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明藏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寶昙曰。
風鈴。
童子之見。
風幡。
老師之機。
心複誰乎。
俱寂靜故。
此一語拶出祖師骨髓也。
雖使風旛二僧於言下取證。
亦未必具是大人相也。
大抵所悟廣大。
則其言愈明白。
所見揮霍。
則其說亦漫漶。
譬諸青天白日與夫雲霧黑月。
其道裡險易固不難知也。
學者多入於險而昧於易。
亦人情所同。
然自大鑒一傳而至南嶽青原。
再傳而為石頭馬祖。
皆平易之旨。
下及五宗瓜裂星分。
則險易并用矣。
後世益務為深刻。
如舞文弄法者。
緻佛祖之道日入於微。
又有一等平實商量悞為平易之旨。
故愚反複論辨以正其誣。
所謂差若豪厘謬以千裡。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祖領徒至月氏國。
見婆羅門舍有氣。
将入彼舍。
舍主鸠摩羅多問曰。
是何徒衆。
祖曰。
是佛弟子。
彼聞佛号心神竦然。
即時閉戶。
祖良久扣其門。
羅多曰。
此舍無人。
祖曰。
答無者誰。
彼聞語知是異人。
遂開關延接。
祖曰。
昔世尊記曰。
吾滅後千年。
有大士出現月氏國。
紹隆玄化。
今汝值吾。
應斯嘉運。
羅多發宿命智。
出家受具。
付法偈曰。
有種有心地。
因緣能發萌。
於緣不相礙。
當生生不生。
十九祖鸠摩羅多尊者 祖至中天竺國。
有大士名阇夜多。
問曰。
我家父母素信三寶。
而常萦疾瘵。
營作不利。
而鄰家久為旃陀羅行。
而身常勇徤。
所作和合。
彼何幸而我何孤。
祖曰。
何足疑乎。
且善惡之報有主焉。
凡人見仁夭暴壽。
逆吉義兇。
便為亡因果虛罪福。
殊不知影響相随。
毫厘靡忒。
經千萬劫亦不磨滅。
阇夜多聞語頓釋所疑。
祖曰。
汝雖已信三業。
而未明業從惑生。
惑因識有。
識依不覺。
不覺依心。
心本清淨。
無生無滅。
無造無作。
無報應。
無勝負。
寂寂然。
靈靈然。
汝若入此法門。
可與諸佛同矣。
一切善惡。
有為無為。
皆如幻夢。
阇夜多聞已。
發宿慧命。
付法偈曰。
性上本無生。
為對求人說。
於法既無得。
何懷決不決。
祖複曰。
此是妙音如來見性清淨之句。
汝宜傳布。
寶昙曰。
阇夜多智慧淵博。
是豈不知善惡報施若形影然。
第其中有輕重後先之殊。
凡人不可不知也。
大士發為此問。
為決其疑。
尊者剖析昭然。
自枝葉而至本根。
自衆生而至諸佛。
不過數語。
然非此語中付法眼事。
既說偈已。
曰此是妙音如來見性清淨之句。
豈故洩密因邪。
當知祖師必無浪語。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祖至羅閱城敷揚頓教。
有論首婆修盤頭。
亦名徧行。
常一食不卧。
六時禮佛。
祖問彼衆曰。
頭陀梵行可得佛乎。
曰。
精進可得。
祖曰。
汝師與道遠矣。
設苦行曆劫皆虛妄之本也。
衆曰。
尊者蘊何德行而譏我師。
祖曰。
我不求道亦不颠倒。
我不禮佛亦不輕慢。
我不長坐亦不懈怠。
我不一食亦不雜食。
我不知足亦不貪欲。
心無所希名之曰道。
徧行聞已發無漏智。
憶念七劫前事。
願求妙道垂示。
祖曰。
汝久植德本當繼吾宗。
而偈曰。
言下合無生。
同於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
通達事理竟。
寶昙曰。
我不求道亦不颠倒至我不知足亦不貪欲。
於以見吾堂堂乎師也。
決定具智證者然後可與論此。
不然則如醉者之扶東支則西傾。
西起則東仆矣。
求道知足兩端耳。
或者去兩端而執中便謂得之。
亦猶逃影而行日中。
魍魉愈甚。
佛祖之道無中無兩端也。
亦無得與不得。
但等閑蕩蕩地磨以歲月。
則生死堅城不攻而自破矣。
世尊曰。
比丘學道如調琴法。
弦急則聲絕。
弦緩則無聲。
尊者亦以是教其徒。
蓋有以也。
世故有石火電光機變之語。
吾先師豈不知之。
所謂作法於涼其弊猶貪。
作法於貪弊将若何。
其憂末世之深欤。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祖自羅閱城至那提國。
彼王名常自在。
有二子。
一名摩诃羅。
次名摩拏羅。
謂祖曰。
羅閱城土風與此何異。
祖曰。
彼曾三佛出世。
王國二師行化。
王曰。
二師者誰。
祖曰。
佛記第二五百年有神足大士出家紹聖位。
即王次子摩拏羅一也。
吾雖德薄敢當其一。
王曰。
誠如尊者言。
舍次子作沙門。
祖曰。
善哉。
大王能遵佛旨。
即與受具。
付法偈曰。
泡幻同無礙。
如何不了悟。
達法在其中。
非今亦非古。
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祖至西印度。
彼國王名得度乃曰。
至聖難逢。
世樂非久。
即傳位太子。
投祖出家。
七日而證四果。
祖深加慰誨曰。
就此度人。
即焚香遙語月氏國鶴勒那比丘曰。
汝在彼國教導鶴衆。
道果将證宜自知之。
彼見異香成穗已知師到。
國王與鶴勒那供養問曰。
我何緣而感鶴衆相随。
祖曰。
汝第四劫中嘗為比丘赴龍宮會。
諸弟子欲随之。
汝觀無可任彼妙供者。
諸弟子曰。
師說於食等者於法亦等。
今既不然何聖之有。
遂令俱赴會。
以福薄故生於羽族。
感汝之惠故來相随。
曰。
願尊者方便度脫。
祖曰。
我有無上法寶。
今付于汝。
汝自化未來際。
偈曰。
心随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随流認得性。
無喜亦無憂。
寶昙曰。
自靈山鑄印以授迦葉。
祖祖相授不敢輕示於人。
其印如連環。
時見于祖父田園劵書而已。
