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弘望。
方可聞宣。
衆議薦舉。
皆不合意。
王曰。
憶往年法集。
有伧僧韶法師者。
乃堪此選耳。
若得同行。
想能振起邊服。
便邀之至蜀。
于諸寺講論開導如川流。
嘗于龍淵寺披講。
将訖靜坐。
房中感見一神。
青衣恰服。
緻敬曰。
願法師常在此弘法。
當相擁衛。
言訖而隐。
遂接席數遍。
清悟繁結。
昔在楊都。
苦氣疾。
綴慮恒勤。
及至蜀講。
衆病皆除。
識者以為寺神之所護矣。
于時成都法席。
恒并置三四法鼓齊振。
競敞玄門。
而師聽徒濟濟。
莫斯為盛。
寶淵 阆中陳氏子。
年二十三。
于成都出家。
居羅天宮。
欲學成實論。
為弘通之主。
州鄉術淺。
不惬憑懷。
齊建武元年。
下都住龍光寺。
從僧旻法師禀受五聚。
經涉數載。
義頗染神。
旻曰。
此君任性俊警。
智慮過人。
但恨回忽不倫。
動靜險躁。
若值通人優接。
當成一世名士。
若不遇時。
不得其死。
必當損辱大法矣。
師酷好蒲撲。
使酒挾氣。
終日狼忙。
無所推下。
旻累谏曉喻。
反以為雠。
因爾改塗。
複從智藏。
采孺先業。
自建講筵。
貨财周瞻。
笃勵辛勤。
有倍恒日。
每言。
大丈夫當使人事我。
何能久侍人。
乃廣寫義疏。
貴市王征南書。
緘封一簏。
有意西歸。
同寺慧濟谑之曰。
昔謝氏青箱不至。
不得作文章。
今卿白簏未來。
判無講理。
師曰。
殊不然。
此乃打狗杖耳。
因帶帙西返。
還住舊寺。
标定義府。
道俗懷欽。
于是論筵頻建。
聽衆數百。
自重名行。
少賓知己。
沙門智訓。
遊學京華。
數論通敏。
同還本壤。
投分與交。
師弗許也。
後寺庫犯官。
師自恃名高一州。
為物所讓。
以身代當。
強悍不弭。
至于事成。
知當必敗。
因爾出郭。
于路以刃自刎。
時年六十一矣。
即普通七年也。
寶彖 安漢趙氏子。
後居綿州昌隆之蘇溪。
天性仁讓。
慧心俊朗。
嬰孩有異。
二親欲試其度。
以諸彩帛花果弓矢書疏。
羅置其前。
師便撥除餅果。
而取書疏。
衆共歎異。
鹹知必有成濟也。
及年七歲。
有緣至巴西。
郡太守楊眺問雲。
承兒大讀書。
因何名為老子。
師曰。
始生頭白故也。
眺密異之。
十六事梁平西王。
初為道士童子。
未學佛法。
平西識其機鑒。
使知營功德事。
因見佛經。
欣其文名。
重其義旨。
就檢讀誦。
迷悟轉分。
恒求佛法用祛昏漠。
年二十有四。
方得出家。
即受具戒。
先聽律典。
首尾數年。
略通持犯。
回聽成實。
傳授忘倦。
不吝私記。
須便辄給。
研心所指。
科科别緻。
末又聽韶法師講。
偏窮旨趣。
武陵王聞師大集摩诃堂。
令講請觀音。
初未綴心。
本無文疏。
始役情思。
抽帖句理。
詞義洞合。
聽者盈席。
私記其言。
因成疏本。
廣行于世。
後還涪川。
開化道俗。
外典佛經相續訓導。
引邪歸正。
十室而九。
又鈔集醫方。
療諸集苦。
或報以金帛者。
一無所受。
便有銜義懷德者。
舍俗出家。
或緣障未諧者。
盡形八戒。
師雖道張井絡。
風播岷峨。
而志意頹然。
唯在通于正法。
誠心标樹。
不競人物。
見大集一經。
未弘蜀境。
欲為之疏記。
使後學有歸。
乃付着經律。
就山修缵。
而衆複尋之。
緻有煩擾。
再稔方就。
一無留難。
初至虛空藏品。
于義不達。
閉目思之。
不覺身上空中。
