未得玄微。
若言非心非佛。
猶是指蹤之極則。
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夫大道無中複誰先後。
長空絕際何用稱量。
空既如斯道複何說。
夫心月孤圓光吞萬象。
光非照境境亦非存。
光境俱忘複是何物。
禅德譬如擲劍揮空。
莫問及與不及。
斯乃空輪無迹劍刃無虧。
若能如是心心無知。
全心即佛全佛即人。
人佛無異始為道矣。
禅德可中學道似地擎山。
不知山之孤峻。
如石含玉。
不知玉之無暇。
若如此者是名出家。
故導師雲。
法本不相礙三際亦複然。
無為無事人。
猶是金鎖難。
所以靈源獨耀。
道絕無生。
大智非明。
真空無迹。
真如凡聖皆是夢幻。
佛及涅盤是為增語。
禅德且須自看。
無人替代。
三界無法何處求心。
四大本空佛依何住。
璇玑不動亦爾無言。
觌面相呈更無餘事。
珍重。
師将順世告衆曰。
有人邈得吾真否。
衆皆将寫得真呈師。
不契。
普化出曰。
某甲邈得。
師曰。
何不呈似老僧。
普化乃翻筋鬥而出。
師曰。
這漢向後徹風颠為人去在。
寶昙曰。
盤山肉案頭發明。
歌鈴上徹去。
真得法圓滿自在者也。
天縱之辯。
如萬象中明月。
衆山中須彌。
其自為高明不待沿襲。
後世因是而入流者。
莫知紀極。
垂示大略有五。
曰心若無事萬象不生至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一也。
夫大道無中至道複何說。
二也。
夫心月孤圓至複是何物。
三也。
譬如擲劍揮空至始為道矣。
四也。
可中學道至更無餘事。
五也。
不知者往往合而為一。
遂至其言誵亂理亦稠疊。
學之者如堕網罟喪亂本真。
愚嘗於信心銘反複論之。
謂半偈可以了一生。
全偈可以畢大事。
今於盤山亦雲。
大光明藏上卷
自烹煅佛祖外于以蔭覆後世子孫。
非死卻現行。
絕卻心意識。
未易入作也。
江西道一禅師嗣法 越州大珠慧海禅師 師到江西。
馬祖問曰。
從什麼處來。
曰。
越州大雲寺來。
祖曰。
來此拟須何事。
曰。
來求佛法。
祖曰。
自家寶藏不顧。
抛家散走作什麼。
我這裡一物也無。
求什麼佛法。
師遂禮拜問曰。
阿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
祖曰。
即今問者是汝寶藏。
一切具足更無欠少。
使用自在何假外求覓。
師於言下自悟本心不由知覺。
踴躍禮謝。
師事六載。
後以受業師老。
晦迹藏用。
外示癡讷。
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
為師侄之所竊出江外。
呈馬祖。
祖覽訖告衆雲。
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也。
衆中有識者遞相尋訪之越上依附。
師曰。
我不會禅。
并無一法可示人。
故不勞汝久立。
且自歇去。
時學侶漸多。
日夜叩擊。
事不得已。
随問随答。
其辯無礙。
有法師數人來谒曰。
拟伸一問。
師還答不。
師曰。
深潭月影任意撮摩。
問。
如何是佛。
師曰。
清潭對面非佛而誰。
衆皆罔然。
良久。
其僧又問。
師說何法度人。
師曰。
貧道未有一法度人。
曰。
禅師家渾如此。
師曰。
大德說何法度人。
曰。
講金剛般若經。
師曰。
講幾座來。
曰。
二十餘座。
師曰。
此經是誰說。
僧抗聲曰。
禅師相弄。
