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九

關燈
師弟也。

    因遊峨眉。

    不記時代幾何。

    仍問。

    遠法師在否。

    總持曰。

    今問遞代。

    約七百年矣。

    安得在耶。

    遂不複語。

    再問曰。

    欲歸何方。

    師曰。

    陳留縣。

    複入定矣。

     慧睿 冀州人。

    少出家。

    執節清峻。

    常遊方而學經。

    行蜀之西界。

    為人所略。

    常使牧羊。

    有商客信敬者。

    見而異之。

    疑是沙門。

    請問經義。

    無不綜達。

    商人即以金贖之。

    既還襲染衣。

    笃學彌至。

    遊曆諸國。

    乃至南天竺界。

    音譯诂訓。

    殊方異義。

    無不必曉。

     泸州羅貫山和尚(即建文皇帝) 詩雲。

    流落江湖數十秋。

    歸來不覺雪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盡。

    朝陽閣外雨聲愁。

    新蒲細柳年年綠。

    野老吞聲笑未休。

    書壁。

    閱罷楞嚴罄懶敲。

    笑看茅屋與團标。

    南遊漳海千層迥。

    北望天門萬裡遙。

    金鋤削下青絲發。

    袈裟換卻衮龍袍。

    百官未審歸何處。

    惟有群鴉早晚朝。

     希夷陳先生 諱搏。

    普州崇龛鄉人。

    因遊學至華山。

    見山巒崄巇。

    于絕巘人難措足處。

    一卧數十載。

    宋太祖向其高風。

    诏不出山者三。

    大清十一年甲午。

    有僧徹綱。

    侍丈雪和尚。

    客邸卧石。

    作詩以贊之。

    丈夫步驟沒來由。

    日把華山當枕頭。

    卧去曆今五百載。

    局殘殊覺幾千秋。

    燒還風雨天為屋。

    食服雲霞氣若牛。

    十二時輸君使用。

    不知誰是我同流。

     嘉興府楞嚴寺達觀法師 寓阆中太平寺。

    禮大悲菩薩像贊。

    時萬曆戊子長至日。

    稽首圓滿自在尊。

    塵剎恒飛無礙輪。

    碾破一切諸極苦。

    普令衆生獲悲智。

    智則對境了無情。

    悲則逆順鹹拔濟。

    此智在眼洞十方。

    此悲在心益三世。

    三世十方量無量。

    手眼是須千萬種。

    如是妙用等水月。

    昭然可見不可捉。

    分身散影初無常。

    慈視萬物皆刍狗。

    若人于是見菩薩。

    是人即是菩薩子。

    離此别求奇特事。

    是則魔鬼壞正法。

     德升 号頑庵。

    漢州何氏子。

    幼溺塵滓。

    稍長夢醒。

    二十得度。

    遊心講席。

    四衆以義虎推焉。

    忽以知解白謙。

    翻然易轍。

    更衣頂笠。

    谒文殊道和尚。

    懇示佛法省要之旨。

    道說偈曰。

    契丹打破波斯寨。

    奪得寶珠村裡賣。

    十字街頭窮乞兒。

    腰間挂個風流袋。

    師将拟對。

    道叱曰。

    莫錯。

    于是退參三年。

    方領前旨。

    入閩鼓山。

    禮觐竹庵。

    問國師不跨石門句。

    意旨如何。

    竹庵應聲曰。

    閑言語。

    言下頓悟。

    後有僧問。

    如何是無位真人。

    師曰。

    聞時富貴。

    見後貧窮。

     犍為陳道人 示趙鄉紳偈。

    食飽無憂樂以哉。

    者場春夢幾時回。

    君欲醒時連忙醒。

    莫教藤枯樹倒來。

    杖履尋幽日徑斜。

    天風吹我入煙霞。

    雲高法界三千丈。

    春滿檀那百萬家。

    祖佛遞相傳密印。

    明僧次第授袈裟。

    西來大意頭頭現。

    鳥嘯猿啼轉法華。

     瓦屋山角端 此山從無虎豹。

    僧壽安語楊升庵曰。

    而今有獸。

    不知其名。

    類畫圖中之角端。

    食虎豹。

    而不傷人僧護之。

    以衛此山。

    庵曰。

    予聞角端止殺。

    今又聞除害。

    其瑞在麟之上矣。

     開元寺張三豐 夔州開元寺。

    國初張三豐。

    與手僧廣海。

    嘗贈詩雲。

    深入浮屠斷世情。

    舍摩他行恰相應。

    天花隐隐呈微瑞。

    風葉琅琅詠大乘。

    密室晝閑雲作蓋。

    空亭夜靜月為燈。

    魂銷影散無何有。

    到此誰能見老僧。

    别時留艹履一雙。

    沉香三片而去。

    後海以詩及二物獻之。

    文皇答賜玉環一枚。

    千佛袈裟一領。

     嘉州淩雲寺 元時為戰場。

    至正德間。

    僧千峰。

    曾為獄卒。

    囚徒甚夥。

    峰曰。

    世亂刑繁。

    多不當罪。

    吾憐汝釋之。

    我亦從此逝矣。

    遂削發為僧。

    結茅九峰山。

    其建豎功績頗多。

    茲不繁錄。

    千峰肉身。

    現存釋迦舍利塔。

    舍利泉前。

    考碑。

    乃九頂清素禅師十一世孫也。

    清守道諱楫傅公。

    夢感從建塔房新金衣焉。

    塔主心通。

    請聖可禅師。

    安居于此。

    嘗書贊于壁雲。

    石可爛兮鐵可銷。

    何如色體更堅牢。

    法身有相還知否。

    入眼舟從萬裡橋。

    有刮胸驗真僞。

    辄發癰。

    忏謝愈。

    因而人無敢侮矣。

     古寺楊關主悟空洪仁禅師 綿竹楊氏子。

    結茅于青城山。

    蜀王獻過江聞風。

    發帑藏以供給。

    創龍樓寶閣。

    顔曰光嚴寺。

    以淨因寺經藏。

    蜀闆宋箋牙簽錦蓋。

    莫與京者設于中。

    為四衆俱瞻之地。

    劫運雖赭。

    而寶範猶存。

    關主肉軀衣金窣堵波無恙。

    戊辰春。

    昭覺八十叟丈雪醉老人。

    率衆翻繹。

    乃師之願海也。

    左有嵯峨寺。

    同時亦有蜀闆藏經。

    劫火黍離。

    被風雨所蠧。

    淨因大伽藍所藏經闆。

    亦随灰燼。

    今錦官西關外之萬福寺也。

     峨眉道者 蜀人。

    戒律精嚴。

    不下山者二十載。

    一日有布衣青裘昂然一偉人來。

    與語良久。

    期以明年是日複相見。

    待明年是日。

    道者沐浴端坐而逝。

    迨暮偉人果來。

    問道者安在。

    曰亡矣。

    偉人歎息良久。

    書數語壁間。

    語曰。

    落日斜。

    西風冷。

    幽人今夜來不來。

    教人立盡梧桐影。

    字畫飛動。

    如翔鸾舞鳳。

    非世間筆也(或謂呂洞賓)。

     錦江禅燈卷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