離床三四尺許。
歘然大悟。
竟文慧發。
寫不供宣。
據此為言。
志力難拟矣。
實海 阆中龔氏子。
少出家。
有遠志。
承揚都佛法崇盛。
便決誓下峽。
既至金陵。
依雲法師聽習成實。
旁經諸席。
亟發清譽。
乃引衆别講。
徒屬兼多。
于時梁高重法。
自講涅盤。
命師論佛性義。
便升論榻。
雖往返言晤。
而執鍮鉐香爐。
帝曰。
法師雖斷悭貪。
香爐非鍮不執。
師應聲曰。
陛下位居宸極。
帽簪非纛不戴。
帝大悅。
衆鹹驚歎。
及後還蜀。
住謝寺。
大弘講肆。
武陵王紀作鎮井絡。
敬愛無已。
每就師宿。
請談玄理。
乃忘晝夜。
至旦王将盥手。
日影初出。
王曰。
日晖粉壁。
狀似城中。
風動剎鈴。
方知寺裡。
其晨車蓋迎王。
馬複嘶鳴。
師曰。
遙看蓋動。
喜遇陳思。
忽聽馬鳴。
慶逢龍樹。
相與欣笑而出。
王升車謂禦從曰。
聽海法師言詞。
令我盤桓而不能去。
其辨給無方。
為此例也。
周氏跨蹑梁益。
庸公鎮方。
彌加深敬。
越于恒伍。
時年八十。
謂門人法明曰。
吾将逝矣。
一無前慮。
但悲去後圖塔湮滅耳。
當露屍以遺鳥獸。
及建德之年。
果被除屏。
今院宇荒毀。
唯餘一堂。
容像存焉。
智方 資中人。
其先東吳。
遠祖宦于西蜀。
遂乃成家。
童稚出家。
依州郭龍淵寺輪法師處。
早與寶海周旋。
同往揚都雲法師座下。
而機辯爽利。
播名揚越。
每講商略詞義。
清雅泉飛。
故使士俗執紙抄撮者。
常數百人。
初講法華。
至寶塔品高妙。
遂序王釋義了。
乃曰。
何必昔佛國土有此高妙。
即楊都福地亦甚莊嚴。
至如彌天七級。
共日月争光。
同泰九層。
與煙霞競色。
方井則倒垂荷葉。
圓桷則側布蓮花。
似安
方可聞宣。
衆議薦舉。
皆不合意。
王曰。
憶往年法集。
有伧僧韶法師者。
乃堪此選耳。
若得同行。
想能振起邊服。
便邀之至蜀。
于諸寺講論開導如川流。
嘗于龍淵寺披講。
将訖靜坐。
房中感見一神。
青衣恰服。
緻敬曰。
願法師常在此弘法。
當相擁衛。
言訖而隐。
遂接席數遍。
清悟繁結。
昔在楊都。
苦氣疾。
綴慮恒勤。
及至蜀講。
衆病皆除。
識者以為寺神之所護矣。
于時成都法席。
恒并置三四法鼓齊振。
競敞玄門。
而師聽徒濟濟。
莫斯為盛。
寶淵 阆中陳氏子。
年二十三。
于成都出家。
居羅天宮。
欲學成實論。
為弘通之主。
州鄉術淺。
不惬憑懷。
齊建武元年。
下都住龍光寺。
從僧旻法師禀受五聚。
經涉數載。
義頗染神。
旻曰。
此君任性俊警。
智慮過人。
但恨回忽不倫。
動靜險躁。
若值通人優接。
當成一世名士。
若不遇時。
不得其死。
必當損辱大法矣。
師酷好蒲撲。
使酒挾氣。
終日狼忙。
無所推下。
旻累谏曉喻。
反以為雠。
因爾改塗。
複從智藏。
采孺先業。
自建講筵。
貨财周瞻。
笃勵辛勤。
有倍恒日。
每言。
大丈夫當使人事我。
何能久侍人。
乃廣寫義疏。
貴市王征南書。
緘封一簏。
有意西歸。
同寺慧濟谑之曰。
昔謝氏青箱不至。
不得作文章。
今卿白簏未來。
判無講理。
師曰。
殊不然。
此乃打狗杖耳。
因帶帙西返。
還住舊寺。
标定義府。
道俗懷欽。
于是論筵頻建。
聽衆數百。
自重名行。
少賓知己。
沙門智訓。
遊學京華。
數論通敏。
同還本壤。
投分與交。
師弗許也。
後寺庫犯官。
師自恃名高一州。
為物所讓。
以身代當。
強悍不弭。
至于事成。
