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錦江禅燈卷第十八
僧淵
姓李。
郪人。
家本巨富。
為巴蜀所稱。
及師初誕。
天雨銅錢于庭。
家内合運。
處處皆滿。
父運錢疲勞。
噓唱雲止。
錢不複下。
倉内貯米。
但及于半。
忽滿溢出。
親姻外内。
莫不驚歎其福。
自少至長。
志幹殊人。
行則安徐。
坐必跏趺。
眼光外射。
焰焰發越。
容色玉潤。
狀若赤銅。
聲若洪鐘。
響發林動。
兩足輪相十角分明。
二手九井紋理如畫。
年十八。
身長七尺。
其父異之。
禀命出家。
二親送至城西康興寺落發。
今福緣寺是也。
博尋明師。
凡讀經論。
經耳不忘。
蘊括懷抱。
奉戒守素。
大布為衣。
瓶缽之外無所蓄積。
與同寺毅法師交遊。
二人乃蜀郡僧中英傑也。
相随入京。
博采新異。
有陟岵寺沙門僧寶。
禅道幽深。
帝王所重。
便依學定。
豁爾知津。
經涉炎涼。
詳核詞義。
師研精定道。
毅博通經術。
丘索艹隸。
靡不留心。
周武廢教。
便還故寺。
割東行房以為私宅。
餘者供官。
隋氏運開。
更新締構。
領匠伐木。
連雨兩月。
師執爐祈請。
随語便晴。
造塔須金盤。
又請地府。
随言即掘。
應命藏開。
用足餘金還歸本窟。
詳斯福力。
今古未聞。
常給孤獨。
不逆人意。
遠近随助。
泉布若流。
又以錦水江波沒溺者衆。
便于南路欲架飛橋。
才扣此機。
衆事鹹集。
昔諸葛武侯。
指二江内。
造七星橋。
造三鐵錞。
長八九尺。
徑三尺許。
人号鐵槍。
拟打橋柱。
用訖投江。
須便祈祠。
方可出水。
師造新橋。
将行豎柱。
其錞自然浮水來至橋津。
及橋成也。
又自投水。
道俗歌謠。
于今逸耳。
淵毅二師并為物軌。
晨夕問法。
無虧遺寄。
毅以仁壽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寅時。
告弟子曰。
三界無常。
吾将逝矣。
言終神謝福緣本住。
春秋六十有九。
師聞之憫然曰。
毅師已往。
我豈獨留。
俄而遘疾。
遺與同[療-(日/小)+土]。
即以其月十四日亦化。
春秋八十有四。
至十七日。
并窆于九裡堂。
刊石紀之于寺堂。
陳子良為文。
法進 住益州綿竹縣響應山玉女寺。
為輝禅師弟子。
後于定法師所。
受十戒。
恭謹精誠。
謙恪為務。
唯業坐禅。
寺後竹林。
常于彼坐。
有四獠虎。
繞于左右。
師語勿洩其機。
後習水觀。
家人取柴。
見繩床上有好清水。
拾兩白石安着水中。
師暮還寺。
彌覺背痛。
問其家人。
汝安石子。
師令明往可除此石。
及旦。
師仍禅定。
家人還見清水如初。
即除石子。
其痛即愈。
因爾習定。
不出此山。
慧熙 益州[郫-卑+((白-日+田)/廾)]人。
姓趙。
童稚出家。
善明篇韻。
文筆宛而成章。
與綿州震響寺榮智齊名。
俱為沙彌。
卓異翹秀。
後與成都大石寺沙彌道微。
連韻賦詩。
微有言隙。
因即屏絕人事。
栖心禅業。
年登受具。
周聞經律。
摘采英華。
用為賞要。
攝論雜心精搜至理。
尤耽三論。
是所觀門。
嘗難基法師塵識義。
初問以小乘。
基以大乘通之。
師笑曰。
大無不攝。
但失小宗。
晚住州南空慧寺。
立性孤貞。
不群諸偶。
弊于食息。
專想虛玄。
一坐掩關二十餘日。
衆以不食既久。
恐損身命。
假以餘詞曰。
國家搜訪藝能甚急。
今不食閉門。
世人謂聖。
願息流言。
可時處衆。
師懼矯飾。
便開門進食。
由是迄今将三十載。
一身獨立。
不畜侍人。
一食而止。
不受人施。
有講便聽。
夜宿本房。
但坐床心。
兩頭塵合。
自餘房地惟有一蹤餘并莓苔青絮。
衣服弊惡。
僅免風寒。
冬則加衲。
夏則布衣。
以冬破衲。
懸置梁上。
有聞師名。
就房參拜。
迎逆接候。
累日方見。
時發幽問。
吐言高迥。
