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附高僧神僧傳)

關燈
阆州梁氏子。

    幼适本州耆阇山廣福院削染。

    得戒之後遊方。

    參學于大寂禅師。

    洗然明暢。

    後至彭城安豐山。

    挂錫宴默。

    不數載成大伽藍。

    嘗有一僧。

    乘空而至。

    繞垣牆不息。

    或蹑蓮華。

    或時履地。

    人或瞻睹。

    數日之後禮辭師。

    且曰。

    我三五稔卻來依附。

    言訖不見。

    師于興元元年滅度。

    春秋八十八。

    長慶元年二月。

    方遷入塔。

     定光 不知何許人。

    爰從入法。

    厥性弗拘。

    粝食斷中。

    粗襦卒歲。

    方于庸蜀化導有緣。

    俄遭武宗毀廢。

    例反儒宗。

    及乎佛日重晖。

    僧倫鹹序。

    師同締構寺宇。

    因鑄大鐘。

    計赤金萬餘斤。

    爾日鼓鑰灰飛。

    投爐火熾。

    有祥煙兩道。

    自浮圖相輪。

    冉冉射上。

    若虹蜺焉。

    衆皆引望。

    五色騰淩相感如然。

    信鼓斯應。

    乃阿育王藏佛舍利之塔。

    太和初。

    南蠻蒙傞颠。

    剽掠入益城。

    分蠻卒居于寺内。

    廊庑皆烹炙熏灼。

    僧皆奔迸。

    時塔頂出四道濃煙。

    直上虛空。

    至夜蠻蜑睹此奇異。

    乃禁止污穢。

     智廣 姓崔氏。

    不知何許人。

    德瓶素完。

    道根惟固。

    化行洪雅。

    特顯奇蹤。

    凡百病者造之。

    則以片竹為杖。

    指其痛端。

    或一撲之。

    無不立愈。

    至有癴者則起。

    跛者則奔。

    乾甯初。

    王氏始定成都。

    雅郡守羅(亡名)罷任。

    攜師來谒蜀主。

    王氏素知奇術。

    呼為聖師。

    先是鹹通中。

    南蠻王及坦綽。

    來圍成都。

    幾陷。

    時天王現沙門形。

    高五丈許。

    眼射流光。

    蠻兵即退。

    故蜀人于城北寶曆寺。

    立五丈僧相。

    後為牛尚書預毀次。

    兵火相仍。

    唯懼毗沙門之頹圮耳。

    王氏乃語師曰。

    公之異術道德動人。

    可寶曆天王否。

    尚書行魯曾。

    夢天王曰。

    令修吾像。

    方事經營。

    持書忽到。

    請法力成之。

    師唯其命。

    徙就天王閣下。

    居一隅小榻。

    每日病者填噎其門。

    日收所施二三十萬錢。

    又發言勸人出材木。

    浃旬皆運堆積。

    令三綱掌管。

    初師在雅郡本寺羯帝神堂内。

    居其半室。

    低門苫辱。

    不許女人到門。

    唯有一竹箜子。

    每齋受嚫二十文。

    必投箜内。

    滿則置之佛殿。

    聲鐘集衆。

    自他平等分之。

    凡請齋者。

    師意止受二十文。

    嚫多不取。

    食畢而去。

    亦無辭告。

    其後益加神驗。

    或遇病者。

    一掴一叱皆起。

    或令燒紙缗。

    掇散飲食。

    或遇甚痛惱者。

    捩紙蘸水貼之。

    亦差。

    光化元年。

    修天王閣工畢。

    乃循江渎池。

    咒食飼魚經夜。

    其魚不啻萬億許。

    皆浮水面而殒。

    其魚俱生忉利天。

    複來報謝師恩。

     圓相 蜀人也。

    七歲出家。

    博綜内外典籍。

    善屬其文。

    時号奇童。

    内修律範。

    時無間然。

    龍朔元年。

    有疾而終。

    将啟手足時。

    房内有虹若練。

    而直上虛空。

    寺角之鈴。

    無風自鳴。

    每夜有鼓角聲。

    經百餘日方息。

    從此鳥雀不栖其屋。

    鹹亨四年。

    甘露降于講堂。

    師終。

    弟子收文集三十餘卷。

    刊行于世。

     法融 阆州嚴氏子。

    穉齒好樸。

    素惡華楚之服。

    父訓令秉筆。

    便畫佛形像。

    至于聚戲搏沙為塔。

    所作無非佛事。

    年甫十三。

    見僧儀表表苦求出家。

    依長樂寺慧休法師剃染。

    經誦偕通。

    乃沾戒品。

    習講南山律鈔。

    後遊雲水。

    見嵩嶽普寂禅師。

    道峰孤峻。

    密付心印。

    往弋陽福甯寺。

    丕振宗風。

    學者麇至。

    以太和九年。

    示疾而終。

    春秋八十九。

    門人奉神座入塔焉。

     貫休 字德隐。

    金華蘭溪登高姜氏子。

    七歲父母雅愛。

    投本縣和安寺圓貞禅師出家。

    為童時。

    日誦法華經一千字。

    耳所暫聞不忘。

    與處默同削染。

    鄰院而居。

    每隔籬論詩互吟。

    有僧見之皆驚異。

    受具之後。

    詩名聳動于時。

    乃往豫章。

    習法華經起信論。

    皆精奧義。

    講訓且勤。

    本郡太守王慥笃重。

    次太守蔣瓖。

    開洗忏戒壇。

    命師為監壇。

    乾甯初。

    赍志谒吳越武肅王錢氏。

    因獻詩五章。

    章八句。

    甚惬旨。

    遺贈亦豐。

    王立去僞功。

    朝廷旌為功臣。

    乃别樹堂立碑。

    記同力平越将校姓名。

    遂刊師詩于碑陰。

    見重如此。

    善小筆。

    得六法。

    長于水墨。

    可觀。

    受衆安橋強氏藥肆請。

    出羅漢一堂雲。

    每畫一尊。

    必祈夢得應真貌方成之。

    與常體不同。

    自此遊黟歙。

    與唐安寺蘭阇黎道合。

    後思登南嶽。

    北谒荊帥成汭。

    初甚禮。

    于龍興寺安置。

    時内翰吳融谪官。

    相遇往來。

    論道論詩。

    融為師作集序。

    則乾甯三年也。

    尋被誣谮于荊帥。

    黜師于功安。

    郁悒中題硯子曰。

    入匣始身安。

    弟子勸師入蜀。

    時王氏将圖僭僞。

    邀四方賢士。

    得師甚喜。

    盛被禮遇。

    賜赉隆洽。

    署号禅月大師。

    蜀主常呼為得得來和尚。

    時韋藹舉其美号。

    所長者歌吟諷刺。

    微隐存于教化。

    體調不下二李白賀也。

    至梁乾化二年。

    終于所居。

    春秋八十一。

     錦江禅燈卷第十六