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九

關燈
歘然成就。

    而躬襲三衣。

    并是粗布。

    寒暑無革。

    有時在定。

    據于繩床。

    赫然火起。

    衆往撲滅。

    唯覺清涼。

    有沙門僧救。

    疾患攣躄。

    來從乞瘥。

    師便授杖令行。

    不移晷景。

    驟步而返。

    斯陰德顯濟。

    功不可識。

    其例甚矣。

    又布薩時。

    身先衆坐。

    因有盜者。

    穿牆負物。

    既出在外。

    迷悶方所。

    還來投寺。

    喻而遣之。

    化行楚蜀。

    德服如風。

    故使三蜀氓流。

    或執爐請供。

    或散華布衣。

    或舍俗歸忏。

    或翦落從法。

    日積歲計。

    而不可紀。

     僧晃 綿州涪城南昌馮氏子。

    形長八尺。

    顔貌瑰偉。

    威容整肅。

    動中規矩。

    而鷹眼虎身。

    鵝行象步。

    聲音雄亮。

    志略宏遠。

    志學之年。

    文才博達。

    時共聲譽。

    嘗夢手擎日月。

    太虛中坐。

    便晃然厭俗。

    欣慕出家。

    私即立名為僧晃也。

    父母未許。

    拘械兩足。

    系于屋柱。

    矢意絕命。

    誓心無改。

    鎖自開解。

    乃歎曰。

    夫志之所及。

    山嶽以之轉。

    江河以之絕。

    城台以之崩。

    瀛海以之竭。

    日月為之潛。

    光。

    須彌為之崩頹。

    星辰為之改度。

    嘉樹為之折摧。

    況複金木之與桎梏。

    奚足系吾心哉。

    二親顧其決志。

    遂依彖法師出家。

    受業學通。

    綱維法任。

    乃岷巴之領袖。

    而鹹所推仰焉。

     智通 梓州陳氏子。

    八歲出家。

    為正道法師弟子。

    後誦法華。

    并習講業。

    善持威儀。

    奉戒貞苦。

    常有雙鵝依時。

    聽講。

    每日兩度放光。

    至唐貞觀年間。

    升座告衆曰。

    吾今永别。

    言訖而逝。

    春秋九十七矣。

     悟诠 号覺海。

    有慧性。

    峽州有富人程夷伯者。

    年二十九。

    一夕夢其父曰。

    汝今年當死。

    可問覺海。

    其人茫然不曉。

    一日有僧說相。

    負覺海字。

    程請一相。

    問雲。

    我壽幾何。

    覺海曰。

    老僧皆無求。

    但覓水一杯。

    呵氣入水中。

    令程飲之。

    曰今夜有吉夢可相報。

    即夜夢至一官府。

    左廊男婦。

    衣冠嚴整。

    皆相忻悅。

    右廊男婦。

    盡枷鎖缧绁。

    哀号涕泗。

    傍有人雲。

    左廊是修舍橋路人。

    右廊是毀壞橋路人。

    若爾要福壽。

    可自擇取。

    程即夢覺。

    發心。

    凡百裡之内。

    橋梁路道。

    一一修整。

    工畢。

    覺海複來雲。

    汝作此事。

    可延十年。

    程自是于道路上。

    用工不倦。

    壽九十二。

    五世昌盛。

     僧稠 姓孫氏。

    元出昌黎。

    末居巨鹿之瘿陶。

    性度純懿。

    一覽佛經。

    渙然神解。

    幼落發為沙彌。

    時輩每暇常角力為戲。

    而師以劣弱見淩侮。

    遂羞之。

    乃入殿中閉戶。

    抱金剛足而誓曰。

    我以羸弱。

    為等輩輕侮。

    汝以力聞。

    汝當相佑。

    我捧汝足七日。

    當與我力。

    如不與。

    必死無還。

    至第六日将曙。

    金剛形現。

    手執一缽筋。

    謂師曰。

    小子欲力。

    當食此筋。

    師辭以齋。

    故不欲食。

    神乃怖以杵。

    師懼遂食。

    神曰。

    汝已多力。

    然善持教勉旃。

    神去。

    達曉乃還。

    同列複戲侮。

    師曰。

    吾有力矣。

    恐汝不能堪。

    衆試引其臂。

    筋骨強勁。

    殆非尋常。

    衆方驚疑。

    師曰。

    吾與汝試之。

    因入殿中。

    橫蹋壁行。

    自西至東。

    凡數百步。

    又躍首至于梁數四。

    仍引重千鈞。

    拳捷骁趫。

    衆皆驚服。

    嘗住嵩嶽寺。

    僧有百人。

    泉水才足。

    忽見婦人弊衣挾帚。

    卻坐階上。

    聽僧誦經。

    衆不測為神人。

    便诃遣之。

    婦有愠色。

    以足蹋泉。

    水立枯竭。

    身亦不現。

    衆以告師。

    遂呼優婆夷。

    三呼乃出。

    便為神曰。

    衆僧行道。

    宜加擁護。

    婦人以足撥于故泉。

    水即上湧。

    衆歎異之。

    後詣懷州西王屋山。

    修習前法。

    聞兩虎交鬥。

    咆響震岩。

    乃以錫杖中解。

    各散而去。

    一時忽有仙經兩卷。

    在于床上。

    師曰。

    我本修佛道。

    豈拘域中長生者乎。

    言已。

    須臾自失。

    後移止青羅山。

    凡為入定。

    每以七日為期。

    聞有勅召。

    俱無承命。

    苦相敦喻。

    方遂允請。

    即日拂衣将出。

    山阙兩岫忽然驚震。

    響聲悲切。

    駭擾人畜。

    禽獸飛走三日。

    師顧曰。

    慕道懷仁。

    觸類斯在。

    豈非愛情易守。

    放蕩難持耶。

    乃不約事留。

    杖策漳淦。

     僧群 清貧守節。

    蔬食持經。

    居羅江縣之霍山。

    構立茅室。

    孤在海中。

    上有石盂。

    水深六尺。

    常有清流。

    古老相傳。

    是群仙所宅。

    師因絕粒。

    其庵舍與石盂隔一小澗。

    常以木為梁。

    由之汲水。

    年至一百三十。

    忽見一折翅鴨當梁頭。

    師将舉錫撥之。

    恐其轉傷。

    因此回歸。

    遂絕水數日而終。

    臨終謂左右曰。

    我少時曾折一鴨翅。

    驗此以為報也。

     沙門邵碩 康居國人。

    與志公最善。

    出入經行。

    不問夜旦。

    後遊益州。

    以滑稽言。

    能發人歡笑。

    因勸以善。

    家家喜之。

    若至人家眠地。

    必有人死。

    就人求細席。

    必有小兒亡。

    時鹹以此為谶。

    至四月八日。

    成都行化。

    于衆中作師子形。

    即日[郫-卑+((白-日+田)/廾)]縣亦言見師作師子形。

    乃悟其分身也。

    刺史蕭慧開。

    及劉孟明。

    皆挹事之。

    孟明以男子衣與二妾穿。

    試師雲。

    将此二人給公為左右。

    可乎。

    師好韻語。

    乃謂明曰。

    甯自乞食以清燕。

    不能與阿夫竟殘年。

    後忽着布帽詣明。

    少時明卒。

    先是孟明長史沈仲玉。

    改鞭杖之格。

    嚴重常科。

    師謂玉曰。

    天地嗷嗷從此起。

    若除鞭格得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