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玉除之。
及明卒。
仲玉果行州事。
是年九月将亡。
謂沙門法進曰。
願露骸松下。
然腳須着屐。
進諾之。
已而化。
升其屍露之。
明日往視。
失所在。
俄有自[郫-卑+((白-日+田)/廾)]縣來者曰。
昨見碩公着一屐行市中。
曰為我語進公。
小兒見欺。
止為我隻屐。
進驚問之沙彌。
答曰。
舁屍時一屐堕地。
行急。
不及系也。
惠主 始州永歸縣賈氏子。
六歲出家。
為斌法師弟子。
于黃安縣造七寺。
梓潼縣造十寺。
武連縣造三寺。
初年登冠。
欲受具足。
當境無人。
乃入京于甘露寺受戒。
唯聽四分。
餘義傍通。
夢三日三夜天地暗冥。
衆生無眼。
過此忽明。
眼還明淨。
覺已汗流。
一百日後。
周武帝毀教。
方知征應。
即返故鄉南山藏伏。
唯食松葉。
異類禽獸同集無聲。
或有山神。
送伏苓甘松香。
獲此供養。
六時行道。
禽獸随行。
禮佛誦經。
似如聽仰。
仍為幽顯受菩薩戒。
後有猕猴群共治道。
師曰。
汝性躁擾。
作此何為。
曰時君異也。
佛日通也。
深怪其言。
尋爾更有異祥龍飛獸集。
香氣充山。
其類衆矣。
慧璇 姓董氏。
少出家。
在襄州。
周武帝滅法後。
南往陳轉。
入茅山。
聽明師三論。
又入栖霞。
聽懸布法師四論大品涅盤等。
晚往安州大林寺。
聽圓法師釋論。
凡所遊刃。
并契幽極。
又返鄉梓。
住光福寺。
居其山項。
以引汲為勞。
将移他寺。
夜見神人。
身長一丈。
衣以紫袍。
頂禮師曰。
奉請住此當講大乘。
勿說小乘。
其小乘者。
亦如高山無水。
不能利人。
其大乘者。
猶如大海。
此山多佛出世。
一人讀誦講說大乘。
能令所住珍寶光明。
眷屬榮勝。
飲食豐饒。
惟願弘持。
勿孤所望。
法師須水。
此易得耳。
來月八日定當有水。
小神自往劍南慈母山大泉。
請龍王去。
言已不見。
恰至來月七日初夜。
大風卒起。
從西南來。
雷震雨注。
在寺北漢高廟下佛堂後百步許。
通夜相續。
至明方住。
惟見清泉香美。
合衆同歡。
道昭 簡州康氏子。
少時因得疾不悟。
雲至冥司。
見善惡報應之事。
遂出家。
住太行山四十年。
戒行精苦。
往往言人将來事。
初若隐晦。
後皆明驗。
嘗有二客來。
一曰姚邈。
舉明經。
一曰張氏。
以資蔭。
師謂張曰。
君授官四政。
慎不可食祿範陽。
四月八日得疾當不救。
次謂邈曰。
君不利簪笏。
如能從戎。
亦當三十年無乏。
有疾勿令胡人療之。
其年張官于襄鄧間。
後累選。
嘗求南州。
亦皆得之。
後又選。
果授虢州盧氏縣令。
到任。
兩日而卒。
果四月八日也。
後方悟。
範陽即盧氏望也。
邈舉不第。
從知于容州假軍守之名三十年。
累轉右職。
後因别娶婦。
求為傧者。
因得疾。
服妪黃氏藥而終。
後訪黃氏本末。
乃洞主所放出婢。
是胡女也。
嘉州僧常羅漢 頻勸人設羅漢齋會。
故得其名。
楊氏媪嗜食雞。
平生所殺不知其數。
既死。
家人修冥福。
道士方拜章。
師忽至。
告其子曰。
吾為汝忏悔。
楊家甚喜。
設座延入。
師顧其仆曰。
去街東第幾家。
買花雌雞一隻來。
如言得之。
命殺以具馔。
楊氏泣請曰。
尊者見臨。
非有所愛惜。
今日啟醮筵。
舉家内外。
久絕葷馔。
乞以付鄰家。
師曰。
不可。
必欲就煮食。
既熟。
就廳踞坐。
折肉滿盤。
分置上真九位。
