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明藏上卷

關燈
住持慶元府仗錫山延壽禅院嗣祖比丘寶昙述 叙七佛 古佛應世。

    綿曆無窮。

    不可以周知悉數也。

    故近譚賢劫有千如來暨于釋迦。

    但紀十佛。

    按長阿含經雲。

    七佛精進力。

    放光滅暗冥。

    各各坐樹下。

    於中成正覺。

    又曼殊室利為七佛之師。

    金華善慧大士登松山頂行道。

    感七佛引前。

    維摩接後。

    今之撰述斷自七佛而下。

     先佛 毗婆屍佛 居般頭婆提城。

    坐波波羅樹下。

    說法三會。

    度人三十四萬八千人。

    神足二。

    一骞茶。

    二提舍。

    侍者無憂子方膺。

    傳法偈曰。

    身從無相中受生。

    猶如幻出諸形像。

    幻人心識本來無。

    罪福皆空無所住。

     屍棄佛 居光相城。

    坐芬陀利樹下。

    說法三會。

    度人二十五萬。

    神足二。

    一阿毗浮。

    二婆婆。

    侍者忍行子無量。

    傳法偈曰。

    起諸善法本是幻。

    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

    幻出無根無實性。

     毗舍浮佛 居無喻城。

    坐娑羅樹下。

    說法二會。

    度人一十三萬。

    神足二。

    一扶遊。

    二郁多摩。

    侍者寂滅子妙覺。

    傳法偈曰。

    假借四大以為身。

    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

    罪福如幻起亦滅。

     拘留孫佛 居安和城。

    坐屍利沙樹下。

    說法一會。

    度人四萬。

    神足二。

    一薩尼。

    二毗樓。

    侍者善覺子上勝。

    傳法偈曰。

    見身無實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與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 居清淨城。

