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明藏上卷

關燈
之明。

    使文宗於延英漏下十一刻有一剎那反照之功。

    則此未必不為光明無盡之福。

    惜乎止於皇情一悅而已。

    夫佛法世法一道也。

    其來有漸漬。

    其用在果斷。

    機會一失則時不再來。

    愚觀文宗之用唐。

    亦猶聞道於政公不遠矣。

     五祖大滿禅師嗣法 六祖慧能大鑒禅師 師未時鬻薪於市中。

    聞客誦金剛經。

    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竦然有省。

    直抵黃梅東山。

    五祖見而器之。

    着槽廠間。

    未幾因上首秀大師題廊壁有身似菩提樹之語。

    師因秉燭令童子書其傍曰。

    菩提本非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使惹塵埃。

    祖於深夜召師入室。

    密授衣法。

    令隐於懷集四會之間。

    儀鳳初屆南海。

    遇印宗法師於法性寺講涅盤經。

    師寓止廊庑間。

    因風揚剎竿旛動。

    聞二僧對論。

    一雲旛動。

    一雲風動。

    往複數四曾未契證。

    師雲。

    可容俗士預高論不。

    僧曰試為說看。

    師曰。

    不是風動。

    不是旛動。

    仁者心動。

    僧於言下大悟。

    印宗竦然異之。

    起立問曰。

    行者定非常人。

    正是誰師。

    更無所隐直叙所得。

    印宗執弟子禮。

    請授禅要。

    乃告衆曰。

    印宗是具足凡夫。

    今遇肉身大士。

    即指出盧居士。

    請出信衣。

    悉令瞻禮。

    至正月十五日會名德為師剃發受具。

    就菩提樹開東山法門。

    宛如夙契。

    明年秋辭歸故隐寶林寺。

    韶之刺史韋據請轉法輪於大梵寺。

    并受無相心地戒。

    門人記錄目曰壇經。

    盛行于世。

    後複曹溪。

    大法雨施。

    學者雲合。

    神龍間降诏雲。

    朕請安秀二師奉安宮中。

    萬機之暇得究真乘。

    二師并推讓雲。

    南方有能禅師。

    密授忍大師衣法。

    可就彼問。

    今遣内侍薛簡馳诏迎請。

    願師速赴上京。

    師上表雲。

    野性冰霜願終林麓雲雲。

    後有僧問臨濟雲。

    石室行者踏碓為什麼忘移卻腳。

    臨濟曰。

    沒溺深坑。

     寶昙曰。

    黃梅七百高僧。

    所傳衣缽為負舂者得之。

    秀公學者第一。

    而一四句偈為不識字者下之。

    是知佛法不可以力争而亦不可以勢取也。

    老盧墜數碩之石沒溺深坑。

    後世唯臨濟知之。

    正如阿修羅王拖動三有大城諸煩惱海。

    不自知其力然也。

    持一炬之火倩人書壁。

    是挽秀公之臂而系黃梅也。

    當時唯黃梅知之。

    如澶淵夢中床子弩發不自知其勢然也。

    達磨曰。

    我觀赤縣神洲有大乘氣。

    踰海越漠為法求人。

    方一燈傳一燈。

    不翅一發引千鈞之重。

    至是則有盡大地人普請成佛之理。

    是阿修羅手中床子弩機用得正滑也。

    達磨未嘗隻履西去。

    黃梅諸師亦未嘗攝衣寂然。

    六祖去今才六百年。

    而強弩之機已不能穿魯缟矣。

    於戲。

    悲夫子孫固不能親見其人。

    但知不以心法殺天下。

    後世學者亦庶幾其可乎。

     六祖大鑒禅師嗣法 廣州志道禅師 師參六祖曰。

    學人初出家。

    覽涅盤經僅十餘載。

    未明其意。

    願和尚垂誨。

    祖曰。

    汝何處未了。

    對曰。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於此疑惑。

    祖曰。

    汝作麼生疑。

    對曰。

    一切衆生皆有二身。

    謂色身法身也。

    色身無常有生有滅。

    法身無常無知無覺。

    經雲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

    不審是何身寂滅。

    何身受樂。

    若色身者。

    色身滅時四大分散。

    全段是苦。

    苦不可言樂。

    若法身寂滅。

    即同草木瓦石。

    誰當受樂。

    又法性是生滅之體。

    五蘊是生滅之用。

    一體五用生滅是常。

    生則從體起用。

    滅則攝用歸體。

    若聽更生。

    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

    若不聽更生。

    即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

    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盤之所禁伏。

    尚不得生。

    何樂之有。