乃食其餘。
齋罷。
不揖而去。
是夕賣雞家。
及楊氏悉夢。
媪至謝曰。
在生時罪業。
見責為雞。
賴羅漢悔謝之賜。
今既脫矣。
自是郡人作佛事薦亡。
幸其來以為冥塗得助。
紹興末年卒。
肉身久而不壞。
道汪 長樂潘氏子。
幼随叔在京。
年十三。
投廬山遠公出家。
研綜經律。
雅善涅盤。
行道數十餘年。
嘗行梁州。
師為羌賊所圍。
垂失衣缽。
與弟子數人。
誓心共念觀世音。
有頃覺如雲霧覆身。
群盜推索不見。
于是獲免。
後聞河間玄高法師。
禅慧深廣。
欲往從之。
中路值吐谷渾之難。
遂不果行。
于是旋于成都。
征士費文淵。
初從受業。
乃立寺于州城西北。
名曰祇洹。
化行巴蜀。
譽洽朝野。
梁州刺史申坦。
與師有舊知。
垣後緻故。
師将往省之。
仍欲停彼。
費文淵乃上書刺史張悅曰。
道汪法師。
識行清白。
風霜彌峻。
卓爾不群。
确乎難拔。
近聞梁州遣迎。
承教旨許去。
阖境之論。
佥曰非宜。
鄙州邊荒。
僧尼出萬。
禅戒所資是賴。
豈可水失其珠。
山亡其玉。
願鑒道俗之誠。
令四輩有憑也。
悅即敦留。
遂不果行。
悅還都。
具向宋孝武。
述師德行。
帝即敕令迎接。
為中興寺主。
師乃因悅固辭以疾。
遂獲免。
于是謝病下帷。
絕窺人世。
後劉思考臨州。
大設法祀。
請師講經。
乃應請。
或問法師常誓守靜。
何以虧節。
答曰。
劉公笃信。
方欲大法憑之。
何辭小勞耶。
惠持法師 遊峨眉山。
遂于嘉州道傍大樹内入定。
政和三年四月。
風雨暴作。
樹為摧折。
捕盜官經曆。
見其須發蓋體。
甲瓜繞身。
頗異之。
遂奏于朝廷。
有旨。
令肩輿至京。
時西天總持。
以金磬出其定。
乃問何代僧。
法師曰。
我東林遠法
及明卒。
仲玉果行州事。
是年九月将亡。
謂沙門法進曰。
願露骸松下。
然腳須着屐。
進諾之。
已而化。
升其屍露之。
明日往視。
失所在。
俄有自[郫-卑+((白-日+田)/廾)]縣來者曰。
昨見碩公着一屐行市中。
曰為我語進公。
小兒見欺。
止為我隻屐。
進驚問之沙彌。
答曰。
舁屍時一屐堕地。
行急。
不及系也。
惠主 始州永歸縣賈氏子。
六歲出家。
為斌法師弟子。
于黃安縣造七寺。
梓潼縣造十寺。
武連縣造三寺。
初年登冠。
欲受具足。
當境無人。
乃入京于甘露寺受戒。
唯聽四分。
餘義傍通。
夢三日三夜天地暗冥。
衆生無眼。
過此忽明。
眼還明淨。
覺已汗流。
一百日後。
周武帝毀教。
方知征應。
即返故鄉南山藏伏。
唯食松葉。
異類禽獸同集無聲。
或有山神。
送伏苓甘松香。
獲此供養。
六時行道。
禽獸随行。
禮佛誦經。
似如聽仰。
仍為幽顯受菩薩戒。
後有猕猴群共治道。
師曰。
汝性躁擾。
作此何為。
曰時君異也。
佛日通也。
深怪其言。
尋爾更有異祥龍飛獸集。
香氣充山。
其類衆矣。
慧璇 姓董氏。
少出家。
在襄州。
周武帝滅法後。
南往陳轉。
入茅山。
聽明師三論。
又入栖霞。
聽懸布法師四論大品涅盤等。
晚往安州大林寺。
聽圓法師釋論。
凡所遊刃。
并契幽極。
又返鄉梓。
住光福寺。
居其山項。
以引汲為勞。
将移他寺。
夜見神人。
身長一丈。
衣以紫袍。
頂禮師曰。
奉請住此當講大乘。
勿說小乘。
其小乘者。
亦如高山無水。
不能利人。
其大乘者。
猶如大海。
此山多佛出世。
一人讀誦講說大乘。
能令所住珍寶光明。
眷屬榮勝。
飲食豐饒。
惟願弘持。
勿孤所望。