豈不知是佛說邪。
師曰。
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若言此經不是佛說則是謗經。
請大德說看。
僧無對。
師少頃又問。
經雲。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大德。
且道阿那個是如來。
曰。
某甲到此卻迷去。
師曰。
從來未悟。
說什卻迷。
僧曰。
請禅師為說。
師曰。
大德講二十餘座經。
卻未識如來。
僧再拜。
曰。
願垂開示。
師曰。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何得忘卻。
曰。
是。
是諸法如義。
師曰。
大德。
是亦未是。
曰。
經文分明那得未是。
師曰。
大德。
如不。
曰。
如。
師曰。
木石如不。
曰。
如。
師曰。
大德同木石如不。
曰。
無二。
師曰。
大德與木石何别。
僧無對。
良久卻問。
如何得涅盤。
師曰。
不造生死業。
曰。
如何是生死業。
師曰。
求大涅盤是生死業。
舍垢取淨是生死業。
有得有證是生死業。
不脫治門是生死業。
曰。
雲何即得解脫。
師曰。
本自無縛不用求解。
直用直行是無等等。
僧曰。
如禅師實謂希有。
禮謝而去。
有三藏法師問曰。
真如有變易不。
曰。
有變易。
三藏曰。
禅師錯也。
師卻問三藏。
有真如不。
曰。
有。
若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
豈不聞善知識者能回三毒為三聚淨戒。
回六識為六神通。
回煩惱為菩提。
回無明為大智。
真如若無變易。
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
三藏曰。
若爾者即有變易。
師曰。
若執真如有變易亦是外道。
三藏曰。
禅師适來說真如有變易。
如今又道真如不變易。
如何即是的當。
師曰。
若了了見性者。
如摩尼珠現色。
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
若不見性人聞說真如變易。
便作變解。
說不變便作不變解。
三藏曰。
故知南宗實不可測。
有蘊光大德問。
太虛能生靈智不。
真心緣善惡不。
貪欲人是道不。
執是執非人向後心通不。
觸境生心人有定不。
住寂寞人有慧不。
懷傲物人有我不。
執空執有人有智不。
尋文取證人苦行求佛人離心求佛人執心是佛人。
此莫稱道不。
禅師一一為說看。
師曰。
太虛不生靈智。
真心不緣善惡。
嗜欲深者機淺。
是非交争者未通。
觸境生心者少定。
寂寞忘機者慧沉。
傲物高心者我壯。
執空執有者皆愚。
尋文取證者益滞。
苦行求佛者俱迷。
離心求佛者外道。
執心是佛者為魔。
大德曰。
若如是應畢竟無所有。
師曰。
畢竟是大德。
不是畢竟無所有。
大德踴躍作禮而去。
寶昙曰。
具足四無礙辯唯佛一人。
觀達磨之破六宗。
是得法無礙辯。
曹溪對諸弟子之問。
是得義無礙辯。
國師無情說法是得樂說無礙辯。
大珠應機如湧泉。
是得詞無礙辯。
一人而具四辯。
彼何修而得之。
自是而為佛祖之師。
非此辯而何。
大珠是佛法大海之所出生。
故能具足積集熾然無盡光明。
為海吞吐。
為海長養。
為海銷铄。
為海成就也。
觀其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
