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九

關燈
錦江禅燈卷第十九 慧聰 姓王。

    出家已後。

    遊行齋講。

    手不釋卷。

    尋經旨趣。

    心自欣躍。

    苦形節食。

    行知足行。

    自雲。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

    不專讀誦經典。

    但行禮拜四衆。

    尚得六根清淨。

    我何為不禮諸佛世尊。

    即于别院閉門。

    常禮萬五千佛。

    依經自唱。

    一一禮之。

    寺僧怪其所作。

    于壁隙伺之。

    見禮拜頭下。

    天龍八部等亦頭下。

    數數非一。

    諸人來其院者。

    無不心戰走出。

    恒聞異香蔚蔚。

    及爾終後。

    貞觀年中。

    院無人往。

    每夜常聞彈指禮拜行道等聲。

     智隐 貝州李氏子。

    即華嚴藏公之弟子。

    剃染之後。

    遵弘道業。

    慧解所傳。

    受無再請。

    而神氣俊卓。

    雅尚清虛。

    談吐佛乘。

    聽者忘倦。

    開皇七年。

    敕召藏公。

    師與入京。

    住大興善寺。

    通練智度論。

    阿毗昙論。

    及金剛般若論。

    明其窟穴。

    解兼倫例。

    衆舉紹隆。

    下敕補充講論。

    于經藏寺。

    仍揚前部。

    微恙而終。

    敕送舍利于益州之法聚寺。

    即蜀王秀之所造也。

    道貫西蜀。

    開化彌昌。

    傾其金貝。

    無不興從。

    不接旬而塔成就矣。

    及将下瘗。

    天雨銀花。

    放白色光。

    如此非一。

    正入塔時。

    感五色雲覆于函上。

    團圓如蓋。

    大鳥六隻旋繞雲間。

    閉訖俱散。

    人以事聞。

    蜀王大悅。

     法凝 會州人。

    姓龐氏。

    初齊武帝。

    夢遊齊山。

    不知在何州縣。

    散頒天下覓之。

    時師之父老奏稱。

    去州城北七裡。

    有臣人山。

    舊号齊山。

    武帝遣于上立精舍。

    度僧給田業。

    師以童子。

    在先得度。

    專心持戒。

    道德日新。

    兼以究心。

    時則誦經。

    後習禅定。

    或三日出定。

    或七日出。

    衆往于窗中窺見。

    容或禅定。

    便經一月出。

    猶不飲食。

    衆往勸之。

    雖複進食。

    漸取少分。

    年至七十。

    于佛像前。

    置座而坐。

    初燒一指。

    晝夜不動。

    火然及臂。

    弟子輩欲往撲滅。

    師禁之不許。

    臂然火焰彌熾。

    遂及身支。

    七日七夜。

    衆皆頂禮贊歎。

    至身煉盡。

    唯有聚灰。

    衆共起塔。

    今精舍猶在。

     僧崖 涪陵牟氏子。

    晉義熙九年。

    朱齡石伐蜀。

    涪陵獽三百家。

    随軍平讨。

    因止千廣漢金淵山谷。

    師即其後也。

    而童幼少言。

    每遊山泉。

    必先禮而後飲。

    或谛觀不瞬。

    坐以終日。

    人問其故。

    答曰。

    是身可惡。

    我思之耳。

    後必燒之。

    及年長從戎。

    毅然剛正。

    嘗随伴捕魚。

    得己分者。

    用投諸水。

    謂伴曰。

    殺非好業。

    我今舉體皆同衆生。

    遂舍家出家。

    而修禅觀。

    時獽首領數百人。

    共築池塞。

    資以養魚。

    師往彼觀望。

    忽有異蛇長尺許。

    頭尾皆赤。

    須臾長大。

    乃至丈餘。

    圍五六尺。

    獽衆奔散。

    蛇便趣水。

    舉尾入雲。

    赤光遍野。

    久之乃滅。

    尋爾衆聚。

    具論前事。

    師曰。

    此無憂也。

    但斷殺業。

    蛇不害人。

    又勸停池堰。

    衆未之許。

    俄而堤防決壞。

    時依悉禅師。

    施力供侍。

    雖充驅使。

    而言語讷澀。

    舉動若癡。

    然一對一言而合大理。

    經留數載。

    無所異焉。

     紹阇黎 梓州玄武蒲氏子。

    未出家前。

    山行見一大蟲甚瘦。

    又将一子。

    于澗中取蝦為食。

    師歎曰。

    此蟲應在深山。

    饑之甚矣。

    等是一死。

    不如充此之饑。

    乃脫衣往卧蟲前。

    蟲乃避去。

    後方出家。

    唯誦經行道。

    更無異行。

    大業之初。

    汝州界蟲暴非常。

    三五十人持杖而行。

    傷人既多。

    師往其處。

    立茅蓬而坐。

    蟲并遠去。

    道路清夷。

    年一百九歲。

    乃見疾而終。

    弟子收舍利。

    豎塔藏之阿原。

     法建 廣漢雒縣朱氏子。

    誦經千卷。

    閑暇遨遊。

    俗無所測。

    或閉門數日不出。

    亦無所食。

    唯聞誦經。

    然小聲吟諷。

    音不外徹。

    有人倚壁竊聽臨響。

    但聞亹亹溜溜。

    似伏流之吐波。

    時乃一出。

    追從無聞。

    武陵王東下。

    令弟規守益州。

    魏遣将軍尉遲迥伐蜀。

    規既降欵。

    城内大有名僧。

    皆被拘禁。

    至夜忽有光明。

    迥遣人尋光。

    乃見諸僧并睡。

    唯師端坐誦經。

    光從口出。

    迥聞自到師座。

    頂禮坐聽。

    至旦。

    迥問曰。

    法師昨夜所誦何經。

    答曰。

    華嚴經下帙十卷。

    迥曰。

    何不從頭誦之。

    答曰。

    貧道誦次到此耳。

    迥曰。

    法師誦得幾許。

    答曰。

    貧道發心欲誦一藏。

    情多懈怠。

    今始得千卷。

    迥驚疑不信。

    将欲試之。

    曰屈總誦一遍。

    應不勞損耶。

    師曰。

    讀誦經典。

    沙門常事。

    豈憚勞苦。

    乃設高座。

    令諸僧衆并執本聽。

    法師登座為誦。

    成似急流之注峻壑。

    其吐納音句呼噏氣息。

    或類清風之入高松。

    衆聞其餘音。

    情疎意逸。

    空望塵躅。

    七日七夜。

    數已滿千。

    猶故不止。

    迥起謝曰。

    弟子兵将。

    不得久停。

    請從此辭。

    諸僧因并釋放。

    迥出歎曰。

    自如來稱滅之後。

    阿難号為總持。

    豈能過此。

    蜀中乃有如此僧。

    所以常保安樂。

    奇哉奇哉。

    師年八十終。

     慧恭 成都周氏子。

    周武未廢佛教之時。

    與同寺惠遠。

    結契勤學。

    遠直詣長安聽采。

    師長往荊揚訪道。

    遊于京師。

    聽得阿毗昙論。

    迦延。

    拘舍。

    地時。

    成實。

    毗婆沙。

    攝大乘。

    并皆精熟。

    還益州講授。

    卓爾絕群。

    道俗欽重。

    嚫施盈積。

    師從江左來還。

    二人相遇欣歡。

    共叙離别三十餘年。

    而同信宿。

    其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