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祖回山。
翌日設香恭迎。
見一僧年将二十。
且笑且言曰。
吾來矣。
汝等可将我封号開了。
便入方丈。
坐談往事。
曆曆指陳。
缁素莫不驚異。
後又上山欠水。
自往鶴遊坪龍王洞。
兀坐七日。
募一小龍攜回。
入滅時。
門弟子。
恐後龍難制伏。
遂白師遣下山矣。
師不善詩對。
有涪郡冢宰夏公訪師。
因貓兒往過。
夏即出對曰。
小小貓兒拖虎尾。
師應聲對曰。
細細蝦子帶龍須。
其靈異聰利。
不止如此。
兩川深慕其道德焉。
鈞天 廣樂内江石氏子。
神清侏儒。
戒月孤圓。
嘗題接引佛壁曰。
久立地等世上人。
一齊同路。
長伸手接娑婆客。
打夥共行。
崇祯丙戌。
聞闖宼陷宸京。
而獻賊亦叛蜀。
攜徒宗叵。
遁迹於然燈寺之絕頂。
不粒而終。
壽七十二。
塔于本山。
昭覺惟一真常禅師 未詳法嗣。
嘗作牧牛頌曰。
峥嵘頭角出常流。
踏遍溪山得自由。
一朝摸着牛兒鼻。
牽向人間賣不休。
遼陽 三韓人。
邊鎮之幼子也。
以失守。
問罪當在死數。
父以錢贖之。
得避俗為僧。
精勤懔厲。
苦行标節。
不畜錢帛。
随得随施。
居江安土橋。
恧染風疹。
于康熙庚戌冬。
密有燒身之意。
嘗自[廿/積]薪高丈餘。
中開一龛。
足容己身。
弟子德法苦谏不從。
傾囊設大施會訖。
入龛自焚。
遺命。
碎骨和粉棄江中。
遂遵之。
後徒德玉南還。
為師作忌。
有雲。
持鍬上法堂。
為覓先師骨。
先師臨終時。
分付葬魚腹。
何哉要如斯。
喜唱船子曲。
咄。
善漁父和實難齊。
欵乃一聲山水綠。
遵義禹門策眉禅師 黎氏子。
幼為郵吏。
而桂子蘭孫。
缁素百有餘人。
因甲乙之。
革依本師丈雪和尚削染。
金湯法社。
敞建叢林。
乙卯冬杪過昭覺。
省觐本師。
行至渝州。
偶問門徒。
此去成都遠近。
衆曰。
半月程。
師曰。
祇可半途。
命莊香遙禮畢。
端坐而逝。
世壽八十八。
僧臘三十。
塔于内江般若寺也。
諱号雷同傳 兩楊雄。
兩李膺。
兩王褒。
兩文與可。
楊雄成都人。
作大元經者。
漢王褒資中人。
作賢臣頌者。
晉李膺涪城人。
作益州記者。
漢李膺為益州太守。
寰宇記雲。
城西三裡有李膺宅。
後周王褒。
同庾信從益州趙王。
出鎮之蜀。
褒有奉賀詩。
楊雄持節入蜀。
迎梁主蕭巋者。
文與可鹽亭人。
與東坡先生同時。
善寫竹。
已上皆宦遊人。
也。
今涪州有文姓者。
亦号與可。
深可慨歎。
宋孫明複曰。
太铉一書。
乃明天人始終之理。
君臣上下之分。
蓋疾莽而作也。
王介甫諸家。
以年數考之。
謂子雲與莽不相及。
上符命投閣。
恐系谷子雲事。
鑿鑿有據。
是何人忍于污蔑賢者于史中。
攀高傳 凡别名更号。
萬不可犯。
前輩如憨山老人。
時人喜憨字。
效而稱之。
憨松憨石憨月憨浪。
本師破老人。
時人亦效而喜焉。
破浪破雪破峰破石。
牧雲叔住嘗熟縣破山寺。
拈古内謂。
破山則不然。
末學聆之。
疑翳載胸。
又如木陳浮石。
亦先輩号也。
高僧傳備具。
蒼颉造字如河沙。
何故笃羨此音之美。
如天皇天王兩道悟參錯。
費盡後昆腳手。
後跋 昔如來在世。
預以末法。
囑累帝釋及諸國王。
良由天力可摧萬邪。
王威可率兆庶。
而遺法付囑者。
意在仗庇流通。
以四衆之微弱。
恐三寶之廢毀。
藉王者之威力。
令有不肖者寝其纰紊。
助大猷以維新。
扇皇風以遐暢。
所以曆朝地主。
公卿士庶。
一聆分衛。
無不傾心呵護也。
故衆生非佛法不能自度。
佛法非衆生不能弘宣。
佛又自記囑累流通。
惓惓有以。
知世尊慈悲法施。
設使無量國土。