    祖曰。

    汝是釋子。

    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

    據汝所解。

    即色身外别有法身。

    離生滅求於寂滅。

    又推涅盤常樂言有身受者。

    斯乃執吝生死耽着世樂。

    汝今當知。

    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

    分别一切法為外塵相。

    好生惡死。

    念念遷流。

    不知夢幻虛假。

    枉受輪回。

    以常樂涅盤翻為苦相。

    終日馳求。

    佛愍此故。

    乃示涅盤真樂。

    剎那無有生相。

    剎那無有滅相。

    更無生滅可滅。

    是則寂滅現前。

    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

    乃謂樂。

    常樂此樂。

    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

    豈有一體五用之名。

    何況更言涅盤禁伏諸法令永不生。

    斯乃謗佛毀法。

    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盤。

    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

    目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

    六十二見本。

    妄意虛假名。

    何為真實義。

    唯有過量人。

    通達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

    外現音聲象。

    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盤解。

    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

    不起分别想。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

    涅盤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

    汝今舍邪見。

    汝勿随言解。

    許汝少分知。

    師聞偈踴躍。

    作禮而退。

     寶昙曰。

    禅是佛心。

    經是佛語。

    故楞伽有佛語心品。

    法華有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之義。

    涅盤有常樂我淨之旨。

    皆一道也。

    譬如琵琶琴瑟雖有妙音。

    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指即妙音。

    語即佛心也。

    即妙音以為指。

    即語以為佛心。

    豈不悖哉。

    古之人音與指相忘。

    心與語縣契。

    如趙州曰。

    諸人被菩提使。

    老僧使得菩提。

    便能撚土為金。

    撚金為土。

    皆吾心之常分。

    不假於他術也。

     廣州法性寺印宗禅師 師因往蕲春谒忍大師後。

    於廣州法性寺講涅盤經。

    遇六祖能大師始悟玄理。

    以能為傳法師。

    又采摭自梁至唐諸方達者之言着為心要集。

    盛行于世。

     寶昙曰。

    真淨老人謂。

    印宗法師問盧行者。

    仁者在黃梅有何言教指趣傳授。

    盧曰。

    彼指授者惟論見性成佛。

    不說禅定解脫無念無為。

    宗曰。

    何故不說禅定解脫無念無為。

    盧曰。

    況是二法。

    不是佛法不二之法。

    宗曰。

    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盧曰。

    如仁者講涅盤經明見佛性。

    是名佛法不二之法。

    真淨曰。

    彼是小巧。

    禅道早是中半了也。

    如今叢林惟論禅定解脫無念無為。

    且道六祖底是。

    如今底是。

    至哉斯言也。

    真淨去今又八十彈指矣。

    後世禅定解脫無念無為亦複無聞。

    其能穿鑿古今出沒名句。

    握定死蛇以為活蠍者。

    便為正眼遞相印授。

    當世無大知見人為辨正邪脫。

    或有之。

    衆楚一齊未易伸喙。

    佛法至此得不為痛心者哉。

     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師 師往曹溪作禮問曰。

    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祖曰。

    汝曾作什麼來。

    師曰。

    聖谛亦不為。

    何階級之有。

    祖深器之。

    謂有二祖見少林氣象。

    後住青原靜居寺。

    六祖将示寂。

    有沙彌希遷。

    即石頭也。

    問曰。