    坐烏暫婆羅門樹下。

    說法一會。

    度人三萬。

    神足二。

    一舒盤那。

    二郁多樓。

    侍者安和子導師。

    傳法偈曰。

    佛不見身知是佛。

    若實有知别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

    坦然不怖於生死。

     迦葉佛 居波羅奈城。

    坐尼拘律樹下。

    說法一會。

    度人二萬。

    神足二。

    一提舍。

    二婆羅婆。

    侍者善友子集軍。

    傳法偈曰。

    一切衆生性清淨。

    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無罪福。

     寶昙曰。

    古今見忘佛法情。

    盡是此如幻三昧現前也。

    先佛以是三昧如是悟入。

    如是住持。

    如是受生。

    如是成道。

    本末先後。

    若執一劵。

    此佛之家法也。

    方其一代說法如恒河沙。

    雖菩薩龍宮有不勝其載。

    至授受之際卒至亡言。

    何其精一簡嚴如是。

    今傳燈一千七百慧命。

    與凡古今聖胎親孕於先佛。

    而下一百六十有八。

    珠回玉轉之言盛哉。

    不可不知也。

    後世視此為如幻陳言耳。

    世豈乏是哉。

    忽略棄捐。

    不翅牆角之置。

    如人數世而産萬金之子。

    竟不知其鼻祖有田舍翁陰德耳。

    於戲。

    如幻如空如風如聚沫。

    面目現在。

    即此面目是諸佛之所證。

    當知幻無自性。

    幻離分别。

    幻無内外中間。

    幻絕去來。

    幻離心意識。

    幻無境界。

    幻即諸佛諸佛即幻。

    是故佛證一切智智。

    即一切法如幻三昧也。

    一切法亦證如是三昧。

    日夜顯揚煥發以示於人。

    鹄白烏黚。

    松直棘曲。

    法豈欺汝。

    而人不解方便。

    諸見熾然。

    以山河大地自欺。

    色空明暗自欺。

    善惡取舍自欺。

    聖凡染淨自欺。

    一欺於心。

    幻業成就。

    尚何如幻境界之有。

    嘗患近世經律論學者。

    妄議七佛所說之偈不見譯人。

    政如天王賜與華屋而不能居。

    反诘匠氏為誰。

    孤露寒苦尚奚恤哉。

     釋迦牟尼佛 普集經雲。

    菩薩於臈月八夜明星出時成佛。

    号天人師。

    遂起道樹。

    詣鹿野苑中為憍陳如等五人轉四谛法輪而論道果。

    說法住世四十九年。

    後告弟子摩诃大迦葉曰。

    吾以清淨法眼涅盤妙心。

    實相無相微妙正法。

    将付於汝。

    汝善護持。

    并勑阿難副貳傳化無令斷絕。

    偈曰。

    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複告迦葉曰。

    吾将金縷僧伽黎衣傳付於汝。

    轉授補處慈氏佛出世。

    勿令朽壞。

     寶昙曰。

    學道者貴在乎入手。

    傳道者憂在乎授手。

    此古今師弟子之通患也。

    釋迦老子曰。

    我實成佛以來已經無量無數那由它劫。

    是大法本來如是也。

    正覺山前明星現時豁然悟道。

    與大地衆生同時成佛。

    是證斯言之實也。

    故如來於一切處成等正覺。

    諸佛衆生心中成等正覺。

    泥團微塵上成等正覺。

    镬湯爐炭裡成等正覺。

    歡喜煩惱處成等正覺。

    棒下成等正覺。

    喝下成等正覺。

    如是則謂非初心成正覺佛可乎。

    法華曰。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如是則謂非最後成正覺佛可乎。

    大抵成佛非難。

    而能盡佛事業為難耳。

    是故謂之正法眼藏。

    惟佛自有亦得傳以授人。

    如轉輪王家太子受職。

    王以四大海水手灌其頂。

    類非它人所能。

    自一傳而至千萬傳。

    故道不可不審也。

     西竺二十八祖 初祖迦葉尊者 祖在耆阇崛山賓缽羅窟睹勝光明即入三昧。

    以淨天眼觀見世尊於熙連河側入般涅盤。

    乃告其徒曰。

    如來涅盤也。

    何其駃哉。

    即至雙樹間悲戀号泣。

    佛於金棺内現雙趺。

    祖謂衆曰。

    佛已茶維。

    金剛舍利非我等事。

    如來弟子且莫涅盤。