有一人不聞是法者。
未滿如來本懷。
今吾南洲。
有一夥男子。
頗稱猛利。
一聆玄誨。
即豎起眉毛。
徹悟根源。
真常獨露。
語嘿動靜為天下法。
斯乃折蘆導世之徒也。
又有一類操白業底。
足迹徧天下。
詩名滿世間。
便謂已證已得。
從而呵佛罵祖。
放曠無檢。
聲色貨利。
居然常人。
而高談闊論。
明欺一世。
豈欺世乎。
乃自欺也。
又有一種。
洋洋焉形影相吊。
言于未來。
乃靜極光通。
神清可挹。
俗之所謂神僧者此也。
又有一般操黑業人。
鈍根樂小法。
不自信作佛。
仁者彼既丈夫我亦爾。
怯弱于誰。
此一放過。
不知打向何方何道裡去。
且目擊耳聞。
同窗之輩。
多少英俊。
精靈剝盡。
惶惶焉。
又一生了。
觀古之尊宿。
幾十年點胸自許後。
為明眼人煅煉方始省悟。
及其悟後。
奉戒愈精。
檢過愈密。
甚至向折腳铛下。
入山磨煉真去就。
豈非識法者懼。
迩來學者。
順則喜。
逆則悲。
皆大法不明之咎。
故宋受子罕之言。
囚于墨翟。
魯信季孫之說。
逐于尼丘。
二子之賢。
弗能自保。
況蠢蠢之徒耶。
爰佛法弘化。
貴乎時節因緣。
緣與時違。
化将焉托。
且巴蜀未蔡。
何緣千年九易。
土石俱焦。
[來/耳]昔染指法味時。
即有稗官野史之志。
自戊午入蜀省勤。
恨兵戈擾攘。
典籍蕩廢。
而有無征不信之失。
本師于己酉秋。
遂發大藏。
考驗傳燈。
取其師承有據者筆之。
不敢以影響參合疑誤。
後人顔其名。
曰錦江禅燈。
越己未七旬大年。
雖老且病。
未嘗不手披目閱。
以訂其訛。
[來/耳]等幸集康衢。
忝序班首。
勸諸同志。
悟自本心。
見自本性。
受用自家境界。
為大導師。
作人天眼。
于此三有大城。
随機應化。
令彼十二類生。
與我無異。
則住荊楚弘山崇慧寺徹[來/耳]謹跋。
錦江禅燈卷第二十(終)
翌日設香恭迎。
見一僧年将二十。
且笑且言曰。
吾來矣。
汝等可将我封号開了。
便入方丈。
坐談往事。
曆曆指陳。
缁素莫不驚異。
後又上山欠水。
自往鶴遊坪龍王洞。
兀坐七日。
募一小龍攜回。
入滅時。
門弟子。
恐後龍難制伏。
遂白師遣下山矣。
師不善詩對。
有涪郡冢宰夏公訪師。
因貓兒往過。
夏即出對曰。
小小貓兒拖虎尾。
師應聲對曰。
細細蝦子帶龍須。
其靈異聰利。
不止如此。
兩川深慕其道德焉。
鈞天 廣樂内江石氏子。
神清侏儒。
戒月孤圓。
嘗題接引佛壁曰。
久立地等世上人。
一齊同路。
長伸手接娑婆客。
打夥共行。
崇祯丙戌。
聞闖宼陷宸京。
而獻賊亦叛蜀。
攜徒宗叵。
遁迹於然燈寺之絕頂。
不粒而終。
壽七十二。
塔于本山。
昭覺惟一真常禅師 未詳法嗣。
嘗作牧牛頌曰。
峥嵘頭角出常流。
踏遍溪山得自由。
一朝摸着牛兒鼻。
牽向人間賣不休。
遼陽 三韓人。
邊鎮之幼子也。
以失守。
問罪當在死數。
父以錢贖之。
得避俗為僧。
精勤懔厲。
苦行标節。
不畜錢帛。
随得随施。
居江安土橋。
恧染風疹。
于康熙庚戌冬。
密有燒身之意。
嘗自[廿/積]薪高丈餘。
中開一龛。
足容己身。
弟子德法苦谏不從。
傾囊設大施會訖。
入龛自焚。
遺命。
碎骨和粉棄江中。
遂遵之。
後徒德玉南還。
為師作忌。
有雲。
持鍬上法堂。
為覓先師骨。
先師臨終時。
分付葬魚腹。
何哉要如斯。
喜唱船子曲。
咄。
善漁父和實難齊。
欵乃一聲山水綠。
遵義禹門策眉禅師 黎氏子。
幼為郵吏。
而桂子蘭孫。
缁素百有餘人。
因甲乙之。
革依本師丈雪和尚削染。
金湯法社。
敞建叢林。
乙卯冬杪過昭覺。
省觐本師。
行至渝州。
偶問門徒。
此去成都遠近。
衆曰。
半月程。
師曰。
祇可半途。