    和尚百年後希遷當依附誰。

    祖曰。

    尋思去。

    及祖順世。

    遷於靜處端坐。

    寂然忘生。

    上首曰。

    汝師已逝。

    空坐奚為。

    曰。

    我禀遺戒故尋思爾。

    上首曰。

    汝有師兄行思和尚住吉州青原。

    因緣在彼。

    師言甚直。

    汝自迷耳。

    遷聞辭去至靜居。

    師問曰。

    子何方而來。

    曰。

    曹溪。

    師曰。

    将得什麼來。

    曰。

    未到曹溪亦不失。

    師曰。

    恁麼則用去曹溪作什麼。

    曰。

    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

    又問。

    曹溪大師還識和尚不。

    師曰。

    汝今識吾否。

    曰。

    識又争能識得。

    師曰。

    衆角雖多一麟足矣。

    師令持書至南嶽讓和尚。

    達書了速回與汝鈯斧子住山。

    至彼未呈書便問。

    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

    讓曰。

    子問太高生。

    何不向下問。

    曰。

    甯可永劫受沉淪。

    不從諸聖解脫。

    讓休去乃回。

    師問曰。

    子去未久送書達不。

    曰。

    書亦不通信亦不達。

    師曰。

    作麼生。

    遂舉前話了卻雲。

    去時蒙和尚許鈯斧子。

    即便請。

    師垂一足。

    乃禮辭之。

    南嶽有僧問。

    如何是佛大意。

    師曰。

    廬陵米作麼價。

     寶昙曰。

    青原得道時大有二祖見少林氣象。

    是時方像季也。

    而溫厚之氣獨盛於東南。

    思出江西而祖居南海。

    視中國為東南也。

    雖佛法不以土地風氣為休戚。

    然人挾天地中和以生。

    得天地之中和而不能得道之中和者。

    未之有也。

    青原仁父祖也。

    子石頭外而氣分感而為。

    諸孫藥山雲岩殆聖谛不為處發生。

    龍潭德山是廬陵米價中流出。

    有父祖之英烈。

    得天地之中和人。

    而不能為聖為賢為嚴父師為法軌範。

    吾不信也。

     南嶽懷讓禅師 師至曹溪。

    六祖問。

    什麼處來。

    曰。

    嵩山來。

    祖曰。

    什麼物恁麼來。

    師無語。

    經八年忽然有省。

    白祖曰。

    某甲有個會處。

    祖曰。

    作麼生會。

    曰。

    喚作一物即不中。

    祖曰。

    還假修證也無。

    曰。

    修證即不無。

    污染即不得。

    祖曰。

    秖此不污染是諸佛之所護念。

    汝既如是。

    吾亦如是。

    西天般若多羅谶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

    師執侍十五載。

    唐先天二年居衡嶽般若寺。

    示徒雲。

    一切萬法皆從心生。

    心本無生法亦無住。

    若達平地所作無礙。

    非遇上根宜慎言哉。

    僧問。

    如鏡鑄像。

    像成後光歸何處。

    師曰。

    如大德未出家時。

    相狀向什麼處去。

    曰。

    成後為什麼不鑒照。

    師曰。

    雖然不鑒照。

    一點也瞞他不得。

    有僧道一住傳法院庵。

    常坐禅。

    師知是法器乃往問曰。

    大德坐禅圖個什麼。

    一曰。

    圖作佛。

    師乃取一磚於庵前石上磨。

    一曰。

    作什麼。

    師曰。

    磨作鏡。

    一曰。

    磨磚豈得作鏡。

    師曰。

    坐禅豈得成佛。

    一遽離坐問曰。

    如何即是。

    師曰。

    如牛駕車。

    車若不行。

    打車即是打牛即是。

    又曰。

    汝學坐禅。

    為學坐佛。

    若學坐禅。

    禅非坐卧。

    若學坐佛。

    佛非定相。

    於無住法不應取舍。

    汝若坐佛即是殺佛。

    若執坐相非達其理。

    一聞示誨如飲醍醐。

    即禮拜問曰。

    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

    師曰。

    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

    我說法要譬如天澤。

    汝緣合故當見其道。

    又問曰。

    道非色相雲何能見。

    師曰。

    心地法眼能見乎道。

    無相三昧亦複然矣。

    一曰。

    有成壞不。

    師曰。

    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也。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遇澤悉皆萠。

