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俗宰官。
出财贖之。
因爾得度。
姊與師同時出家。
随蜀王秀在益。
請入城内。
妃主為造精舍。
鎮恒供養。
有造功德須物者。
燒香祈請。
掘地獲金。
無不充足。
斯事非一。
至于食飲。
或一日三食。
或經歲序不食。
時人目之為聖尼。
即今猶号聖尼寺也。
師年十三。
常樂獨坐。
面無怒相。
言常謙下。
依空慧寺胤禅師。
龍懷寺會阇黎座下。
随聞經律。
一覽無遺。
未聞之經。
有難問者。
皆為通之。
初造龍懷寺。
會有徒屬二百餘人。
并令在役。
唯放于師。
有怨及者。
會曰。
斯人是吾本師。
何得使作。
昔周滅法。
依相禅師隐于南山。
智诜 字惠成。
徐州徐氏子。
炫法師之弟也。
少聰敏。
有志節。
在蜀遊學。
務勤律肆。
會周武陵法。
因事入關。
不果所期。
遂隐南嶺。
終南太白。
形影相吊。
有隋革命。
光啟正法。
招贲碩德。
率先僧首。
即于長安敷揚律藏。
時益州蜀王秀。
請師還蜀。
及至之日。
王自出迎。
住法聚寺。
道俗歸崇。
寺設大齋。
遐迩俱赴。
師屏氣寂然。
性不受施。
不妄幹物。
後以人事甚繁。
不時喧擾。
乃辭入龍居山寺。
幽栖深阻。
軌迹不通。
王數延出。
師稱疾不起。
時王意欲登劍閣。
廓清井絡。
王與師書。
師答書請歸國化。
便略答雲。
辱使至止。
并以誠言。
披閱循環。
一言三複。
文清渌水。
理破秋毫。
貧道戒行多阙。
化術無方。
宅身荒谷四十餘載。
狎魚鳥以樵歌。
習禅那思般若。
以此卒歲。
分填溝壑。
不謂耆年有幸。
運屬休明。
伏惟相王殿下。
德隆三古。
道振百王。
公肯攘臂而歸舊裡。
衣錦而旋本邑。
百姓有再生之期。
萬物起息肩之望。
缙紳君子。
捧玉帛而來儀。
慷慨丈夫。
委幹戈而伏道。
昔長卿返蜀。
徒擅清文。
鄧艾前來。
未能偃武。
公華陽甲族。
井絡名家。
捧日登朝。
懷金問道。
劍南長幼并俟來蘇。
豈藉微風。
自然艹靡。
其諸首領越境參迎。
王得書示。
返辔還蜀。
軍衆先作禮曰。
人物争歸。
律師之力也。
以武德元年十月一日卒。
而逝年八十矣。
智炫 成都徐氏子。
初生。
室有異光。
少小出家。
入京聽學數年。
遂擅名京洛。
學衆推崇。
請令覆講。
瓶瀉無遺。
會周武帝廢佛乘。
欲存道教。
于是诏華野高僧。
方嶽道士。
大集京師。
于太極殿。
陳設高座。
帝自躬臨。
勅道士先登。
道士張賓為首。
登高唱言曰。
原夫大道清虛。
淳一無雜。
祈恩請福。
上通天曹。
白日升仙。
壽與天地同畢。
風教先被中夏。
無始無終。
含生賴之以得長生。
洪恩厚利。
不可校量。
豈知佛法虛幻。
言過其實。
不容本土。
客寓中華。
百姓無知。
信其詭說。
今日欲定臧否。
可出頭來看。
襄城公何妥。
自行如意。
座首少林寺等行禅師。
發憤而起。
諸僧止之曰。
今日事大。
天帝在此。
不可造次。
知禅師為佛法大海。
然應對之間。
複須機辯。
衆共謀議。
若非蜀炫。
無以對揚。
共推如意。
以将付炫。
炫既為衆所推。
又忿張賓浪語。
安庠而起。
徐升論座。
坐定。
執如意謂張賓曰。
先生向者所陳。
大道清虛。
淳一無雜。
又雲風教先被中夏者。
未知風教起自何時。
道教于何處說。
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寓中華。
可辯道是何時生。
佛是何時出。
賓曰。
聖人出世。
有何定時。
說教興行。
有何定處。
道教舊來本有。
佛法近自西來。
炫曰。
若言無時。
亦應無出。
若無定處。
亦應無說。
舊來本有。
非複清虛。
上請天曹。
豈得無雜。
壽與天地同畢。
豈得無始無終。
賓曰。
道人浪語。
為前王無識。
留汝等輩。
得至于今。
今日聖帝。
盡須殺卻。
帝惡其理屈。
令舍人謂之曰。
賓師且下。
賓既退。
帝自升高座言曰。
佛法中有三種不淨。
納耶輸陀羅。
生羅睺羅。
此主不淨。
一也。
經律中。
