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關燈
扇惑。

    帝信而不猜。

    便行屏削。

    師制千字詩。

    略雲。

    龍首青煙起。

    長安一代丘。

    是也。

    并符谶緯。

    事後曉之。

    隋開皇八年。

    京兆杜祈死。

    三日而稣雲。

    見閻羅王。

    問曰。

    卿父曾作何官。

    曰臣父在周。

    為司命上士。

    王曰。

    若然錯追。

    可速放去。

    然卿識周武帝不。

    答曰。

    曾任左武侯司法。

    恒在階陛。

    甚識。

    王曰。

    可往看汝武帝去。

    一吏引至一處。

    門窗椽瓦。

    并是鐵作。

    於鐵窗中。

    見一人極瘦。

    身作鐵色。

    着鐵枷鎖。

    祈見泣曰。

    大家何因苦困乃爾。

    答曰。

    我大遭苦困。

    汝不見耳。

    今得至此。

    大是快樂。

    祈曰。

    作何罪業。

    受此苦困。

    答曰。

    汝不知耶。

    我以信衛元嵩言。

    毀廢佛法。

    故受此苦。

    祈曰。

    大家何不注引衛元嵩來。

    帝曰。

    我尋注之。

    然曹司處處搜求。

    乃遍三界。

    雲總不見。

    若伊朝來。

    我暮得脫。

    何所更論。

    卿還語世間人。

    為元嵩作福。

    早來相救。

    如其不至。

    解脫無期。

    祈稣不忘冥事。

    勸起福助雲。

     尚圓 姓陳。

    廣漢雒人。

    出家以咒術救物。

    梁武陵王蕭紀。

    宮中鬼怪。

    魅諸婇女。

    或歌或哭。

    紛然亂舉。

    王乃令善射者控弦拟之。

    鬼乃現形。

    即放箭射鬼。

    便遙接還返擲人。

    久而不已。

    聞師持咒。

    請入宮中。

    諸鬼競前作諸變現。

    龍蛇百獸。

    倏忽前後。

    在空在地。

    怪變多端。

    師安坐告曰。

    汝小家鬼。

    何因敢入王宮。

    能變我身。

    饒變萬種。

    祇是小鬼。

    爾等住聽我一言。

    諸鬼合掌住立。

    師始發雲南無佛陀。

    鬼皆失所。

    自爾安靜。

    武帝聞召。

    大蒙賞遇。

    值梁覆擾。

    師行至蜀。

    所有痛惱因之護衛。

    年八十一。

    終所住治城。

     涪州想思寺無相禅師 不知何來。

    忽至山寺。

    不異恒人。

    其寺在涪州上流大江水北崖側。

    有銘方五尺許。

    字如掌大。

    都不可識。

    下有佛迹。

    相去九尺。

    長三尺許。

    蹈石如泥。

    道俗敬重。

    相以一時渡水無船。

    乃以缽安水中曰。

    何為常擎汝。

    汝可自渡。

    便取芭蕉葉搭水。

    立上而渡。

    缽随後來。

    須臾達岸。

    時采樵者。

    見之相語。

    師覺便辭去。

    徒衆苦留不住。

    至水邊入船。

    諸人禮請。

    不與篙檝。

    乃捉船舷直渡。

    不顧而去。

    莫測所往。

     童進 綿州李氏子。

    出家之後。

    不拘禮度。

    唯樂飲酒。

    謂人曰。

    将瓶等身而灌滿。

    師猶未醉。

    嘗以酣醉狂歌。

    遺尿臭穢。

    衆共非之。

    有識者曰。

    凡聖難測。

    會周武東征。

    雲須毒藥。

    敕泸州營造置監吏力科獠采藥。

    蝮頭鐵猩甑根大蜂野葛鸩羽等數十種。

    釀以鐵甕。

    藥成。

    着皮衣。

    琉璃障眼。

    方得近之。

    不爾。

    氣沖成瘡緻死。

    藥着人畜。

    肉穿便死。

    師聞之往彼監所。

    官人弄曰。

    能飲一杯。

    豈非酒士。

    師曰。

    得一升解酲。

    官曰。

    任飲多少。

    何論一升。

    便取鐵杓于藥甕中。

