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關燈
遊賈為業。

    梁周之際。

    往來吳蜀。

    江海上下。

    集積珠寶。

    故其所獲赀貨。

    乃滿兩船。

    時或計者雲。

    直錢數十萬貫。

    既懷寶填委。

    貪附彌深。

    唯恨不多取驗吞海。

    行賈達于梓州新城郡牛頭山。

    值僧達禅師說法曰。

    生死長久。

    無愛不離。

    自身尚爾。

    況複财物。

    師初聞之。

    欣勇内發。

    深思惟曰。

    吾于生多貪。

    志慕積聚。

    向聞正法。

    此說極乎。

    若失若離。

    要必當爾。

    不如沉寶江中。

    出家離着。

    索然無擾。

    豈不樂哉。

    即沉一船深江之中。

    又欲更沉。

    衆共止之。

    令修福業。

    師曰。

    終為紛擾。

    勞苦自他。

    即又沉之。

    便辭妻子。

    又見達房。

    凝水滉漾。

    知入定。

    信心更重。

    投灌口山竹林寺而出家。

    初發落日。

    對衆誓曰。

    如不得道。

    不出此山。

    即迥絕人蹤。

    結宇岩曲。

    禅學之侶。

    相次屯焉。

    每覽經卷。

    始開見佛在某處。

    無不哽咽。

    我何不值。

    但見遺文。

    如是挺卓不群。

    或有造問學。

    皆以善權答對。

    冥符正法。

    自初入定。

    一坐四五日。

    率以為恒。

    有時預告。

    明有客至。

    皆如其說。

    梁始興王澹。

    褰帷三蜀。

    禮以師敬。

    攜至陝服沮曲。

    以天監十六年。

    至青溪山。

    有終焉之志。

    便剃艹止容繩床。

    于時道館祟敞。

    巾褐紛盛。

    屢相呵斥。

    甚寄憂心。

    師乃宴如。

    曾無屑屑之意。

    一夕道士忽見東岡火發。

    恐野火焚害師。

    各執水器來救。

    見師方坐。

    大火猛焰洞然。

    鹹歎火光神德。

    道士李學祖等。

    舍田造像。

    寺塔歘成。

    遠近歸信。

    十室而九。

    州刺史鄱陽王恢。

    躬禮敬而受其法。

    天監末。

    始興王冥感。

    于梁泰寺。

    造四天王。

    每六齋晨。

    常設淨供。

    師後赴會。

    四王頂上放五色光。

    師所執爐自然煙發。

    太尉陸法和。

    昔微賤日。

    數載在山。

    供師給使。

    僧有肆責者。

    師曰。

    此乃三台貴公。

    何緣罵辱。

    俱不測其貴也。

    和果遂升衮服。

    師或勞疾。

    見缥衣童子。

    從青溪水出。

    椀盛妙藥。

    跪而進服。

    無幾便愈。

    居山二十八年。

    複遊井絡。

    化道大行。

    時遭酷旱。

    百姓請祈。

    師即往龍穴。

    以杖扣門。

    數曰衆生何為嗜睡如此。

    語已登遐。

    即玄雲四合。

    大雨滂注。

    民賴斯澤。

    鹹來禱賽。

    欽若天神。

    有須舍利。

    即為祈請。

    應念即至。

    如其所須。

     香阇黎者 莫測其來。

    以梁初至益州青城山飛赴寺。

    欣然有終志。

    時俗每至三月三日。

    必往山遊賞。

    多将酒肉共相酣樂。

    師常勸喻。

    竟無改移。

    次年三月亦如前集。

    例坐已了。

    師令人于座穿坑方丈。

    人莫知意。

    謂人曰。

    檀越等恒自飲啖。

    未曾與我。

    今日為衆須餐一頓。

    諸人争奉肴酒。

    随得随盡。

    若填巨壑。

    識者怪之。

    至晚曰。

    我大醉飽。

    扶我就坑。

    不爾污地。

    及至坑所。

    張口大吐。

    雞肉出口即能飛鳴。

