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明藏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怖。
師教念摩诃般若。
時賊衆望雉堞間若有神兵出沒。
乃相謂曰。
城内必有異人。
不可攻矣。
稍稍引去。
後一日往黃梅縣。
路逢一小兒。
骨相奇秀異乎常童。
師問曰。
子何姓。
答曰。
姓即有。
不是常姓。
師曰。
是何姓。
答曰。
是佛性。
師曰。
汝無姓邪。
答曰。
性空故。
師嘿識其法器。
俾侍者至其家乞令出家。
父母以夙緣故殊無難色遂舍出家。
以至付法傳衣。
偈曰。
華種有生性。
因地花生生。
大緣與信合。
當生生不生。
寶昙曰。
醫者能愈人之疾而不能予人和平。
秦越人則能之。
信所謂良醫者也。
信心銘。
三祖所示心要。
佛病祖病俱遣。
而大安樂大休歇之地盡在其中。
四祖是已到家者。
得之如食甘露味飯。
究竟不死。
然後設為津粱。
其未到家之人。
如獲司南之車。
無複迷方之患。
全偈可以畢大事。
半偈可以了一生。
學者志之。
五祖大滿禅師 師止破頭山。
鹹亨中。
有一居士姓盧名慧能自蕲州來參。
師曰。
汝自何來。
曰。
嶺南。
師曰。
欲須何事。
曰。
唯求作佛。
師曰。
嶺南人無佛性。
若為得佛。
曰。
人有南北。
佛性豈然。
師知是異人乃呵曰。
着槽廠去。
能禮足而退。
便入於杵臼之間。
服勞八閱月。
師知其授法時至。
遂告衆曰。
正法難解。
不可徒記吾言持為己任。
汝等各自随意述偈。
若語意冥符則衣法并付。
會下七百高僧之上首神秀者。
衆皆宗仰。
書一偈于壁間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師因經行忽見。
知是秀公所述。
贊曰。
後代依此修行。
亦得勝果。
遂各令誦念。
能在碓坊聞知。
與同學曰。
美則美矣。
了則未了。
學呵曰。
庸流何知。
勿發枉言。
能曰。
子不信邪。
願以一偈和之。
同學不答相視而笑。
至夜。
能自秉燭。
令童子於秀偈下着曰。
菩提本非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争得染塵埃。
師見曰。
此是誰作。
亦未見性。
衆聞師語。
遂不雲顧。
迨夜乃潛令人召能入室。
告曰。
諸佛出世為一大事故。
随機大小而引導之。
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以為教門。
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于上首迦葉。
展轉二十八世至達磨屇于此土。
得可大師承襲以至於吾。
今吾并袈裟并付于汝。
善自護持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
無性亦無生。
再啟曰。
法則既受。
衣授何人。
師曰。
昔達磨初至人未知信。
傳衣以明得法。
今信心已熟。
衣乃诤端。
止于汝身不複傳也。
寶昙曰。
震旦五祖師亦博地凡夫耳。
一旦能辦聖者之事。
不計得失不顧利害。
豈非真猛烈大丈夫哉。
或謂祖師皆賢聖中來。
是使凡夫無分。
予嘗讀達磨二祖傳。
見其載二師出處傳道艱難之狀。
為甚備。
私竊喜曰。
而今而後其不以我祖自天而降明矣。
三祖而下。
便有西土的傳氣象。
向使少林無斷臂之舉。
則後世必按劍以疑。
豈有今日哉。
大底如辛苦起家之人。
造物必報之以英靈之子孫。
使大其業。
此理之必然也。
及觀佛祖授受之際。
若無難事。
類人人可能及其身。
之未必不如大山之覆其前不覺颠殒。
是知有百鈞之力。
然後能負吾百鈞之重。
一奏千裡更不回頭。
真吾家汗血哉。
四祖大醫禅師嗣法 金陵法融禅師 師止牛頭山幽栖寺北岩石室間。
有百鳥銜花之異。
唐正觀中。
四祖遙觀氣象知有異人。
尋訪。
有僧雲。
去山十裡有懶融。
見人不起亦不合掌。
祖乃入山。
見師端坐自若。
曾無所顧。
祖問曰。
在此作甚麼。
師曰。
觀心。
祖曰。
觀是何人。
心是何物。
師無對。
便起合掌作禮曰。
大德高栖何處。
祖曰。
貧道不決所止。
或東或西。
師曰。
還識道信禅師不。
祖曰。
何以問他。
師曰。
向德滋久。
冀一禮谒。
祖曰。
貧道是也。
師曰。
因何降此。
祖曰。
特來相訪。
莫更有宴息處不。
師引祖至小庵。
唯見虎狼之類。
祖乃舉兩手作怖勢。
師曰。
猶有者個在。
祖曰。
适來見什麼。
師無語。
少間。
祖坐于石上。
書一佛字。
師睹之竦然。
祖曰。
猶有者個在。
師未曉。
稽首請說真要。
祖曰。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
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一切戒門定慧門。
神通變化悉自具足。
不離汝心。
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
一切因果皆如夢幻。
無三界可出。
無菩提可求。
人與非人性相平等。
大道虛曠絕思絕慮。
如是之法汝今已得。
更無阙少。
與佛何殊。
更無别法。
汝但任心自在。
莫作觀行。
亦莫澄心。
莫起貪颠。
莫懷愁慮。
蕩蕩無礙。
任意縱橫。
不作諸善。
不作諸惡。
行住坐卧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
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師曰。
心既具足。
