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甚多。
今靈崖有石刻像存。
道慧 資縣人。
與德陽令樊鼎遇。
為方外交。
萬曆癸醜夏。
樊病甚。
因亢日夢帝命作桐柏山神。
以書問之。
師謂之曰。
諸業由心造。
諸果由心證。
帝命由心改。
公平日見地。
作麼生于此着念。
樊又問。
病痛甚奈何。
師曰。
提起主人公。
樊問。
誰為主。
師曰。
覺痛者是。
樊曰。
四大解散。
痛亦不知。
誰為覺者。
師曰。
覺原無痛。
痛亦非知。
知覺無痛。
痛痛即離。
豈待四大解散。
若必解散。
如何有呼痛求針之鬼。
覺體無邊際。
四大浮漚耳。
樊大有省。
明采 崇慶州人。
少度為僧。
及長精止觀法門。
不立文字。
萬曆四十五年示寂。
其夜僧徒百許人。
見有紫氣投西南而去。
有偈雲。
念滅滅亦滅。
更有何不滅。
本來原無說。
皎月當空徹。
明本 漢州人。
少依于姊丈高晟家。
伐薪執爨。
一日山中載薪回。
驢不行。
怒砍其耳。
血流被地。
心即悔悟。
遂祝發為僧。
入[障-音]邡高山寺有年。
功行極苦。
坐化之日。
人有朝蓥華山來者。
見本隻履入山雲。
失一履于禅榻下。
可令吾徒寄送。
見者至。
方知其已化矣。
空庵 彰明縣香水寺僧。
得悟禅宗。
每歲買藥以濟病者。
以谷粟飼鳥。
至千百下食環集肩背。
善吟詠。
有語錄行世。
百有餘歲。
方坐化。
德愛 号印心。
華陽人。
生而失恃怙。
乳媪不飲茹酒葷。
方咽乳。
七歲出家。
聰慧好道。
通儒佛。
兼知醫。
曆閱山水。
遇病辄施藥救之。
壬子歲荒。
飯僧及流民。
獲濟者衆。
晚年歸剎止觀栖禅。
乙卯十二月。
忽示徒衆曰。
吾于十四日。
複歸造化。
至期西向說偈而終。
鼻下雙珠尺餘。
面色如生。
茶毗夜。
西上紅光。
竟夕不散。
有徒克紹宗風。
大中丞吳公。
題曰蓮華淨域。
萬竹講師 名紹乾。
号一清。
性恬淡笃學。
向峨嶺雪岩葺茅茨。
僅可容膝。
茹菜三年。
神氣和暢。
還成都。
與道友犀泉。
結廬百花潭上。
直究心宗。
更号萬竹。
一日幡然若醒。
向道甚力。
遂入南都講肆。
聽法者如市。
複挂席五台。
刺血研金。
書法華經九載。
旋入燕京。
栖普賢庵。
刊行彌陀箋注。
日講諸經。
陳李二聖母。
遙授紫衣敬禮之。
時鹫峰寺有栴檀像。
人皆莫知其源。
師一見識之曰。
乃世尊天宮為母說法時。
優填王思之刻像。
既成上升虛空。
佛即摩頂記雲。
千年後當往震旦。
利益有緣。
故今千年。
像自出現。
後還蜀卓錫浣花。
都門紳衿贈送詩章。
太史黃公劉公。
皆有詩送。
見續補藝文。
師既歸裡。
有紳何觀察及士大夫。
日與談宗門中事。
蜀王施木。
構講堂于浣花溪之側。
一日登堂集衆。
端坐而逝。
妙琴 字無弦。
華陽人。
母高氏有娠。
每見異像。
生而姿貌奇古。
内外典籍。
過目成誦。
善詩工書畫。
或得其篇章者。
珍重如寶。
後入楚以畫牛得名。
俗稱牛和尚。
返蜀住艹堂。
構室桤東。
有梅萼千株。
畫梅入妙。
自号梅屋老人。
學憲五嶽陳公。
嘉而重之。
遂與學琴赓詠。
萬曆九年。
趺坐道偈而終。
雪庵樂靜禅師 安縣譚氏子。
嘉靖壬辰。
祝發南參。
還蜀嗣海藏。
住道峰院。
靜修悟真。
萬曆十一年元旦。
索筆書偈曰。
隻此漚泡幻影。
相随六十餘年。
橫眠三界剎那。
無處颠到人間。
皎然空花影絕。
見聞寂寂虛閑。
問取雪庵面目。
處處綠水青山。
書畢跏趺而逝。
無遐 不知何許人。
居九峰山絕頂修行。
時往來村落中。
見村民馬忠女甫周歲有病。
以破布繻餌之。