    取一杓飲之。

    言谑自若。

    都不為患。

    道士等聞皆來看。

    師又舉一杓以勸之。

    皆遠走避。

    或曰。

    此乃故殺人。

    何得無罪。

    師曰。

    無所苦。

    藥進自飲。

    有誰相勸。

    乃噫曰。

    今日得一醉。

    卧方石上。

    俄爾遺尿。

    所着石皆碎。

    良久睡覺。

    精爽如常。

    隋初無疾而終。

    弟子檢校。

    衣服床褥。

    皆香潔非常。

     富上者 莫測何許人。

    恒依益州淨德寺宿。

    埋一大笠在路。

    晝日兀坐讀經。

    人雖去來。

    不喚令施。

    有擲錢者。

    亦不咒願。

    每于靜路。

    不入鬧中。

    狀如五十。

    雖在多年。

    過無所獲。

    有信心者曰。

    城西城北。

    人稠施多。

    在此何為。

    答曰。

    一錢兩錢。

    足養身命。

    複用多為。

    陵州刺史趙仲舒。

    乃三代之酷吏也。

    甚無信敬。

    聞故往試。

    騎馬直過。

    佯堕貫錢。

    師但讀經。

    目未曾顧。

    去遠。

    舒令取錢。

    師亦不顧。

    舒乃返來曰。

    你見我錢堕地以不。

    曰見。

    問曰。

    錢今何在。

    曰見一人拾将去。

    舒曰。

    你終日在路。

    唯乞一錢。

    豈有貫錢在地。

    而不取耶。

    見人将去。

    何不止之。

    答曰。

    非貧道物。

    何為浪認。

    仲舒曰。

    我欲須你身上袈裟。

    師曰。

    公能将去。

    複有與者。

    即疊授與。

    仲舒下馬禮謝曰。

    弟子周朝人。

    官曆三代。

    大與衆僧往還。

    少有不貪者。

    聞名故谒。

    本非惡意。

    請往陵州。

    師曰大善。

    然貧道廣欲結緣。

    願公助國安撫。

    即是長見受供養也。

    舒辭歎曰。

    僧中有人。

    不可輕慢。

    爾後不見。

    益州人薊相者。

    從揚州還見之。

    亦埋笠路側。

    顔狀如常。

     德山 不知何許人。

    一日厭世。

    棄妻子入山修道。

    須發不暇削。

    衣食不暇給。

    唯息緣靜念。

    為悟自性。

    人莫知其觀行。

    視其相狀。

    如得定者。

    時遊化竹林龍池。

    開悟道俗。

    以清簡為本。

    每雲。

    煩亂之法。

    道俗同弊。

    故政煩則國亂。

    心煩則意亂。

    水清則魚石可見。

    神清則想倒可識。

    學清簡者。

    尚自喧煩。

    況在亂使。

    焉可道哉。

     慧琳 綿州神泉薛氏子。

    以隋初。

    隐于建明寺。

    清虛守靜。

    與物不群。

    寺有塑像。

    常勤供養。

    像為生須三十六莖。

    大業末年。

    掃一古墳。

    豎二竹竿。

    雲是天眼。

    後忽拔一雲。

    弘農揚為魔所拔也。

    不久義甯嗣曆。

    有時着複衣。

    夏坐墳上。

    日雖炎赫。

    身無熱狀。

    口雖涉道。

    形同于俗。

    言談之次。

    以理居先。

    雒縣先有育王浮圖。

    師忽一時曆村。

    借車三百乘雲。

    欲向雒縣迎浮圖于此安置。

    未經旬日。

    遂被火燒。

    武德年中。

    潛伏艹野。

    人莫知也。

    彼有楊祜師。

    不測何人。

    直往艹中相見。

    曾生未面。

    宛若舊朋。

    各雲。

    别來八百年矣。

    曾為人咒病得差。

    病者令女赍裙以施。

    女遂留衣送直。

    師遙見謂曰。

    但将裙來。

    我不須錢。

    女驚其聖。

    以貞觀四年。

    示從物故。

     錦江禅燈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