何者是佛。
何者是心。
祖曰。
非心不問佛。
問佛非不心。
師曰。
既不作觀行。
於境起時如何對治。
祖曰。
境緣無好醜。
好醜起於心。
心若不強名。
妄情從何起。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徧知。
汝但随心自在。
無複對治。
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
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
今付于汝。
汝今谛受吾言隻住此山。
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
既而師負米一碩八鬥朝往莫還。
供僧三年不缺寒暑。
寶昙曰。
牛頭未見四祖時百鳥銜花以為獻。
見四祖後百鳥不來矣。
古今提唱甚多。
唯南泉曰。
直饒不來。
猶較王老師一線道。
方是大醫行處也。
佛法利害至重。
以異類而知牛頭。
曾何後世之紛紛者之不若也。
夫道有正傳有旁出。
正傳猶人子之為父後者。
旁出為季産也。
父母之愛季子。
人情所同。
然溫詞以诏之。
恩意以容之。
及其訓之亦終不以盡。
其待父後也則異於此必矣。
誨饬砥砺使知有君臣父子。
箴規琢磨使知有兄弟朋友。
季囑付授使知有門戶家世。
冀其有所自立。
然後乃已此教子之法。
善知識所當然也。
苟善知識有舐犢之愛。
則佛祖正脈危如綴旒。
牛頭真大福德人。
六世傳燈已見於記别。
其後光明盛大有過其師。
豈吾懶融去山八十裡負米一碩八鬥朝往莫還之力哉。
法融禅師嗣法 二世智岩禅師 師在岩谷中入定。
遇瀑漲怡然不動。
其水自退。
有昔同從軍者二人。
聞師隐山谷。
尋訪謂師曰。
郎将狂邪何為住此。
曰。
我狂欲醒君狂正發。
夫嗜色淫聲貪冒寵榮流轉生死。
何由自出。
二人感悟太息而去。
貞觀中歸建邺。
入牛首山谒融禅師發明大事。
已而祖謂師曰。
吾受信大師真決。
所得都忘。
設有一法過于涅盤。
吾亦說如夢幻矣。
一塵蜚而翳天。
一芥堕而覆地。
汝今已過此見。
吾複何雲。
山門化導當付于汝。
師禀命為二世。
以後付正法于方禅師。
三世慧方禅師 師洞明經論。
後入牛頭山谒岩禅師咨詢秘決。
岩觀其根器堪任正法。
遂示以心印。
師豁然領悟。
於是不出林薮十年。
謂衆曰。
吾欲他行随機利物。
汝宜自安也。
乃以正法付囑持禅師。
四世法持禅師 師至黃梅席下聞法心開。
複遇方禅師為之印可。
乃繼牛頭宗祖。
及黃梅謝世。
謂弟子玄赜曰。
複傳吾法者可有十人。
金陵法持一也。
後以法眼付威禅師。
五世智威禅師 師聞持禅師出世乃往禮觐。
傳受正法。
學徒犇走。
中有慧忠者來。
乃曰山主來也。
即感悟。
有偈示之曰。
莫系念。
念成生死河。
輪轉六趣海。
無見出長波。
忠以偈答曰。
念想由來幻。
性自無終始。
若得此中意。
長波當自止。
師曰。
餘本性虛無。
緣妄生人我。
如何息妄情。
還歸空處坐。
忠曰。
虛無是實體。
人我何所存。
妄情不須息。
即泛般若船。
乃付法化導。
六世慧忠禅師 師因巡禮威于具戒院。
見淩霄藤遇夏萎悴。
人欲伐之。
因謂曰。
慧忠回時此藤再生。
及回果如其言。
即付法訖。
平生一衲一铛。
常有供僧谷兩廪。
三虎為之守。
靈異甚夥。
度人亦甚衆。
示衆曰。
人法雙淨。
善惡俱忘。
直心真實。
菩提道場。
寶昙曰。
牛頭所說之法。
大體不奪其師之所畀授。
其一偈曰。
恰恰用心時。
恰恰無心用。
最為精絕。
然終不若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徧知之。
為要切也。
逮印記岩公一語。
得非歲晚佛事邪。
厥後五世父子相傳。
但能扶立牛頭正宗而已。
彼融威兩翁三世猶有旁出。
類正傳者。
安國天柱徑山鳥窠其人也。
如海岸之沉地道熏烈。
略無祖翁香味一铢。
非從夜摩善變化天來。
未易及此。
智威禅師嗣法 宣州安國寺玄挺禅師 師因長安講華嚴。
僧來問五祖。
真性緣起。
其義雲何。
祖默然。
時師侍立次。
乃謂曰。
大德。
正興一念問時是真性緣起。
其僧言下大悟。
或問南宗自何而立。
師曰。
心宗非南北。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師 師因僧問如何是天柱境。
曰。
主簿山高難見日。
玉鏡峰前易曉人。
問。
達磨未來時還有佛法也無。
曰。
未來且置。
即今事作麼生。
曰。
某甲不會乞師指示。
曰。
萬古長空。
一朝風月。
良久曰。
會麼。
自己分上。
幹他達磨來與未來作麼。
他家來大似賣蔔漢。
見汝不會為汝錐破。
卦文才生吉兇在汝分上。
一切自看。
僧問。
如何是解蔔底人。
曰。
汝才出門便不中也。
問。
如何是天柱家風。
曰。
時有白雲來閉戶。
更無風月四山流。
杭州徑山道欽禅師 師因僧問如何是道。
師曰。
山上鯉魚水底蓬塵。
馬祖令人送書至。
發緘見一圓相。
於中畫一畫。
封回。
忠國師聞知雲。
欽師猶被馬師惑。
僧問。
如何是祖師意。
師曰。
汝問不當。
曰。
如何得當。
曰。
待吾滅後即向汝道。
馬祖令智藏問十二時中以何為境。
師曰。
待汝回去時有信。
藏曰。
即今便回去。
師曰。
傳語卻須問取曹溪。
代宗诏至内庭。
一日見帝起身立。
帝曰。
師何以起。
師曰。
檀越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
杭州鳥窠道林禅師 師因華嚴論師複禮示以真妄頌俾修禅那。
師問曰。
初雲何觀。
雲何用心。
複禮久而無言。
師三禮而退。
代宗诏國一至阙下。
師乃谒授以正法。
因栖樹上。
時為鳥窠。