許僧受食三種淨肉。
此教不淨。
二也。
僧多造罪過。
好行淫泆。
佛在世時。
徒衆不和。
遞相攻伐。
此衆不淨。
三也。
主法衆俱不淨。
朕意将除之。
以息虛幻。
道法中無此事。
朕将留之。
以助國化。
顧謂炫法師曰。
能解此三難。
真是好人。
炫應聲謂曰。
陛下所陳。
并引經論。
誠非謬言。
但見道法之中三種不淨。
又甚于此。
按天尊處紫微宮。
恒侍五百童女。
此主不淨。
甚于耶輸陀羅之一人。
道士教中。
章醮請福之時。
必須鹿脯百柈。
清酒十斛。
此教不淨。
又甚于三種淨肉。
道士罪過。
代代皆有。
千古亂常。
姜斌犯法。
此又甚于衆僧。
僧衆自造罪過。
乃言佛法可除。
猶如至尊享國。
嚴設科條。
不妨逆子叛臣相繼而出。
豈以臣逆子叛。
遂欲空于大寶之位耶。
大寶之位。
固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正真。
豈得以衆僧犯罪而廢。
炫雅調抑揚。
言音朗潤。
雖處大節。
曾無懼顔。
帝愕然。
良久謂炫曰。
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
出何經。
炫曰。
出道三皇經。
帝曰。
三皇經何曾有此語。
炫曰。
陛下自不見。
非是經上無文。
今欲廢佛存道。
猶如以庶代嫡。
帝動色而下。
因入内。
群臣僧衆皆驚曰。
語觸天帝。
何以自保。
(以周武非嫡故)炫曰。
主辱臣死。
就戮如歸。
有何可懼。
乍可早亡遊神淨土。
豈與無道之君。
同生于世乎。
衆皆壯其言。
明旦出敕。
二教俱廢。
仍相器重。
許以婚姻。
期以共政。
法師志操逾厲。
與同學三人。
走赴齊都。
時周齊之界。
皆被槍布棘。
彼有富老。
姓張。
鋪氈三十裡。
令炫得過至齊。
盛為三藏。
名振東國。
武帝破邺。
先遣追求。
帝弟越王。
宿與法師厚善。
恐帝肆怒。
橫加異責。
乃鞭背成痕。
俗服将見。
越王先為言曰。
臣恨其逃命。
已杖六十。
令脫
出财贖之。
因爾得度。
姊與師同時出家。
随蜀王秀在益。
請入城内。
妃主為造精舍。
鎮恒供養。
有造功德須物者。
燒香祈請。
掘地獲金。
無不充足。
斯事非一。
至于食飲。
或一日三食。
或經歲序不食。
時人目之為聖尼。
即今猶号聖尼寺也。
師年十三。
常樂獨坐。
面無怒相。
言常謙下。
依空慧寺胤禅師。
龍懷寺會阇黎座下。
随聞經律。
一覽無遺。
未聞之經。
有難問者。
皆為通之。
初造龍懷寺。
會有徒屬二百餘人。
并令在役。
唯放于師。
有怨及者。
會曰。
斯人是吾本師。
何得使作。
昔周滅法。
依相禅師隐于南山。
智诜 字惠成。
徐州徐氏子。
炫法師之弟也。
少聰敏。
有志節。
在蜀遊學。
務勤律肆。
會周武陵法。
因事入關。
不果所期。
遂隐南嶺。
終南太白。
形影相吊。
有隋革命。
光啟正法。
招贲碩德。
率先僧首。
即于長安敷揚律藏。
時益州蜀王秀。
請師還蜀。
及至之日。
王自出迎。
住法聚寺。
道俗歸崇。
寺設大齋。
遐迩俱赴。
師屏氣寂然。
性不受施。
不妄幹物。
後以人事甚繁。
不時喧擾。
乃辭入龍居山寺。
幽栖深阻。
軌迹不通。
王數延出。
師稱疾不起。
時王意欲登劍閣。
廓清井絡。
王與師書。
師答書請歸國化。
便略答雲。
辱使至止。
并以誠言。
披閱循環。
一言三複。
文清渌水。
理破秋毫。
貧道戒行多阙。
化術無方。
宅身荒谷四十餘載。
狎魚鳥以樵歌。
習禅那思般若。
以此卒歲。
分填溝壑。
不謂耆年有幸。
運屬休明。
伏惟相王殿下。
德隆三古。
道振百王。
公肯攘臂而歸舊裡。
衣錦而旋本邑。
百姓有再生之期。
萬物起息肩之望。
缙紳君子。
捧玉帛而來儀。
慷慨丈夫。
委幹戈而伏道。
昔長卿返蜀。
徒擅清文。
鄧艾前來。
未能偃武。
公華陽甲族。
井絡名家。
捧日登朝。
懷金問道。
劍南長幼并俟來蘇。
豈藉微風。
自然艹靡。
其諸首領越境參迎。
王得書示。
返辔還蜀。
軍衆先作禮曰。
人物争歸。
律師之力也。