法師須水。
此易得耳。
來月八日定當有水。
小神自往劍南慈母山大泉。
請龍王去。
言已不見。
恰至來月七日初夜。
大風卒起。
從西南來。
雷震雨注。
在寺北漢高廟下佛堂後百步許。
通夜相續。
至明方住。
惟見清泉香美。
合衆同歡。
道昭 簡州康氏子。
少時因得疾不悟。
雲至冥司。
見善惡報應之事。
遂出家。
住太行山四十年。
戒行精苦。
往往言人将來事。
初若隐晦。
後皆明驗。
嘗有二客來。
一曰姚邈。
舉明經。
一曰張氏。
以資蔭。
師謂張曰。
君授官四政。
慎不可食祿範陽。
四月八日得疾當不救。
次謂邈曰。
君不利簪笏。
如能從戎。
亦當三十年無乏。
有疾勿令胡人療之。
其年張官于襄鄧間。
後累選。
嘗求南州。
亦皆得之。
後又選。
果授虢州盧氏縣令。
到任。
兩日而卒。
果四月八日也。
後方悟。
範陽即盧氏望也。
邈舉不第。
從知于容州假軍守之名三十年。
累轉右職。
後因别娶婦。
求為傧者。
因得疾。
服妪黃氏藥而終。
後訪黃氏本末。
乃洞主所放出婢。
是胡女也。
嘉州僧常羅漢 頻勸人設羅漢齋會。
故得其名。
楊氏媪嗜食雞。
平生所殺不知其數。
既死。
家人修冥福。
道士方拜章。
師忽至。
告其子曰。
吾為汝忏悔。
楊家甚喜。
設座延入。
師顧其仆曰。
去街東第幾家。
買花雌雞一隻來。
如言得之。
命殺以具馔。
楊氏泣請曰。
尊者見臨。
非有所愛惜。
今日啟醮筵。
舉家内外。
久絕葷馔。
乞以付鄰家。
師曰。
不可。
必欲就煮食。
既熟。
就廳踞坐。
折肉滿盤。
分置上真九位。
乃食其餘。
齋罷。
不揖而去。
是夕賣雞家。
及楊氏悉夢。
媪至謝曰。
在生時罪業。
見責為雞。
賴羅漢悔謝之賜。
今既脫矣。
自是郡人作佛事薦亡。
幸其來以為冥塗得助。
紹興末年卒。
肉身久而不壞。
道汪 長樂潘氏子。
幼随叔在京。
年十三。
投廬山遠公出家。
研綜經律。
雅善涅盤。
行道數十餘年。
嘗行梁州。
師為羌賊所圍。
垂失衣缽。
與弟子數人。
誓心共念觀世音。
有頃覺如雲霧覆身。
群盜推索不見。
于是獲免。
後聞河間玄高法師。
禅慧深廣。
欲往從之。
中路值吐谷渾之難。
遂不果行。
于是旋于成都。
征士費文淵。
初從受業。
乃立寺于州城西北。
名曰祇洹。
化行巴蜀。
譽洽朝野。
梁州刺史申坦。
與師有舊知。
垣後緻故。
師将往省之。
仍欲停彼。
費文淵乃上書刺史張悅曰。
道汪法師。
識行清白。
風霜彌峻。
卓爾不群。
确乎難拔。
近聞梁州遣迎。
承教旨許去。
阖境之論。
佥曰非宜。
鄙州邊荒。
僧尼出萬。
禅戒所資是賴。
豈可水失其珠。
山亡其玉。
願鑒道俗之誠。
令四輩有憑也。
悅即敦留。
遂不果行。
悅還都。
具向宋孝武。
述師德行。
帝即敕令迎接。
為中興寺主。
師乃因悅固辭以疾。
遂獲免。
于是謝病下帷。
絕窺人世。
後劉思考臨州。
大設法祀。
請師講經。
乃應請。
或問法師常誓守靜。
何以虧節。
答曰。
劉公笃信。
方欲大法憑之。
何辭小勞耶。
惠持法師 遊峨眉山。
遂于嘉州道傍大樹内入定。
政和三年四月。
風雨暴作。
樹為摧折。
捕盜官經曆。
見其須發蓋體。
甲瓜繞身。
頗異之。
遂奏于朝廷。
有旨。
令肩輿至京。
時西天總持。
以金磬出其定。
乃問何代僧。
法師曰。
我東林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