有侍者會通辭去。
師謂曰。
汝今何往。
曰。
諸方學佛法去。
師曰。
若是佛法。
吾此間亦有少許。
曰。
如何是和尚佛法。
師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
會通即悟。
白居易禮谒問曰。
禅師住處甚危崄。
師曰。
太守危崄猶甚。
白曰。
弟子位鎮山川何崄之有。
師曰。
薪火相交識性不停。
得非險乎。
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五祖一世旁出 北宗神秀禅師 耶舍三藏志師曰。
艮地生玄旨。
通尊媚亦尊。
比肩三九族。
足下一毛分。
師至蕲州雙峰東山寺。
遇五祖忍大師以坐禅為務乃歎伏曰。
此真吾師也。
誓心苦節以樵汲自役。
祖曰。
吾嘗度人多矣。
至於悟解無及汝者。
得法住江陵當陽山。
唐武後诏至敬安内道場。
王公大人莫不望風而靡。
暨中宗即位尤加重焉。
大臣張說嘗問法要。
執弟子禮。
師有偈曰。
一切佛法。
自心本有。
将心外求。
舍父逃去。
寶昙曰。
論人不可一槩而定。
方秀公之在黃梅也。
未盡其師之旨。
故有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之語。
後世因以疑之。
及其道盛行。
得人亦甚夥。
啟發之際無愧於其師。
降魔藏之徒皆卓絕超邁。
有大過人處。
古今所難。
嘗遣其弟子往曹溪誨之曰。
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
吾不如之。
汝往決疑。
他日歸來當為我說。
此殆見黃梅之力欤。
參同契有雲。
人根有利鈍。
道無南北祖。
真知言哉。
嵩嶽慧安國師 師因坦然懷讓二人來參問曰。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曰。
何不問自己意。
曰。
如何是自己意。
師曰。
當觀密作用。
曰。
如何是密作用。
師以目開合示之。
然於言下大悟。
更不他适。
讓機緣不偶。
辭往曹溪。
武後征至辇下。
待以師禮。
與神秀禅師同加敬焉。
武後問師甲子。
對曰不記。
帝曰。
何不記耶。
師曰。
生死之身其若循環。
環無起盡焉用記為。
況此流注中間無間。
見漚起滅者乃妄想耳。
從初識至動相滅時亦隻如此。
何年月而可記乎。
寶昙曰。
餘讀老安傳。
見其為正宗甚明。
何故書為五祖旁出。
心固疑之。
及考其見五祖歲年在唐貞觀間。
貞觀乃太宗年号。
是時四祖猶在。
至永徽辛亥方始入滅。
即高宗二年也。
五祖見四祖卻在武德中。
武德去貞觀才十年。
今言老安見五祖於貞觀中。
是時猶未有六祖也。
六祖在鹹亨中始見五祖。
鹹亨去貞觀已四十五年。
安化於神龍二年。
六祖示寂於先天二載。
先天去神龍才九年耳。
時老安已一百一十九歲。
如是則當以老安為見四祖。
五祖會中如明與秀皆見稱。
謂老安一代耆宿。
獨不見書此。
又何如若以受衣為正傳。
無衣皆非正傳。
大非祖師意也。
愚意授衣之後方得其人。
正宗豈可廢哉。
試觀四祖為懶安所說法門。
融之所得於祖者可驗旁出。
若老安所用之機與其所度弟子。
如仁險破竉堕元珪諸師輩。
皆證法無生。
辯說無極。
豈苟然哉。
餘故於斯不得不辨。
若傳燈已定次序。
不敢輕動之。
袁州蒙山道明禅師 師陳宣帝之孫也。
國亡流民間。
以其王孫嘗受署。
因有将軍之稱。
依五祖無悟解。
聞祖密付衣法與盧行者。
率同志十人蹑迹追逐至大庾嶺。
師先見。
餘輩未及。
盧行者見師犇至。
即擲衣缽于盤石上曰。
此衣表信。
可力争邪。
任君将去。
師遂舉之。
如山不動。
踟蹰竦栗曰。
我來求法。
非為衣也。
願行者開示。
祖曰。
不思善不思惡。
正恁麼時。
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師當下大悟。
遍體汗下。
連拜數拜。
問曰。
上來密語密意外。
還更有密處不。
祖曰。
汝若反照自己本來面目。
密卻在汝邊。
吾與汝說。
即不密也。
寶昙曰。
明南犇也。
豈時至哉。
五祖記。
授衣之人命若縣絲。
大庾嶺頭幾至不免。
明王孫也。
有将軍之稱。
方仆仆然赪面研足而來。
是不獨攘其衣。
殆将食其肉。
盧老如閩人送蠱毒。
行道之人逡巡舉之。
則蠱毒來矣。
故一擊而死。
再擊而活之。
如試吹毛。
吾術靈矣。
善知識故有實證實悟。
而一生未嘗得人者。
其病伊何。
往往用力太過而亦有所不及。
寶應老曰。
諸方隻具啐啄同時眼。
不具啐啄同時用。
僧問。
如何是啐啄同時用。
曰。
作家不啐啄。
啐啄同時失。
其有旨哉。
河北神秀禅師嗣法 五台山匡方禅師 師造北宗。
秀禅師問曰。
白雲散後如何。
師曰。
不昧。
又問。
到此間後如何。
曰。
正見一枝生五葉。
秀默許之。
至上黨寒嶺居焉。
河中府條山智禅師 師罷講。
登武當山。
見秀禅師印可。
州牧衛文升請住新安院。
牧因問曰。
某今日後如何。
師曰。
日從蒙汜出。
照樹全無影。
使君初不能谕。
拱揖而退。
少選開曉。
釋然自得。
與師來往二十年。
兖州降魔藏禅師 師七歲出家。
時野多妖魅惑於人。
師孤形制伏曾無小畏。
得降魔之名。
摳衣北宗。
秀公問曰。
汝名降魔。
此無山木怪汝翻作魔邪。
師曰。
有佛有魔。
秀曰。
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議境界。
師曰。
是佛亦空。
何境界之有。
秀縣記之曰。
汝與小皡之墟有緣。
遂入泰山。
道化大行。
廣州道樹禅師 師遇秀公。
言下知歸。
晚成法器。
結茅壽州三峰山。
常有野人服色素樸。
言譚詭異。
於談笑外化作佛形。
菩薩形。
天人形。