    三昧花無相。

    何壞複何成。

     寶昙曰。

    證悟廣大。

    非一世可了。

    譬如須彌雖積塵而成。

    與輪圍諸山初若不異。

    至四面俱起則盡輪圍。

    百劫之力亦不能及。

    此無他。

    小大之勢然也。

    南嶽之道簡而易見明而易知。

    雖初心之人若可深入。

    及一引手則有不可輕舉之力。

    至一舉武則有不可苟踐之地。

    使人人如南嶽如馬駒。

    則畟塞虛空皆為有道者矣。

    大抵父祖勇決則子孫無削弱之患。

    太公之治齊。

    周公之治魯。

    亦不免有後世寖強寖微之論。

    可不戒哉。

     溫州玄覺禅師 師詣曹溪。

    初到。

    振錫攜瓶繞祖三匝。

    卓然而立。

    祖曰。

    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師曰。

    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

    祖曰。

    何不體取無生。

    了無速乎。

    曰。

    體即無生。

    了本無速。

    祖曰。

    如是如是。

    于時大衆愕然。

    師方具威儀參禮。

    須臾告辭。

    祖曰。

    返太速乎。

    師曰。

    本自非動。

    豈有速耶。

    祖曰。

    誰知非動。

    師曰。

    仁者自生分别。

    祖曰。

    汝甚得無生之意。

    師曰。

    無生豈有意耶。

    祖曰。

    無意誰當分别。

    師曰。

    分别亦非意。

    祖歎曰。

    善哉善哉。

    少留一宿。

    時謂之一宿覺。

    翌日回永嘉。

    着證道歌一首并禅宗悟修圓言。

    并行于世。

    觀心十門。

    初則言其法爾。

    次則出其觀體。

    三則語其相應。

    四則警其上慢。

    五則誡其踈怠。

    六則重出觀體。

    七則明其是非。

    八則蕳其诠言。

    九則觸塗成觀。

    十則妙契玄源雲雲。

     寶昙曰。

    永嘉欲定宗旨。

    不得不為曹溪一來。

    及乎一見投機。

    不得不留一宿而去。

    師資道盡。

    佛法見忘。

    真龍門躍鱗。

    鸷鳥一鹗者也。

    同門如左溪朗東陽策輩。

    皆一時經論淵薮。

    朗宗智者而策見曹溪。

    三人行必有我師。

    永嘉之謂也。

    永嘉聞道奇崛。

    古今未有及者。

    末後一句是曹溪挨拶得來。

    古人雲。

    悟了直須遇人。

    若不遇人真成虛設。

    華嚴曰。

    觀法先後以智分别。

    是非審定不違法印。

    殆永嘉分别亦非意之謂欤。

    證道歌。

    西竺謂之震旦聖者經。

    即曹溪末後之旨。

    如天雨之水宛轉入海。

    還通於天。

    惟乘槎者流然後知此。

     司空山本淨禅師 師受曹溪玄旨。

    隸司空山無相寺。

    唐天寶中玄宗遣中使楊光庭入山采常春藤。

    造丈室問曰。

    弟子慕道斯久。

    惟願垂示。

    師曰。

    天下禅宗碩學鹹會京師。

    天使歸朝足可咨決。

    貧道隈山傍水無所用心。

    光庭泣拜。

    師曰。

    休拜貧道。

    天使為求佛邪問道邪。

    曰。

    弟子智識昏昧。

    未審佛之與道其義雲何。

    師曰。

    若欲求佛。

    即心是佛。

    若欲會道。

    無心是道。

    曰。

    雲何即心是佛。

    師曰。

    佛因心悟。

    心以佛彰。

    若悟無心。

    佛亦不有。

    曰。

    雲何無心是道。

    師曰。

    道本無心。

    無心名道。

    若了無心。

    無心即道。

    光庭作禮信受。

    回阙具奏山中所聞。

    十二月征師住白蓮亭。

    明年诏左右兩街名僧碩學與師闡揚佛理。

    一一剖析如流。

    最後有安禅師問曰。

    既言一切是妄。

    妄亦同真。

    真妄無殊。

    複是何物。

    師曰。

    若言何物。