親出其手。
向之學者往往寶之。
後世或未之知見。
亦深可哀。
今此所收。
尚其一時對機之辯。
況親執須彌之筆。
吮大海之墨。
擘虛空之紙。
而大書祖師西來意邪。
吾将使最後成佛之人諷誦詠歌而質之於毗婆屍乃已也。
洪州百丈山惟政禅師 師一日謂衆曰。
汝為我開田。
我為汝說大義。
衆開田竟。
師晚間上堂。
僧問。
開田已竟。
請師說大義。
師下禅床。
行三步。
展兩手。
曰。
為汝說大義竟。
有老宿見日影透囪問師曰。
為複囪就日。
日就囪。
師曰。
長老房内有客。
歸去好。
師問南泉曰。
諸方善知識還有不說似人底法也無。
南泉曰有。
師曰。
作麼生是不說似人底法。
泉雲。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師雲。
恁麼則說似人了也。
南泉雲。
某甲即恁麼。
師曰。
師伯作麼生。
師曰。
我又不是善知識。
争知有說不說底法。
泉雲。
某甲不會。
請師伯說。
泉曰。
我太煞為汝說了也。
僧問。
如何是佛佛道齊。
師雲。
定也。
師因入京路逢官人命飯。
忽見驢鳴。
官人召雲。
頭陀。
師舉頭。
官人卻指驢。
師卻指官人。
寶昙曰。
得一機而傳世行後。
幾生般若之靈也。
複有機緣不見於世。
猶得綴名於其師。
曰某嗣某。
尚其次也。
其間姓氏鄉裡與夫出處死生之狀。
或失其傳。
古人惟恐入山之不深。
入林之不密。
奚暇告人。
以幻滅幻生之餘事也。
百丈開田說大義。
可謂直截。
至酬酢南泉何其葛藤如是耶。
學者當自折衷。
池州杉山智堅禅師 師初與歸宗南泉行腳時。
路逢一虎。
各從虎邊過了。
南泉問歸宗雲。
适來見虎似個什麼。
宗雲。
似個貓兒。
宗卻問師似個什麼。
師雲。
似個狗子。
宗問南泉雲。
似個什麼。
南泉雲。
我見似個大蟲。
師吃飯次。
南泉收生飯。
雲。
生。
師雲。
無生。
南泉雲。
無生猶是末。
乃行數步。
師召雲。
長老。
南泉回頭雲。
作麼。
師雲。
莫道是末。
一日普請擇蕨菜。
南泉拈起一莖雲。
者個大好供養。
師雲。
非但者個。
百味珍羞它亦不顧。
南泉雲。
雖然如是。
個個須是償他始得。
僧問曰。
何是本來身。
師雲。
舉世無相似。
寶昙曰。
一等心地法門。
善知識所見各有大小淺深之異。
三人見虎已作三惑。
不知八十四人同見。
見複何如。
同中有異而異中有同。
道固如是也。
如一母所生之子。
其間所受已各不同。
況悟入淺深根器高下。
雖大爐鞴不能使之齊也。
裴旻見真虎而卻。
葉公見似龍而喜。
其真僞則有間矣。
姑置二師之見。
敢問南泉之見何如。
向去有一賢沙與僧山行逢虎。
僧曰。
和尚虎。
沙曰。
是汝虎。
五人之見為異為同。
毫厘有差。
天地懸隔。
澧州苕溪道行禅師 師有時雲。
吾有大病非世所醫。
後有僧問先曹山曰。
承古有言。
吾有大病非世所醫。
未審喚作什麼病。
曹山雲。
攢族不得底病。
僧曰。
一切衆生還有此病也無。
曹雲。
人人盡有。
僧雲。
和尚還有此病也無。
曹雲。
正覓起處不得。
僧雲。
一切衆生為什麼不病。
曹雲。
衆生若病即非衆生。
僧雲。
未審諸佛還有此病也無。
曹雲。
有。
僧雲。
既有為什麼不病。
曹山雲。
為伊惺惺。
僧問。
如何修行。
師雲。
好個阿師。
莫客作。
僧雲。
畢竟如何。
師雲。
安置即不堪。
又僧問。
如何是正修行路。
師雲。
涅盤後有。
僧雲。
如何是涅盤後有。
師雲。
不洗面。
僧雲。
學人不會。