命莊香遙禮畢。
端坐而逝。
世壽八十八。
僧臘三十。
塔于内江般若寺也。
諱号雷同傳 兩楊雄。
兩李膺。
兩王褒。
兩文與可。
楊雄成都人。
作大元經者。
漢王褒資中人。
作賢臣頌者。
晉李膺涪城人。
作益州記者。
漢李膺為益州太守。
寰宇記雲。
城西三裡有李膺宅。
後周王褒。
同庾信從益州趙王。
出鎮之蜀。
褒有奉賀詩。
楊雄持節入蜀。
迎梁主蕭巋者。
文與可鹽亭人。
與東坡先生同時。
善寫竹。
已上皆宦遊人。
也。
今涪州有文姓者。
亦号與可。
深可慨歎。
宋孫明複曰。
太铉一書。
乃明天人始終之理。
君臣上下之分。
蓋疾莽而作也。
王介甫諸家。
以年數考之。
謂子雲與莽不相及。
上符命投閣。
恐系谷子雲事。
鑿鑿有據。
是何人忍于污蔑賢者于史中。
攀高傳 凡别名更号。
萬不可犯。
前輩如憨山老人。
時人喜憨字。
效而稱之。
憨松憨石憨月憨浪。
本師破老人。
時人亦效而喜焉。
破浪破雪破峰破石。
牧雲叔住嘗熟縣破山寺。
拈古内謂。
破山則不然。
末學聆之。
疑翳載胸。
又如木陳浮石。
亦先輩号也。
高僧傳備具。
蒼颉造字如河沙。
何故笃羨此音之美。
如天皇天王兩道悟參錯。
費盡後昆腳手。
後跋 昔如來在世。
預以末法。
囑累帝釋及諸國王。
良由天力可摧萬邪。
王威可率兆庶。
而遺法付囑者。
意在仗庇流通。
以四衆之微弱。
恐三寶之廢毀。
藉王者之威力。
令有不肖者寝其纰紊。
助大猷以維新。
扇皇風以遐暢。
所以曆朝地主。
公卿士庶。
一聆分衛。
無不傾心呵護也。
故衆生非佛法不能自度。
佛法非衆生不能弘宣。
佛又自記囑累流通。
惓惓有以。
知世尊慈悲法施。
設使無量國土。
有一人不聞是法者。
未滿如來本懷。
今吾南洲。
有一夥男子。
頗稱猛利。
一聆玄誨。
即豎起眉毛。
徹悟根源。
真常獨露。
語嘿動靜為天下法。
斯乃折蘆導世之徒也。
又有一類操白業底。
足迹徧天下。
詩名滿世間。
便謂已證已得。
從而呵佛罵祖。
放曠無檢。
聲色貨利。
居然常人。
而高談闊論。
明欺一世。
豈欺世乎。
乃自欺也。
又有一種。
洋洋焉形影相吊。
言于未來。
乃靜極光通。
神清可挹。
俗之所謂神僧者此也。
又有一般操黑業人。
鈍根樂小法。
不自信作佛。
仁者彼既丈夫我亦爾。
怯弱于誰。
此一放過。
不知打向何方何道裡去。
且目擊耳聞。
同窗之輩。
多少英俊。
精靈剝盡。
惶惶焉。
又一生了。
觀古之尊宿。
幾十年點胸自許後。
為明眼人煅煉方始省悟。
及其悟後。
奉戒愈精。
檢過愈密。
甚至向折腳铛下。
入山磨煉真去就。
豈非識法者懼。
迩來學者。
順則喜。
逆則悲。
皆大法不明之咎。
故宋受子罕之言。
囚于墨翟。
魯信季孫之說。
逐于尼丘。
二子之賢。
弗能自保。
況蠢蠢之徒耶。
爰佛法弘化。
貴乎時節因緣。
緣與時違。
化将焉托。
且巴蜀未蔡。
何緣千年九易。
土石俱焦。
[來/耳]昔染指法味時。
即有稗官野史之志。
自戊午入蜀省勤。
恨兵戈擾攘。
典籍蕩廢。
而有無征不信之失。
本師于己酉秋。
遂發大藏。
考驗傳燈。
取其師承有據者筆之。
不敢以影響參合疑誤。
後人顔其名。
曰錦江禅燈。
越己未七旬大年。
雖老且病。
未嘗不手披目閱。
以訂其訛。
[來/耳]等幸集康衢。
忝序班首。
勸諸同志。
悟自本心。
見自本性。
受用自家境界。
為大導師。
作人天眼。
于此三有大城。
随機應化。
令彼十二類生。
與我無異。
則住荊楚弘山崇慧寺徹[來/耳]謹跋。
錦江禅燈卷第二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