    物物亦妄。

    經雲。

    無相似。

    無比況。

    言語道斷如鳥蜚空。

    與師問辨者數人。

    繁而不錄。

     寶昙曰。

    即心是佛。

    無心是道。

    佛祖并出無異說也。

    無心是佛。

    即心是道。

    佛祖并證無異法也。

    是故於中拶出石火放行電光以顯無心。

    捩轉天關掀翻地軸以示即心也。

    所謂無心者。

    非絕聖棄智謂之無心。

    非何思何慮謂之無心。

    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謂之無心。

    非自然非自然謂之無心。

    古德雲。

    了了常知是此無心也。

    熾然作用是此無心也。

    無心如日。

    即心如雪。

    雪見睍曰銷也。

    即心如火。

    無心如膏。

    膏見火即流也。

    即心無心之體。

    無心即心之用。

    體用俱泯。

    佛祖兼忘。

    故能摧異論之鋒。

    發諸師之見。

    真得即心無心之力也。

     婺州玄策禅師 師因智隍禅師者。

    曾谒黃梅五祖。

    庵居二十年。

    自謂正受。

    師知其所得未真。

    往問曰。

    汝坐於此作什麼。

    隍曰入定。

    師言。

    汝雲入定。

    有心耶無心耶。

    若有心者。

    一切蠢動之類皆應得定。

    若無心者。

    一切草木之流亦合得定。

    曰。

    我正入定時則不見有有無之心。

    師曰。

    既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

    何有出入。

    若有出入。

    則非大定。

    隍無語良久。

    又問。

    師嗣誰。

    師曰。

    我師曹溪六祖。

    曰。

    六祖何以為禅定。

    師曰。

    我師雲。

    夫妙湛圓寂體用如如。

    五陰本空六塵非有。

    不出不入不定不亂。

    禅性無住離住禅寂。

    禅性無生離生禅相。

    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此語未息疑情。

    遂造曹溪請決。

    六祖意與師冥符。

    隍開悟。

    法席振于金華。

    楊億侍郎問一僧雲。

    隍公悟處。

    是得策公力。

    是得六祖力。

    試道看。

    僧無語。

     寶昙曰。

    一脔可知鼎味。

    況全鼎乎。

    策公自永嘉師友淵源中來。

    瀹盡天台之波。

    而後飲曹溪之水。

    曹溪波浪具此一滴中。

    隍公以其餘波。

    至撼動天人二十年。

    所得心都無影響。

    楊大年一矢竊發。

    适中於餘心也。

    惟痛定者乃可知之。

     南陽慧忠國師 師因唐肅宗诏試驗西天大耳三藏他心通。

    師到三藏作禮立左邊。

    師問曰。

    汝得他心通耶。

    曰。

    不敢。

    師曰。

    汝道老僧隻今在何處。

    曰。

    和尚是一國之師。

    卻去西川看競渡。

    又問。

    汝道隻今又在何處。

    曰。

    天津橋上看弄胡孫。

    又問。

    汝道隻今聻。

    三藏罔然。

    師叱曰。

    者野狐精。

    它心通在何處。

    一日。

    三喚侍者。

    侍者三應。

    師曰。

    将謂吾孤負汝。

    卻是汝孤負吾。

    南泉來參。

    師曰。

    甚麼處來。

    曰。

    江南來。

    師曰。

    還将得馬師真來不。

    曰。

    隻者是。

    師曰。

    背後底。

    南泉休去。

    麻谷來參。

    繞禅床三匝於師前振錫而立。

    師曰。

    既如是用。

    更見貧道作什麼。

    麻谷又振錫。

    師叱曰。

    者野狐精出去。

    師示衆雲。

    禅宗學者應遵佛勑。

    一乘了義契自心源。

    不了義者互不相許。

    如獅子身中蟲。

    夫為人師。

    若涉名利别開異端。

    則自他何益。