師雲。
無面得洗。
寶昙曰。
吾有大病非世所醫。
此佛祖之病也。
攢簇不得底是曹山之病也。
正覓起處不得是衲僧之病也。
人人盡有是凡夫之病也。
均是病也。
屬之佛祖。
屬之曹山。
屬之衲僧。
屬之凡夫。
而何如人之養狸。
奴謂其疾如風遂字之為風。
或曰牆能礙風即字之為牆。
彼人曰牆為鼠所穴即字之為鼠。
彼又笑曰鼠為貓所捕者。
不若複字之為貓。
曹山繞四天下行一遭。
依舊歸來。
不妨還我茗溪住處。
撫州石鞏慧藏禅師 師昔為弋者。
因逐群鹿從馬祖庵前過。
問祖曰。
和尚見鹿過不。
祖匿曰。
汝是何人。
曰。
獵者。
祖曰。
汝解射。
曰。
解射。
祖曰。
汝一箭射幾個。
曰。
一箭射一個。
祖曰。
汝不解射。
曰。
和尚莫解射不。
祖曰。
解射。
曰。
一箭射幾個。
曰。
一箭射一群。
曰。
彼此是命。
何用射他一群。
祖曰。
汝既知如是。
何不自射。
曰。
若教某甲自射。
直是無下手處。
祖曰。
者漢曠劫無明煩惱今日頓息。
師即毀弓箭截發投祖出家。
一日在廚作務。
祖曰。
作什麼。
曰。
牧牛。
祖曰。
作麼生牧。
曰。
一回入草去。
蓦鼻拽将回。
祖曰。
子真牧牛也。
住持後常以弓箭接人。
三平到。
師作挽弓勢。
雲。
看箭。
三平作避勢。
師雲。
平生架一張弓一隻箭。
隻射得半個聖人。
師問西堂。
汝捉得虛空麼。
西堂雲。
捉得。
師雲。
作麼生捉。
西堂以手撮虛空一撮。
師雲。
汝作麼生。
恁麼捉虛空。
堂卻問師兄作麼生捉。
師把西堂鼻頭拽。
西堂作忍痛聲雲。
太煞。
拽人鼻孔。
直得脫去。
師雲。
直須恁麼捉虛空始得。
衆僧參次。
師雲。
适來底什麼處去也。
僧雲。
在。
師雲。
在什麼處。
僧彈指一聲。
僧到禮拜。
師雲。
還将得那個來不。
僧雲。
将得來。
師雲。
在什麼處。
僧彈指三聲。
問。
如何免得生死。
師雲。
用免作什麼。
僧雲。
如何免得。
師雲。
者底不生死。
寶昙曰。
石鞏逐鹿而馬師得鹿。
祖曰此子曆劫無明直下頓息。
此語有萬鈞重氣力也。
一生牧牛是此氣力。
捉得虛空是此氣力。
故達磨曰。
從事上得法者氣力壯。
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
石鞏之謂也。
故其平生張弓架箭。
自謂隻射得半個聖人。
不知馬師自來。
當得一人不。
朗州中邑洪恩禅師 師因仰山為新戒。
時到謝戒。
師見來。
於禅床上拍手雲。
和和。
仰山即東邊立。
又西邊立。
又中心立。
然後謝戒了。
卻退後立。
師雲。
什麼處得此三昧。
上雲。
曹溪脫印子學來。
師雲。
汝道曹溪用此三昧接什麼人。
山雲。
接一宿覺。
卻雲。
和尚什麼處得此三昧。
師雲。
馬大師處學得。
問曰。
如何得見性。
師雲。
譬如有屋。
屋有六窗。
内有一猕猴。
東邊喚山山。
山山應如是。
六囪俱喚俱應。
仰山禮謝起雲。
蒙和尚譬喻。
無不了知。
更有一事。
隻如内猕猴困睡。
外猕猴欲與相見時如何。
師下禅床。
執仰山手作舞。
雲。
山山與汝相見了。
譬如蜼螟蟲在蚊子眼睫上作窠。
向十字街頭叫喚雲。
土曠人希相逢者少。
寶昙曰。
大法不容方便者也。
古人於無方便中建立方便。
一涉方便利害即之。
如六囪喚山山。
後世必有弄精魂者死在向下矣。
賴遇寂子。
好手曾死。
卻活山山。
故能喚起老饕。
活得死山山也。
當時若無後語。
有甚中邑。
自此山山亦能死卻天下人。
亦能活卻天下人。
仰山之力也。