至是則印山河大地至浮幢王剎靡有孑遺。
森羅微細此印不大。
虛空包博此印不小。
躐佛祖而上。
橫拈倒用間見層出。
古今一人而已。
大哉印乎。
自隐光而至震旦六祖師。
凡三十三傳。
共三十三偈。
偈偈相囑。
不失其傳。
人人從上發明。
以印本心。
如升浮圖漸蹑漸高矣。
故愚前後互顯其旨。
使知法無定法。
如盤珠坂丸豈有留影哉。
二十三祖鶴勒[邱-丘+(白-日+(丹-、+十))]尊者 祖至中印度。
以上足龍子早夭。
有兄獅子。
博通強記。
事婆羅門。
厥師既逝。
弟複雲亡。
乃皈尊者而問曰。
我欲求道。
當何用心。
祖曰。
汝欲求道。
無所用心。
曰。
既無用心。
誰作佛事。
祖曰。
汝若有用即非功德。
汝若無作即是佛事。
經雲。
我所作功德。
而無我所故。
獅子聞已。
即入佛慧。
時祖忽指東北問之曰。
是何氣象。
獅子曰。
我見氣如白虹貫乎天地。
複有黑氣五道橫絕其中。
祖曰。
其兆雲何。
曰。
莫可知矣。
祖曰。
吾滅後五十年。
北天竺國當有難起嬰在汝身。
吾将滅已。
今以正法眼藏付囑于汝。
善自護持。
偈曰。
認得心性時。
可說不思議。
了了無可得。
得時不說知。
二十四祖獅子尊者 祖至罽賓國。
破攝禅觀禅定知見執相舍相不語五宗。
今見仁者非珠之類。
遇一長者引一子問曰。
此子名斯多。
當生便拳左手。
祖視之。
索曰。
可還我珠。
童子遽展手奉珠。
衆皆驚異。
祖曰。
吾前報為僧。
赴西海供。
嚫施之珠付之。
今還吾。
理固然也。
王以前緣。
舍令出家。
祖曰。
吾師記我罹難非久。
今将正法眼藏并僧伽黎衣傳付于汝。
普潤來際。
偈曰。
正說知見時。
知見即是心。
當心即知見。
知見即于今。
說已令至他國行化。
祖以難不可免。
遂留罽賓。
時國有二外道。
一摩目多。
二都落遮。
以幻法欲為亂。
乃假釋服潛入王宮。
且謀曰。
事不成即罪歸佛。
妖既自作。
禍亦施踵。
事敗王怒。
果毀伽藍。
乃秉劍師前曰。
師得蘊空不。
祖曰。
已得蘊。
曰。
離生死不。
祖曰。
已離。
曰。
既離生死。
可施我頭。
祖曰。
身非我有。
何吝於頭。
王揮劍斷祖首。
白乳湧高數赤。
王臂自堕。
寶昙曰。
患難誠有道者槖鑰耳。
以大願風力。
鼓生死烘爐。
烹湧躍不祥之金。
靜而使之銷禍於未萠。
動而使之安禍於已至。
惟吾師子尊者無愧耳。
方其在學地。
疑白虹沴氣而诘其師。
遲遲接淅若處父母之邦唯恐或後。
至觸外道虐焰得摩尼故珠。
摩頂印心如蹈水火之急。
既辦乃翁之事。
然後低回就死。
而後世猶有謗傷者。
悲夫。
唐北山僧神清着書诋毀曰。
師子之後皆旁出。
非正傳也。
國朝永安庵僧契嵩。
疾其言。
着定祖圖。
傳法正宗記。
奏之。
仁宗皇帝有旨入藏。
佛法之際遇甚盛。
若此正論既定。
而愚猶有說焉。
尊者偈曰。
正說知見時。
知見即是心。
當心即知見。
知見即于今。
隻此伽陁自然驗得頭正尾正。
彼達磨達靜定之旨。
奚翅天淵相邈哉。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祖至中印度。
彼國王名佛勝。
深加禮敬外道無我尊疾。
祖至索論義不勝。
又於王前謂祖曰。
我解嘿論不假言說。
祖曰。
孰知勝負。
曰。
不争勝負但取其義。
祖曰。
汝以何為義。
曰。
無心為義。
曰。
汝既無心。
安得義乎。
曰。
我說無心。
當名非義。
祖曰。
汝說無心當名非義。
我說非心當義非名。
曰。
當義非名誰能辨義。
祖曰。
汝名非義此名何名。
曰。
為辨非義是名無名。
曰。
名既非名義亦非義。
辨者是誰。
當辨何物。
如是往返五十九翻。
外道杜口信伏。
祖忽北面合掌長籲曰。
我師獅子尊者。
今日遇難斯可傷焉。
辭王至南天潛隐山谷。
彼國王名天德。
次子和柔而長嬰疾苦。
祖為陳因果。
王即釋疑。
有咒術師忌祖。
潛置藥食中。
祖知而故食。
彼反受禍。
投祖出家。
後六年。
太子得勝即位。
複信外道。
緻難于祖。
太子不如蜜多入谏被囚。
問祖曰。
予國素絕妖訛。
師所傳何宗。
祖曰。
王國昔來實無邪法。
我所得者即飲光大士親傳佛印。
展轉二十四世師子尊者而傳於我。
王曰。
師子比丘不能免刑戮。
何能傳法後人。
曰。
我師難未起時。
密授信衣法偈。
王索以焚之。
薪盡如故。
王悔謝緻禮曰。
師子真嗣既明。
乃赦太子出家。
祖曰。
當為何事。
曰。
我若出家不為别事。
祖曰。
不為何事。
曰。
不為俗事。
曰。
當為何事。
曰。
當為佛事。
祖曰。
太子諸聖降迹。
即為具戒。
付法偈曰。
聖人說知見。
當境無是非。
我今悟真性。
無道亦無理。
蜜多再啟曰。
法衣宜可傳乎。
祖曰。
此衣為難。
故假以證明。
汝身無難。
不必其衣。
化彼十方。
人自信向。
寶昙曰。
佛法患難自此而息。
祖師信衣自此而傳。
以師子授受如此之明。
中印南天如此之近。
當時猶有疑者。
非般若靈驗信衣光明。
豈有今日殊勝哉。
愚觀祖師困厄艱虞。
是果為誰家事。
後世謾不知省。
勇於自欺。
曾無豪發之知。
便為了證。
以佛祖為奇貨。
求售於時。
後學初機指為師授。
不知其當。
吾祖之世。
複何望哉。
先佛斥為增上慢人。
不意吾身親見之也。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祖至東印度。
彼王與外道長爪梵志同睹白氣貫天。
曰何瑞也。
梵志昧王曰。
魔來之兆。
即謀諸徒曰。
不如蜜多将入都。
誰能挫之。
徒曰。
我等各有咒術。
動天地。
入水火。
何患哉。
祖至。
見宮牆黑氣。
謂小難耳。
直至王前。
王曰。
師來何為。
曰。
度衆生。
曰。
以何法度。
曰。
各以類度。
梵志怒。
化大山於祖頂上。
祖即指山複彼頭上。
乃投誠。
祖慜其愚惑。
指而化之。
為說法也。
祖與王同車而出。
忽見璎珞童子。
無姓氏。