或放光。
或呈聲響。
學徒罔測。
涉十年後無聞焉。
師告衆曰。
野人作多伎倆眩惑於人。
隻消老僧不見。
其伎盡矣。
淮南都梁山全植禅師 師初聚徒開法本州長壽寺。
州牧衛文卿問曰。
将來佛法隆替若阿。
師曰。
真實之物。
無古無今無軌無躅。
有為之法。
四相遷流法當堙厄。
君侯可見。
前嵩嶽慧安國師嗣法 洛京福先寺仁儉禅師 此騰騰和尚也。
唐天冊間。
天後诏入内至殿前。
仰視天後良久曰。
會麼。
後曰不會。
師曰。
老僧持不語戒。
言訖而出。
翌日晉短歌十九首。
天後覽而嘉之。
嵩嶽破竈堕和尚 師因嵩山塢中有廟甚靈。
殿中唯一竈。
遠近祭不辍。
午殺物命甚多。
師一日領侍僧入廟。
以杖敲三下咄雲。
汝本泥瓦合成。
聖從何來靈從何起。
又打三下。
竈乃傾破。
須臾有青衣峨冠設拜師前。
師曰。
汝是何人。
雲。
我本此廟神。
久受業報。
今日蒙師說無生法。
得脫此處。
特來緻謝。
師曰。
是汝本有之性。
非吾強言。
神再拜而沒。
侍僧雲。
某甲久在和尚左右。
未蒙指示。
竈神有何所得遂獲升濟。
師曰。
我别無道理。
為他隻向他道。
汝本泥瓦合成。
聖從何來。
靈從何起。
侍僧默然。
師曰。
會麼。
雲。
不會。
本有之性為甚不會。
侍僧禮拜。
師曰。
破也堕也。
嵩嶽元珪禅師 師谒安國師頓悟玄旨。
遂蔔居嶽之龐塢。
一日有異人峨冠袴褶而至。
從者極多。
輕步徐舒。
稱谒大師。
師睹其容貌奇偉非常。
乃谕之曰。
善來仁者。
胡為而至。
彼曰。
師甯識我耶。
師曰。
吾觀佛與衆生等。
吾一目之豈分别耶。
曰。
我此嶽神也。
能生死於人。
師安得一目我哉。
師曰。
吾不生汝。
焉能死吾。
吾視身與空等。
視吾與汝等。
汝能壞空與汝乎。
苟能壞空及壞汝。
吾則不生不滅。
汝尚不能。
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
神稽首曰。
我亦聰明正直於餘神。
讵知師有廣大智辯乎。
願授以正戒。
令我度世。
師曰。
汝既乞戒。
即既戒也。
所以者何。
戒外無戒。
又何戒哉。
神曰。
此理也。
我聞茫昧。
止求師戒。
我身為門弟子。
師即為張座秉爐正幾與授五戒酒肉淫殺盜等語。
師曰。
如上為佛戒。
而無心拘執。
以有心為物。
而無心想身。
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為精。
後天地死不為老。
乃至無汝及無我。
無汝孰為戒之語。
神曰。
我神通亞佛。
師曰。
汝神通十句。
五能五不能。
佛則十句。
七能三不能。
神竦然避席跪啟曰。
可得聞乎。
師曰。
汝能戾上帝。
東天行而西七曜乎。
曰不能。
師曰。
汝能奪地祇。
融五嶽而結四海乎。
曰不能。
師曰。
是謂五不能也。
佛能空一切相。
成萬法智。
而不能即滅定業。
佛能知群有性。
窮億劫事。
而不能化導無緣。
能度無量有情。
而不能盡衆生界。
是謂三不能也。
定業亦不牢久。
無緣亦謂一期。
衆生界本無增減。
亘古無一人能主有法。
有法無主是謂無法。
無法無主是謂無心。
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
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
神曰。
我誠淺昧未聞空義。
師所授戒我當奉行。
今願報德。
展我小神通。
而使已發心初發心未發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
目我神蹤。
知有佛有神。
有能有不能。
有自然非自然者。
師曰。
無為是。
無為是。
神曰。
佛亦使神護法。
師甯隳叛佛邪。
願如意垂誨。
師不得已而言曰。
東岩寺之障莽然無樹。
北岫有之而北非屏擁。
汝能移北樹於東嶺乎。
神曰已聞命矣。
然昏夜間必有喧動。
願師無駭。
作禮而退。
師門送。
岚霭煙霞紛綸間錯。
幢幡環佩淩空出沒焉。
其夕果有暴風迅雷犇雲振電。
棟宇搖蕩宿鳥聲喧。
師謂衆曰。
無怖。
神與我約矣。
詣旦和霁。
則北岩松括盡移東嶺。
森然行植矣。
寶昙曰。
善知識豈特具正知見明識佛性而已。
當知世出世間識為先導。
善知識道德俱備而識不明。
非獨無以慰學者之心。
而於佛法利害尤切。
故外重内輕之謗從是而興。
人猶可欺而神不可欺也。
餘觀嶽神北面嵩嶽一語已知嵩嶽之尊。
神既投誠然後乃為說法。
戒一定之法。
而嵩嶽用之。
如盤走珠如珠走盤。
出沒貫穿不見留礙不妨吻合佛意。
而亦善於應機以本分事而始終之。
善知識所當然也。
神固聰明正直而識亦過人。
及其不能則徑以實對。
報德之意至於再三。
嵩嶽拒之如卻赇賂。
善知識識度若此。
得不為天人之所向慕乎。
後世以癡福貪冒寵榮其身之不恤。
況於佛法乎。
況於鬼神乎。
餘故曰善知識當以識為先。
有志之士不可不學。
前嵩山普寂禅師嗣法 終南山惟政禅師 師得法已。
即入太乙山中。
學者盈室。
唐大和間文宗嗜蛤蜊。
沿海官吏進送。
人亦勞止。
一日禦馔中有擘不張者。
帝以為異。
即焚香禱之。
乃開。
俄見菩薩形。
梵相具足。
貯以金粟檀香合美錦覆之。
賜興善寺令衆僧瞻禮。
因問群臣。
斯何祥也。
或言大乙山惟政禅師深明佛法。
博聞強識。
宜诏問之。
帝遂下诏。
師至。
對曰。
臣聞物無虛應。
此乃啟陛下信心耳。
經雲。
應以此身得度者。
即現此身而為說法。
帝曰。
菩薩身已見。
未聞說法。
師曰。
陛下見此為常非常信非信邪。
帝曰。
希奇之事朕深信焉。
師曰。
已聞說法竟。
時師之對。
漏下十一刻。
皇情大悅。
寶昙曰。
大疑之下必有大信。
化菩薩所以啟文宗信心也。
此信一發則真佛現前。
佛不自知惟信而後知法。
