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

關燈


    晚扶雙日耀重離。

    有詩五百餘篇。

    題曰錦屏集。

    又僧推聰能詩。

    曾賦春陰雲。

    好花分日少。

    閑艹占春多。

    亦佳句也。

     法師承遠 始學于成都。

    唐公至荊州。

    進學于王泉真公。

    真公授師以衡山。

    乃為教魁。

    相從而化者衆。

    有弟子法照。

    初居廬山。

    由正定聚。

    夢趣安樂國。

    見蒙惡衣侍佛者。

    師問為何人。

    佛曰。

    衡山承遠也。

    覺而見之相肖。

    乃從而學。

    傳教天下。

    法照在代宗時為國師。

    乃言。

    其師有異德。

    天子南向而禮焉。

    度其道不可征。

    乃名其院。

    額曰般舟道場。

    用尊其位。

    師始居山西南岩石窟。

    人饋之食則食。

    不饋則食土泥茹艹木。

    後策杖騰空。

    不知何往也。

     裴氏鹦鹉 成都尹韋臯記曰。

    人有獻鹦鹉者。

    河東裴氏謂。

    此鳥名載梵經。

    智殊常類。

    常狎而敬之。

    始告以六齋之禁。

    及午後非時終夕不食。

    或教以持佛名号。

    仰首奮翼。

    若善承聽。

    每清景永夜發和雅音。

    阿彌陀佛聲聲相續。

    一日有憔悴容。

    訓養者鳴磬而告之曰。

    将去此而西歸乎。

    每一擊磬一稱佛。

    十擊磬而十念成。

    斂翼委足揜然而絕。

    案釋典。

    十念成往生西方。

    又雲。

    得佛惠者。

    殁有舍利。

    遂命火焚之。

    得舍利十餘粒。

    貞元十九年九月記。

     成都有僧。

    誦法華經 甚功。

    一日有山仆。

    來請入溪。

    見跨溪一閣。

    仆入報。

    出謂僧曰。

    先生請師誦經。

    誦至寶塔品。

    先生野服藜杖。

    兩眉垂肩。

    揖入焚香而聽。

    設飯杞秫菊若甘露。

    嚫一锾。

    仆送至中途。

    師問。

    先生何姓名。

    仆曰。

    姓孫。

    複于僧掌書思邈字。

    僧方嗟駭。

    仆忽不見。

    複回尋索三日。

    竟迷路。

    歸視嚫。

    乃金錢一百。

    由茲一膳。

    身輕無疾。

    唐史言百五十歲。

    野錄請誦經時在國初。

    則又三百年矣。

     沙門海通 于嘉州大江之濱。

    鑿石為佛。

    高三百六十尺。

    覆以九層之閣。

    顔曰淩雲。

     梵僧西天三藏缽怛羅 至蜀。

    自言從摩伽陀國至益州。

    途經九萬九千三百八十裡。

    時建光天元年也。

    三藏自言。

    已二百七十歲。

     成都沙門光遠 遊西天。

    還詣阙。

    進西天竺王子殁徒曩表。

    佛頂印。

    及舍利若幹。

    貝多葉。

    菩提樹葉。

    诏三藏施護譯其表。

    曰伏聞支那國有大天子。

    至聖至神。

    富貴自在。

    自慚福薄。

    無由朝谒。

    遠蒙皇恩。

    賜金剛座釋迦如來袈裟一領。

    即已披挂供養。

    伏願支那皇帝。

    福慧圓滿。

    壽命延長。

    一切有情度諸沈溺。

    謹以釋迦舍利。

    附沙門光遠以進。

     明槩表 決對傅奕廢佛僧事。

    師聞三皇統天。

    五帝禦寓。

    道含弘而遠大。

    德普覆而平均。

    敷善教以訓民。

    布慈心而育物。

    逮乎中古。

    其道弗虧。

    故漢武欽明。

    見善而弗及。

    顯宗睿哲。

    體道而弗居。

    遂能纡屈尊儀。