洪州百丈懷海禅師 師一日侍馬大師玩月次。
祖問。
正當恁麼時如何。
西堂雲。
正好供養。
師雲。
正好修行。
南泉拂袖便行。
祖曰。
經歸藏。
禅入海。
唯有普願獨超物外。
一日師侍馬祖行次。
見野鴨子蜚過。
祖雲。
是什麼。
師曰。
野鴨子。
祖雲。
什處去。
師雲。
蜚過去。
祖将師鼻孔便扭。
師作忍痛聲。
祖雲。
何曾蜚去。
師於言下有省。
明日。
祖升堂。
才坐。
師出卷面前席。
祖便下座。
師随之方丈。
祖雲。
什麼處來。
師雲。
山後來。
祖雲。
還逢着一人麼。
師雲。
不逢着。
祖雲。
為什麼不逢着。
師雲。
若逢着即舉似和尚。
祖雲。
什麼處得者消息來。
師雲。
某甲罪過。
祖雲。
卻是老僧罪過。
師再參馬祖。
祖豎起拂子。
師雲。
即此用。
離此用。
祖挂拂子於舊處。
祖雲。
你已後聞兩片皮。
将何為人。
師取拂子豎起。
祖雲。
即此用。
離此用。
師亦挂拂子於舊處。
祖振威一喝。
師直得三日耳聾。
一日上堂雲。
靈光獨耀逈脫根塵。
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一僧哭入法堂。
師雲。
作什麼。
僧雲。
父母俱喪。
請師擇日。
師雲。
明日來為你一時埋卻。
問。
如何是奇特事。
師雲。
獨坐大雄峰。
僧禮拜。
師便打。
師上堂。
衆才集。
師以主丈趂下。
卻召大衆。
衆回首。
師雲。
是什麼。
黃蘗到師處。
一日辭雲。
欲禮拜馬祖去。
師雲。
馬祖已遷化也。
蘗雲。
未審馬大師有何言句。
師遂舉再參因緣。
蘗聞舉不覺吐舌。
師雲。
子已後莫承嗣馬祖麼。
蘗曰。
不然。
今日因師舉。
得見馬祖大機大用。
然且不識馬祖。
若嗣馬祖。
已後喪我兒孫。
師雲。
見與師齊減師半德。
見過於師方堪傳授。
子甚有超師之見。
後沩山問仰山百丈再參馬祖因緣。
此二尊宿意旨如何。
仰山雲。
此是大機之用。
沩山雲。
馬祖出八十四員善知識。
幾人得大機。
幾人得大用。
仰山雲。
百丈得大機。
黃蘗得大用。
餘皆唱導之師。
沩山雲。
如是如是。
師一日以禅宗肇自少室。
至曹溪已來多居律寺。
雖雲别院。
然於說法住持未合規度。
故常爾介懷。
乃曰。
佛祖之道欲誕布化。
元冀來際不泯者。
豈當與諸部阿笈摩教為随行邪。
遂制叢林清規。
禅門獨行。
由百丈之始。
今略舒大要徧示後學。
令不忘本也。
其諸軌度。
山門備焉。
寶昙曰。
百丈見野鴨子悟道歸來。
或哭或笑或問其故。
丈矍然曰。
汝道哭即是。
笑即是。
便有驅耕奪饑之手。
至馬祖震威一喝。
三日耳聾。
如百煉精金最後入火。
無複故金矣。
學道至此。
然後謂之百了千當。
嘗觀百丈寶此金剛王久矣。
未嘗輕以示人。
一旦黃蘗輙嬰其鋒以眦睚一世。
複用是以出臨濟。
佛法之盛實此老之力也。
然以道德餘力綱紀叢林。
推原人情蕲合佛意。
可以為萬世法。
是故行之後世得不弊也。
愚謂其功不在制禮作樂下。
昔先儒有造慧林法席者。
适觀僧飯井井。
千百阒然無聲。
先儒曰。
此三代之遺風也。
其盛德休烈可勝道哉。
虔州西堂智藏禅師 師與大寂奉書至忠國師。
國師問曰。
汝師說什麼法。
師從東過西立。
國師曰。
隻者個更别有。
師從西過東立。
國師曰。
者個是馬師底。
仁者作麼生。
師雲。
早個呈似和尚了。
尋又送書至徑山谒國一禅師。
語載國一章。
僧問馬祖。
離四句。
絕百非。
請師直指西來意。
祖雲。
我今日勞倦。
不能為汝說得。