不自見惟證而後見。
政公是證徹此法者。
故啟發人君如是
師教念摩诃般若。
時賊衆望雉堞間若有神兵出沒。
乃相謂曰。
城内必有異人。
不可攻矣。
稍稍引去。
後一日往黃梅縣。
路逢一小兒。
骨相奇秀異乎常童。
師問曰。
子何姓。
答曰。
姓即有。
不是常姓。
師曰。
是何姓。
答曰。
是佛性。
師曰。
汝無姓邪。
答曰。
性空故。
師嘿識其法器。
俾侍者至其家乞令出家。
父母以夙緣故殊無難色遂舍出家。
以至付法傳衣。
偈曰。
華種有生性。
因地花生生。
大緣與信合。
當生生不生。
寶昙曰。
醫者能愈人之疾而不能予人和平。
秦越人則能之。
信所謂良醫者也。
信心銘。
三祖所示心要。
佛病祖病俱遣。
而大安樂大休歇之地盡在其中。
四祖是已到家者。
得之如食甘露味飯。
究竟不死。
然後設為津粱。
其未到家之人。
如獲司南之車。
無複迷方之患。
全偈可以畢大事。
半偈可以了一生。
學者志之。
五祖大滿禅師 師止破頭山。
鹹亨中。
有一居士姓盧名慧能自蕲州來參。
師曰。
汝自何來。
曰。
嶺南。
師曰。
欲須何事。
曰。
唯求作佛。
師曰。
嶺南人無佛性。
若為得佛。
曰。
人有南北。
佛性豈然。
師知是異人乃呵曰。
着槽廠去。
能禮足而退。
便入於杵臼之間。
服勞八閱月。
師知其授法時至。
遂告衆曰。
正法難解。
不可徒記吾言持為己任。
汝等各自随意述偈。
若語意冥符則衣法并付。
會下七百高僧之上首神秀者。
衆皆宗仰。
書一偈于壁間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師因經行忽見。
知是秀公所述。
贊曰。
後代依此修行。
亦得勝果。
遂各令誦念。
能在碓坊聞知。
與同學曰。
美則美矣。
了則未了。
學呵曰。
庸流何知。
勿發枉言。
能曰。
子不信邪。
願以一偈和之。
同學不答相視而笑。
至夜。
能自秉燭。
令童子於秀偈下着曰。
菩提本非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争得染塵埃。
師見曰。
此是誰作。
亦未見性。
衆聞師語。
遂不雲顧。
迨夜乃潛令人召能入室。
告曰。
諸佛出世為一大事故。
随機大小而引導之。
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以為教門。
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于上首迦葉。
展轉二十八世至達磨屇于此土。
得可大師承襲以至於吾。
今吾并袈裟并付于汝。
善自護持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
無性亦無生。
再啟曰。
法則既受。
衣授何人。
師曰。
昔達磨初至人未知信。
傳衣以明得法。
今信心已熟。
衣乃诤端。
止于汝身不複傳也。
寶昙曰。
震旦五祖師亦博地凡夫耳。
一旦能辦聖者之事。
不計得失不顧利害。
豈非真猛烈大丈夫哉。
或謂祖師皆賢聖中來。
是使凡夫無分。
予嘗讀達磨二祖傳。
見其載二師出處傳道艱難之狀。
為甚備。
私竊喜曰。
而今而後其不以我祖自天而降明矣。
三祖而下。
便有西土的傳氣象。
向使少林無斷臂之舉。
則後世必按劍以疑。
豈有今日哉。
大底如辛苦起家之人。
造物必報之以英靈之子孫。
使大其業。
此理之必然也。
及觀佛祖授受之際。
若無難事。
類人人可能及其身。
之未必不如大山之覆其前不覺颠殒。
是知有百鈞之力。
然後能負吾百鈞之重。
一奏千裡更不回頭。
真吾家汗血哉。
四祖大醫禅師嗣法 金陵法融禅師 師止牛頭山幽栖寺北岩石室間。
有百鳥銜花之異。
唐正觀中。
四祖遙觀氣象知有異人。
尋訪。
有僧雲。
去山十裡有懶融。
見人不起亦不合掌。
祖乃入山。
見師端坐自若。
曾無所顧。
祖問曰。
在此作甚麼。
師曰。
觀心。
祖曰。
觀是何人。
心是何物。
師無對。
便起合掌作禮曰。
大德高栖何處。
祖曰。
貧道不決所止。
或東或西。
師曰。
還識道信禅師不。
祖曰。
何以問他。
師曰。
向德滋久。
冀一禮谒。
祖曰。
貧道是也。
師曰。
因何降此。
祖曰。
特來相訪。
莫更有宴息處不。
師引祖至小庵。
唯見虎狼之類。
祖乃舉兩手作怖勢。
師曰。
猶有者個在。
祖曰。
适來見什麼。
師無語。
少間。
祖坐于石上。
書一佛字。
師睹之竦然。
祖曰。
猶有者個在。
師未曉。
稽首請說真要。
祖曰。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
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一切戒門定慧門。
神通變化悉自具足。
不離汝心。
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
一切因果皆如夢幻。
無三界可出。
無菩提可求。
人與非人性相平等。
大道虛曠絕思絕慮。
如是之法汝今已得。
更無阙少。
與佛何殊。
更無别法。
汝但任心自在。
莫作觀行。
亦莫澄心。
莫起貪颠。
莫懷愁慮。
蕩蕩無礙。
任意縱橫。
不作諸善。
不作諸惡。
行住坐卧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
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師曰。
心既具足。
何者是佛。
何者是心。
祖曰。
非心不問佛。
問佛非不心。
師曰。
既不作觀行。
於境起時如何對治。
祖曰。
境緣無好醜。
好醜起於心。
心若不強名。