立愈。
又曰。
此女當貴。
後适庠生趙之辛。
果封恭人。
常至縣詣邊氏家。
一徒羨其侈麗。
曰汝栾之。
何不遂來。
後三日徒死。
邊氏舉一子。
哭不食乳。
師往探摩其頂曰。
既來何須哭耶。
子遂辍哭。
一日語弟子曰。
吾将逝矣。
可為我治齋。
邀諸山一别。
諸僧至陪。
齋畢。
一笑而逝。
真容 榮昌徐氏子。
自幼詣觀音寺。
禮佛守剃發。
受戒後卒。
便生于壁山魏伯祿家。
年十七不能言。
一日謂其家曰。
吾生前乃觀音寺僧。
今當還寺。
尋往。
僧徒參見。
即知其名。
随令取原收舍利古畫次第拜其父祖墳墓。
乃譚生前。
事皆不爽。
衆往谒者。
意之誠否。
悉皆先知。
邑令周俊。
秘使人往觀。
師先夜令徒一人。
具茶往候于途。
人皆異之。
号為神僧。
後無恙跏趺而化。
實相 豫章人。
萬曆壬辰。
卓錫廣元之雪峰。
解文字。
時遊戲詩畫。
諸經典籍。
翻刻七百則公案。
評唱若幹卷。
達官士人多采藏焉。
臨終種種異瑞。
太史黃輝。
為作塔銘。
曉宗 昭化僧。
南遊三十餘年。
萬曆丙申。
歸居縣之梵天院。
跪誦法華。
禁步不出五載。
後結室于人頭山麓。
戊午秋。
集缁素。
告以将别。
衆以為他往。
懇留之。
曰未也。
嗣當辭謝。
茲山狼虎縱橫。
人不敢出戶。
是夜諸人夢寐中。
俱聞叩門作謝聲。
待旦往視。
則跏趺逝矣。
鼻垂玉筯至膝。
衆修塔以藏焉。
知慧菩薩 古城周曉師女。
生而不食葷。
喜誦經典。
年十九。
有問字者。
慧辄自面壁經旬不起。
嘗絕粒。
食柏葉。
成化五年。
辭父母。
遊至江利口白馬寺經樓上。
自焚香結跏坐入滅。
正曆酷暑無臭不朽。
神顯靈異。
彼都人士。
遂以沙築其身。
裝塑成像。
号知慧菩薩。
衆皆争事之。
靈異響應。
孤舟禅師 不知何許人。
萬曆初。
至真安磻溪寺
今靈崖有石刻像存。
道慧 資縣人。
與德陽令樊鼎遇。
為方外交。
萬曆癸醜夏。
樊病甚。
因亢日夢帝命作桐柏山神。
以書問之。
師謂之曰。
諸業由心造。
諸果由心證。
帝命由心改。
公平日見地。
作麼生于此着念。
樊又問。
病痛甚奈何。
師曰。
提起主人公。
樊問。
誰為主。
師曰。
覺痛者是。
樊曰。
四大解散。
痛亦不知。
誰為覺者。
師曰。
覺原無痛。
痛亦非知。
知覺無痛。
痛痛即離。
豈待四大解散。
若必解散。
如何有呼痛求針之鬼。
覺體無邊際。
四大浮漚耳。
樊大有省。
明采 崇慶州人。
少度為僧。
及長精止觀法門。
不立文字。
萬曆四十五年示寂。
其夜僧徒百許人。
見有紫氣投西南而去。
有偈雲。
念滅滅亦滅。
更有何不滅。
本來原無說。
皎月當空徹。
明本 漢州人。
少依于姊丈高晟家。
伐薪執爨。
一日山中載薪回。
驢不行。
怒砍其耳。
血流被地。
心即悔悟。
遂祝發為僧。
入[障-音]邡高山寺有年。
功行極苦。
坐化之日。
人有朝蓥華山來者。
見本隻履入山雲。
失一履于禅榻下。
可令吾徒寄送。
見者至。
方知其已化矣。
空庵 彰明縣香水寺僧。
得悟禅宗。
每歲買藥以濟病者。
以谷粟飼鳥。
至千百下食環集肩背。
善吟詠。
有語錄行世。
百有餘歲。
方坐化。
德愛 号印心。
華陽人。
生而失恃怙。
乳媪不飲茹酒葷。
方咽乳。
七歲出家。
聰慧好道。
通儒佛。
兼知醫。
曆閱山水。
遇病辄施藥救之。
壬子歲荒。
飯僧及流民。
獲濟者衆。
晚年歸剎止觀栖禅。
乙卯十二月。
忽示徒衆曰。
吾于十四日。
複歸造化。
至期西向說偈而終。
鼻下雙珠尺餘。
面色如生。
茶毗夜。
西上紅光。
竟夕不散。
有徒克紹宗風。
大中丞吳公。
題曰蓮華淨域。
萬竹講師 名紹乾。
