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關燈
衣見帝。

    帝變色曰。

    恐其懷慚遠逝。

    以至死亡。

    所以急追元無害意。

    責越王曰。

    大丈夫。

    何得以杖捶相辱。

    待遇彌厚。

    與還京師。

    武帝崩。

    隋文作相。

    大弘佛法。

    兩都歸趣一人而已。

    歲景将秋。

    懷土興念。

    又以蜀川迥遠。

    奧義未宣。

    援首西歸。

    心存敷暢。

    蜀王秀未之知也。

    時長史周宣明。

    入朝赴考。

    隋文帝謂之曰。

    炫法師安和耶。

    宣明驚惶。

    莫知所對。

    文帝曰。

    一國名僧。

    卿遂不識。

    何成檢校。

    宣明稽首陳謝死罪。

    及還。

    先往寺參禮。

    寺舊在東。

    逼于苑囿。

    又是鄱陽王葬母之所。

    其王至孝。

    故名孝愛寺。

    宣明供養無阙。

    至大邺改為福勝寺。

    法師宣揚覺倦。

    入隐三學山。

    觸目多感。

    遂遊山詩曰。

    秀嶺接重煙。

    嵚岑上半天。

    絕岩低更舉。

    危峰斷複連。

    側石傾斜澗。

    回流瀉曲泉。

    野紅知艹凍。

    春來鳥自傳。

    樹錦無機織。

    猿鳴讵假弦。

    葉密風難度。

    枝疎影易穿。

    抱帙依閑沼。

    策杖戲荒田。

    遊心清漢表。

    置想白雲邊。

    榮名非我顧。

    息意且蕭然。

    年一百二歲。

    不病而卒。

     道會 犍為武陽史氏子。

    初出家。

    住益州嚴遠寺。

    氣宇高簡。

    雅調逸群。

    四方道俗旦夕參候。

    猶以蜀門小狹。

    聞見非廣。

    乃入京詢訪。

    經十餘年。

    經論史籍。

    博究宗領。

    還蜀欲大開釋教。

    導引後銳。

    時屬亂離。

    不果心行。

    會皇運初興。

    率先招撫。

    詹俊李衮首途巴蜀。

    師上疏曰。

    會弟性不肖。

    家風失墜。

    封爵雖除。

    诏敕猶在。

    門生故吏。

    子孫成列。

    并奮臂切齒。

    思效力用。

    即日劍門雖啟。

    巫峽負固。

    師請躬率徒隸。

    振錫啟途。

    折簡宣威。

    開懷納款。

    軍無矢石之勞。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時之利也。

    惟公圖之。

    為使淹留。

    遂不行于時。

    國初僧尼道士。

    所在多度。

    有道士宋冀。

    是彼梁棟。

    于隆山縣。

    新立道觀。

    屋宇成就。

    置三十人。

    師經總管段倫陳牒。

    改觀為寺。

    其郭内住者。

    并是道宗。

    不伏移改。

    囑安撫大使李襲譽。

    巡察州縣。

    師以事達。

    乃引兵過城。

    四面鳴鼓。

    一時驅出。

    舉宗怨訴。

    噂誻街衢。

    師曰。

    未能令天下改觀為寺。

    此之一所終不可奪。

    遂依立寺。

    至今不毀。

    武皇登遐。

    入京朝觀。

    因與琳師。

    同修辨正。

    有安州暠師。

    在蜀弘講。

    人有嫉者。

    表奏雲反。

    又述法會觇候消息。

    遂被拘執。

    身雖在獄。

    言笑如常。

    為諸在獄講釋經論。

    經春至冬。

    諸僧十數。

    衣服褴縷。

    不勝寒酷。

    京師有無盡藏。

    恒施為事。

    師緻書曰。

    自如來潛影西國。

    千有餘年。

    正法東流五百許載。

    雖複赤髭青眼。

    大開方便之門。

    白腳漆身。

    廣示歸依之路。

    猶未出于苦海。

    尚陸沉于險道。

    況五衆名僧。

    四禅教首。

    頭陀聚落。

    唯事一餐。

    宴坐林中。

    但披三納。

    加以無緣之慈。

    想升錘以代鴿。