以武德元年十月一日卒。
而逝年八十矣。
智炫 成都徐氏子。
初生。
室有異光。
少小出家。
入京聽學數年。
遂擅名京洛。
學衆推崇。
請令覆講。
瓶瀉無遺。
會周武帝廢佛乘。
欲存道教。
于是诏華野高僧。
方嶽道士。
大集京師。
于太極殿。
陳設高座。
帝自躬臨。
勅道士先登。
道士張賓為首。
登高唱言曰。
原夫大道清虛。
淳一無雜。
祈恩請福。
上通天曹。
白日升仙。
壽與天地同畢。
風教先被中夏。
無始無終。
含生賴之以得長生。
洪恩厚利。
不可校量。
豈知佛法虛幻。
言過其實。
不容本土。
客寓中華。
百姓無知。
信其詭說。
今日欲定臧否。
可出頭來看。
襄城公何妥。
自行如意。
座首少林寺等行禅師。
發憤而起。
諸僧止之曰。
今日事大。
天帝在此。
不可造次。
知禅師為佛法大海。
然應對之間。
複須機辯。
衆共謀議。
若非蜀炫。
無以對揚。
共推如意。
以将付炫。
炫既為衆所推。
又忿張賓浪語。
安庠而起。
徐升論座。
坐定。
執如意謂張賓曰。
先生向者所陳。
大道清虛。
淳一無雜。
又雲風教先被中夏者。
未知風教起自何時。
道教于何處說。
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寓中華。
可辯道是何時生。
佛是何時出。
賓曰。
聖人出世。
有何定時。
說教興行。
有何定處。
道教舊來本有。
佛法近自西來。
炫曰。
若言無時。
亦應無出。
若無定處。
亦應無說。
舊來本有。
非複清虛。
上請天曹。
豈得無雜。
壽與天地同畢。
豈得無始無終。
賓曰。
道人浪語。
為前王無識。
留汝等輩。
得至于今。
今日聖帝。
盡須殺卻。
帝惡其理屈。
令舍人謂之曰。
賓師且下。
賓既退。
帝自升高座言曰。
佛法中有三種不淨。
納耶輸陀羅。
生羅睺羅。
此主不淨。
一也。
經律中。
許僧受食三種淨肉。
此教不淨。
二也。
僧多造罪過。
好行淫泆。
佛在世時。
徒衆不和。
遞相攻伐。
此衆不淨。
三也。
主法衆俱不淨。
朕意将除之。
以息虛幻。
道法中無此事。
朕将留之。
以助國化。
顧謂炫法師曰。
能解此三難。
真是好人。
炫應聲謂曰。
陛下所陳。
并引經論。
誠非謬言。
但見道法之中三種不淨。
又甚于此。
按天尊處紫微宮。
恒侍五百童女。
此主不淨。
甚于耶輸陀羅之一人。
道士教中。
章醮請福之時。
必須鹿脯百柈。
清酒十斛。
此教不淨。
又甚于三種淨肉。
道士罪過。
代代皆有。
千古亂常。
姜斌犯法。
此又甚于衆僧。
僧衆自造罪過。
乃言佛法可除。
猶如至尊享國。
嚴設科條。
不妨逆子叛臣相繼而出。
豈以臣逆子叛。
遂欲空于大寶之位耶。
大寶之位。
固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正真。
豈得以衆僧犯罪而廢。
炫雅調抑揚。
言音朗潤。
雖處大節。
曾無懼顔。
帝愕然。
良久謂炫曰。
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
出何經。
炫曰。
出道三皇經。
帝曰。
三皇經何曾有此語。
炫曰。
陛下自不見。
非是經上無文。
今欲廢佛存道。
猶如以庶代嫡。
帝動色而下。
因入内。
群臣僧衆皆驚曰。
語觸天帝。
何以自保。
(以周武非嫡故)炫曰。
主辱臣死。
就戮如歸。
有何可懼。
乍可早亡遊神淨土。
豈與無道之君。
同生于世乎。
衆皆壯其言。
明旦出敕。
二教俱廢。
仍相器重。
許以婚姻。
期以共政。
法師志操逾厲。
與同學三人。
走赴齊都。
時周齊之界。
皆被槍布棘。
彼有富老。
姓張。
鋪氈三十裡。
令炫得過至齊。
盛為三藏。
名振東國。
武帝破邺。
先遣追求。
帝弟越王。
宿與法師厚善。
恐帝肆怒。
橫加異責。
乃鞭背成痕。
俗服将見。
越王先為言曰。
臣恨其逃命。
已杖六十。
令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