妄情從何起。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徧知。
汝但随心自在。
無複對治。
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
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
今付于汝。
汝今谛受吾言隻住此山。
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
既而師負米一碩八鬥朝往莫還。
供僧三年不缺寒暑。
寶昙曰。
牛頭未見四祖時百鳥銜花以為獻。
見四祖後百鳥不來矣。
古今提唱甚多。
唯南泉曰。
直饒不來。
猶較王老師一線道。
方是大醫行處也。
佛法利害至重。
以異類而知牛頭。
曾何後世之紛紛者之不若也。
夫道有正傳有旁出。
正傳猶人子之為父後者。
旁出為季産也。
父母之愛季子。
人情所同。
然溫詞以诏之。
恩意以容之。
及其訓之亦終不以盡。
其待父後也則異於此必矣。
誨饬砥砺使知有君臣父子。
箴規琢磨使知有兄弟朋友。
季囑付授使知有門戶家世。
冀其有所自立。
然後乃已此教子之法。
善知識所當然也。
苟善知識有舐犢之愛。
則佛祖正脈危如綴旒。
牛頭真大福德人。
六世傳燈已見於記别。
其後光明盛大有過其師。
豈吾懶融去山八十裡負米一碩八鬥朝往莫還之力哉。
法融禅師嗣法 二世智岩禅師 師在岩谷中入定。
遇瀑漲怡然不動。
其水自退。
有昔同從軍者二人。
聞師隐山谷。
尋訪謂師曰。
郎将狂邪何為住此。
曰。
我狂欲醒君狂正發。
夫嗜色淫聲貪冒寵榮流轉生死。
何由自出。
二人感悟太息而去。
貞觀中歸建邺。
入牛首山谒融禅師發明大事。
已而祖謂師曰。
吾受信大師真決。
所得都忘。
設有一法過于涅盤。
吾亦說如夢幻矣。
一塵蜚而翳天。
一芥堕而覆地。
汝今已過此見。
吾複何雲。
山門化導當付于汝。
師禀命為二世。
以後付正法于方禅師。
三世慧方禅師 師洞明經論。
後入牛頭山谒岩禅師咨詢秘決。
岩觀其根器堪任正法。
遂示以心印。
師豁然領悟。
於是不出林薮十年。
謂衆曰。
吾欲他行随機利物。
汝宜自安也。
乃以正法付囑持禅師。
四世法持禅師 師至黃梅席下聞法心開。
複遇方禅師為之印可。
乃繼牛頭宗祖。
及黃梅謝世。
謂弟子玄赜曰。
複傳吾法者可有十人。
金陵法持一也。
後以法眼付威禅師。
五世智威禅師 師聞持禅師出世乃往禮觐。
傳受正法。
學徒犇走。
中有慧忠者來。
乃曰山主來也。
即感悟。
有偈示之曰。
莫系念。
念成生死河。
輪轉六趣海。
無見出長波。
忠以偈答曰。
念想由來幻。
性自無終始。
若得此中意。
長波當自止。
師曰。
餘本性虛無。
緣妄生人我。
如何息妄情。
還歸空處坐。
忠曰。
虛無是實體。
人我何所存。
妄情不須息。
即泛般若船。
乃付法化導。
六世慧忠禅師 師因巡禮威于具戒院。
見淩霄藤遇夏萎悴。
人欲伐之。
因謂曰。
慧忠回時此藤再生。
及回果如其言。
即付法訖。
平生一衲一铛。
常有供僧谷兩廪。
三虎為之守。
靈異甚夥。
度人亦甚衆。
示衆曰。
人法雙淨。
善惡俱忘。
直心真實。
菩提道場。
寶昙曰。
牛頭所說之法。
大體不奪其師之所畀授。
其一偈曰。
恰恰用心時。
恰恰無心用。
最為精絕。
然終不若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徧知之。
為要切也。
逮印記岩公一語。
得非歲晚佛事邪。
厥後五世父子相傳。
但能扶立牛頭正宗而已。
彼融威兩翁三世猶有旁出。
類正傳者。
安國天柱徑山鳥窠其人也。
如海岸之沉地道熏烈。
略無祖翁香味一铢。
非從夜摩善變化天來。
未易及此。
智威禅師嗣法 宣州安國寺玄挺禅師 師因長安講華嚴。
僧來問五祖。
真性緣起。
其義雲何。
祖默然。
時師侍立次。
乃謂曰。
大德。
正興一念問時是真性緣起。
其僧言下大悟。
或問南宗自何而立。
師曰。
心宗非南北。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師 師因僧問如何是天柱境。
曰。
主簿山高難見日。
玉鏡峰前易曉人。
問。
達磨未來時還有佛法也無。
曰。
未來且置。
即今事作麼生。
曰。
某甲不會乞師指示。
曰。
萬古長空。
一朝風月。
良久曰。
會麼。
自己分上。
幹他達磨來與未來作麼。
他家來大似賣蔔漢。
見汝不會為汝錐破。
卦文才生吉兇在汝分上。
一切自看。
僧問。
如何是解蔔底人。
曰。
汝才出門便不中也。
問。
如何是天柱家風。
曰。
時有白雲來閉戶。
更無風月四山流。
杭州徑山道欽禅師 師因僧問如何是道。
師曰。
山上鯉魚水底蓬塵。
馬祖令人送書至。
發緘見一圓相。
於中畫一畫。
封回。
忠國師聞知雲。
欽師猶被馬師惑。
僧問。
如何是祖師意。
師曰。
汝問不當。
曰。
如何得當。
曰。
待吾滅後即向汝道。
馬祖令智藏問十二時中以何為境。
師曰。
待汝回去時有信。
藏曰。
即今便回去。
師曰。
傳語卻須問取曹溪。
代宗诏至内庭。
一日見帝起身立。
帝曰。
師何以起。
師曰。
檀越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
杭州鳥窠道林禅師 師因華嚴論師複禮示以真妄頌俾修禅那。
師問曰。
初雲何觀。
雲何用心。
複禮久而無言。
師三禮而退。
代宗诏國一至阙下。
師乃谒授以正法。
因栖樹上。
時為鳥窠。
有侍者會通辭去。
師謂曰。
汝今何往。
曰。
諸方學佛法去。
師曰。
若是佛法。
吾此間亦有少許。
曰。
如何是和尚佛法。