稽首於前。
祖曰。
汝憶往事不。
曰。
我念遠劫與師同居。
師演摩诃般若。
我轉甚深修多羅。
今日之事蓋契宿因。
祖謂王曰。
此童子非他人。
即大勢至菩薩也。
此聖人後出二人。
一人化南印度。
一人緣在震旦。
遂以宿因故名般若多羅。
吾今付汝正法眼藏。
偈曰。
真性心地藏。
無頭亦無尾。
應緣而化物。
方便呼為智。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祖至南印度。
遇彼王香至。
崇重度越等倫。
施無價寶珠。
王三子。
其季開士也。
祖欲試其所得。
乃以施珠問三王子。
圓明有過于此者不。
皆曰寶中無以踰也。
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
其季開士菩提達磨曰。
此是世寶未足為上。
於諸寶中法寶為上。
此是世光未足為上。
於諸光中智光為上。
此是世明未足為上。
於諸明中心明為上。
此珠光明不能自照。
要假智光光辨於此。
既辨此已即知是珠。
既知是珠即明其寶。
若明其寶寶不自寶。
若辨其珠珠不自珠。
珠不自珠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
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
衆生有道心寶亦然。
祖曰。
於諸物中何物無相。
曰。
於諸物中不起無相。
又問。
於諸物中何物最高。
曰。
於諸物中人我最高。
問。
於諸物中何物最大。
曰。
於諸物中法性最大。
祖知是法嗣。
既出家乃付法眼。
曰。
心地生諸種。
因事複生理。
果滿菩提圓。
花開世界起。
寶昙曰。
西天四七皆聖師也。
根地穩實見於行履。
辯慧駿發見於詞氣。
多見其師載道望氣而往求之。
如探故懷取所寓物。
如将累世箕裘之業而畀諸市人。
聖聖相尋何其易也。
淮陰謂漢高曰。
陛下善能将将。
愚謂安得人人如蕭曹韓信為帝用哉。
是知大法東流要與凡夫共用。
亦如小夫賤隸一旦用命。
自知亦有封侯之日。
惟吾祖師去佛未遠。
應機說法大抵與佛語菩薩語無異。
然其禅備衆體。
後世子孫各得其一亦足以名家。
疾焰過風犇流度刃。
無不兆見於此。
學者識之。
達磨大師破六宗 有相宗 師至問曰。
一切諸法何名實相。
彼尊者薩婆羅曰。
於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
師曰。
一切諸相而不互者。
若明實相當何定邪。
曰。
於諸相中實無有定。
若定諸相何名為實。
師曰。
諸相不定便明實相。
汝今不定當何得之。
曰。
我言不定不說諸相。
當說諸相其義亦然。
師曰。
汝言不定當為實相。
定不定故即非實相。
曰。
定既不定即非實相。
知我非故不定不變。
師曰。
汝今不變何名實相。
已變已往其義亦然。
曰。
不變當在在不在故。
故變實相以定其義。
師曰。
實相不變變則非實。
於有無中何名實相。
薩婆羅心知聖師縣解。
以手指空曰。
此是世間有相亦能空故。
當我此身得似不。
師曰。
若解實相即見非相。
若了非相其色亦然。
當於色中不識色體。
於非相中不礙有故。
若能是解此名實相。
彼衆聞已。
心意朗然欽禮信受。
無相宗 師至問曰。
汝言無相當何證之。
彼衆中有智者波羅提曰。
我名無相心不現故。
師曰。
汝心不現當何明之。
曰。
我明無相心不取舍。
當於明時亦無當者。
師曰。
於諸有無心不取舍。
又無當者誰明無故。
曰。
入佛三昧尚無所得。
何況無相而欲知之。
師曰。
相既不知誰雲有無。
尚無所得何名三昧。
曰。
我說不證證無所證。
非三昧故我說三昧。
師曰。
非三昧者何當名之。
汝既不證非證何證。
波羅提聞已即悟本心。
悔謝往謬。
複記之曰。
汝當得道不久證之。
此國有魔不久降之。
言已忽然不現。
定慧宗 師至問曰。
汝學定慧為一為二。
彼衆有婆蘭陁曰。
我此定慧非一非二。
師曰。
既非一二何名定慧。
曰。
在定非定處慧非慧。
一即非一二亦不二。
師曰。
當一不一當二不二。
既非定慧約何定慧。
曰。
不一不二定慧能知。
非定非慧亦複然矣。
師曰。
慧非定故然何知哉。
不一不二誰定誰慧。
婆蘭陁聞之疑心冰釋。
無得宗 師至問曰。
汝雲無得無得何得。
既無所得亦無得得。
彼衆有寶靜者曰。
我說無得得非無得。
得當說得得無得是得。
師曰。
得既不得得亦非得。
既雲得得得得何得。
曰。
見得非得非得是得。
若見不得名為得得。
師曰。
得既非得得得無得。
既無所得當何得得。
寶靜聞知頓除疑罔。
寂靜宗 師至問曰。
何名寂靜。
於此法中誰靜誰寂。
彼有長者曰。
此心不動是名為寂。
於法無染名之為靜。
師曰。
本心不寂要假寂靜。
本來寂故何用寂靜。
曰。
諸法本空以空空故。
於彼空空故名寂靜。
師曰。
空空已空諸法亦爾。
寂靜無相何靜何寂。
彼長者聞已豁然開悟。
戒行宗 師至問曰。
何者名戒雲何名行。
當此戒行為一為二。
彼衆有賢者曰。
一二二一皆彼所生。
依教無染此名戒行。
師曰。
汝言依教即是有染。
一二俱破何言依教。
此二違背不及於行。
内外非明何名為戒。
曰。
我有内外彼已知竟。
既得通達便是戒行。
若說違背俱是俱非。
言及清淨即戒即行。
師曰。
俱是俱非何言清淨。
既得通故何譚内外。
賢者聞知即自慚服。
既而六宗鹹誓皈依。
由是化被南天聲馳五印。
遠近學者靡然而向風矣。
寶昙曰。
外道去佛一間耳。
力量如佛。
議論如佛。
現神通如佛。
唯其心外有法不得作佛。
昔如來初越王城之日。
即入檀特象頭諸山從外道遊。
乃至六年日餐麻麥。
離九十六種赤旛之族。
無不經曆。
蓋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之謂也。
