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

關燈


    面壁數年。

    一日謂主僧曰。

    明日予逝矣。

    寺外二樹将折。

    一折有聲。

    即主僧長老。

    一折無聲。

    即予也。

    次日二樹果折。

    說偈曰。

    勘破無無世界。

    了然何物心頭。

    自性已歸圓寂。

    清風明月自然。

    端坐而逝。

     福湛 号天淵。

    楚人。

    居蓬溪智林。

    勤苦修行。

    解悟空寂。

    為時禅宗。

    所着。

    有天淵錄二卷。

    及卒。

    有偈雲。

    七十七年一笑終。

    倒騎木馬吼西風。

    我今脫殼飛騰去。

    明月清風一樣同。

     了用 号雪機。

    遂甯張氏子。

    少善應赴。

    偶聞有向上事感悟。

    靜坐數年。

    深有所得。

    印證于天淵和尚。

    嘗作山居詩。

    有雲。

    傍樹修庵倚翠岑。

    煙霞缭繞白雲嵚。

    愚癡自合栖泉壑。

    潦倒何妨論古今。

    怪石溪邊塗去迹。

    浮岚岩下絕來痕。

    始因入道藏幽谷。

    截斷攀援更莫尋。

    年七十二卒。

    其日彩霞覆寺。

    人鹹異之。

     玄暢 河西金城趙氏子。

    少時。

    家門為胡虜所滅。

    禍将及師。

    虜帥見師貌古清奇。

    而止之曰。

    此兒目光外射。

    非凡童也。

    遂獲免。

    後往涼州出家。

    本名慧智。

    遇玄高事為弟子。

    高每奇之。

    因改名玄暢。

    以表付囑之旨。

    其後虐虜剪滅佛法。

    害諸沙門。

    唯師得脫。

    元嘉二十二年閏五月間。

    發自平城。

    路由代郡上谷。

    東跨太行。

    北經幽冀。

    南轉将至孟津。

    唯手把一束楊枝。

    一扼蔥葉。

    虜騎追逐。

    将欲及之。

    乃以楊枝擊沙。

    陡然天暗。

    人馬不能前進。

    有頃沙息。

    騎已複至。

    于是投身河中。

    唯以蔥葉内鼻孔中通氣度水。

    于八月達于揚州。

    洞曉經律。

    深入禅要。

    占記吉兇靡不誠驗。

    墳索子氏多所該涉。

    至于世技雜能。

    罕不畢備。

    初華嚴大部。

    文旨浩博。

    終古以來未有宣釋。

    師乃竭思幽尋。

    提章比句。

    傳講無匹。

    又善三論。

    為學者之宗。

    宋文帝深加欽重。

    請為太子師。

    再三固讓。

    弟子謂之曰。

    法師方欲弘道濟物。

    廣宣名教。

    今帝王虛己相延。

    皇儲蓄禮思敬。

    若道揚聖躬。

    則四海歸德。

    今矯然高讓。

    将非聲聞耶。

    師曰。

    此可與智者說。

    難與俗人言也。

    及太初事故。

    方知先覺。

    自爾遷憩荊州。

    止長沙寺。

    時沙門功德直。

    出念佛三昧經等。

    師刊正文字。

    辭旨婉切。

    又舒手出香。

    掌中流水。

    莫之測也。

    迄宋之季年。

    乃飛舟遠舉。

    乃适成都。

    初止大石寺。

    乃手畫金剛密迹等十六神像。

    至升明三年。

    又遊西界。

    觀矚岷嶺。

    乃于岷山郡北部廣陽縣界齊後山。

    遂有終焉之志。

    仍倚岩傍谷。

    結艹為庵。

    弟子法期。

    見神人乘馬。

    着青衣繞山一匝。

    還示造塔之處。

    以齊建元元年四月二十三日終也。

     普岸 漢東蔡氏子。

    得法于百丈。

    太和年中謂衆曰。

    吾山水之遊未厭。

    諸人勿相留滞。

    天台赤城。

    道猷曾止。

    華頂石梁。

