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青城山。

    縱蚊蚋虻蠅。

    唼咋膚體。

    且雲。

    舍内财也。

    用答劬勞。

    刺血寫經。

    後則煉臂。

    至于拔耳剜目。

    喂飼鸷鳥猛獸。

    既而行步非扶導。

    而觸物颠踬。

    後有異人掌擎物。

    若珠顆然。

    内空眦中。

    斯須瞻矚如故。

    冥告曰。

    南天王還師眼珠矣。

    遠近驚駭。

    常謂人曰。

    吾聞善戒經中。

    名為無上施。

    吾願勤行速要上果矣。

    大中三年。

    宣宗诏入内供養。

    仰其感應之故。

    以優禮奉之。

    弟子有緣。

    恒執事左右。

    六年二月中。

    又願焚然肩膊。

    帝累勸勉。

    年耆且務久長修煉。

    師不奉诏。

    遂焚而絕。

    有緣表請。

    易名建塔。

    勅谥覺性。

    塔号悟真。

    蜀都止呼定蘭塔院。

    于今香火不絕雲。

     洪正 姓常氏。

    未詳何許人也。

    居于岷蜀間蘭若。

    往因有疾。

    所苦沉綿。

    從複平甯。

    發誓恒誦金剛般若經。

    日以二十過為準。

    精持靡曠。

    時鄰僧守賢夜坐。

    見二鬼使。

    手操文牒。

    私相謂曰。

    取攝僧洪正。

    一使曰。

    為其默念般若。

    傍有大奇荷護。

    無計近得。

    又患責限遲延。

    今别得計。

    見有直府東門者姓常。

    又與僧同名。

    亦曾為僧來。

    共你攝去。

    以塞違殿也。

    守賢聞之驚異。

    且志其事。

    明日密問門子常。

    洪正已死。

    守賢先持彌陀經。

    後改業也。

    師後不測其終。

     雄俊 成都周氏子。

    善講說。

    無戒行。

    所受檀信。

    非法而用。

    且多狡詐。

    唯事疎狂。

    又經反易服入軍壘。

    而因逃難。

    還入缁門。

    大曆中暴亡。

    入冥見王。

    诃責畢引入獄去。

    俊抗聲大呼曰。

    雄俊倘入地獄。

    三世諸佛即成妄語矣。

    曾讀觀經。

    下品下生者。

    造五逆罪。

    臨終十念。

    尚得往生。

    俊雖造罪。

    不犯五逆。

    若論念佛。

    莫知其數。

    有一人。

    乃雄俊居鄰。

    錯取。

    頻日念佛。

    亦暴死。

    卻合得回。

    與雄俊傳語雲。

    若見城中道俗告之。

    我已得往生西方。

    言畢。

    承寶台直西而去。

     清虛 梓州唐氏子。

    立性剛決。

    桀黠難防。

    忽回心。

    長誦金剛般若。

    三業偕齊。

    無有懈怠。

    嘗于山林持諷。

    有七鹿馴擾。

    若傾聽焉。

    聲息而去。

    又鄰居失火。

    連甍灰燼。

    唯師之屋飙焰飛過。

    略無焦灼。

    長安二年。

    獨遊藍田悟真寺。

    上方北院。

    舊無井泉。

    人力不及。

    遠取于澗。

    挈缾荷甕。

    運緻極勞。

    時華嚴大師法藏。

    聞師持經靈驗。

    乃請祈泉。

    即入彌勒閣内。

    焚香經聲達旦者三。

    恍忽若見三玉女。

    在閣西北山腹。

    以刀子剜地。

    随便有水。

    師熟記其處。

    遂趨起掘之。

    果獲甘泉。

    用之不竭。

    四年從少林寺。

    山下有佛室。

    甚寬敞。

    人無敢到。

    雲鬼神居宅。

    嘗有律師。

    恃其戒行。

    夜往念律。

    見一巨人。

    以矛刺之。

    狼狽下山。

    逡巡氣絕。

    又持火頭金剛咒僧。

    時所宗重。

    衆謂之曰。

    君咒力無雙。

    能宿彼否。

    曰斯焉足懼。

    于是赍香火入坐持咒。

    俄而神出。

    以手掔足投之澗下。

    七日不語。

    精神昏倒。

    師聞之曰。

    下趣鬼物敢爾。

    即往彼如常誦經。

    夜聞堂東有聲甚厲。

    即念十一面觀音咒。

    又聞堂中似有兩牛鬥。

    佛像皆振。

    咒既亡效。

    還持本經一契。

    帖然相次影響皆絕。

    自此居者無患。

    神遂移去。

    神龍二年。

    準诏入内祈雨。

    絕二七日雪降。

    中宗以為未濟時望。

    令就寺更祈請。

    即于佛殿内精禱。

    并煉一指。

    才及一宵。

    雨周千裡。

    指複如舊。

    才遇大水。

    寺屋皆墊溺。

    其院無苦。

    若無澇沒。

    凡諸異驗。

    皆如此也。

     漢州開化寺亡名 先因入寺。

    見瑞應交現。

    遂誓舍身克苦為期。

    忽于殿中焚香次。

    俄睹地屋皆為琉璃色。

    有菩薩乘五色雲下庭中。

    曰汝極堅至。

    必當得道。

    吾來證汝。

    亡名叩頭禮拜。

    斯須不見。

    寺僧至雲。

    學院内皆變琉璃色。

    歎嗟不已。

    其僧複勤節行焉。

     成都費長房 本預缁衣。

    周朝從廢因俗。

    博通妙精玄理。

    開皇之譯。

    即預搜揚。

    敕召入京。

    從例修緝。

    以列代經錄散落難收。

    佛法肇興。

    年載蕪沒。

    乃撰三寶錄一十五卷。

    始于周莊之初。

    上編甲子。

    下錄年号。

    并諸代所翻經。

    部卷目軸。

    别陳叙得在通行阙于甄異。

    錄成陳奏。

    下敕行之。

    所在流傳。

     慧诏 陳氏子。

    本颕川太丘之後。

    避亂居于丹陽之田裡。

    性恬虛寡嗜欲。

    沉毅少言。

    童幼早孤。

    依兄而長。

    梯友之至聞于闾閻。

    十二厭世。

    出家具戒。

    便遊京揚。

    聽莊嚴旻公講釋成論。

    弘音曆耳。

    記注略盡。

    謂同學慧峰曰。

    吾沐道日少。

    聊知旨趣。

    似有夙緣。

    将非所聞義淺。

    為是善教使然乎。

    乃識聽開善藏法師講。

    遂覺理與言玄。

    便盡心鑽仰。

    當夕感夢。

    往開善寺。

    采得李子數斛。

    撮欲啖之。

    先得枝葉。

    覺而悟曰。

    吾正應從學。

    必淺深極矣。

    尋爾藏公遷化。

    有龍光寺綽公。

    繼踵傳業。

    便回聽。

    既阙論本。

    制不許住。

    惟有一被。

    又屬嚴冬。

    便撒之用充寫論。

    忍寒連噤。

    方得預聽。

    文義兼善。

    獨見之明。

    卓高衆表。

    辯滅谛為本有。

    用粗細而折心。

    時以為穿鑿。

    有神思也。

    梁武陵王。

    出鎮西蜀。

    聞彼多參義學。

    必須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