師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
會通即悟。
白居易禮谒問曰。
禅師住處甚危崄。
師曰。
太守危崄猶甚。
白曰。
弟子位鎮山川何崄之有。
師曰。
薪火相交識性不停。
得非險乎。
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五祖一世旁出 北宗神秀禅師 耶舍三藏志師曰。
艮地生玄旨。
通尊媚亦尊。
比肩三九族。
足下一毛分。
師至蕲州雙峰東山寺。
遇五祖忍大師以坐禅為務乃歎伏曰。
此真吾師也。
誓心苦節以樵汲自役。
祖曰。
吾嘗度人多矣。
至於悟解無及汝者。
得法住江陵當陽山。
唐武後诏至敬安内道場。
王公大人莫不望風而靡。
暨中宗即位尤加重焉。
大臣張說嘗問法要。
執弟子禮。
師有偈曰。
一切佛法。
自心本有。
将心外求。
舍父逃去。
寶昙曰。
論人不可一槩而定。
方秀公之在黃梅也。
未盡其師之旨。
故有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之語。
後世因以疑之。
及其道盛行。
得人亦甚夥。
啟發之際無愧於其師。
降魔藏之徒皆卓絕超邁。
有大過人處。
古今所難。
嘗遣其弟子往曹溪誨之曰。
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
吾不如之。
汝往決疑。
他日歸來當為我說。
此殆見黃梅之力欤。
參同契有雲。
人根有利鈍。
道無南北祖。
真知言哉。
嵩嶽慧安國師 師因坦然懷讓二人來參問曰。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曰。
何不問自己意。
曰。
如何是自己意。
師曰。
當觀密作用。
曰。
如何是密作用。
師以目開合示之。
然於言下大悟。
更不他适。
讓機緣不偶。
辭往曹溪。
武後征至辇下。
待以師禮。
與神秀禅師同加敬焉。
武後問師甲子。
對曰不記。
帝曰。
何不記耶。
師曰。
生死之身其若循環。
環無起盡焉用記為。
況此流注中間無間。
見漚起滅者乃妄想耳。
從初識至動相滅時亦隻如此。
何年月而可記乎。
寶昙曰。
餘讀老安傳。
見其為正宗甚明。
何故書為五祖旁出。
心固疑之。
及考其見五祖歲年在唐貞觀間。
貞觀乃太宗年号。
是時四祖猶在。
至永徽辛亥方始入滅。
即高宗二年也。
五祖見四祖卻在武德中。
武德去貞觀才十年。
今言老安見五祖於貞觀中。
是時猶未有六祖也。
六祖在鹹亨中始見五祖。
鹹亨去貞觀已四十五年。
安化於神龍二年。
六祖示寂於先天二載。
先天去神龍才九年耳。
時老安已一百一十九歲。
如是則當以老安為見四祖。
五祖會中如明與秀皆見稱。
謂老安一代耆宿。
獨不見書此。
又何如若以受衣為正傳。
無衣皆非正傳。
大非祖師意也。
愚意授衣之後方得其人。
正宗豈可廢哉。
試觀四祖為懶安所說法門。
融之所得於祖者可驗旁出。
若老安所用之機與其所度弟子。
如仁險破竉堕元珪諸師輩。
皆證法無生。
辯說無極。
豈苟然哉。
餘故於斯不得不辨。
若傳燈已定次序。
不敢輕動之。
袁州蒙山道明禅師 師陳宣帝之孫也。
國亡流民間。
以其王孫嘗受署。
因有将軍之稱。
依五祖無悟解。
聞祖密付衣法與盧行者。
率同志十人蹑迹追逐至大庾嶺。
師先見。
餘輩未及。
盧行者見師犇至。
即擲衣缽于盤石上曰。
此衣表信。
可力争邪。
任君将去。
師遂舉之。
如山不動。
踟蹰竦栗曰。
我來求法。
非為衣也。
願行者開示。
祖曰。
不思善不思惡。
正恁麼時。
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師當下大悟。
遍體汗下。
連拜數拜。
問曰。
上來密語密意外。
還更有密處不。
祖曰。
汝若反照自己本來面目。
密卻在汝邊。
吾與汝說。
即不密也。
寶昙曰。
明南犇也。
豈時至哉。
五祖記。
授衣之人命若縣絲。
大庾嶺頭幾至不免。
明王孫也。
有将軍之稱。
方仆仆然赪面研足而來。
是不獨攘其衣。
殆将食其肉。
盧老如閩人送蠱毒。
行道之人逡巡舉之。
則蠱毒來矣。
故一擊而死。
再擊而活之。
如試吹毛。
吾術靈矣。
善知識故有實證實悟。
而一生未嘗得人者。
其病伊何。
往往用力太過而亦有所不及。
寶應老曰。
諸方隻具啐啄同時眼。
不具啐啄同時用。
僧問。
如何是啐啄同時用。
曰。
作家不啐啄。
啐啄同時失。
其有旨哉。
河北神秀禅師嗣法 五台山匡方禅師 師造北宗。
秀禅師問曰。
白雲散後如何。
師曰。
不昧。
又問。
到此間後如何。
曰。
正見一枝生五葉。
秀默許之。
至上黨寒嶺居焉。
河中府條山智禅師 師罷講。
登武當山。
見秀禅師印可。
州牧衛文升請住新安院。
牧因問曰。
某今日後如何。
師曰。
日從蒙汜出。
照樹全無影。
使君初不能谕。
拱揖而退。
少選開曉。
釋然自得。
與師來往二十年。
兖州降魔藏禅師 師七歲出家。
時野多妖魅惑於人。
師孤形制伏曾無小畏。
得降魔之名。
摳衣北宗。
秀公問曰。
汝名降魔。
此無山木怪汝翻作魔邪。
師曰。
有佛有魔。
秀曰。
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議境界。
師曰。
是佛亦空。
何境界之有。
秀縣記之曰。
汝與小皡之墟有緣。
遂入泰山。
道化大行。
廣州道樹禅師 師遇秀公。
言下知歸。
晚成法器。
結茅壽州三峰山。
常有野人服色素樸。
言譚詭異。
於談笑外化作佛形。
菩薩形。
天人形。
或放光。
或呈聲響。
學徒罔測。
涉十年後無聞焉。
師告衆曰。
野人作多伎倆眩惑於人。
隻消老僧不見。
其伎盡矣。
淮南都梁山全植禅師 師初聚徒開法本州長壽寺。