問取智藏去。
僧問師。
師曰。
何不問和尚。
僧曰。
和尚教來問。
師曰。
我今日頭痛。
不能為汝說。
去問取海兄。
僧遂問海兄。
兄雲。
我到者裡卻不會。
僧舉似馬祖。
祖雲。
藏頭白。
海頭黑。
祖一日問。
師何不看經。
師雲。
經豈異耶。
祖曰。
然雖如此。
汝向後為人也稍得。
師曰。
智藏病。
思自養。
敢言為人。
祖曰。
子末年必興于世。
寶昙曰。
藏頭白。
海頭黑。
一語匊天下後世學者。
如透金剛圈。
如吞栗棘蓬。
曾不知大寂當時正是看锢鏴着生鐵也。
馬師大國楚也。
遣使二老如聘虎狼之秦。
不為吞噬者幾希。
藏公可謂使乎。
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者也。
對李翺之問大寂。
當為擊節。
京兆府章敬寺懷恽禅師 師因僧問心法雙忘指歸何處。
師曰。
郢人無污徒勞運斤。
曰。
請師不返之言。
師曰。
即無返句。
百丈和尚令一僧來問。
伺師上堂次。
展坐具禮拜了。
起來拈師一隻靸鞋。
以衫袖拂卻塵了。
倒覆向下。
師曰。
老僧罪過。
或問。
祖師所傳心地法門。
為是真如心。
妄想心。
非真非妄心。
為是三乘教外别傳底心。
師雲。
汝見目前虛空麼。
曰。
信之。
常在目前。
人自不見。
師曰。
汝莫認影像。
曰。
和尚作麼生。
師以手撥空三下。
曰。
作麼生即是。
師曰。
汝向後會去在。
僧來繞師三匝振錫而立。
師曰。
是是。
其僧又到南泉亦繞三匝振錫而立。
南泉曰。
不是不是。
此是風力所轉。
終成敗壞。
僧曰。
章敬道是。
和尚為甚道不是。
南泉曰。
章敬即是。
是汝不是。
寶昙曰。
南嶽聞馬祖出世。
遣一僧候之。
問作麼生。
僧如其言。
故馬祖有自從胡亂後三十年不少鹽醬之語。
南嶽然之。
今百丈驗其弟。
恽公亦用此手。
故恽有老僧罪過之語。
古人養子如養駿。
平時過都曆塊固已熟其步驟矣。
至是如不見者。
數年中心望其奔轶絕塵。
使人察之。
果然也。
谛觀南嶽馬師用處如此。
百丈恽公用處又如此。
所謂大小淺深之異。
學者當自察之。
信州鵝湖大義禅師 師因唐憲宗诏入内。
於麟德殿論義。
有一法師問。
如何是四谛。
師曰。
聖上一帝。
三帝何在。
又問。
欲界無禅。
禅居色界。
此士憑何而立禅。
師曰。
法師隻知欲界無禅。
不知禅界無欲。
法師雲。
如何是禅。
師以手點空。
法師無對。
帝曰。
法師講無窮經論。
隻這一點尚不柰何。
師卻問諸碩德曰。
行住坐卧畢竟以何為道。
對曰。
知者是道。
師曰。
不可以智知。
不可以識識。
安得知者是道。
有對曰。
無分别是道。
師曰。
善能分别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
安得無分别是道。
有對曰。
四禅八定是道。
師曰。
佛身無為。
不堕諸數。
安得四禅八定是道耶。
衆皆杜口。
師又舉順宗問屍利禅師。
大地衆生如何得見性成佛。
屍利雲。
佛性猶如水中月。
可見不可取。
因謂帝曰。
佛性非見必見。
水中月如何攫取。
帝乃問。
何者是佛性。
師曰。
不離陛下所問。
帝默契真宗。
寶昙曰。
善知識其不八面受敵而能護法城者。
未始有也。
愚觀國朝太宗皇帝垂示六問。
當時學者或不能對。
後世善知識互為酬唱。
意謂大檀越流通此殊勝因緣也。
說法。
難事爾。
古人猶有大衆威德怖。
況天威不違咫尺乎。
善知識亦有德尊眼明。
平居法施雷動。