知當必敗。
因爾出郭。
于路以刃自刎。
時年六十一矣。
即普通七年也。
寶彖 安漢趙氏子。
後居綿州昌隆之蘇溪。
天性仁讓。
慧心俊朗。
嬰孩有異。
二親欲試其度。
以諸彩帛花果弓矢書疏。
羅置其前。
師便撥除餅果。
而取書疏。
衆共歎異。
鹹知必有成濟也。
及年七歲。
有緣至巴西。
郡太守楊眺問雲。
承兒大讀書。
因何名為老子。
師曰。
始生頭白故也。
眺密異之。
十六事梁平西王。
初為道士童子。
未學佛法。
平西識其機鑒。
使知營功德事。
因見佛經。
欣其文名。
重其義旨。
就檢讀誦。
迷悟轉分。
恒求佛法用祛昏漠。
年二十有四。
方得出家。
即受具戒。
先聽律典。
首尾數年。
略通持犯。
回聽成實。
傳授忘倦。
不吝私記。
須便辄給。
研心所指。
科科别緻。
末又聽韶法師講。
偏窮旨趣。
武陵王聞師大集摩诃堂。
令講請觀音。
初未綴心。
本無文疏。
始役情思。
抽帖句理。
詞義洞合。
聽者盈席。
私記其言。
因成疏本。
廣行于世。
後還涪川。
開化道俗。
外典佛經相續訓導。
引邪歸正。
十室而九。
又鈔集醫方。
療諸集苦。
或報以金帛者。
一無所受。
便有銜義懷德者。
舍俗出家。
或緣障未諧者。
盡形八戒。
師雖道張井絡。
風播岷峨。
而志意頹然。
唯在通于正法。
誠心标樹。
不競人物。
見大集一經。
未弘蜀境。
欲為之疏記。
使後學有歸。
乃付着經律。
就山修缵。
而衆複尋之。
緻有煩擾。
再稔方就。
一無留難。
初至虛空藏品。
于義不達。
閉目思之。
不覺身上空中。
離床三四尺許。
歘然大悟。
竟文慧發。
寫不供宣。
據此為言。
志力難拟矣。
實海 阆中龔氏子。
少出家。
有遠志。
承揚都佛法崇盛。
便決誓下峽。
既至金陵。
依雲法師聽習成實。
旁經諸席。
亟發清譽。
乃引衆别講。
徒屬兼多。
于時梁高重法。
自講涅盤。
命師論佛性義。
便升論榻。
雖往返言晤。
而執鍮鉐香爐。
帝曰。
法師雖斷悭貪。
香爐非鍮不執。
師應聲曰。
陛下位居宸極。
帽簪非纛不戴。
帝大悅。
衆鹹驚歎。
及後還蜀。
住謝寺。
大弘講肆。
武陵王紀作鎮井絡。
敬愛無已。
每就師宿。
請談玄理。
乃忘晝夜。
至旦王将盥手。
日影初出。
王曰。
日晖粉壁。
狀似城中。
風動剎鈴。
方知寺裡。
其晨車蓋迎王。
馬複嘶鳴。
師曰。
遙看蓋動。
喜遇陳思。
忽聽馬鳴。
慶逢龍樹。
相與欣笑而出。
王升車謂禦從曰。
聽海法師言詞。
令我盤桓而不能去。
其辨給無方。
為此例也。
周氏跨蹑梁益。
庸公鎮方。
彌加深敬。
越于恒伍。
時年八十。
謂門人法明曰。
吾将逝矣。
一無前慮。
但悲去後圖塔湮滅耳。
當露屍以遺鳥獸。
及建德之年。
果被除屏。
今院宇荒毀。
唯餘一堂。
容像存焉。
智方 資中人。
其先東吳。
遠祖宦于西蜀。
遂乃成家。
童稚出家。
依州郭龍淵寺輪法師處。
早與寶海周旋。
同往揚都雲法師座下。
而機辯爽利。
播名揚越。
每講商略詞義。
清雅泉飛。
故使士俗執紙抄撮者。
常數百人。
初講法華。
至寶塔品高妙。
遂序王釋義了。
乃曰。
何必昔佛國土有此高妙。
即楊都福地亦甚莊嚴。
至如彌天七級。
共日月争光。
同泰九層。
與煙霞競色。
方井則倒垂荷葉。
圓桷則側布蓮花。
似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