    得神通者當赴結集。

    於賓缽羅窟時。

    阿難為漏未盡不得入會。

    後證阿羅漢果由是得入。

    祖曰。

    阿難多聞總持有大智慧。

    常随如來梵行清淨。

    所聞佛法如水傳器無有遺餘。

    佛所贊歎聰敏第一。

    宜可請彼結集法藏。

    大衆嘿然。

    祖告阿難曰。

    汝今宜宣修多羅藏。

    阿難聞語信受觀察衆心而說偈曰。

    比丘諸眷屬。

    離佛不莊嚴。

    猶如虛空中。

    衆星之無月。

    說是偈已禮衆僧足。

    即升法座而作是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處說某經教。

    乃至人天等作禮奉行。

    時祖問諸比丘。

    阿難所言不錯謬乎。

    皆曰不異世尊所說。

    祖乃告阿難言。

    我今年不久留。

    今将正法眼藏付囑于汝。

    汝善守護。

    聽吾偈曰。

    法法本來法。

    無法無非法。

    何於一法中。

    有法有不法。

     寶昙曰。

    靈山異時得道者如市。

    何故教外别傳一事獨付飲光。

    我雖後出靈山而百萬人權衡重輕皆縣於吾手。

    飲光殆魯國儒生也。

    觀其事佛。

    既久聞道。

    甚至久滅意根。

    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亦同時聞所未聞。

    惟其師資道同心眼相契。

    平時嘿相許與者間不容發。

    如是則飲光。

    佛目瞳子也。

    心竅穴也。

    頂骨髓也。

    拈花破顔實第二義。

    然而不可無此舉者。

    實欲人天共臨之。

    俾知大法付囑有在。

    且為後世的傳張本。

    如一菽之火其勢必至於燎原。

    後世子孫以其餘光燭天下。

    實二世之力也。

    此書不載拈花一事。

    或謂事見於付法藏傳而宗門統要因之有曰。

    世尊舉諸天所獻之花以示人。

    有曰世尊以青蓮花目顧視大衆。

    皆不在茲。

    愚恐異見邪說者指為實在舉目拈花處。

    錯将鶴唳悞作莺啼。

    識者辨之。

     二祖阿難尊者 祖於楞嚴會上辨見而降。

    得道結集而來。

    聞迦葉倒剎竿話。

    大有超詣。

    遂於恒河中流将入寂滅時。

    山河大地六種震動。

    雪山中有五百仙人。

    睹此瑞應蜚空而至。

    緻禮祖足胡跪白言。

    我於長老當證佛法。

    願垂大慈度脫我等。

    祖嘿然受請。

    即變殑伽河悉為金地。

    為諸仙衆說法。

    複念先所度者應當來集。

    須臾五百羅漢從空而下。

    為諸仙人出家受具。

    其衆中有商那和修者。

    住胎六十年。

    祖知是法器乃告之曰。

    昔如來以大法眼付大迦葉。

    而迦葉入定乃付於我。

    我今付汝當聽偈言。

    本來付有法。

    付了言無法。

    各各須自悟。

    悟了無無法。

     寶昙曰。

    楞嚴七處征心八還辨見。

    正為阿難設也。

    方其未入佛法。

    如野馬駒不受羁絷。

    世尊以王良造父之手善控制之。

    及其堂堂行九逵嚼齧金勒。

    便有天閑十二氣象。

    大率渥窪之所産也。

    結集真聖者之事。

    多聞總持為一藏之扃鑰。

    慧目明智是大法之蓍龜。

    非文殊非飲光非阿難。

    雖神通第一未足以語此。

    從是畢奏則如來萬鈞之負睥睨於我矣。

    究其平生辛苦求道。

    遭佛呵譴懇切求哀涕淚悲泣者。

    非一至是則袒肩荷負亦不為泰矣。

    後世學者納足未穩而言已盡先師之道。

    俊哉。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祖轉法輪。

    于摩突羅國青林降二火龍。

    尋至咤利國得優波掬多。

    因問曰。

    汝年幾邪。

    曰。

    我年十七。

    祖曰。

    汝身十七。

    性十七。

    曰。

    師發已白。

    為發白。

    心白邪。

    祖曰。

    我但發白非心白耳。

    掬多曰。

    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

    祖知是法器乃告曰。

    昔如來以無上正法眼藏付囑迦葉。

    展轉相授而至于我。

    今付于汝勿令斷絕。

    偈曰。