暨成道說法已。
彼外道者尚有魔佛之壘。
往往拊佛之亢而搤之。
吾目視耽耽之師譚笑固自若也。
至有斬首求謝者。
佛滅度已。
諸師或遇負堕踵鼓為之蔑然爾狗我天從是而作。
今吾祖達磨親佩般若多羅正印。
而金剛之鋒焰焰在手。
所謂試小臣小臣斃。
試狗狗斃。
其亦是類欤。
今觀佛大勝多等六宗。
異趣分徒各封己解。
此與聲聞二乘尚爾不類。
況拟與吾佛祖為敵耶。
嘗欲倒置其說晦其主名。
以驗當世具正見人。
未必東土阿師果勝西天外道。
震旦禅師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 師至金陵。
梁武帝召問曰。
如何是聖谛第一義。
師曰。
廓然無聖。
帝曰。
對朕者誰。
師曰。
不識。
帝不契。
遂屆洛陽止嵩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
人莫之測。
時謂之壁觀婆羅門。
尋有僧神光來參。
師端坐莫聞誨勵。
立庭下。
遲明積雪齊腰。
師憫而問曰。
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光悲淚曰。
惟願慈悲。
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師曰。
諸佛無上妙道。
曠劫精勤難行能行。
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
冀真乘哉。
光聞已。
取利刀自斷左臂置于師前。
師乃曰。
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師曰。
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曰。
我心未安乞師安心。
師曰。
将心來與汝安。
曰。
覓心不可得。
師曰。
與汝安心竟。
又記之曰。
汝但外息諸緣内心無舛。
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已而九年欲返西天。
命門人曰。
時将至矣。
汝等各言所得。
有道副對曰。
如我所見。
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
師曰。
汝得吾皮。
尼總持曰。
我今所見。
如慶喜見阿閦佛國。
一見更不再見。
師曰。
汝得吾肉。
道育曰。
四大本空五陰非有。
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
師曰。
汝得吾骨。
慧可出。
禮三拜依位而立。
師曰。
汝得吾髓。
師複告之曰。
如來以正法眼藏付囑迦葉。
展轉囑累而至于我。
汝當護持。
授汝袈裟以表法信。
所謂内傳法印以印本心。
外傳袈裟以定宗旨。
後代澆漓有華梵分。
卻後難生宜出此衣證之。
表明其化。
偈曰。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寶昙曰。
吾祖之入中國也。
初無放光動地之祥。
亦無雨法如雲之益。
又無與世俯仰之事。
當時望之不過指為壁觀婆羅門。
及其奮空拳而求實效。
有烏獲之力孟贲之勇。
雖百摩騰竺法蘭。
不爾較也。
遊梁未幾。
嬰人主逆鱗而去。
亦不遑暇恤。
然梁武能為射侯之問。
而不能受中鹄之矢。
能挽人之強以為力。
而不能為齧镞之舉。
深可哀也。
如人學射久久方中。
碧眼胡豈不知之。
自是少林則身自為射堋矣。
别記謂神光曰。
汝但外息諸緣内心無舛。
則是教之以身中規手中矩。
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則是謂其可以百發百中矣。
九年之後。
父子相得心手相忘。
吾不知神光之射少林。
少林之射神光也。
射一法也。
可以中皮。
可以中肉。
可以中骨。
可以中髓。
顧為力如何耳。
中皮者衆。
中肉者寡。
中骨者什百無二三。
中髓者萬萬中一人而已。
二祖慧可大師 祖至北齊。
有一居士不言名氏。
聿來設禮而問曰。
弟子身纏風恙。
請和尚忏悔。
師曰。
将罪來。
與汝忏。
居士良久雲。
覓罪了不可得。
師曰。
與汝忏罪竟。
宜依佛法僧住。
曰。
今見和尚已知是僧。
未審何名佛.法。
師曰。
是心是佛。
是心是法。
法佛無二。
僧寶亦然。
曰。
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
如其心然。
佛法無二也。
大師深器之。
即為剃發受具。
經二載大師乃告曰。
菩提達磨遠自竺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吾。
吾今授汝。
并達磨信衣。
汝當守護毋令斷絕。
偈曰。
本來緣有地。
因地種花生。
本來無有種。
花亦不曾生。
寶昙曰。
達磨之世已有旁出門人。
道副等是也。
試觀二祖禮三拜依位而立。
與前三子各呈悟解所見何如。
瞿昙有雲。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
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所謂旁出。
即随機授道之謂也。
祖師豈不欲人人如可祖。
而機器若此為之奈何。
骎骎末流未必正傳。
有如旁出。
三祖僧璨大師 師因沙彌道信年始十四來禮師曰。
願和尚慈悲乞與安樂法門。
師曰。
誰縛汝。
曰。
無人縛。
師曰。
何更求解脫乎。
信於言下大悟。
服勤九載。
後於吉州受具。
侍奉尤謹。
師屢試以玄微。
知其緣熟乃付衣法。
偈曰。
華種雖因地。
從地種花生。
若無人下種。
華地盡無生。