    羊肉出口即馳走。

    酒食亂出。

    将欲滿坑。

    魚[魚*(一/旦)]鵝鴨遊泳交錯。

    衆鹹驚嗟。

    誓斷辛殺。

    迄今酒肉永絕上山。

    此師之德風猶存。

    益州别駕羅研。

    朝梁。

    志公謂曰。

    益州香貴賤。

    答曰甚賤。

    初不知是人也。

    志曰。

    既為人所賤。

    何為久留。

    研亦不測此語。

    或曰。

    想是青城香阇黎也。

    遂往山具述。

    師曰。

    檀越遠來。

    固非虛說。

    其夜便化弟子等。

    營墓将殡。

    怪棺太輕。

    及開。

    止見幾杖而已。

     益州多寶寺猷禅師 [林/心]道人楊氏子。

    勤讀誦。

    四十餘年。

    日夕不舍。

    房後院壁。

    圖九想變。

    露置繩床。

    棕被覆上。

    晝依僧例。

    夜則寝中。

    亘一日方出一食。

    如是漸增七日方食。

    僧以為常。

    弗之怪也。

    如此又經二十餘年。

    忽經一月而不出者。

    不畜侍人。

    佥議。

    不出祇是入定。

    不勞看之。

    忽一夜風雨盛。

    畫壁廊倒。

    及旦。

    衆往視之。

    試撥棕被。

    一無所見。

    唯繩床坐褥存焉。

     僧度 不知何人。

    去來邑野。

    略無定所。

    時人号為狂人。

    周趙王在益州。

    有[郫-卑+((白-日+田)/廾)]民。

    與王厚便欲反。

    或有告者。

    王未之信。

    至旦。

    [郫-卑+((白-日+田)/廾)]兵果至。

    王厚者為主。

    在城西大街。

    方床大坐。

    時師乃戴皮靴一隻。

    從城西遺糞而走。

    至盤陀塔。

    棄靴而回。

    衆怪之。

    而莫測也。

    又複将反者。

    以紙筆請師定吉兇。

    便操筆作州度兩字。

    反者喜曰。

    州度與我。

    斯為吉也。

    擇曰。

    彼往我亡。

    我往彼亡。

    重必克之。

    時趙王據西門樓。

    令精兵三千騎往。

    始交即退。

    随後殺之。

    至盤陀。

    斬[郫-卑+((白-日+田)/廾)]兵千餘人。

    今塔東特高者是。

    于後方驗師戴皮相。

    皮[郫-卑+((白-日+田)/廾)]聲同。

    遺糞而走。

    散于塔地。

    所言州度(徒各切)反即斫頭。

    目前取驗。

    定後人聞于王。

    遣人四追。

    遂失所在。

     衛元嵩 益州成都人。

    少出家。

    為亡名法師弟子。

    聰颕不偶。

    嘗以夜靜侍傍曰。

    世人洶洶。

    貴耳賤目。

    即知皂白。

    其可德哉。

    名曰。

    汝欲名聲。

    若不佯狂。

    不可德也。

    師心然之。

    遂佯狂漫走。

    人逐成群。

    觸物摛詠。

    周曆二十餘年。

    亡名入關。

    移住野安。

    自制琴聲。

    為天女怨心風弄。

    有傳其聲者。

    嘗謂兄曰。

    蜀土狹小。

    不足展懷。

    欲遊上京。

    與國土抗對。

    兄意如何。

    兄曰。

    當今王褒庾信。

    名振四海。

    汝何所知。

    自取折辱。

    答曰。

    彼多讀書。

    自為文什。

    至于天才大略。

    非其分也。

    兄但聽看。

    即輕爾造關。

    為無過所。

    乃着俗服。

    關中卻回。

    防者執之。

    師詐曰。

    我是長安于長公家人。

    欲逃往蜀耳。

    關家疊送至京。

    于公曾在蜀。

    與師交遊。

    而忽得相見。

    不勝其優。

    高貴名士靡所不詣。

    即上廢佛教。

    自此還俗。

    周祖納其言。

    又與道士張賓。

    密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