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

關燈
錦江禅燈卷第二十 賢護 涼州孫氏子。

    來止廣漢閻興寺。

    常習禅定為業。

    兼嚴律行。

    纖毫無犯。

    以晉隆安五年卒。

    臨亡。

    口出五色光明。

    照滿寺内。

    遺言使燒身。

    既而肢節都盡。

    唯手一指不然。

     法緒 高昌人。

    德行清謹。

    矢志修禅。

    後入蜀。

    于劉師冢間頭陀山谷。

    虎兕不傷。

    誦法華維摩金光明。

    常處石室中。

    率以為常。

    盛夏于室中圓寂。

    七日不臭。

    有異香。

    經旬不散。

    每夕放光。

    照徹數裡。

    村人即于室傍。

    為起塔焉。

     法成 涼州人。

    十六出家。

    學通經律。

    不餌五谷。

    唯食松柏脂。

    孤居岩穴。

    習禅為務。

    元嘉中。

    東海王懷素。

    出守巴西。

    聞風遣迎。

    會于涪城夏坐講律。

    事竟辭反。

    因停廣漢。

    複弘禅法。

    後小疾。

    便告衆雲。

    法成常誦寶積經。

    于是自力誦之。

    始得半卷。

    氣劣不堪。

    乃令人讀之。

    一遍方竟。

    合掌而卒。

    侍疾十餘人。

    鹹見空中有绀馬。

    背負金棺。

    升空而逝。

     法期 [郫-卑+((白-日+田)/廾)]縣向氏子。

    早喪二親。

    事兄如父。

    十四出家。

    從智猛谘受禅業。

    與靈期寺法林。

    共習禅觀。

    猛所谙知。

    皆已證得。

    後遇玄暢。

    複從進業。

    及暢下江陵。

    師亦随從。

    十住觀門。

    所得已九。

    有師子奪迅三昧。

    唯此未盡。

    暢歎曰。

    吾自西涉流沙。

    北履幽漠。

    東探禹穴。

    南盡衡羅。

    唯見此一子。

    特有禅分。

    後卒于長沙寺。

    春秋六十有二。

    神光映徹數裡。

    體更香潔。

     道法 炖煌曹氏子。

    棄家入道。

    專精禅業。

    亦時行神咒。

    後遊成都。

    為王休之費铿之請。

    于興樂香積二寺主。

    訓衆有法。

    常行分衛。

    不受别請。

    及僧乞食。

    所得常減其分。

    以施蟲鳥。

    每夕辄脫衣露坐。

    以飼蚊虻。

    後入定。

    見彌勒放臍中光。

    照三塗果報。

    于是深加笃勵。

    常坐不卧。

    元徽二年。

    于定中滅度。

    平坐繩床。

    貌如恒日。

     普恒 成都郭氏子。

    為兒童時。

    嘗于日光中。

    見聖僧在空中說法。

    向家人叙之。

    并未之信。

    後苦求出家。

    依止安樂寺。

    獨處一房。

    不立眷屬。

    習靜業禅。

    善入出住。

    與蜀韬律師為同意。

    自說入火光三昧。

    光從眉直下至金剛際。

    于光中見諸色像。

    先身業報。

    頗亦明了。

    宋升明三年卒。

    春秋七十有八。

     法淋 晉原臨邛樂氏子。

    少出家。

    止蜀郡裴寺。

    專好戒品。

    研心十誦。

    常恨蜀中無好師宗。

    俄而隐公至蜀。

    師乃克己。

    握錐自刺。

    晝夜如常。

    及隐還陝西。

    随從數載。

    諸部毗尼。

    洞盡心曲。

    後還蜀。

    住靈建寺。

    益部僧尼。

    無不宗奉。

    常祈心安養。

    每誦無量壽及觀音經。

    辄見一沙門。

    形甚姝大。

    常在師前。