四祖道信大師 師于隋大業中至吉州。
值群盜圍城七旬不解。
萬衆惶
風鈴。
童子之見。
風幡。
老師之機。
心複誰乎。
俱寂靜故。
此一語拶出祖師骨髓也。
雖使風旛二僧於言下取證。
亦未必具是大人相也。
大抵所悟廣大。
則其言愈明白。
所見揮霍。
則其說亦漫漶。
譬諸青天白日與夫雲霧黑月。
其道裡險易固不難知也。
學者多入於險而昧於易。
亦人情所同。
然自大鑒一傳而至南嶽青原。
再傳而為石頭馬祖。
皆平易之旨。
下及五宗瓜裂星分。
則險易并用矣。
後世益務為深刻。
如舞文弄法者。
緻佛祖之道日入於微。
又有一等平實商量悞為平易之旨。
故愚反複論辨以正其誣。
所謂差若豪厘謬以千裡。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祖領徒至月氏國。
見婆羅門舍有氣。
将入彼舍。
舍主鸠摩羅多問曰。
是何徒衆。
祖曰。
是佛弟子。
彼聞佛号心神竦然。
即時閉戶。
祖良久扣其門。
羅多曰。
此舍無人。
祖曰。
答無者誰。
彼聞語知是異人。
遂開關延接。
祖曰。
昔世尊記曰。
吾滅後千年。
有大士出現月氏國。
紹隆玄化。
今汝值吾。
應斯嘉運。
羅多發宿命智。
出家受具。
付法偈曰。
有種有心地。
因緣能發萌。
於緣不相礙。
當生生不生。
十九祖鸠摩羅多尊者 祖至中天竺國。
有大士名阇夜多。
問曰。
我家父母素信三寶。
而常萦疾瘵。
營作不利。
而鄰家久為旃陀羅行。
而身常勇徤。
所作和合。
彼何幸而我何孤。
祖曰。
何足疑乎。
且善惡之報有主焉。
凡人見仁夭暴壽。
逆吉義兇。
便為亡因果虛罪福。
殊不知影響相随。
毫厘靡忒。
經千萬劫亦不磨滅。
阇夜多聞語頓釋所疑。
祖曰。
汝雖已信三業。
而未明業從惑生。
惑因識有。
識依不覺。
不覺依心。
心本清淨。
無生無滅。
無造無作。
無報應。
無勝負。
寂寂然。
靈靈然。
汝若入此法門。
可與諸佛同矣。
一切善惡。
有為無為。
皆如幻夢。
阇夜多聞已。
發宿慧命。
付法偈曰。
性上本無生。
為對求人說。
於法既無得。
何懷決不決。
祖複曰。
此是妙音如來見性清淨之句。
汝宜傳布。
寶昙曰。
阇夜多智慧淵博。
是豈不知善惡報施若形影然。
第其中有輕重後先之殊。
凡人不可不知也。
大士發為此問。
為決其疑。
尊者剖析昭然。
自枝葉而至本根。
自衆生而至諸佛。
不過數語。
然非此語中付法眼事。
既說偈已。
曰此是妙音如來見性清淨之句。
豈故洩密因邪。
當知祖師必無浪語。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祖至羅閱城敷揚頓教。
有論首婆修盤頭。
亦名徧行。
常一食不卧。
六時禮佛。
祖問彼衆曰。
頭陀梵行可得佛乎。
曰。
精進可得。
祖曰。
汝師與道遠矣。
設苦行曆劫皆虛妄之本也。
衆曰。
尊者蘊何德行而譏我師。
祖曰。
我不求道亦不颠倒。
我不禮佛亦不輕慢。
我不長坐亦不懈怠。
我不一食亦不雜食。
我不知足亦不貪欲。
心無所希名之曰道。
徧行聞已發無漏智。
憶念七劫前事。
願求妙道垂示。
祖曰。
汝久植德本當繼吾宗。
而偈曰。
言下合無生。
同於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
通達事理竟。
寶昙曰。
我不求道亦不颠倒至我不知足亦不貪欲。
於以見吾堂堂乎師也。
決定具智證者然後可與論此。
不然則如醉者之扶東支則西傾。
西起則東仆矣。
求道知足兩端耳。
或者去兩端而執中便謂得之。
亦猶逃影而行日中。
魍魉愈甚。
佛祖之道無中無兩端也。
亦無得與不得。
但等閑蕩蕩地磨以歲月。
則生死堅城不攻而自破矣。
世尊曰。
比丘學道如調琴法。
弦急則聲絕。
弦緩則無聲。
尊者亦以是教其徒。
蓋有以也。
世故有石火電光機變之語。
吾先師豈不知之。
所謂作法於涼其弊猶貪。
作法於貪弊将若何。
其憂末世之深欤。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祖自羅閱城至那提國。
彼王名常自在。
有二子。
一名摩诃羅。
次名摩拏羅。
謂祖曰。
羅閱城土風與此何異。
祖曰。
彼曾三佛出世。
王國二師行化。
王曰。
二師者誰。
祖曰。
佛記第二五百年有神足大士出家紹聖位。
即王次子摩拏羅一也。
吾雖德薄敢當其一。
王曰。
誠如尊者言。
舍次子作沙門。
祖曰。
善哉。
大王能遵佛旨。
即與受具。
付法偈曰。
泡幻同無礙。
如何不了悟。
達法在其中。
非今亦非古。
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祖至西印度。
彼國王名得度乃曰。
至聖難逢。
世樂非久。
即傳位太子。
投祖出家。
七日而證四果。
祖深加慰誨曰。
就此度人。
即焚香遙語月氏國鶴勒那比丘曰。
汝在彼國教導鶴衆。
道果将證宜自知之。
彼見異香成穗已知師到。
國王與鶴勒那供養問曰。
我何緣而感鶴衆相随。
祖曰。
汝第四劫中嘗為比丘赴龍宮會。
諸弟子欲随之。
汝觀無可任彼妙供者。
諸弟子曰。
師說於食等者於法亦等。
今既不然何聖之有。
遂令俱赴會。
以福薄故生於羽族。
感汝之惠故來相随。
曰。
願尊者方便度脫。
祖曰。
我有無上法寶。
今付于汝。
汝自化未來際。
偈曰。
心随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随流認得性。
無喜亦無憂。
寶昙曰。
自靈山鑄印以授迦葉。
祖祖相授不敢輕示於人。
其印如連環。
時見于祖父田園劵書而已。
至是則印山河大地至浮幢王剎靡有孑遺。
森羅微細此印不大。
虛空包博此印不小。
躐佛祖而上。
橫拈倒用間見層出。
古今一人而已。
大哉印乎。
自隐光而至震旦六祖師。