    甘泉禮金人之瑞。

    翹想夢寐。

    德陽降銅像之征。

    于是秦景西遊。

    越流沙而訪道。

    摩騰東入。

    跨蔥嶺而傳真。

    遂得化漸漢朝。

    寺興白馬之号。

    道流晉世。

    剎建青龍之名。

    其間盛寫尊儀。

    競崇寺塔。

    騰慧雲于落仞。

    湧法水于窮源。

    文富萬言。

    第略記耳。

     通天禅師 諱明徹。

    京兆同州潘氏子。

    嗣法于鐵山禅師。

    乃臨濟二十五世孫也。

    吊影孤單。

    曆半天下。

    後遊峨眉。

    隙地為庵。

    名曰圓覺。

    兀坐終日。

    熊猿作伍。

    煙霞為鄰。

    丁亥歲。

    神宗聞之。

    賜紫衣龍藏。

    顔曰護國艹庵寺。

    迨辛醜十一月十二日。

    示微恙。

    書偈。

    七十六年幻化身。

    東西南北苦勞生。

    今朝惹得虛空笑。

    大地原來不是塵。

    塔全身于千佛頂。

     得心律師 巴東人。

    因禮普賢值大椿。

    憩于下。

    常修淨業。

    晝夜六時弗間。

    日居月諸。

    雲輸霞委。

    忽成叢席。

    以樹名曰洪椿坪也。

    劫運斯逢。

    秋毫無犯。

    兩川共尊。

    實師之願海淵弘矣。

     渝州木棟可尊古法師 持正嚴行。

    威德逼人。

    嘗講法華。

    至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遂執卷召衆曰。

    還知麼。

    衆答不恰。

    自代雲。

    向下文長。

    付在來日。

    因以兩川稱為義虎也。

     澄江宗主 内江複覺寺僧。

    三學該煉。

    唱提千七百則公案。

    如青雲吐月。

    精操玄文。

    似遠客還鄉。

    出入劫雲中。

    匡徒劍戟裡。

    暮年折一足。

    世稱雲門再來。

    後示寂于峨眉山。

    塔标伏虎寺。

    世壽八十三。

    坐臘五十九夏。

     輔慈沙門。

    高原昱蓬溪人 廿歲猶粥粥然。

    似無能者。

    偶友人激曰。

    終南山多異人。

    可往叩焉。

    師至終南。

    寓窺基法師遺址。

    果值異人。

    授以唯識論。

    淬砺九載。

    後抵燕都。

    值肯堂王公。

    論唯識義。

    師曰。

    大覺湛然。

    識于何生。

    佛智曆然。

    識向何滅。

    若執唯識真實有者。

    遮唯識也。

    如是則天親不得已以有頌。

    護法等不得已以有論。

    師于萬曆辛亥。

    挂搭于江甯南屏。

    不得已操觚诠注。

    務顯永明宗鏡。

    攝性相以雙圓。

    彌勒闡宗。

    依一真而摹相。

    心空識空。

    則三十為綴。

    識滅論滅。

    即九大焉依。

    本如吳公見以助喜。

    即捐金壽梓。

    師曰。

    乍尋茲義。

    文隋龃龉。

    竭思群經。

    窮研衆論。

    支頤瞪目。

    振逸忘勞。

    更訊大方。

    漸通線徑。

    剞厥既就。

    海内強學。

    無不沾濡。

    密雲悟和尚過南屏。

    師以稿示之。

    密閱數紙。

    批雲。

    瘦狗過沙溪。

    擲之而去。

    師回蓬溪青蓮寺示寂焉。

    骨榇白如雪。

    堅石硬如鋼。

    塔于本寺之蕊峰。

    世壽九十。

    坐六十四夏。

     長壽東山寺無為律師 前身即本寺楊關主也。

    臨終曰。

    我二十年後再來。

    遂将方丈鎖封而逝。

    迨廿載。

    缁素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