預有元席。
皆共憚之。
年九十卒。
世瑜 姓陳氏。
住台州。
父母早亡。
傭作取濟。
身形偉壯。
長八尺三寸。
希向佛理。
無由而達。
大業十二年。
往綿州震響寺倫法師處出家。
一食頭陀。
勤苦如常。
次往利州籍住寺。
後至益州綿竹縣響應山。
獨住多年。
四猿供給。
山果有信士姓母。
過山。
驚訝深山常燒熏陸沉水等香。
行至山半。
見兩人形青色。
狀貌希奇。
各負蓮華蔗芋而上。
遂問其所往。
雲我供給禅師去。
然居山三年。
食米一石餘。
六時行道。
以猿鳥為侶。
初唯一泉。
後有三泉并出。
貞觀元年。
夢有四龍入懷。
既覺大悟三論宗旨。
遂往靈睿法師講下。
所聞詞理。
宛若舊識。
尋則而覆述。
便往綿州。
住大施寺。
後往崇樂寺。
言欲遊方去。
或曰。
此即諸方也。
複還大施。
香氣滿室。
坐處湧三金錢。
師乃跏坐。
手執爐而逝。
有刺史劉德威。
喜所未聞。
作龛安之。
三年不倒。
春秋六十三矣。
惠寬 綿竹孝水楊氏子。
父名玮。
系三洞先生五經博士。
崇信道法。
無敦釋教。
綿梓益三州之人。
每歲率送租米。
投于玮家。
令保一年安吉。
皆與符章而去。
初玮妻懷孕。
而忽改易惡厭五辛。
乃生一女。
名為信相。
性好閑靜。
無緣嗜欲。
玮妻複懷妊。
身極安隐。
恒有異相。
及其生時。
母都不覺。
如羊始達。
尋有異香。
總不啼叫。
臂垂過膝。
身恒香潔。
不近腥臊。
年五六歲。
與姊信相。
于靜處兀坐。
二親怪問。
答曰。
佛來為說般若聖智法門。
共姊評論法相。
父是異道。
不解其言。
附口錄得二百餘紙。
近有龍懷寺會法師。
聞有奇相。
至其家。
父以示之。
會曰。
并合佛經。
無所參錯。
有異禅師。
不知何來。
于淨慧寺入火光三昧。
召信相來。
入此三昧。
及至不入。
雲是火聚。
禅師曰。
何不以水滅之。
信相即作水觀滅火而入。
禅師驗知可為法器。
勸令出家。
父母婿家俱不許可。
諸道
郪人。
家本巨富。
為巴蜀所稱。
及師初誕。
天雨銅錢于庭。
家内合運。
處處皆滿。
父運錢疲勞。
噓唱雲止。
錢不複下。
倉内貯米。
但及于半。
忽滿溢出。
親姻外内。
莫不驚歎其福。
自少至長。
志幹殊人。
行則安徐。
坐必跏趺。
眼光外射。
焰焰發越。
容色玉潤。
狀若赤銅。
聲若洪鐘。
響發林動。
兩足輪相十角分明。
二手九井紋理如畫。
年十八。
身長七尺。
其父異之。
禀命出家。
二親送至城西康興寺落發。
今福緣寺是也。
博尋明師。
凡讀經論。
經耳不忘。
蘊括懷抱。
奉戒守素。
大布為衣。
瓶缽之外無所蓄積。
與同寺毅法師交遊。
二人乃蜀郡僧中英傑也。
相随入京。
博采新異。
有陟岵寺沙門僧寶。
禅道幽深。
帝王所重。
便依學定。
豁爾知津。
經涉炎涼。
詳核詞義。
師研精定道。
毅博通經術。
丘索艹隸。
靡不留心。
周武廢教。
便還故寺。
割東行房以為私宅。
餘者供官。
隋氏運開。
更新締構。
領匠伐木。
連雨兩月。
師執爐祈請。
随語便晴。
造塔須金盤。
又請地府。
随言即掘。
應命藏開。
用足餘金還歸本窟。
詳斯福力。
今古未聞。
常給孤獨。
不逆人意。
遠近随助。
泉布若流。
又以錦水江波沒溺者衆。
便于南路欲架飛橋。
才扣此機。
衆事鹹集。
昔諸葛武侯。
指二江内。
造七星橋。
造三鐵錞。
長八九尺。
徑三尺許。
人号鐵槍。
拟打橋柱。
用訖投江。
須便祈祠。
方可出水。
師造新橋。
将行豎柱。
其錞自然浮水來至橋津。
及橋成也。
又自投水。
道俗歌謠。
于今逸耳。
淵毅二師并為物軌。
晨夕問法。
無虧遺寄。
毅以仁壽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寅時。
告弟子曰。
三界無常。
吾将逝矣。
言終神謝福緣本住。
春秋六十有九。
師聞之憫然曰。
毅師已往。