    非法亦非心。

    無心亦無法。

    說是心法時。

    是法非心法。

     四祖優波掬多尊者 祖制諸魔壘化導最多。

    每得一人則置一籌于石室。

    室縱十八肘。

    廣十二肘。

    充滿其間。

    最後得長者香衆出家求度。

    祖問曰。

    汝身出家。

    心出家。

    曰。

    我來出家。

    非為身心。

    祖曰。

    不為身心。

    複誰出家。

    曰。

    夫出家者無我我故。

    無我我故即心不生滅。

    心不生滅即是常道。

    諸佛亦常。

    心無形相其體亦然。

    祖曰。

    汝當大悟心自通達。

    宜具戒弘道。

    汝父夢金日生汝。

    可名提多迦。

    如來以大法眼次第傳授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聽吾偈曰。

    心自本來心。

    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

    非心非本法。

     寶昙曰。

    千人排門不如一人拔關。

    想見盈室之籌。

    香衆不在茲數也。

    古之所謂證果者。

    其賤如大地之土。

    得道者其貴如它山之玉。

    此言得道常少。

    證果常多也。

    或疑吾祖同産佛土。

    得一人如得玉之難。

    而東土之傳何其藉藉紛紛如是也。

    此無它。

    東士器勝然耳。

    雖然自其山川土地而觀之。

    則震旦於南洲之中又其傑者。

    是故達磨洞見始終隻肩荷擔。

    不遠十萬裡而至。

    六世之後骎骎方入於盛。

    其廣大博厚已不及古矣。

    而光明則過之。

    道因器傳。

    器與時異。

    而法固自若也。

    後世情窦日鑿。

    知見戶牖益開。

    求如掬多香衆之一言以為正法眼藏。

    不可得也。

     五祖提多迦尊者 祖至中印度。

    彼國有八千大仙。

    彌遮迦為首。

    率衆瞻禮曰。

    昔與師同産梵天。

    我遇阿私陀仙授以仙法。

    師逢十力弟子修習禅那。

    自此根分殊塗已經六劫。

    祖曰。

    支離累劫誠哉不虛。

    今可舍邪歸正。

    彌遮迦曰。

    昔仙人授我記雲。

    卻後六劫當遇同學獲無漏果。

    今茲相遇願聽度脫。

    仙衆始生我慢。

    祖示神通。

    於是俱發心出家。

    乃告彌遮迦曰。

    昔如來以大法眼藏密付迦葉。

    展轉相授而至于我。

    今付與汝善自流布。

    而說偈曰。

    通達本法心。

    無法無非法。

    悟了同未悟。

    無心亦無法。

     六祖彌遮迦尊者 祖至北天竺國。

    見雉堞上有金色祥雲。

    歎曰。

    此道人氣也。

    必有大士為吾法嗣。

    入阛阓間。

    一人手執酒器逆而問曰。

    師何方而來。

    欲往何所。

    祖曰。

    從自心來。

    欲往無處。

    曰。

    識我手中物不。

    祖曰。

    此是觸器而負淨者。

    曰。

    師還識我否。

    祖曰。

    我即不識。

    識即非我。

    汝試稱名當示本因。

    彼說偈曰。

    我從無量劫至于生此國。

    本姓頗羅堕。

    名字婆須蜜。

    祖曰。

    我師說世尊遊北印度語阿難雲。

    此國吾滅三百年。

    有聖人婆須蜜為第七祖。

    彼置器。

    禮師側立。

    叙夙因記别。

    符師之說。

    即與披剃具戒。

    乃告之曰。

    正法眼藏之傳其來久矣。

    今付于汝勿令斷絕。

    偈曰。

    無心無可得。

    說得不名法。

    若了心非心。

    始解心心法。

     七祖婆須蜜尊者 祖至迦摩羅國廣興佛事。

    法座前忽有智者自稱我名佛陀難提。

    今與師論義。

    祖曰。

    仁者。

    論即不義。

    義即不論。

    若拟論義。

    終非義論。

    難提知師義勝。

    心即欽伏。

    曰。

    我願求道沾甘露味。

    遂與具戒。

    複告之曰。

    如來正法眼藏我今付汝。

    當自護持。

    偈曰。

    心同虛空界。

    示等虛空法。

    證得虛空時。

    無是無非法。

     寶昙曰。

    證與悟二事耳。