州牧衛文卿問曰。
将來佛法隆替若阿。
師曰。
真實之物。
無古無今無軌無躅。
有為之法。
四相遷流法當堙厄。
君侯可見。
前嵩嶽慧安國師嗣法 洛京福先寺仁儉禅師 此騰騰和尚也。
唐天冊間。
天後诏入内至殿前。
仰視天後良久曰。
會麼。
後曰不會。
師曰。
老僧持不語戒。
言訖而出。
翌日晉短歌十九首。
天後覽而嘉之。
嵩嶽破竈堕和尚 師因嵩山塢中有廟甚靈。
殿中唯一竈。
遠近祭不辍。
午殺物命甚多。
師一日領侍僧入廟。
以杖敲三下咄雲。
汝本泥瓦合成。
聖從何來靈從何起。
又打三下。
竈乃傾破。
須臾有青衣峨冠設拜師前。
師曰。
汝是何人。
雲。
我本此廟神。
久受業報。
今日蒙師說無生法。
得脫此處。
特來緻謝。
師曰。
是汝本有之性。
非吾強言。
神再拜而沒。
侍僧雲。
某甲久在和尚左右。
未蒙指示。
竈神有何所得遂獲升濟。
師曰。
我别無道理。
為他隻向他道。
汝本泥瓦合成。
聖從何來。
靈從何起。
侍僧默然。
師曰。
會麼。
雲。
不會。
本有之性為甚不會。
侍僧禮拜。
師曰。
破也堕也。
嵩嶽元珪禅師 師谒安國師頓悟玄旨。
遂蔔居嶽之龐塢。
一日有異人峨冠袴褶而至。
從者極多。
輕步徐舒。
稱谒大師。
師睹其容貌奇偉非常。
乃谕之曰。
善來仁者。
胡為而至。
彼曰。
師甯識我耶。
師曰。
吾觀佛與衆生等。
吾一目之豈分别耶。
曰。
我此嶽神也。
能生死於人。
師安得一目我哉。
師曰。
吾不生汝。
焉能死吾。
吾視身與空等。
視吾與汝等。
汝能壞空與汝乎。
苟能壞空及壞汝。
吾則不生不滅。
汝尚不能。
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
神稽首曰。
我亦聰明正直於餘神。
讵知師有廣大智辯乎。
願授以正戒。
令我度世。
師曰。
汝既乞戒。
即既戒也。
所以者何。
戒外無戒。
又何戒哉。
神曰。
此理也。
我聞茫昧。
止求師戒。
我身為門弟子。
師即為張座秉爐正幾與授五戒酒肉淫殺盜等語。
師曰。
如上為佛戒。
而無心拘執。
以有心為物。
而無心想身。
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為精。
後天地死不為老。
乃至無汝及無我。
無汝孰為戒之語。
神曰。
我神通亞佛。
師曰。
汝神通十句。
五能五不能。
佛則十句。
七能三不能。
神竦然避席跪啟曰。
可得聞乎。
師曰。
汝能戾上帝。
東天行而西七曜乎。
曰不能。
師曰。
汝能奪地祇。
融五嶽而結四海乎。
曰不能。
師曰。
是謂五不能也。
佛能空一切相。
成萬法智。
而不能即滅定業。
佛能知群有性。
窮億劫事。
而不能化導無緣。
能度無量有情。
而不能盡衆生界。
是謂三不能也。
定業亦不牢久。
無緣亦謂一期。
衆生界本無增減。
亘古無一人能主有法。
有法無主是謂無法。
無法無主是謂無心。
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
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
神曰。
我誠淺昧未聞空義。
師所授戒我當奉行。
今願報德。
展我小神通。
而使已發心初發心未發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
目我神蹤。
知有佛有神。
有能有不能。
有自然非自然者。
師曰。
無為是。
無為是。
神曰。
佛亦使神護法。
師甯隳叛佛邪。
願如意垂誨。
師不得已而言曰。
東岩寺之障莽然無樹。
北岫有之而北非屏擁。
汝能移北樹於東嶺乎。
神曰已聞命矣。
然昏夜間必有喧動。
願師無駭。
作禮而退。
師門送。
岚霭煙霞紛綸間錯。
幢幡環佩淩空出沒焉。
其夕果有暴風迅雷犇雲振電。
棟宇搖蕩宿鳥聲喧。
師謂衆曰。
無怖。
神與我約矣。
詣旦和霁。
則北岩松括盡移東嶺。
森然行植矣。
寶昙曰。
善知識豈特具正知見明識佛性而已。
當知世出世間識為先導。
善知識道德俱備而識不明。
非獨無以慰學者之心。
而於佛法利害尤切。
故外重内輕之謗從是而興。
人猶可欺而神不可欺也。
餘觀嶽神北面嵩嶽一語已知嵩嶽之尊。
神既投誠然後乃為說法。
戒一定之法。
而嵩嶽用之。
如盤走珠如珠走盤。
出沒貫穿不見留礙不妨吻合佛意。
而亦善於應機以本分事而始終之。
善知識所當然也。
神固聰明正直而識亦過人。
及其不能則徑以實對。
報德之意至於再三。
嵩嶽拒之如卻赇賂。
善知識識度若此。
得不為天人之所向慕乎。
後世以癡福貪冒寵榮其身之不恤。
況於佛法乎。
況於鬼神乎。
餘故曰善知識當以識為先。
有志之士不可不學。
前嵩山普寂禅師嗣法 終南山惟政禅師 師得法已。
即入太乙山中。
學者盈室。
唐大和間文宗嗜蛤蜊。
沿海官吏進送。
人亦勞止。
一日禦馔中有擘不張者。
帝以為異。
即焚香禱之。
乃開。
俄見菩薩形。
梵相具足。
貯以金粟檀香合美錦覆之。
賜興善寺令衆僧瞻禮。
因問群臣。
斯何祥也。
或言大乙山惟政禅師深明佛法。
博聞強識。
宜诏問之。
帝遂下诏。
師至。
對曰。
臣聞物無虛應。
此乃啟陛下信心耳。
經雲。
應以此身得度者。
即現此身而為說法。
帝曰。
菩薩身已見。
未聞說法。
師曰。
陛下見此為常非常信非信邪。
帝曰。
希奇之事朕深信焉。
師曰。
已聞說法竟。
時師之對。
漏下十一刻。
皇情大悅。
寶昙曰。
大疑之下必有大信。
化菩薩所以啟文宗信心也。
此信一發則真佛現前。
佛不自知惟信而後知法。
不自見惟證而後見。
政公是證徹此法者。
故啟發人君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