凡三十三傳。
共三十三偈。
偈偈相囑。
不失其傳。
人人從上發明。
以印本心。
如升浮圖漸蹑漸高矣。
故愚前後互顯其旨。
使知法無定法。
如盤珠坂丸豈有留影哉。
二十三祖鶴勒[邱-丘+(白-日+(丹-、+十))]尊者 祖至中印度。
以上足龍子早夭。
有兄獅子。
博通強記。
事婆羅門。
厥師既逝。
弟複雲亡。
乃皈尊者而問曰。
我欲求道。
當何用心。
祖曰。
汝欲求道。
無所用心。
曰。
既無用心。
誰作佛事。
祖曰。
汝若有用即非功德。
汝若無作即是佛事。
經雲。
我所作功德。
而無我所故。
獅子聞已。
即入佛慧。
時祖忽指東北問之曰。
是何氣象。
獅子曰。
我見氣如白虹貫乎天地。
複有黑氣五道橫絕其中。
祖曰。
其兆雲何。
曰。
莫可知矣。
祖曰。
吾滅後五十年。
北天竺國當有難起嬰在汝身。
吾将滅已。
今以正法眼藏付囑于汝。
善自護持。
偈曰。
認得心性時。
可說不思議。
了了無可得。
得時不說知。
二十四祖獅子尊者 祖至罽賓國。
破攝禅觀禅定知見執相舍相不語五宗。
今見仁者非珠之類。
遇一長者引一子問曰。
此子名斯多。
當生便拳左手。
祖視之。
索曰。
可還我珠。
童子遽展手奉珠。
衆皆驚異。
祖曰。
吾前報為僧。
赴西海供。
嚫施之珠付之。
今還吾。
理固然也。
王以前緣。
舍令出家。
祖曰。
吾師記我罹難非久。
今将正法眼藏并僧伽黎衣傳付于汝。
普潤來際。
偈曰。
正說知見時。
知見即是心。
當心即知見。
知見即于今。
說已令至他國行化。
祖以難不可免。
遂留罽賓。
時國有二外道。
一摩目多。
二都落遮。
以幻法欲為亂。
乃假釋服潛入王宮。
且謀曰。
事不成即罪歸佛。
妖既自作。
禍亦施踵。
事敗王怒。
果毀伽藍。
乃秉劍師前曰。
師得蘊空不。
祖曰。
已得蘊。
曰。
離生死不。
祖曰。
已離。
曰。
既離生死。
可施我頭。
祖曰。
身非我有。
何吝於頭。
王揮劍斷祖首。
白乳湧高數赤。
王臂自堕。
寶昙曰。
患難誠有道者槖鑰耳。
以大願風力。
鼓生死烘爐。
烹湧躍不祥之金。
靜而使之銷禍於未萠。
動而使之安禍於已至。
惟吾師子尊者無愧耳。
方其在學地。
疑白虹沴氣而诘其師。
遲遲接淅若處父母之邦唯恐或後。
至觸外道虐焰得摩尼故珠。
摩頂印心如蹈水火之急。
既辦乃翁之事。
然後低回就死。
而後世猶有謗傷者。
悲夫。
唐北山僧神清着書诋毀曰。
師子之後皆旁出。
非正傳也。
國朝永安庵僧契嵩。
疾其言。
着定祖圖。
傳法正宗記。
奏之。
仁宗皇帝有旨入藏。
佛法之際遇甚盛。
若此正論既定。
而愚猶有說焉。
尊者偈曰。
正說知見時。
知見即是心。
當心即知見。
知見即于今。
隻此伽陁自然驗得頭正尾正。
彼達磨達靜定之旨。
奚翅天淵相邈哉。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祖至中印度。
彼國王名佛勝。
深加禮敬外道無我尊疾。
祖至索論義不勝。
又於王前謂祖曰。
我解嘿論不假言說。
祖曰。
孰知勝負。
曰。
不争勝負但取其義。
祖曰。
汝以何為義。
曰。
無心為義。
曰。
汝既無心。
安得義乎。
曰。
我說無心。
當名非義。
祖曰。
汝說無心當名非義。
我說非心當義非名。
曰。
當義非名誰能辨義。
祖曰。
汝名非義此名何名。
曰。
為辨非義是名無名。
曰。
名既非名義亦非義。
辨者是誰。
當辨何物。
如是往返五十九翻。
外道杜口信伏。
祖忽北面合掌長籲曰。
我師獅子尊者。
今日遇難斯可傷焉。
辭王至南天潛隐山谷。
彼國王名天德。
次子和柔而長嬰疾苦。
祖為陳因果。
王即釋疑。
有咒術師忌祖。
潛置藥食中。
祖知而故食。
彼反受禍。
投祖出家。
後六年。
太子得勝即位。
複信外道。
緻難于祖。
太子不如蜜多入谏被囚。
問祖曰。
予國素絕妖訛。
師所傳何宗。
祖曰。
王國昔來實無邪法。
我所得者即飲光大士親傳佛印。
展轉二十四世師子尊者而傳於我。
王曰。
師子比丘不能免刑戮。
何能傳法後人。
曰。
我師難未起時。
密授信衣法偈。
王索以焚之。
薪盡如故。
王悔謝緻禮曰。
師子真嗣既明。
乃赦太子出家。
祖曰。
當為何事。
曰。
我若出家不為别事。
祖曰。
不為何事。
曰。
不為俗事。
曰。
當為何事。
曰。
當為佛事。
祖曰。
太子諸聖降迹。
即為具戒。
付法偈曰。
聖人說知見。
當境無是非。
我今悟真性。
無道亦無理。
蜜多再啟曰。
法衣宜可傳乎。
祖曰。
此衣為難。
故假以證明。
汝身無難。
不必其衣。
化彼十方。
人自信向。
寶昙曰。
佛法患難自此而息。
祖師信衣自此而傳。
以師子授受如此之明。
中印南天如此之近。
當時猶有疑者。
非般若靈驗信衣光明。
豈有今日殊勝哉。
愚觀祖師困厄艱虞。
是果為誰家事。
後世謾不知省。
勇於自欺。
曾無豪發之知。
便為了證。
以佛祖為奇貨。
求售於時。
後學初機指為師授。
不知其當。
吾祖之世。
複何望哉。
先佛斥為增上慢人。
不意吾身親見之也。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祖至東印度。
彼王與外道長爪梵志同睹白氣貫天。
曰何瑞也。
梵志昧王曰。
魔來之兆。
即謀諸徒曰。
不如蜜多将入都。
誰能挫之。
徒曰。
我等各有咒術。
動天地。
入水火。
何患哉。
祖至。
見宮牆黑氣。
謂小難耳。
直至王前。
王曰。
師來何為。
曰。
度衆生。
曰。
以何法度。
曰。
各以類度。
梵志怒。
化大山於祖頂上。
祖即指山複彼頭上。
乃投誠。
祖慜其愚惑。
指而化之。
為說法也。
祖與王同車而出。
忽見璎珞童子。
無姓氏。
稽首於前。
祖曰。
汝憶往事不。
曰。
我念遠劫與師同居。
師演摩诃般若。
我轉甚深修多羅。
今日之事蓋契宿因。
祖謂王曰。
此童子非他人。
即大勢至菩薩也。