号一清。
性恬淡笃學。
向峨嶺雪岩葺茅茨。
僅可容膝。
茹菜三年。
神氣和暢。
還成都。
與道友犀泉。
結廬百花潭上。
直究心宗。
更号萬竹。
一日幡然若醒。
向道甚力。
遂入南都講肆。
聽法者如市。
複挂席五台。
刺血研金。
書法華經九載。
旋入燕京。
栖普賢庵。
刊行彌陀箋注。
日講諸經。
陳李二聖母。
遙授紫衣敬禮之。
時鹫峰寺有栴檀像。
人皆莫知其源。
師一見識之曰。
乃世尊天宮為母說法時。
優填王思之刻像。
既成上升虛空。
佛即摩頂記雲。
千年後當往震旦。
利益有緣。
故今千年。
像自出現。
後還蜀卓錫浣花。
都門紳衿贈送詩章。
太史黃公劉公。
皆有詩送。
見續補藝文。
師既歸裡。
有紳何觀察及士大夫。
日與談宗門中事。
蜀王施木。
構講堂于浣花溪之側。
一日登堂集衆。
端坐而逝。
妙琴 字無弦。
華陽人。
母高氏有娠。
每見異像。
生而姿貌奇古。
内外典籍。
過目成誦。
善詩工書畫。
或得其篇章者。
珍重如寶。
後入楚以畫牛得名。
俗稱牛和尚。
返蜀住艹堂。
構室桤東。
有梅萼千株。
畫梅入妙。
自号梅屋老人。
學憲五嶽陳公。
嘉而重之。
遂與學琴赓詠。
萬曆九年。
趺坐道偈而終。
雪庵樂靜禅師 安縣譚氏子。
嘉靖壬辰。
祝發南參。
還蜀嗣海藏。
住道峰院。
靜修悟真。
萬曆十一年元旦。
索筆書偈曰。
隻此漚泡幻影。
相随六十餘年。
橫眠三界剎那。
無處颠到人間。
皎然空花影絕。
見聞寂寂虛閑。
問取雪庵面目。
處處綠水青山。
書畢跏趺而逝。
無遐 不知何許人。
居九峰山絕頂修行。
時往來村落中。
見村民馬忠女甫周歲有病。
以破布繻餌之。
立愈。
又曰。
此女當貴。
後适庠生趙之辛。
果封恭人。
常至縣詣邊氏家。
一徒羨其侈麗。
曰汝栾之。
何不遂來。
後三日徒死。
邊氏舉一子。
哭不食乳。
師往探摩其頂曰。
既來何須哭耶。
子遂辍哭。
一日語弟子曰。
吾将逝矣。
可為我治齋。
邀諸山一别。
諸僧至陪。
齋畢。
一笑而逝。
真容 榮昌徐氏子。
自幼詣觀音寺。
禮佛守剃發。
受戒後卒。
便生于壁山魏伯祿家。
年十七不能言。
一日謂其家曰。
吾生前乃觀音寺僧。
今當還寺。
尋往。
僧徒參見。
即知其名。
随令取原收舍利古畫次第拜其父祖墳墓。
乃譚生前。
事皆不爽。
衆往谒者。
意之誠否。
悉皆先知。
邑令周俊。
秘使人往觀。
師先夜令徒一人。
具茶往候于途。
人皆異之。
号為神僧。
後無恙跏趺而化。
實相 豫章人。
萬曆壬辰。
卓錫廣元之雪峰。
解文字。
時遊戲詩畫。
諸經典籍。
翻刻七百則公案。
評唱若幹卷。
達官士人多采藏焉。
臨終種種異瑞。
太史黃輝。
為作塔銘。
曉宗 昭化僧。
南遊三十餘年。
萬曆丙申。
歸居縣之梵天院。
跪誦法華。
禁步不出五載。
後結室于人頭山麓。
戊午秋。
集缁素。
告以将别。
衆以為他往。
懇留之。
曰未也。
嗣當辭謝。
茲山狼虎縱橫。
人不敢出戶。
是夜諸人夢寐中。
俱聞叩門作謝聲。
待旦往視。
則跏趺逝矣。
鼻垂玉筯至膝。
衆修塔以藏焉。
知慧菩薩 古城周曉師女。
生而不食葷。
喜誦經典。
年十九。
有問字者。
慧辄自面壁經旬不起。
嘗絕粒。
食柏葉。
成化五年。
辭父母。
遊至江利口白馬寺經樓上。
自焚香結跏坐入滅。
正曆酷暑無臭不朽。
神顯靈異。
彼都人士。
遂以沙築其身。
裝塑成像。
号知慧菩薩。
衆皆争事之。
靈異響應。
孤舟禅師 不知何許人。
萬曆初。
至真安磻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