我豈獨留。
俄而遘疾。
遺與同[療-(日/小)+土]。
即以其月十四日亦化。
春秋八十有四。
至十七日。
并窆于九裡堂。
刊石紀之于寺堂。
陳子良為文。
法進 住益州綿竹縣響應山玉女寺。
為輝禅師弟子。
後于定法師所。
受十戒。
恭謹精誠。
謙恪為務。
唯業坐禅。
寺後竹林。
常于彼坐。
有四獠虎。
繞于左右。
師語勿洩其機。
後習水觀。
家人取柴。
見繩床上有好清水。
拾兩白石安着水中。
師暮還寺。
彌覺背痛。
問其家人。
汝安石子。
師令明往可除此石。
及旦。
師仍禅定。
家人還見清水如初。
即除石子。
其痛即愈。
因爾習定。
不出此山。
慧熙 益州[郫-卑+((白-日+田)/廾)]人。
姓趙。
童稚出家。
善明篇韻。
文筆宛而成章。
與綿州震響寺榮智齊名。
俱為沙彌。
卓異翹秀。
後與成都大石寺沙彌道微。
連韻賦詩。
微有言隙。
因即屏絕人事。
栖心禅業。
年登受具。
周聞經律。
摘采英華。
用為賞要。
攝論雜心精搜至理。
尤耽三論。
是所觀門。
嘗難基法師塵識義。
初問以小乘。
基以大乘通之。
師笑曰。
大無不攝。
但失小宗。
晚住州南空慧寺。
立性孤貞。
不群諸偶。
弊于食息。
專想虛玄。
一坐掩關二十餘日。
衆以不食既久。
恐損身命。
假以餘詞曰。
國家搜訪藝能甚急。
今不食閉門。
世人謂聖。
願息流言。
可時處衆。
師懼矯飾。
便開門進食。
由是迄今将三十載。
一身獨立。
不畜侍人。
一食而止。
不受人施。
有講便聽。
夜宿本房。
但坐床心。
兩頭塵合。
自餘房地惟有一蹤餘并莓苔青絮。
衣服弊惡。
僅免風寒。
冬則加衲。
夏則布衣。
以冬破衲。
懸置梁上。
有聞師名。
就房參拜。
迎逆接候。
累日方見。
時發幽問。
吐言高迥。
預有元席。
皆共憚之。
年九十卒。
世瑜 姓陳氏。
住台州。
父母早亡。
傭作取濟。
身形偉壯。
長八尺三寸。
希向佛理。
無由而達。
大業十二年。
往綿州震響寺倫法師處出家。
一食頭陀。
勤苦如常。
次往利州籍住寺。
後至益州綿竹縣響應山。
獨住多年。
四猿供給。
山果有信士姓母。
過山。
驚訝深山常燒熏陸沉水等香。
行至山半。
見兩人形青色。
狀貌希奇。
各負蓮華蔗芋而上。
遂問其所往。
雲我供給禅師去。
然居山三年。
食米一石餘。
六時行道。
以猿鳥為侶。
初唯一泉。
後有三泉并出。
貞觀元年。
夢有四龍入懷。
既覺大悟三論宗旨。
遂往靈睿法師講下。
所聞詞理。
宛若舊識。
尋則而覆述。
便往綿州。
住大施寺。
後往崇樂寺。
言欲遊方去。
或曰。
此即諸方也。
複還大施。
香氣滿室。
坐處湧三金錢。
師乃跏坐。
手執爐而逝。
有刺史劉德威。
喜所未聞。
作龛安之。
三年不倒。
春秋六十三矣。
惠寬 綿竹孝水楊氏子。
父名玮。
系三洞先生五經博士。
崇信道法。
無敦釋教。
綿梓益三州之人。
每歲率送租米。
投于玮家。
令保一年安吉。
皆與符章而去。
初玮妻懷孕。
而忽改易惡厭五辛。
乃生一女。
名為信相。
性好閑靜。
無緣嗜欲。
玮妻複懷妊。
身極安隐。
恒有異相。
及其生時。
母都不覺。
如羊始達。
尋有異香。
總不啼叫。
臂垂過膝。
身恒香潔。
不近腥臊。
年五六歲。
與姊信相。
于靜處兀坐。
二親怪問。
答曰。
佛來為說般若聖智法門。
共姊評論法相。
父是異道。
不解其言。
附口錄得二百餘紙。
近有龍懷寺會法師。
聞有奇相。
至其家。
父以示之。
會曰。
并合佛經。
無所參錯。
有異禅師。
不知何來。
于淨慧寺入火光三昧。
召信相來。
入此三昧。
及至不入。
雲是火聚。
禅師曰。
何不以水滅之。
信相即作水觀滅火而入。
禅師驗知可為法器。
勸令出家。
父母婿家俱不許可。
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