此聖人後出二人。
一人化南印度。
一人緣在震旦。
遂以宿因故名般若多羅。
吾今付汝正法眼藏。
偈曰。
真性心地藏。
無頭亦無尾。
應緣而化物。
方便呼為智。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祖至南印度。
遇彼王香至。
崇重度越等倫。
施無價寶珠。
王三子。
其季開士也。
祖欲試其所得。
乃以施珠問三王子。
圓明有過于此者不。
皆曰寶中無以踰也。
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
其季開士菩提達磨曰。
此是世寶未足為上。
於諸寶中法寶為上。
此是世光未足為上。
於諸光中智光為上。
此是世明未足為上。
於諸明中心明為上。
此珠光明不能自照。
要假智光光辨於此。
既辨此已即知是珠。
既知是珠即明其寶。
若明其寶寶不自寶。
若辨其珠珠不自珠。
珠不自珠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
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
衆生有道心寶亦然。
祖曰。
於諸物中何物無相。
曰。
於諸物中不起無相。
又問。
於諸物中何物最高。
曰。
於諸物中人我最高。
問。
於諸物中何物最大。
曰。
於諸物中法性最大。
祖知是法嗣。
既出家乃付法眼。
曰。
心地生諸種。
因事複生理。
果滿菩提圓。
花開世界起。
寶昙曰。
西天四七皆聖師也。
根地穩實見於行履。
辯慧駿發見於詞氣。
多見其師載道望氣而往求之。
如探故懷取所寓物。
如将累世箕裘之業而畀諸市人。
聖聖相尋何其易也。
淮陰謂漢高曰。
陛下善能将将。
愚謂安得人人如蕭曹韓信為帝用哉。
是知大法東流要與凡夫共用。
亦如小夫賤隸一旦用命。
自知亦有封侯之日。
惟吾祖師去佛未遠。
應機說法大抵與佛語菩薩語無異。
然其禅備衆體。
後世子孫各得其一亦足以名家。
疾焰過風犇流度刃。
無不兆見於此。
學者識之。
達磨大師破六宗 有相宗 師至問曰。
一切諸法何名實相。
彼尊者薩婆羅曰。
於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
師曰。
一切諸相而不互者。
若明實相當何定邪。
曰。
於諸相中實無有定。
若定諸相何名為實。
師曰。
諸相不定便明實相。
汝今不定當何得之。
曰。
我言不定不說諸相。
當說諸相其義亦然。
師曰。
汝言不定當為實相。
定不定故即非實相。
曰。
定既不定即非實相。
知我非故不定不變。
師曰。
汝今不變何名實相。
已變已往其義亦然。
曰。
不變當在在不在故。
故變實相以定其義。
師曰。
實相不變變則非實。
於有無中何名實相。
薩婆羅心知聖師縣解。
以手指空曰。
此是世間有相亦能空故。
當我此身得似不。
師曰。
若解實相即見非相。
若了非相其色亦然。
當於色中不識色體。
於非相中不礙有故。
若能是解此名實相。
彼衆聞已。
心意朗然欽禮信受。
無相宗 師至問曰。
汝言無相當何證之。
彼衆中有智者波羅提曰。
我名無相心不現故。
師曰。
汝心不現當何明之。
曰。
我明無相心不取舍。
當於明時亦無當者。
師曰。
於諸有無心不取舍。
又無當者誰明無故。
曰。
入佛三昧尚無所得。
何況無相而欲知之。
師曰。
相既不知誰雲有無。
尚無所得何名三昧。
曰。
我說不證證無所證。
非三昧故我說三昧。
師曰。
非三昧者何當名之。
汝既不證非證何證。
波羅提聞已即悟本心。
悔謝往謬。
複記之曰。
汝當得道不久證之。
此國有魔不久降之。
言已忽然不現。
定慧宗 師至問曰。
汝學定慧為一為二。
彼衆有婆蘭陁曰。
我此定慧非一非二。
師曰。
既非一二何名定慧。
曰。
在定非定處慧非慧。
一即非一二亦不二。
師曰。
當一不一當二不二。
既非定慧約何定慧。
曰。
不一不二定慧能知。
非定非慧亦複然矣。
師曰。
慧非定故然何知哉。
不一不二誰定誰慧。
婆蘭陁聞之疑心冰釋。
無得宗 師至問曰。
汝雲無得無得何得。
既無所得亦無得得。
彼衆有寶靜者曰。
我說無得得非無得。
得當說得得無得是得。
師曰。
得既不得得亦非得。
既雲得得得得何得。
曰。
見得非得非得是得。
若見不得名為得得。
師曰。
得既非得得得無得。
既無所得當何得得。
寶靜聞知頓除疑罔。
寂靜宗 師至問曰。
何名寂靜。
於此法中誰靜誰寂。
彼有長者曰。
此心不動是名為寂。
於法無染名之為靜。
師曰。
本心不寂要假寂靜。
本來寂故何用寂靜。
曰。
諸法本空以空空故。
於彼空空故名寂靜。
師曰。
空空已空諸法亦爾。
寂靜無相何靜何寂。
彼長者聞已豁然開悟。
戒行宗 師至問曰。
何者名戒雲何名行。
當此戒行為一為二。
彼衆有賢者曰。
一二二一皆彼所生。
依教無染此名戒行。
師曰。
汝言依教即是有染。
一二俱破何言依教。
此二違背不及於行。
内外非明何名為戒。
曰。
我有内外彼已知竟。
既得通達便是戒行。
若說違背俱是俱非。
言及清淨即戒即行。
師曰。
俱是俱非何言清淨。
既得通故何譚内外。
賢者聞知即自慚服。
既而六宗鹹誓皈依。
由是化被南天聲馳五印。
遠近學者靡然而向風矣。
寶昙曰。
外道去佛一間耳。
力量如佛。
議論如佛。
現神通如佛。
唯其心外有法不得作佛。
昔如來初越王城之日。
即入檀特象頭諸山從外道遊。
乃至六年日餐麻麥。
離九十六種赤旛之族。
無不經曆。
蓋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之謂也。
暨成道說法已。
彼外道者尚有魔佛之壘。
往往拊佛之亢而搤之。
吾目視耽耽之師譚笑固自若也。
至有斬首求謝者。
佛滅度已。
諸師或遇負堕踵鼓為之蔑然爾狗我天從是而作。