    如世大匠斤斧不傷其手。

    香象所負非驢能堪。

    有南陽濆行者問。

    承聞和尚道無情說法。

    某甲未體其意。

    乞和尚垂示。

    師曰。

    汝若問無情說法。

    解它無情方得聞我說法。

    汝但聞取無情說法去。

    濆曰。

    隻得如今有情方便之中。

    如何是無情因緣。

    師曰。

    如今一切動用之中。

    但凡聖兩流都無少分起滅便是出。

    識不屬有無熾然見覺。

    隻聞無其情識系執。

    所以六祖雲。

    六根對境。

    分别非識。

    肅宗問曰。

    師得何法。

    師曰。

    陛下見空中一片雲麼。

    帝曰見。

    師曰。

    釘釘着縣挂着。

    又問十身調禦師。

    乃起立曰。

    還會麼。

    帝曰不會。

    師曰。

    與老僧過淨瓶來。

    如何是無诤三昧。

    師曰。

    檀越踏毗盧頂上行。

    曰。

    此意如何。

    師曰。

    莫認自己作清淨法身。

    問答太多。

    不錄。

     寶昙曰。

    無垢居士張九成常參大慧。

    先師論忠國師說老婆禅。

    先師曰。

    國師法性寬波瀾闊。

    古今未易到也。

    如僧問古佛心曰牆壁瓦礫是。

    若玄妙解路。

    心不絕生死。

    命根不斷。

    大法不明。

    決定不敢如此四棱塌地指示人也。

    一棒一喝一挨一拶。

    擊石火閃電光卻易。

    者個說話卻難。

    故於正法眼藏載國師無情說法因緣。

    與洞山所悟。

    二老相屬意實有在。

    嘗觀震旦自六祖以下。

    佛法大海漸入漸深矣。

    至是則洪濤際天地漫不見諸涯。

    雖其間亦有風恬浪遲而魚龍出嬉。

    孰敢以扁舟輕犯其幾也。

    無情說法話。

    非有大造悟則不能彷佛。

    僧問無情還解脫法不。

    曰。

    常說熾然。

    說無間歇。

    僧問。

    和尚還聞不。

    曰。

    我亦不聞。

    僧曰。

    和尚不聞。

    争知無情解說法。

    師曰。

    我若聞則齊於諸聖。

    汝則不聞我說法。

    此兩轉語。

    真無情說法中骨髓。

    觀其與僧問答無慮百十往返。

    其僧如蜂纏花未易麾去。

    國師花又不損蜜又得嘗。

    一滴波瀾便能漲起江西。

    如是而況大海全潮乎。

    嘗以扣當世所謂宗師者。

    或指寂默或認音聲。

    了無一人親到無情地位。

    無情尚不可到。

    況聞其說法耶。

    反以诘餘。

    餘曰。

    是真無情。

    便解無情說法。

     南嶽懷讓禅師嗣法 江西道一禅師 師示衆雲。

    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

    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

    躬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

    令汝等開悟。

    又引楞伽經以印衆生心地。

    恐汝颠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

    故楞伽經雲。

    佛語心為宗。

    無門為法門。

    又雲。

    夫求法者應無所求。

    心外無别佛。

    佛外無别心。

    不取善不舍惡。

    淨穢兩透。

    俱不依怙。

    達罪性空。

    念念不可得。

    無自性故。

    故三界唯心。

    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

    凡所見色皆是見心。

    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汝但随時言說。

    即事即理都無所礙。

    菩提道果亦複如是。

    於心所生即名為色。

    知色空故生即不生。

    若了此意乃可随時着衣吃飯。

    長養聖胎。

    任運過時。

    更有何事。