    生死心絕。

    悟也。

    絕後再蘇。

    證也。

    維摩诘曰。

    亦不滅受而取證。

    是此證也。

    傳法偈皆諸祖命脈。

    具擇法眼者所宜志之。

    無法無心。

    無心無法。

    大略不過是數語人。

    徒見其枯槁淡薄略無旨味如嚼蠟然。

    殊不知如綿包蒺藜。

    當面一擲則有洞胸碎首之患。

    舍是則何以為證語哉。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祖至提伽國城毗舍羅家。

    見舍白光上騰。

    謂其徒曰。

    此家當有聖人。

    口無言說。

    不行四衢。

    真大乘器。

    言訖長者出緻禮。

    問何所須。

    祖曰。

    我求侍者。

    長者曰。

    我有一子名伏馱蜜多。

    年已五十。

    未嘗言履。

    祖曰。

    如汝所說。

    真吾弟子。

    蜜多遽起禮拜。

    曰。

    父母非我親。

    誰是最親者。

    諸佛非我道。

    誰是最道者。

    祖答曰。

    汝言與心親。

    父母非可比。

    汝行與道合。

    諸佛心即是。

    外求有相佛。

    與汝不相似。

    欲識汝本心。

    非合亦非離。

    蜜多聞已便行七步。

    遂出家具戒。

    複告之曰。

    我今以如來正法眼藏付囑于汝。

    勿令斷絕。

    偈曰。

    虛空無内外。

    心法亦如此。

    若了虛空故。

    是達真如理。

     九祖伏馱密多尊者 祖至中印度。

    有長者香蓋攜一子瞻禮祖。

    曰。

    此子處胎六十年。

    因号難生。

    嘗會仙者。

    謂此子非凡。

    當為法器。

    今遇尊者。

    願以出家。

    易名脅。

    尊者及落發授戒。

    祥光燭坐感舍利三七粒現前。

    自此精進忘疲。

    既而師告之曰。

    如來大法眼藏今付于汝。

    汝護念之。

    偈曰。

    真理本無名。

    因名顯其理。

    受得真實法。

    非真亦非僞。

     十祖脅尊者 祖至華氏國憩一樹下。

    右手指地謂衆曰。

    此地變金色當有聖人入會。

    言訖地變金色。

    有長者富那夜奢合掌前立。

    祖問曰。

    汝從何來。

    奢曰。

    我心非往。

    祖曰。

    汝何處住。

    曰。

    我心非止。

    祖曰。

    汝不定邪。

    曰。

    諸佛亦然。

    祖曰。

    汝非諸佛。

    曰。

    諸佛亦非。

    祖說偈雲。

    此地變金色。

    預知於聖至。

    當坐菩提樹。

    覺華而成已。

    奢亦說偈雲。

    師坐金色地。

    常說真實義。

    回光而照我。

    令入三摩谛。

    祖即與具戒。

    乃告之曰。

    如來正法眼藏今付於汝。

    善自念之。

    偈曰。

    真體自然真。

    因真說有理。

    領得真真法。

    無行亦無止。

     寶昙曰。

    一坐五十年。

    不履不言。

    非寝非覺。

    吾知其在哆哆和和中也猶或可能。

    至跳下繩床。

    東西各行七步。

    作大獅子吼。

    不可得而能也。

    釋迦老子至今才第二人住胎六十年。

    吾知其以法為身。

    以空為座。

    忍為宮殿。

    慈為父。

    悲為母。

    行為同住。

    願為出生。

    雖摩耶腹中不過如是。

    如是之說謂之鈍置。

    古人要識渠侬。

    他家自有正法眼在。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祖至波羅奈國。

    有馬鳴大士迎而問曰。

    我欲識佛。

    何者即是。

    祖曰。

    汝欲識佛。

    不識者是。

    曰。

    佛既不識。

    焉知是乎。

    祖曰。

    既不識佛。

    焉知不是。

    彼曰。

    此是鋸義。

    祖曰。

    彼是木義。

    祖曰。

    鋸義者何。

    曰。

    與師平出。

    曰木義者何。

    祖曰。

    汝被我解。

    馬鳴豁然有省。

    稽首求度。

    乃雲。

    昔如來記雲。

    吾滅後六百年。