    至齊建武二年。

    寝疾不愈。

    注念西方。

    禮忏不息。

    見諸賢聖皆集目前。

    乃向弟子述其所見。

    令死後焚身。

    言訖合掌而卒。

    即于新繁路口。

    積木燔屍。

    煙炎沖天。

    三日乃盡。

    收斂遺骨。

    即于其處而起塔焉。

     僧慶 巴西安漢陳氏子。

    家世業儒。

    慶生有異瑞。

    十三出家。

    依義興寺淨修梵行。

    願求見佛。

    先舍三指。

    末誓燒身。

    漸絕糧粒。

    唯服香油。

    到大明三年二月八日。

    于蜀武擔寺西。

    對其所造淨名像前。

    焚身供養。

    刺史張悅。

    躬出臨視。

    道俗僑舊。

    觀者傾邑。

    行雲結蓋。

    苦雨悲零。

    俄而晴景開明。

    天色澄淨。

    見一物如龍。

    從[廿/積]升天。

    時年二十三。

    天水太守裴方明。

    為收設利起塔。

     僧生 [郫-卑+((白-日+田)/廾)]縣袁氏子。

    少齡出家。

    以苦行緻稱。

    成都宋豐等。

    請住三賢寺。

    誦法華經為業。

    嘗于山中誦經。

    有虎來蹲其前。

    誦竟乃去。

    後每至諷詠。

    辄見左右四人為侍衛。

    年雖衰老。

    而翹勤彌厲。

    後微疾。

    便語侍僧雲。

    吾将去矣。

    遂怡然取疾。

     顯嵩 西蜀重慶銅梁李氏子。

    飽參倦遊。

    出世住巴川之宣密院。

    三十年迹不出阃。

    紹興中。

    集衆說偈曰。

    八十年中嘗浩浩。

    宏開肆貨摩尼寶。

    也無一個共商量。

    不是山僧收鋪早。

    言訖端坐而逝。

    茶毗舍利無算 時有淨業和尚。

    石照文氏子。

    少業屠。

    有羊方乳二羔。

    将殺之。

    二羔銜其刀。

    跪伏于門。

    若乞母命。

    師感歎。

    棄家為僧。

    力參宗匠。

    忽大悟。

    作偈曰。

    昨日羅剎心。

    今朝菩薩面。

    羅剎與菩薩。

    不隔一條線。

     禅惠 名山人。

    家世業儒。

    屢舉不第。

    元符間。

    郡守呂由誠。

    見以僧勅戲之。

    遂棄儒從釋。

    力參祖道。

    得大開悟。

    初住本邑天甯寺。

    出入必策馬乘輿。

    諸耆宿言。

    以佛法貴乎苦行。

    固不宜乘輿馬服绮繡。

    師答以偈曰。

    文殊駕獅子。

    普賢跨象王。

    新來一個佛。

    騎馬也無妨。

    凡所說法。

    機鋒敏捷。

    有語錄行世。

     寶崖 涪陵人。

    幼寡言不嬉戲。

    棄家為僧。

    以布裹五指燒之曰。

    信佛如此可也。

    人以為風。

    何不治之。

    答曰。

    身在空耳。

    四大五肢複何有耶。

    投火滅身。

    而心不壞。

     石岩昆法師 江陵人。

    住涪州方廣寺。

    家世業儒。

    累舉不第。

    遂棄遊釋門。

    精嚴戒律。

    澄心禅觀。

    雖探[(廠-一)*臣*責]大乘諸部。

    而專事緘默。

    臨終預知時至。

    集衆說偈曰。

    幻軀因妄動。

    藏法為伊演。

    有念有形遷。

    無心無垢染。

    塵塵盡法身。

    剎剎皆天眼。

    來去等空華。

    死生誰宛轉。

    言訖端坐而逝。

    世壽六十有九。

    臘二十八夏。

     唐阿世多尊者 天竺人。

    唐時入中國。

    止灌口靈崖山。

    常令白牛下山。

    募糧取水。

    神異變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