今吾祖達磨親佩般若多羅正印。
而金剛之鋒焰焰在手。
所謂試小臣小臣斃。
試狗狗斃。
其亦是類欤。
今觀佛大勝多等六宗。
異趣分徒各封己解。
此與聲聞二乘尚爾不類。
況拟與吾佛祖為敵耶。
嘗欲倒置其說晦其主名。
以驗當世具正見人。
未必東土阿師果勝西天外道。
震旦禅師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 師至金陵。
梁武帝召問曰。
如何是聖谛第一義。
師曰。
廓然無聖。
帝曰。
對朕者誰。
師曰。
不識。
帝不契。
遂屆洛陽止嵩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
人莫之測。
時謂之壁觀婆羅門。
尋有僧神光來參。
師端坐莫聞誨勵。
立庭下。
遲明積雪齊腰。
師憫而問曰。
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光悲淚曰。
惟願慈悲。
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師曰。
諸佛無上妙道。
曠劫精勤難行能行。
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
冀真乘哉。
光聞已。
取利刀自斷左臂置于師前。
師乃曰。
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師曰。
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曰。
我心未安乞師安心。
師曰。
将心來與汝安。
曰。
覓心不可得。
師曰。
與汝安心竟。
又記之曰。
汝但外息諸緣内心無舛。
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已而九年欲返西天。
命門人曰。
時将至矣。
汝等各言所得。
有道副對曰。
如我所見。
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
師曰。
汝得吾皮。
尼總持曰。
我今所見。
如慶喜見阿閦佛國。
一見更不再見。
師曰。
汝得吾肉。
道育曰。
四大本空五陰非有。
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
師曰。
汝得吾骨。
慧可出。
禮三拜依位而立。
師曰。
汝得吾髓。
師複告之曰。
如來以正法眼藏付囑迦葉。
展轉囑累而至于我。
汝當護持。
授汝袈裟以表法信。
所謂内傳法印以印本心。
外傳袈裟以定宗旨。
後代澆漓有華梵分。
卻後難生宜出此衣證之。
表明其化。
偈曰。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寶昙曰。
吾祖之入中國也。
初無放光動地之祥。
亦無雨法如雲之益。
又無與世俯仰之事。
當時望之不過指為壁觀婆羅門。
及其奮空拳而求實效。
有烏獲之力孟贲之勇。
雖百摩騰竺法蘭。
不爾較也。
遊梁未幾。
嬰人主逆鱗而去。
亦不遑暇恤。
然梁武能為射侯之問。
而不能受中鹄之矢。
能挽人之強以為力。
而不能為齧镞之舉。
深可哀也。
如人學射久久方中。
碧眼胡豈不知之。
自是少林則身自為射堋矣。
别記謂神光曰。
汝但外息諸緣内心無舛。
則是教之以身中規手中矩。
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則是謂其可以百發百中矣。
九年之後。
父子相得心手相忘。
吾不知神光之射少林。
少林之射神光也。
射一法也。
可以中皮。
可以中肉。
可以中骨。
可以中髓。
顧為力如何耳。
中皮者衆。
中肉者寡。
中骨者什百無二三。
中髓者萬萬中一人而已。
二祖慧可大師 祖至北齊。
有一居士不言名氏。
聿來設禮而問曰。
弟子身纏風恙。
請和尚忏悔。
師曰。
将罪來。
與汝忏。
居士良久雲。
覓罪了不可得。
師曰。
與汝忏罪竟。
宜依佛法僧住。
曰。
今見和尚已知是僧。
未審何名佛.法。
師曰。
是心是佛。
是心是法。
法佛無二。
僧寶亦然。
曰。
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
如其心然。
佛法無二也。
大師深器之。
即為剃發受具。
經二載大師乃告曰。
菩提達磨遠自竺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吾。
吾今授汝。
并達磨信衣。
汝當守護毋令斷絕。
偈曰。
本來緣有地。
因地種花生。
本來無有種。
花亦不曾生。
寶昙曰。
達磨之世已有旁出門人。
道副等是也。
試觀二祖禮三拜依位而立。
與前三子各呈悟解所見何如。
瞿昙有雲。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
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所謂旁出。
即随機授道之謂也。
祖師豈不欲人人如可祖。
而機器若此為之奈何。
骎骎末流未必正傳。
有如旁出。
三祖僧璨大師 師因沙彌道信年始十四來禮師曰。
願和尚慈悲乞與安樂法門。
師曰。
誰縛汝。
曰。
無人縛。
師曰。
何更求解脫乎。
信於言下大悟。
服勤九載。
後於吉州受具。
侍奉尤謹。
師屢試以玄微。
知其緣熟乃付衣法。
偈曰。
華種雖因地。
從地種花生。
若無人下種。
華地盡無生。
四祖道信大師 師于隋大業中至吉州。
值群盜圍城七旬不解。
萬衆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