    有賢者馬鳴於波羅奈國摧伏異道。

    度人無量。

    繼傳吾化。

    今正是時。

    當以如來大法眼藏付囑于汝。

    即說偈曰。

    迷悟如隐顯。

    明暗不相離。

    今付隐顯法。

    非一亦非二。

     十二祖馬鳴尊者 祖至華氏國轉妙法輪。

    有老人仆地。

    祖謂衆曰。

    此非庸流。

    當有異相。

    言訖不見。

    變為金人從地而出。

    複化為女子與尊者說偈。

    又化為金龍奮發威神。

    複化作小蟲潛身座下盜法。

    尊者一一摧伏之。

    遂複本形悔謝。

    祖問曰。

    汝名誰邪。

    眷屬多少。

    曰。

    我名迦毗摩羅。

    眷屬極多。

    祖曰。

    汝盡神力變化若何。

    曰。

    我化巨海極為小事。

    祖曰。

    汝化性海得不。

    曰。

    何謂性海我未嘗知。

    祖為說性海雲。

    山河大地皆依建立。

    三昧六通由茲發現。

    彼聞與徒衆俱求剃度。

    祖召五百羅漢與具戒。

    複告之曰。

    如來大法眼藏今當付汝。

    聽吾偈曰。

    隐顯即本法。

    明暗元不二。

    今付悟了法。

    非取亦非離。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祖至西印度。

    太子雲自在迎至石窟。

    行數裡逢大蟒繞身。

    與受三皈而去。

    将至石窟。

    有老人先為蟒者素服前謝。

    因問曰。

    此山更有何人。

    曰。

    去十裡有樹蔭覆五百大龍。

    其樹王名龍樹。

    常為龍衆說法。

    祖至。

    樹王出迎曰。

    深山孤寂。

    龍蟒所居。

    大德至尊。

    何枉神足。

    祖曰。

    吾非至尊。

    來訪賢者。

    彼嘿念曰。

    此師得訣定性明道眼。

    不是大聖繼真乘不。

    祖曰。

    汝雖心語。

    吾以意知。

    但辦出家。

    何慮不聖。

    彼聞誨謝。

    與五百眷屬俱授具戒。

    複告之曰。

    今以如來大法眼藏付囑於汝。

    當自護念。

    偈曰。

    非隐非顯法。

    說得真實際。

    悟此隐顯法。

    非愚亦非智。

     十四祖龍樹尊者 祖至南印度。

    彼國人多信福業不信佛性。

    遂於座上現自在身如滿月輪。

    一衆唯聞法音不睹師相。

    彼衆有長者迦那提婆謂衆曰。

    識此相不。

    皆曰目所未睹安能辨哉。

    婆曰。

    尊者現佛體性以示我等。

    何以知之。

    蓋以無相三昧形如滿月。

    佛性之義廓然虛明。

    言訖輪相即隐複居本座。

    說偈曰。

    身現滿月相。

    以表諸佛體。

    說法無其形。

    用辨非聲色。

    彼衆聞已頓悟無生。

    悉求具戒。

    先有外道五千餘人作大幻術。

    皆宗仰祖風。

    即化之歸正。

    造大智度論。

    中論。

    十二門論。

    垂之當世。

    乃告上首迦那提婆曰。

    如來大法眼藏今當付汝。

    偈曰。

    為明隐顯法。

    方說解脫理。

    於法心不證。

    無嗔亦無喜。

     寶昙曰。

    馬鳴宗一百洛叉造摩诃衍論。

    而龍猛釋之。

    又造大智度等諸論垂之當世。

    何其妙密如是。

    至持赤幡曳僧伽黎入魔外道衆中。

    何其宏放如是。

    一人而先後若此。

    豈宏放中有妙密。

    妙密中有宏放邪。

    法固如是也。

    摩诃衍是治衆生心病之藥。

    彼喪心之人視此而狂酲有之。

    或誣祖師以為未出教乘網羅。

    是狂也不可救矣。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祖以針投缽水契龍樹之機。

    時現月輪相。

    祖以為現佛體性。

    表說法非聲色也。

    已而至毗羅國。

    有長者梵摩淨德舍次子羅睺羅多出家執侍。

    至色連弗城。

    聞諸外道欲障佛法計之久。

    乃執長旛至外道衆中。

    析以無礙之辯。

    由是歸伏。

    乃告上首羅睺羅多曰。

    正法眼藏而付於汝。

    聽吾偈曰。

    本對傳法人。

    為說解脫理。

    於法實無證。

    無終亦無始。