    智者降魔。

    将遊之也。

    自襄陽迤逦。

    從沃州天姥。

    入天台西門。

    得平川谷中一大舍峰名平田。

    結茅居之。

    未幾見虎乳子。

    瞪目視師。

    遂以杖按其頭曰。

    貧道聞。

    此山神仙窟宅。

    羅漢隐居。

    今欲寄此安禅。

    檀越勿相驚撓。

    經宿虎領子而去。

    癸醜。

    衆力營構丈室。

    成平田院。

    示衆。

    大道虛曠。

    惟一真心。

    善惡勿思。

    神清物表。

    随緣飲啄。

    更複何為。

     慧永 内江潘氏子。

    與慧遠同師道安。

    相期結屋羅浮。

    及遠為安所留。

    師乃先至浔陽。

    刺史陶範。

    留憩廬山舍宅。

    為西林寺以居之。

    峰嶺别立茅室。

    嘗有一虎馴伏。

    入其室者。

    辄聞異香。

    因号香谷。

     懷州靈燦 遠公之門人。

    禀性淳直。

    寬柔着稱。

    遊學邺研蘊正理。

    深明十地涅盤。

    備經講授。

    随遠入關。

    十數之一也。

    住大興善寺。

    因遠公去世。

    衆侶無依。

    開皇十七年。

    奉勅補次為衆主。

    于淨影寺。

    傳揚故業。

    積經年稔。

    仁壽興塔。

    降勅令送舍利于懷州之長壽寺。

    初建塔将下。

    感一雄雉集于函上。

    載飛載止。

    曾無驚懼。

    與授三歸。

    便近人馳繞。

    似如聽受。

    回頭鼓舞。

    欣躍自娛。

    覆勘其形。

    實非其雉。

    乃彩鳳也。

     楚琦 蜀人。

    笃信西方。

    因抵燕京。

    聞樓鼓聲大徹。

    洪武初。

    三诏說法京都。

     皇情大悅。

    後築室号西齋。

    一意淨業。

    常見大蓮華充滿世界。

    彌陀在中。

    衆聖圍繞。

    将示寂。

    書偈曰。

    吾行矣。

    人問何往。

    答曰西方。

    又問。

    西方有佛。

    東方無佛耶。

    乃厲聲一喝。

    泊然而逝。

     牟羅漢 眉山人。

    名安。

    以廂公隸卒。

    如岷山。

    涉上清坂。

    忽遇髯者。

    顧笑曰。

    汝饑何不食柏子耶。

    摘子投其口。

    顧髯者不複見矣。

    遂不火食。

    大雪埋室。

    庭有大甕貯水。

    解衣就浴。

    江水暴漲。

    舟不可行。

    或戲指其笠曰。

    乘此渡可乎。

    師遂置笠水面。

    趺坐其上。

    亂流以濟。

    人呼為牟羅漢耳。

     印滿 大千江安人。

    初不知書。

    因讀觀音經有悟。

    遂能文。

    有僧雲。

    及八角磨盤七重行樹于室中。

    渠演之曰。

    大道原空。

    八角磨盤何處轉。

    本來非有。

    七重行樹不須栽。

    題水際觀音閣。

    昙影一江。

    兜率院天凝水月。

    身香五分。

    婆羅門女散栴檀。

    題忏筵。

    旋忏旋為。

    若是不為何用忏。

    非空非色。

    但凡有色總成空。

    題佛殿。

    皇朝大一統。

    三教敷崇。

    天子壽萬年。

    億兆稱頌。

    僧舍雲。

    補衲迎紅日。

    開窗推白雲。

    題佛閣。

    白日住虛空。

    千古慧光彌宇宙。

    金身來淨土。

    三乘苾典遍河沙。

    題文昌祠。

    半壁拱天心。

    開北極圖書洞府。

    六星明鬥上。

    應人間豪傑昌期。

    開口皆佳句也。

     壽聖院僧沖 古主于詩。

    其挽光獻太後雲。

    昔補一天成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