    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心地随時說。

    菩提亦隻甯。

    事理俱無礙。

    當生即不生。

    僧問。

    如何是佛。

    師雲。

    即心是佛。

    龐居士問雲。

    如水無筋骨能勝萬斛舟。

    此理如何。

    師曰。

    者裡無水亦無舟。

    百丈問。

    如何是佛法旨趣。

    師曰。

    正是汝放身命處。

    鄧隐峰辭師。

    師雲。

    什麼處去。

    峰雲。

    石頭去。

    師雲。

    石頭路滑。

    峰雲。

    竿木随身。

    逢場作戲。

    遂到石頭。

    繞繩床三匝振錫而立。

    雲。

    是何宗旨。

    頭雲。

    蒼天蒼天。

    峰無語。

    回舉似師。

    師雲。

    更去問它。

    待它有語。

    汝便噓二聲。

    峰去。

    依前問。

    石頭乃噓兩聲。

    峰又無語。

    回舉似師。

    師雲。

    向汝道石頭路滑。

    師問僧。

    什麼處來。

    雲。

    湖南來。

    師雲。

    湖南水滿也未。

    雲。

    未。

    師雲。

    許多時雨水尚未滿。

    有僧於師前依四畫。

    上一畫長下三畫短。

    問雲。

    不得道一長三短。

    離此四句外。

    請和尚答。

    師乃畫一畫雲。

    不得道長短。

    答汝了也。

    僧問。

    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

    師雲。

    為止小兒啼。

    雲。

    啼止時如何。

    師曰。

    非心非佛。

    僧雲。

    除此二種人來。

    如何指示。

    師雲。

    向伊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僧雲。

    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

    師雲。

    且教伊體會大道。

    僧問。

    如何是西來意。

    師便打。

    雲。

    我若不打汝。

    諸方笑我也。

    小師行腳回。

    於師前畫一圓相。

    就上禮拜了。

    師雲。

    汝莫欲作佛不。

    雲。

    某甲不解捏目。

    師雲。

    吾不如汝。

    有一講僧問。

    未審禅宗傳持何法。

    師卻問座主傳持何法。

    主雲。

    講得經論二十餘本。

    師雲。

    莫是師子兒。

    主雲。

    不敢。

    師噓一聲。

    主雲。

    此是法。

    師雲。

    是什麼法。

    主雲。

    師子出窟法。

    師嘿然。

    主雲。

    此亦是法。

    師雲。

    是什麼法。

    主雲。

    師子在窟法。

    師雲。

    不出入是什麼法。

    主無對。

    辭去。

    師召雲。

    座主。

    主無對。

    師雲。

    者鈍根阿師。

    師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

    各為一方宗匠。

    轉化無窮。

    既而将寂示疾。

    院主問。

    和尚近日尊位如何。

    師雲。

    日面佛月面佛。

     寶昙曰。

    大師乳一百三十九子。

    人人皆煙菟至角而翼之。

    以布天下一嘯之地。

    清風凜然。

    其谶於般若多羅。

    蓋谶此也。

    自磨磚已往。

    父子擒縱得大自在。

    如古司馬兵法不見促迫。

    字字句句皆其所證法門。

    反複谛觀。

    自威音王已來未有今日之盛者也。

    其本大者其末茂。

    其器碩者其聲宏。

    有非常之人然後能辦非常之事。

    愚常究其道大德備之狀。

    想其牛行虎視之容。

    其不謂如來像季而生斯人。

    何以起吾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