有對人主而不能措一詞者。
亦豈偶然哉。
今鵝湖被旨憲宗。
賜對麟德殿與諸師問答。
遊戲自在貫穿不窮。
如上将軍不持一兵。
直入賊壘。
策勳人主之前。
真一代法施主盟也。
其亦終南政公之季孟欤。
伊阙伏牛山自在禅師 師與大寂送書與忠國師。
國師問曰。
馬大師以何法示徒。
對曰。
即心即佛。
國師曰。
是甚麼語話。
良久又問。
此外更有甚麼言教。
師曰。
非心非佛。
或雲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國師雲。
猶較些子。
師曰。
馬大師即恁麼。
不審和尚此間如何。
國師曰。
三點如流水。
曲似刈禾鎌。
師後隐于伏牛山。
師一日示徒曰。
即心即佛是無病求藥句。
非心非佛是藥病對治句。
僧問。
如何是脫灑底句。
師雲。
伏牛山下古今傳。
寶昙曰。
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是馬大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
諸弟子中發明叵多。
唯伏牛曰。
即心即佛是無病求藥句。
非心非佛是藥病對治句。
僧問脫灑句。
則曰伏牛山下古今傳。
真得馬師骨髓哉。
青出於藍青於藍。
冰生於水而寒於水。
然後為親出也。
幽州盤山寶積禅師 師示衆曰。
心若無事萬象不生。
意絕玄機纖塵何立。
道本無體因道而立名。
道本無名因名而得号。
若言即心即佛。
今時未得玄微。
若言非心非佛。
猶是指蹤之極則。
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夫大道無中複誰先後。
長空絕際何用稱量。
空既如斯道複何說。
夫心月孤圓光吞萬象。
光非照境境亦非存。
光境俱忘複是何物。
禅德譬如擲劍揮空。
莫問及與不及。
斯乃空輪無迹劍刃無虧。
若能如是心心無知。
全心即佛全佛即人。
人佛無異始為道矣。
禅德可中學道似地擎山。
不知山之孤峻。
如石含玉。
不知玉之無暇。
若如此者是名出家。
故導師雲。
法本不相礙三際亦複然。
無為無事人。
猶是金鎖難。
所以靈源獨耀。
道絕無生。
大智非明。
真空無迹。
真如凡聖皆是夢幻。
佛及涅盤是為增語。
禅德且須自看。
無人替代。
三界無法何處求心。
四大本空佛依何住。
璇玑不動亦爾無言。
觌面相呈更無餘事。
珍重。
師将順世告衆曰。
有人邈得吾真否。
衆皆将寫得真呈師。
不契。
普化出曰。
某甲邈得。
師曰。
何不呈似老僧。
普化乃翻筋鬥而出。
師曰。
這漢向後徹風颠為人去在。
寶昙曰。
盤山肉案頭發明。
歌鈴上徹去。
真得法圓滿自在者也。
天縱之辯。
如萬象中明月。
衆山中須彌。
其自為高明不待沿襲。
後世因是而入流者。
莫知紀極。
垂示大略有五。
曰心若無事萬象不生至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一也。
夫大道無中至道複何說。
二也。
夫心月孤圓至複是何物。
三也。
譬如擲劍揮空至始為道矣。
四也。
可中學道至更無餘事。
五也。
不知者往往合而為一。
遂至其言誵亂理亦稠疊。
學之者如堕網罟喪亂本真。
愚嘗於信心銘反複論之。
謂半偈可以了一生。
全偈可以畢大事。
今於盤山亦雲。
大光明藏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