     寶昙曰。

    聲聞人見性如夜見月。

    菩薩人見性如晝見日。

    又曰菩薩人眼見佛性。

    噫衆生不得而見也。

    方龍猛現月輪相。

    而尊者以為現佛體性。

    是亦尊者之見。

    所謂仁者見之謂之仁。

    智者見之謂之智。

    如人終日道火而未嘗燔其口也。

    然利害切於末世。

    不得不辨。

    愚恐一類昏沉掉舉者。

    有不勝其習。

    則起月輪之見。

    以為清涼休息之地。

    又恐一類灰寒木槁者。

    無所事於見。

    則起月輪之想。

    以為光明發越之所。

    皆妄想所緻。

    至引馬祖與三弟子玩月。

    長沙與仰山觀月。

    古人相似處遞相印可。

    如逐臭之士不自惡惡。

    又出一等雲散天寬月出珊瑚之語。

    以為指的。

    賺悞學者堕大暗處。

    彈指一生便落邪塗。

    近時此類猶多。

    故愚不得而嘿。

     十六祖羅睺羅多尊者 祖至室羅筏城。

    見僧伽難提安坐入定。

    伺其定出問曰。

    汝身定耶。

    心定耶。

    曰。

    身心俱定。

    祖曰。

    身心俱定何有出入。

    曰。

    雖有出入不失定相。

    如金在井金體常寂。

    祖曰。

    若金在井若金出井。

    金無動靜何有出入。

    曰。

    言金動靜何物出入。

    許金出入金非動靜。

    祖曰。

    若金在井出者何金。

    若金出井在者何物。

    曰。

    金若出井在者非金。

    金若在井出者非物。

    祖曰。

    此義不然。

    曰。

    彼義非着。

    祖曰。

    此義當堕。

    曰。

    彼義不成。

    祖曰。

    彼義不成。

    我義成已。

    曰。

    我義雖成。

    法非我故。

    祖曰。

    我義已成。

    我無我故。

    曰。

    我無我故。

    複成何義。

    祖曰。

    我無我故。

    故成汝義。

    曰。

    仁者師於何聖。

    得是無我。

    祖曰。

    我師迦那提婆。

    證是無我。

    曰。

    稽首提婆師。

    而出於仁者。

    仁者無我故。

    我故師仁者。

    祖曰。

    我已無我故。

    汝須見我我。

    汝若師我故。

    知我非我我。

    難提心意豁然。

    於是命僧伽難提而付法眼。

    偈曰。

    於法實無證。

    不取亦不離。

    法非有無相。

    内外雲何起。

     寶昙曰。

    觀二師問答往來各造其極。

    譬如魚川泳而鳥雲蜚也。

    出入動靜始終一語耳。

    思議可盡。

    引而至於不思議之域。

    不思議亦盡。

    盡處不立。

    然後佛道始成。

    其去祖師猶一間也。

    至理昭晣若此。

    而猶不免昧者之疑。

    待吾臂端聊一屈伸。

    古佛過去久矣。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祖至摩提國。

    忽有涼風襲人。

    衆心悅适非常。

    而不知其然。

    謂衆曰。

    此道德之風。

    當有聖者嗣續祖位。

    言訖山舍一童子持圓鑒造前。

    因問曰。

    汝幾歲邪。

    曰。

    百歲。

    祖曰。

    汝年尚幼。

    何言百歲。

    曰。

    我不會理。

    正百歲耳。

    祖曰。

    汝善機邪。

    曰。

    佛言若人生百歲。

    不會諸佛機。

    未若生一日。

    而得決了之。

    祖曰。

    汝手中者當何所表。

    曰。

    諸佛大圓鑒。

    内外無瑕翳。

    兩人同得見。

    心眼皆相似。

    即出家受戒。

    名伽邪舍多。

    一日風吹殿角銅鈴聲。

    祖問曰。

    鈴鳴邪。

    風鳴邪。

    曰。

    非風鈴鳴。

    我心鳴耳。

    祖曰。

    心複誰乎。

    俱寂靜故。

    祖曰。

    善哉。

    繼吾道者非子而誰。

    即付法。

    偈曰。

    心地本無生。

    因地從緣起。

    緣種不相妨。

    華果亦複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