    履不輕之行。

    思振錫以避蟲。

    今有精勤法子。

    清淨沙門。

    橫被囚拘。

    實非其罪。

    遂使重關早落。

    睹獄吏而魂飛。

    清室晚開。

    見刑官而思盡。

    嚴風旦灑。

    穿襟與中露俱飄。

    繁霜夜零。

    寒心與死灰同殪。

    若竟不免溝壑。

    抑亦仁者所恥。

    書達。

    即送裘鞋給之。

    及事釋還鄉。

    三輔名僧。

    送出郭門。

    師與諸遠僧别詩曰。

    去住俱為客。

    分悲損性情。

    共作無期别。

    時能訪死生。

    道俗聞者。

    皆堕淚。

     植相 梓潼涪。

    郝氏子。

    嘗任巴西郡吏。

    太守鄭貞。

    令師賣獻物。

    下揚都見梁祖。

    王公祟敬三寶。

    便願出家。

    及還上蜀。

    決誓。

    家屬并同妻子。

    既同師志。

    一時翦落出家。

    于梁大同中。

    專習苦行。

    一食常坐。

    正心佛理。

    以命自期。

    南武都。

    今孝水縣也。

    有法愛道人。

    高衒道術。

    師往觀之。

    愛于夕中。

    以咒力現大神。

    身着衣冠。

    容相瑰偉。

    來舉繩床。

    離地四五尺。

    便誦戒。

    神即馳去。

    斯須複來舉床。

    僅動一角。

    如前複去。

    俄爾又來在師前立。

    師正意貞白。

    初無微動。

    尋爾複去。

    于屋頭現面。

    舍棟破裂。

    其聲甚大。

    師亦無懼。

    神見不動。

    便來禮拜。

    求哀忏悔。

    至旦語愛曰。

    汝所重者。

    此是邪術。

    非正法也。

    可舍之。

    師往益聽講。

    以生在邊鄙。

    言頗涉俗。

    雖遭輕诮。

    亡懷在道。

    都不忤意。

    又因行路寄宿道館。

    道士素聞師名。

    恐化徒屬。

    拒不延之。

    其夜群虎繞院相吼。

    道士等通夕不安。

    及明追之。

    從受菩薩戒焉。

    又曾行弘農。

    水側見人垂釣。

    師勸止之不從。

    即唾水中。

    忽有大蛇。

    擎頭四顧。

    來趣釣者。

    因即歸命。

    投師出家。

    時梁道漸衰。

    而涪土軍動。

    與彖法師。

    分飛異域。

    彖入靜林山。

    師入青城山。

    聚徒集業。

    梁王蕭撝素相欽重。

    供給獠民。

    以為營理。

    未暇經始。

    便感重疾。

    知命不救。

    謂弟子曰。

    常願生淨土。

    而無勝業。

    雖不生三塗。

    亦不生天堂。

    還生涪土作沙門也。

    汝等努力行道。

    方與吾會。

    跏坐俨然奄便遷化。

    時年三十有四。

     僧林 吳人。

    深有德素。

    行能動物。

    梁大同中。

    上蜀至潼。

    州城西北百四十裡。

    有豆圌山。

    上有神祠。

    土民敬之。

    每往祭谒。

    師往居之。

    禅默累日。

    忽有大蟒。

    萦繩床前。

    舉頭如揖讓者。

    師為授三歸。

    受已便去。

    自爾安怗。

    卒無災異。

    其山北涪水之陽。

    素來無猿。

    師自栖托已來。

    便有兩頭。

    依師而住。

    有見度水而來。

    及師出門。

    猿還泅渡而去。

    如此非一。

    年月淹久。

    孚乳産生。

    乃有數十。

    有時送師至龍門口。

    伫望而返。

    後往赤水岩。

    有敝寺。

    屋宇并摧。

    祇有基址。

    便即露坐。

    有虎蹲于師前。

    低目而視。

    師乃為說法。

    良久便去。

    爾後孤遊雄悍。

    不避惡獸。

    常行仁濟。

    感化者多。

    末卒于潼郡。

     道仙 一名僧仙。

    康居國人。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