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住之居南。

    類尼佉之鎮北。

    耳聞目見。

    庶可聯衡。

    錄得者秘以赍歸。

    益部嗚呼嗟歎。

    為驚絕。

    故其語出成章。

    狀如宿構。

    寶海頻來擊難。

    發其聲采。

    故海問曰。

    三變此方。

    改穢成淨。

    亦能變凡成聖否。

    答曰。

    化佛甚多。

    狹故須廣。

    凡聖自爾。

    何勞改變。

    又難。

    若爾則六十小劫。

    謂如食頃。

    但是聖睹。

    凡不能睹。

    凡聖俱睹。

    凡望俱聖。

    師笑曰。

    高座何曾道此。

    乃是自道自難耳。

    海覺言失。

    乃調曰。

    三隅木鬥。

    何謂智方。

    尋聲報曰。

    瓦礫洿池。

    那稱寶海。

    衆大笑而散。

    及疾甚。

    海恒來看慰。

    乃謝曰。

    智方不能攝養。

    緻此沉痾。

    仰勞仁者數來垂問。

    願生善見。

    常與同遊。

    俄而異香滿室。

    中夜卒于益部。

    年九十餘。

     玄續 姓桑。

    成都人。

    出家既久。

    經綸道業。

    涅盤成實。

    所學之宗。

    常講法華。

    導引蒙曉。

    然風彩高峻。

    容止方複。

    言談之際。

    機候變通。

    達外書。

    工艹隸。

    時吐篇什。

    繼美前修。

    又能折節下人。

    僮少道俗有才調者。

    命來與語。

    愛而狎之。

    至于侯王雄伯。

    名儒大德。

    便傲然特立。

    不以介意。

    而神爽更高。

    辯洽電疾。

    有梓州東曹掾蕭平仲者。

    梁高之孫也。

    博學機關。

    當時絕偶。

    往參談叙。

    文集相示。

    平仲尚之。

    從容曰。

    仰承高懷。

    蔑略諸貴等。

    今蒙禮顧。

    深愧非人。

    師曰。

    諸貴驕蹇。

    須以驕蹇對之。

    明公泛愛。

    故以泛愛相答。

    仲曰。

    法師從來不爾。

    今日忽然。

    疑是虛談。

    恐非實錄。

    答曰。

    貧道待公之虛實。

    亦如公遇續之實虛耳。

    相與歡笑。

    嘗為寶園寺制碑銘。

    中有彈老莊曰。

    老稱聖者。

    莊号哲人。

    持螢比日。

    用嶽方塵。

    屬有祭江道士馮善英。

    過寺禮拜。

    見而惡之。

    謂師曰。

    文章各談其美。

    苦相诽毀。

    未識所懷。

    若不除改。

    我是敕使。

    當即奏聞。

    師曰。

    文章體勢。

    非爾所知。

    若稱敕使。

    欲相威愶者。

    我寺内年别差人當莊。

    此是敕許。

    亦是敕使。

    卿欲奏我。

    我當莊人亦能奏卿。

    英雖大恨。

    無如之。

     道基 姓呂氏。

    河南東平人也。

    素挺生知。

    譽标岐嶷。

    年甫十四。

    負帙遊于彭城。

    博聽衆師。

    随聞成德。

    讨論奧旨。

    則解悟言前。

    披析新奇。

    則思超文外。

    故徐許騰其明略。

    河海重其義方。

    緻使侪等高推。

    前修仰上。

    隋太尉尚書令楊素。

    負材經國。

    任總權衡。

    嘗奉清猷。

    躬申禮敬。

    叙言命理。

    噎歎而旋。

    顧諸宰伯曰。

    基法師佛法之後寄也。

    自見名僧。

    罕俦其匹。

    即請于東都。

    講揚心論。

    既夙承風駕。

    體預當衢。

    遊刃衆部。

    玄機秀舉。

    遂能談瀉河傾。

    響對雷動。

    于時大業初歲。

    隋運會昌。

    義學高于風雲。

    缙紳峙于山嶽。

    皆擁經講肆。

    問道知歸。

    踵武相趨。

    遐迩鱗萃。

    乃缵雜心玄章。

    并抄八卷。

    共傳于世。

    成得諸門。

    自昔相導。

    皆經緯剖裂。

    詞飛戾天。

    控叙抑揚。

    範超前古。

    自爾四海标領。

    盛結慧日道場。

    皆望氣相師指途知返。

    以師榮冠望表。

    韻逸寰中。

    大業五年。

    敕召來止。

    遂即對揚玄論。

    允塞天心。

    隋後解統玄儒。

    将觀釋府。

    總集義學。

    躬臨論場。

    銮駕徐移鳴笳。

    滿于馳道。

    禦筵暫止駐跸。

    清于教門。

    自大法東流。

    斯席為壯觀也。

    時披辯之徒。

    俱開令譽。

    及将登法座。

    各擅英雄。

    而解有所歸。

    并揖師而為玄宰。

    名居衆望。

    德展經綸。

    先創宏綱。

    次光帝德。

    百辟卿士鹹異希聲。

    有隋墜曆。

    宼蕩中原。

    求禮四夷。

    宣尼有旨。

    乃鼓錫南鄭。

    張教西岷。

    于是巴蜀奔飛。

    望煙來萃。

    莫不廓清遊霧。

    邪正分焉。

    教閱大乘。

    弘揚攝論。

    厘改先徹。

    緝缵亡遺。

    道邁往初。

    名高宇内。

    以聽徒難襲。

    承業易迷。

    乃又綴大乘章抄八卷。

    并詞緻清遠。

    風教倫通。

    故覽卷履轼者。

    若登龍門。

    信鴻漸之有日矣。

    故貞觀帝裡。

    宇内知名之僧。

    傳寫流輝。

    實為符契。

    但以世接無常。

    生涯有寄。

    将修論疏。

    溘爾而終。

    以貞觀十一年二月。

    卒于益部福感寺。

    春秋六十有餘。

     靈睿 姓陳。

    本惟穎川。

    流寓蜀部益昌之陳鄉。

    祖宗信于李氏。

    其母以二月八日。

    道觀設齋。

    因乞有子。

    還家夢在松林下坐。

    有七寶缽。

    于樹颠飛來入口。

    便覺有娠。

    不喜五辛。

    及其誕後。

    設或食葷。

    母子頭痛。

    于是持齋。

    八歲。

    二親攜至道士處。

    令誦步虛詞。

    面孔血出。

    還家入田。

    遇智勝法師。

    便曰。

    家門奉道。

    自欲奉佛。

    随師出家。

    即将往益州勝業寺為沙彌。

    一夏之中。

    大品暗通。

    開皇之始。

    高麗印公。

    入蜀講三論。

    又為印之弟子。

    常業大乘。

    後随入京。

    流聽諸法。

    大業之末。

    又返蜀部。

    住法聚寺。

    武德二年。

    安州暠公上蜀。

    在大建昌寺講開大乘。

    師止法筵三年。

    後還本住。

    常弘此經。

    又二年許。

    寺有異學。

    成實朋流。

    嫌此空論。

    常破吾心。

    将興害意。

    師在房中北壁而止。

    初夜還床。

    栖遑不定。

    身毛自豎。

    移往南床。

    坐至三更。

    忽聞北壁外有物撞度。

    達于卧處。

    就而看之。

    乃漆竹笴槊。

    長二丈許。

    向若在床。

    身即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